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533 Views
专题讲座. 中国古代史. 济南二中 高玉玲. 一 . 命题趋势. 例 1 :唐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A. 市舶使 B. 总税务司 C. 澎湖巡检司 D. 理藩院. 例 2 : 20 世纪 50 年代,话剧 《 等待戈多 》 的 上演均引起轰动 , 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A. 属于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 B. 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C. 描写了社会历史的演变 D. 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创伤. 一 . 命题趋势.
E N D
专题讲座 中国古代史 济南二中 高玉玲
一.命题趋势 例1:唐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A.市舶使 B.总税务司 C.澎湖巡检司 D.理藩院 例2:20世纪50年代,话剧《等待戈多》的 上演均引起轰动,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A.属于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 B.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C.描写了社会历史的演变 D.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创伤
一.命题趋势 例3: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 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 宗旨的国际组织 B.《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联合国大举会是惟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 安全的机构 D.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 等领域
二.教材分析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政治制度 一.政治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史实:1.形成:战国 理论---法家思想 实践----商鞅变法 法家思想 1.主张进行政治改革; 2.主张实行法治; 3.主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政治制度 一.政治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史实:1.形成:战国 理论---法家思想 实践----商鞅变法等 商鞅变法 A.实行连坐;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燔书明法 A.统一度量衡 B.实行县制; C.废井田,开阡陌
政治制度 一.政治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史实:1.形成:战国 理论---法家思想 实践----商鞅变法等 2.确立:秦朝 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政治: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三公九卿 C.地方:郡县制度; D.法律:颁布秦律 经济:A.土地私有; B.三个统一 文化: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政治制度 一.政治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史实:1.形成:战国 理论---法家思想 实践----商鞅变法等 2.确立:秦朝 3.巩固:两汉 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A.改革官制,加强皇权; B.选拔人才,重视考核 C.削弱王国,控制地方; D.完善法制,打击豪强 军事: 出兵匈奴,改变被动;进军南越,南海九郡 经济: A.改革币制,法定五铢; B.盐铁官营,国家垄断 C.平抑物价,营财两税 思想: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封建统治思想; B.中央太学,地方郡国学----确立封建官学制度; C.尊儒尚法----形成统治根本思想
政治制度 一.政治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史实:1.形成:战国 理论---法家思想 实践----商鞅变法等 2.确立:秦朝 3.巩固:两汉 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A.不给武将实权; B.重用有才文官; C.扩大尚书台权力
政治制度 一.政治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史实:1.形成:战国 理论---法家思想 实践----商鞅变法等 2.确立:秦朝 3.巩固:两汉 两汉政治制度 监察:刺史制度 地方:郡国并行(推恩令/附益之法) 选官:察举制(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
政治制度 一.政治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史实:1.形成:战国 理论---法家思想 实践----商鞅变法等 2.确立:秦朝 3.巩固:两汉 4.完善:隋唐 隋唐政治制度 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度:科举制 军事制度:府兵制—募兵制(中央集权 人民负担)
政治制度 一.政治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史实:1.形成:战国 理论---法家思想 实践----商鞅变法等 2.确立:秦朝 3.巩固:两汉 4.完善:隋唐 5.加强:北宋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统军大将/节度使/枢密院/更戍法/禁军 行政:中央---参知事、枢密使、三司使 地方---知州、通判 财政:转运使 司法:文官 教育:改革科举制
政治制度 一.政治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史实:1.形成:战国 理论---法家思想 实践----商鞅变法等 2.确立:秦朝 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地方----三司分权; 军事----五军都督府 法律----《大明律》 特务----厂卫机构 科举----八股取士 3.巩固:两汉 4.完善:隋唐 5.加强:北宋 6.发展:元朝 7.顶峰:明清 清:中央----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 思想----文字狱
政治制度 一.政治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认识: 概念:专制主义----皇权至高无上; 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 皇帝---中央机构---地方 矛盾: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政治制度 二.其它政治制度 1.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3.古代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科举制 1.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分科考试; 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唐:太宗---进士、明经最为重要 武则天----殿试、武举 玄宗----高官主持,成为定制 3.北宋:等级---乡/省/殿试 科目---减少 方法---糊名法 名额---增多
政治制度 二.其它政治制度 1.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3.古代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4.地方组织制度:编户制---保甲制---八旗制
农民战争 1.原因:政治黑暗,土地兼并,自然灾害 2.特点:秦末----首创精神 东汉----组织准备 隋末----走向联合 唐末----流动作战 明末----均田免粮 3.作用:A.推翻腐朽王朝; B.迫使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政策; 4.结局: A.失败 B.农民起义成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 C.农民起义领袖蜕化成地主阶级的代言人
分裂与统一 史实:1.三次大分裂: 春秋战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 五代宋元 2.四个完成统一的朝代: 秦、西晋、隋、元 3.九个基本统一的朝代: 秦、西汉、东汉、西晋、 隋、唐、北宋、明、清
分裂与统一 认识: 统一因素: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民族因素; D.人民愿望; D.局部统一; E.中华民族凝聚力; E.中国传统文化. 分裂因素:A.经济根源: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B.政治根源:中央集权的削弱; C.民族原因:民族矛盾的激化; D.外部原因:外来力量的干涉
封建盛世 史实:1.西汉---文景之治 2.东汉---光武中兴 3.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4.清朝---康乾盛世 认识:盛世是相对的 A.即使在封建盛世农民也随着沉重 的剥削; B.由盛世走向衰落是封建王朝的规律
社会改革 史实:春秋----A.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 管仲改革; B.承认土地私有的改革:相地而衰征 初税亩 2.战国----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等 3.新朝----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王莽改制 4.北魏----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孝文帝改革 5.五代十国----顺应统一趋势的改革: 周世宗革命 6.北宋----挽救社会危机的改革: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社会改革 认识: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A.是否顺应历史潮流; B.改革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C.改革派与反动派的力量对比.
