370 likes | 813 Views
( 第 十 五 課 ). 敬虔主義. 敬虔派. 興起於 17 世紀德國的靈性運動,回應宗教改革的漏洞:傾向理性上追求正統,外表上固守禮儀教義,敬虔派注重生活上實踐敬虔,有施本爾 (Spener) 和富良開 (August Hermann Francke) 等領袖。他們在家中查經禱告,強調信仰要從每天生活中流露,且要遠離世俗,追求更深屬靈經歷。. 敬虔派. 德國的施本爾是敬虔主義行之父。 . 敬虔主義的缺點. 過度的注意研究基督的再臨和千年國,因信賴異象和夢兆,致有時引起一種放任主觀主義
E N D
(第 十 五 課) 敬虔主義
敬虔派 興起於17世紀德國的靈性運動,回應宗教改革的漏洞:傾向理性上追求正統,外表上固守禮儀教義,敬虔派注重生活上實踐敬虔,有施本爾(Spener)和富良開(August Hermann Francke)等領袖。他們在家中查經禱告,強調信仰要從每天生活中流露,且要遠離世俗,追求更深屬靈經歷。
敬虔派 德國的施本爾是敬虔主義行之父。
敬虔主義的缺點 過度的注意研究基督的再臨和千年國,因信賴異象和夢兆,致有時引起一種放任主觀主義 敬虔主義是針對路德主義走到一個「專重知識、理性主義」的極端,教會陷入枯燥乏味的教義爭論,變得冷淡麻木。但是它卻又走到另一個「注重禁慾,嚴格捨己」的極端,甚至變成苛刻與吹毛求疵
敬虔主義的缺點 • 對於非敬虔派的人都稱他們為不屬靈,對於不會講自己得救經歷的人,則不承認他們是基督徒 • 不關心教義;祇強調生活。由於他們低估了教義的重要,結果反倒為後來的自由神學主義(Liberalism)及現代主義行(Modernism)舖了路
莫拉維弟兄會(The Moravians) 此會的基本會友是反改教 運動所驅逐而別離家鄉的 莫拉維亞和波希米亞(捷 克西部)的復原派。
莫拉維亞的弟兄們 胡司約翰殉道後,他的信念輾轉流傳,至1722年及以後7年中,由逃難的聖徒傳至撒克遜(Saxony)的親岑多夫伯爵所領導的主護城中,興起不分宗派的敬虔聚會,1727年聖靈澆灌,合一佈道,發動普世宣教,聖徒們足跡遍及西印度群島及格陵蘭、亞洲、非洲、美洲。
循道會主義 循道會(主義)四位創始人為約翰和查理衛斯理兄弟。佈道家懷特腓和神學家傅勒徹爾(John William Fletcher)。特色是重聖經權威,因信得救,人皆祭司,熱心佈道。18世紀神興起這屬靈聖潔運動,重振道德衰敗的英國。其後影響美洲,大批信徒凝聚於國教之外,成為今日之循道會。
循道會 在英國稱作循道會,在美國稱為衛理公會。前者發展遍佈英國,喚醒社會良知,並擴展至全球各地;後者曾分裂出基督教會及基督門徒會等。至1830年循道復原派教會成立。輾轉在1939年循道宗在美國再組成循道教會。
循道會 • 時代背景 • 英國改教運動 • 清教徒運動 • 循道運動(Methodism)
英國改教運動 英國的宗教改革分兩階段,即安立甘會與清教徒。安立甘會是英國國教的產物,由亨利八世發起,他想強迫教廷許他離婚,後奪去教廷在國內的權力,教皇逐亨利八世出教會,他便成立獨立的國教,由國王任最高領袖,英國與羅馬教會從此分道,聖公會自此誕生。
清教徒運動 英國教會史上倡導改革的一群,力圖把教會中的陳腐除去,於伊利沙伯一世時最盛。他們本擬簡化教會節期,重聖經教導,洗禮不劃十字,受聖餐時不下跪等。其精神為除去人為的宗教經驗。
清教徒運動 伊利沙伯女王因恐危及統治,訂「禁清教徒法」,教會激發出妥協和分離兩大取向,後者與國教分離,乘「五月花號」往北美,奠定了北美洲教會的根基。1642年清教徒爆發革命,英國內戰,1646年查理一世(Charles I)投降被殺,清教徒主義得勝。
