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538 Views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 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过程中偏重理论要求的一部分 文学批评兼及各种文学现象,包括对其本身的评价与判断,即 “ 批评的批评 ”. (二)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
E N D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 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 • 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过程中偏重理论要求的一部分 • 文学批评兼及各种文学现象,包括对其本身的评价与判断,即“批评的批评”
(二)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 文学批评虽然着手于文学作品的解析,但却必须着眼于它的意识形态归属,以求确立某种批评者所遵奉和维护的那种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或权威性。这在文学思潮、运动和文学论争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并构成方法论思想和一种基本原则 • 反映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为用
美学观点的内涵: 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历史观点的内涵: 一方面是文学作品,要看其是否描写了某一历史的客观真实面貌,是否反映了历史过程的进步要求,是否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内涵和趋势;一方面则是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应该具有所处历史时代的先进的历史视野和科学的历史眼光。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性 • 高度的真实性 • 进步的倾向性 • 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性 • 文体的评价 • 艺术形象的评价 • 意蕴批评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模式 • 传统批评模式 出现在20世纪之前,包括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 • 现代批评模式 出现在20世纪后,包括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
(一)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二)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 • 传统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 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 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 近代: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宋明理学 • 现代:欧文·白璧德和保尔·摩尔
(三)社会历史批评 • 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 • 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四)社会历史批评 • “知人论世” •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 ——《孟子·万章》 • 考据、义理、辞章
(五)社会历史批评 “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部作品里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个种族的心理。从这方面看来,一首伟大的诗,一部优美的小说,一个高尚人物的忏悔录,要比许多历史家和他们的历史著作对我们更有教益。”因而一个作家应该去“表达整个民族和整个时代的生存方式。” ——丹纳:《〈英国文学史〉序言》
(六)审美批评 • 中国赏鉴式的“品”、“悟” • 西方各审美批评流派的众说纷纭 • 中西审美批评模式的共同特点 1.情感性评价。 2.体验与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超功利性。 3.一种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七)心理学批评 心理学批评“它们都主张对真实内容进行分析。这种真实内容往往隐藏在本文的后面,因而心理学家并非只从表面上去看本文,而是要看透它。从心理学角度看,文学只是一组符号,如果阅读正确的话,它可以显示出第二组符号;而第二组符号可以依次展示出控制文学‘制造’的心理活动。” ——约翰·马勒:《心理学和文学》
(八)心理学批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 • 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分心理结构 • 本能冲动凭借艺术创造达到“升华”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心理学: • 图形和背景、邻近原则、类似原则、良好完形原则和闭合原则等 •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是先于部分而决定各个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 • 分析作品必须深入到作品的整体完形结构中
格式塔心理学派考夫卡(Kurt Koffka,1886 —1941) 完形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和苛勒曾是韦特默似动现象的助手和被试。明确认定心理学的任务乃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主要贡献是于发展心理学中贯彻完形理论。 主要著作: <<心理的发展>>(1921) <<完形心理学原理>>(1935)
(九)语言学批评 • 语境: “语言学转向”(lingustic turn)、索绪尔 • 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罗曼·雅各布森 英美新批评:艾略特、理查兹、燕卜荪、兰塞姆 法国结构主义:罗兰·巴特、列维-斯特劳斯 • 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是一种有组织的符号结构,意义只需要从文本去寻求而无需借助于外部因素加以说明。文学批评的主体就是对文本的语言分析。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 • 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生前很少文章发表,死后,他的学生和同事整理课堂笔记,出版《普通语言学教程》,对所有人文学科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 能指与所指 语言与言语 共时性与历时性
艾·阿·理查兹(I.A.Richards, 1893—1980) 语义分析学 文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批评的任务是在作品的范围内进行文字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字不仅互相起作用,不仅受上下文(语境)的影响,而且受到一切出现过的上下文和其他因素的制约。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 《写作的零度》文学写作“无作者”,遮蔽主体性。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把叙事文学文本分为功能级、行动级和叙述级三个级别。 在《S/Z》中由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变。 结构主义批评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探询文本的深层机构。
(十)文化批评 • 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文化研究 • 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 • 霍加特《文化的用途》 威廉姆斯《文化与社会》 汤普逊《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文化研究与传统文学研究的对比 1.与传统文学研究注重历史经典不同,文化研究注重研究当代文化;2.与传统文学研究注重精英文化不同,文化研究注重大众文化,尤其是以影视为媒介的大众文化;3.与传统文学研究注重主流文化不同,文化研究重视被主流文化排斥的边缘文化和亚文化,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阶级亚文化、女性文化以及被压迫民族的文化经验和文化身份;4.与传统文学研究将自身封闭在象牙塔中不同,文化研究注意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关注文化中蕴涵的权力关系及其运作机制,如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5.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甚至反学科的态度与研究方法。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前言》
权力关系 文化生产者拥有一种特殊的权力,拥有表现事物并使人相信这些表现的相应的象征性权力,这种象征性权力,还表现在文化生产者用一种清晰的、对象化的方式,提示了自然界和社会世界或多或少有些混乱的、模糊的没有系统阐释的,甚至无法系统阐释的体验,并通过这一表述赋予那些体验以存在的理由。 布尔迪厄 Pierre Bourdieu ——《文化资本与社会冶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 1930—2002
文化批评在中国的兴起 • 20世纪90年代 • 市场经济兴起发展,带来了文化与文学的巨大变化,高雅文学的式微与通俗读物、通俗视听作品等的迅速兴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使文学批评的视野不能再局限于文学正统的狭小圈子,必须面对现实 • 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文学研究向何处去?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实践 了解对象→选点切入→确定要旨→ 布局安排→力求创见
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3.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关系? 4.选择两种批评模式进行比较,说明传统批评模式与现代批评模式的区别。 5.立足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简析文化批评出现的必然性与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