古代经济概论 一.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1.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 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3.技术的进步,水利的兴修,科学的积累, 4.民族融合与对外交流 5.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古代经济概论 二.古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①生产工具改进: ②耕作技术提高: ③水利工程兴修: ④作物品种增加; ⑤粮食产量提高 ⑥农业商品化增强: 2.手工业:A.部门的增多; B.技艺的提高; C.手工业内部分工的扩大 D.花色品种的增多 3.商业:A.商品种类 B.集市和城市 C.货币的发展 D.对外贸易
土地制度 史实:封建社会: ①战国时废井田,开阡陌 以法律确定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屯田制:A.招募流民,军事编制, 开垦荒地,设官管理 B.享有使用权,交纳收获物 ③均田制:A.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奴婢和耕牛也可授田; B.土地不得买卖 C.官吏可在官府附近受田; D.农民交纳租调,服兵役和徭役 ④更名田:将明清蕃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 所有.
赋役制度 一.史实: 1.春秋:相地而衰征/初税亩; 2.西汉:编户齐民 3.北魏:租调制 4.唐朝:前---租庸调制,后---两税法; 5.北宋: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6.明朝:一条鞭法; 7.清朝: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赋役制度 A.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过渡到以土地财产为主 -----以两税法为标志;到摊丁入亩丁税取消. B.征税时间由不固定转向固定 ----以两税法为标志; C.农民由必须承担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转变 为可以代役 ----以租庸调为标志,募役法发展为纳钱代役; D.税种由繁多到逐渐减少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至摊丁入亩丁税消失. E.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古代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四.资本主义萌芽: 1.实质:雇佣关系; 2.地位:个别地区,个别部门; 3.缓慢原因:A.农民非常贫困 B.地主买田置地 C.重农抑商的压制 D.闭关锁国的影响
民族关系 史实: 1.春秋战国:战争促进民族融合 北---匈奴/东胡,西---戎,南---越 2秦朝: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 灭掉六国,统一南越/西南/匈奴 3.两汉:与边疆各民族关系的发展. 匈奴/西南夷/百越 4.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 途径:民族迁移/民族战争/封建化改革/改善关系 5.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四个特征/五个民族
民族关系 史实: 5.宋元:A.封建经济向边疆地区扩展---辽/夏/金 B.元朝出现民族大融合 双向迁移/称为汉族/形成回族 7.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家巩固 蒙古---抗击瓦剌,通好鞑靼, 平定准噶尔叛乱,土尔扈特回归 回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建伊犁将军 西藏---乌思藏/卫所/僧官 五世达赖/五世班禅/驻藏大臣 西南---改土归流
对外关系 一.秦汉:对外关系的开拓时期 1.范围:东亚---朝鲜/日本等; 西亚—安息; 欧洲----大秦 2.交通:海陆丝绸之路; 3.影响:A.东亚文化圈形成; B.欧亚两大文明中心直接交往 二.隋唐:对外交往的繁荣时期 1.交通发达:海陆并进 2.范围广泛:继续亚欧,开始非洲 3.内容丰富: 4.双向交流:
文 化 二.秦汉: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 1.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 2.中外交流空前频繁 3.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4. 气势恢弘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承上启下 ①科学技术新的成果: ②玄学形成道学变化: ③佛教传播反佛灭佛: ④文学内涵大大丰富: ⑤书法绘画大放光彩:
文 化 四. 宋元:高度繁荣 ①科技:三大发明为代表; ②教育:私人书院为特点; ③文学:宋词/元曲为主要成就 5.明清:承古萌新 ①科学:科技新的成果,集大著作相继问世; ②思想:理学走向极端,民主思想产生; ③文学:市民文学蓬勃兴起,戏剧小说成为主流; ④类书:古典文化进入总结;大型图书成就突出; ⑤外来文化:西学东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