十八世紀的英國,適值啟蒙運動理性的沖擊,個人主義高舉,社會道德面臨解體,教會卻虛有其表,缺乏活力。自然神論是此時期流行的思想,主張上帝不直接掌管世界,認為祂在創造世界以後,便已撇下祂的工,由自然規律所引導。啟蒙運動對宗教各樣言說與行為,皆抱排斥、懷疑態度。約翰衛斯理所帶領的「循道運動」,首次掀起的復興浪潮。十八世紀的英國,適值啟蒙運動理性的沖擊,個人主義高舉,社會道德面臨解體,教會卻虛有其表,缺乏活力。自然神論是此時期流行的思想,主張上帝不直接掌管世界,認為祂在創造世界以後,便已撇下祂的工,由自然規律所引導。啟蒙運動對宗教各樣言說與行為,皆抱排斥、懷疑態度。約翰衛斯理所帶領的「循道運動」,首次掀起的復興浪潮。 循道運動
循道會 衛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 • 衛斯理復興 • 生平、歸正 • 成功因素 • 衛斯理的信仰
衛斯理復興 18世紀英國教會趨向理性化,道德沒落,社會由農業轉型至工業,貧富懸殊,遂有改革之聲,衛斯理復興乘時而起,合查理及約翰衛斯理、懷特腓三人之力,從牛津起推動屬靈改革,組織會社及循理運動,自英至美,使千萬罪疚重重的人悔改得恩,並影響社會變革,避免英國流血革命。復興中強調因信稱義和過聖潔生活。
約翰衛斯理生平、歸正 讀大學期間,他與弟查理(Charles Wesley)帶領同學定期查經、禱告、 討論,並立志過簡樸自律生活,這 組織稱為「聖會」(Holy Club),而 外人取笑他們為「循道友」 (Methodists)。
約翰衛斯理生平、歸正 1735年他與弟起程往美國喬治亞宣教,航程中經歷大風暴,他對莫拉維夫弟兄會的信心見證十分欣賞。美洲拓荒工作兩年失敗。
約翰衛斯理生平、歸正 回英航程遇上彼得布斯,指引他藉恩典而因信稱義的聖經教導。1738年回國後,他不斷思想。五月廿四日晚上不自覺走入阿爾德門(Aldersgate)莫拉維夫弟兄會聚會,內心有異樣火熱的感覺,被聖靈充滿。他稱這樣的「重生」經歷為「全然成聖」,獲得這樣經歷的人完全是聖靈恩典的作為,他稱之為「聖靈的第二次恩典」
約翰衛斯理生平、歸正 1739年懷腓德鼓勵他參與露天佈道事工,事工有美好成果,吸引不少人跟隨。1739年成立首個會(societ)。隨著運動增長,會社再分為班會(class)。48歲與寡婦(Mary Vazeille)結婚,婚姻失敗。1784年按立Thomas Coke往美發展循道會,正式與聖公會決裂。
喬治.懹特腓 英國名佈道家,生於窮苦家庭,因病經歷神的同在,後與衛斯理弟兄同工,注重赦罪恩典和揀選,大有能力,走遍全英國,1740年他在美洲促進了「大醒覺運動」,對宗教和社會都有深遠影響,助長了社會法律的改革和遠方的宣教運動。
衛斯理的信仰 • 相信基督的神性、神蹟 • 和宗教的超然性 • 相信也實行嬰兒洗禮 • 衛斯理屬於亞米紐斯派 • 公開反對加爾文主義
成功因素 • 組織能力-會社>班會>小團(band) • 肯定女性事奉 • 肯定平信徒參與,有義務教士(lay preachers) • 打破教區界限 • 外展-往未信勞動階層,宣教熱誠 • 注重悔改經歷
成功因素 • 強調追求聖潔,為後期聖潔運動鋪路 • 採用音樂 • 重視聖經權威,信息直接 • 揉合不同傳統-聖公會、清教徒、敬虔運動、神祕主義。 • 聖經、理性、傳統和經驗。
改革宗教會大受逼迫 • 預格諾派(法國的加爾文派) • 德國的改革宗教會 • 蘇格蘭的長者教會 • 瑞士的改革宗教會 • 匈牙利改革宗教會
預格諾,清教徒 預格諾派是16、17世紀法國加爾文派復原教徒,飽受逼迫,1685年後約40萬人移居外國。而清教徒這名稱,是指那些受法國基督徒領袖預格諾派(Huguenots)影響,信念接近瑞士和法國一帶改革派的信徒。
亞美利亞 荷蘭神學大師雅哥巴士.亞美利亞(Jacobus Arminius)提倡人的自由意志之重要,與加爾文提倡神的主權相抗衡,他不接受預定論,且認為人可能拒絕恩典,也有可能失去所得的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