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likes | 658 Views
作物栽培学. 教师: 唐湘如,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 , 作物科学技术系主任。 办公室:农学院楼 618 ; 电话: 85280204-618 , 13660158245 电子邮箱: tangxr@scau.edu.cn. 主要参考资料: 苏广达主编:作物学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8 月。 刁操铨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 ( 南方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 年 10 月。 杨文钰等:作物栽培学各论 ( 南方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年 4 月。
E N D
作物栽培学 教师: 唐湘如,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作物科学技术系主任。 办公室:农学院楼618; 电话:85280204-618,13660158245 电子邮箱:tangxr@scau.edu.cn 主要参考资料: 苏广达主编:作物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刁操铨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10月。 杨文钰等: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4月。 曹卫星主编:作物栽培学总论.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 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四章 作物生产的基本条件 第五章 水稻栽培 第六章 玉米栽培 第七章 花生栽培 第八章 甘蔗栽培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学与作物生产 一、农业和农学的概念和特点 (一)农业的概念和地位 1.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农业是人类食物生产的重要产业 如根据预测,我国粮食总需求量到2010年为5.8亿t,2030年为6.4亿t,而2000年为5.1亿t, 2003年为4.3亿t ,。 2008年为5.0亿t 除粮食外,人类对水果、蔬菜、肉类、鱼类、蛋类需求量也很大。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学与作物生产 一、农业和农学的概念和特点 (一)农业的概念和地位 1.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农业是人类食物生产的重要产业 (2)农业是为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提供原料的重要产业 目前我国的40%的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自农业.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学与作物生产 一、农业和农学的概念和特点 (一)农业的概念和地位 1.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农业是人类食物生产的重要产业 (2)农业是为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提供原料的重要产业 (3)农村是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 我国70%人口在农村,是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 农民消费量占居民总消费的63%o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学与作物生产 一、农业和农学的概念和特点 (一)农业的概念和地位 1.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农业是人类食物生产的重要产业 (2)农业是为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提供原料的重要产业 (3)农村是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 (4)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是重要的出口物质 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创汇金额占国家创汇总额的60%以上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学与作物生产 一、农业和农学的概念和特点 (一)农业的概念和地位 1.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农业是人类食物生产的重要产业 (2)农业是为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提供原料的重要产业 (3)农村是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 近年来在国家财政收人中,直接或间接与农业部门贡献有关的占45%以上 (4)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是重要的出口物质 (5)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学与作物生产 一、农业和农学的概念和特点 (一)农业的概念和地位 据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到200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亿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39.5万个;农业从业人员3.49亿人(是指在2006年从业人员中,以从事农业为主的从业人员,包括我国境内全部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的农业从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指2006年末农村住户常住人口中16周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总量5.31亿人,其中男劳动力占50.8%;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亿人,其中男劳动力占64%。 1.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农业是人类食物生产的重要产业 (2)农业是为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提供原料的重要产业 (3)农村是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 (4)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是重要的出口物质 (5)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6)农业为社会提供适量的劳动力与就业机会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学与作物生产 一、农业和农学的概念和特点 (二) 农学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1.农学的基本概念 农学(狭义)---指研究农作物和园艺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包括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学和植物保护学。) 2.农学的性质 (1)农学是为发展种植业服务的一门综合学科。 (2)农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经济社会科学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3)农学是必须兼顾作物生产和环境安全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3.农学的特点 (1)生物性。 (2)复杂性。 (3)实用性。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学与作物生产 二、农业生产与作物生产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1.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1)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学与作物生产 二、农业生产与作物生产的特点 ① 气候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 例如1916-1945年是暖期,而1945-1970年是寒期,1961-1970是中国气温在20世纪来最低的10年。 又如我国1920、1924、1934年特大干旱使北方各省农作物遭受毁灭性损失,1931、1956、1991、1998年的特大洪涝亦使农业蒙受巨大损失。 ② 市场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 农业生产分散,单个生产者无法垄断市场,也无法控制价格; 生产有一定的周期,确定生产计划后,要在一定时间后才能将产品投人市场; 生产者一般根据当前的价格与成本制定生产计划; 农产品一般难以存贮,当某些农产品供过于求,市场价格下降,这时生产者决定减少生产量的计划,但经过一定时间后,农产品上市量减少,又出现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又上升; 国际市场的剧烈竞争。如湖南省的苎麻生产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1.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1)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学与作物生产 二、农业生产与作物生产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① 农业生物因素的突变 1994年禽流感 ② 农业环境因素的突变 暴雨、龙卷风 ③ 农业技术政策或措施的失误引起农业的波动 丘岗地盲目开荒 ④ 社会的变化与农业经济政策的失误引起农业的波动 战争,我国1958年 "公社化" 1.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1)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 (2)突发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学与作物生产 二、农业生产与作物生产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① 地球的温室效应 ② 酸雨 酸雨增加土壤和水域中有毒金属 (铅、汞、铝等)的溶解度,从而杀死鱼类。 酸雨还可使土壤中磷、钙、镁、钾等养分增加可溶性而被流失,降低土壤肥力。 酸雨还可使大片森林枯萎死亡。 ③ 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出现空洞后,将使平流层结构与大气环流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从而改变气候。 导致地面紫外光增加,对多种微生物和软体动物和藻类有杀伤作用。 1.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1)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 (2)突发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 (3)环境趋势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学与作物生产 二、农业生产与作物生产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1.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2.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学与作物生产 二、农业生产与作物生产的特点 ① 地球上自然气候条件有明显的地域性,导致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地理带:极地、寒带、温带和热带 极地捕涝业、温带的农业、亚热带的农业、热带雨林地区农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和热带高海拔地区农业。 ② 生物种类有明显的地域性,导致农业生产地域性 极地的地衣、雪豹、企鹅; 寒带的云杉、玉兔; 温带的红杉、鹿、熊; 热带的橡胶、木棉 热带雨林区的高大林木与种类繁多的藤本植物和树栖动物等。 ③ 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农业生产地域性 原始民族渔猎采集式农业; 非洲抛荒性粗放性农业; 东南亚的小块耕地上维持生计性农业; 拉丁美洲的庄园制农业; 欧美各国现代化农业。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1.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2.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1)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学与作物生产 二、农业生产与作物生产的特点 ① 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决定其综合性 农业生物要素:农作物、林木、水产、菌藻等五大类; 农业环境要素:气候、土壤、地形、水文与生物等; 农业技术要素:农业植物技术、动物技术、微生物技术等; 农业经济社会要素:农业投入的经济社会因素、农业产出的经济社会因素、农业技术的经济社会因素、农业管理的经济社会因素等。 ② 大农业由农业生产等8个部门综合组成 农业生产业、农业工业、农业商业、农业金融、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业行政管理与政策等部门。 ③ 农业生产业由农、林、牧、渔业综合组成 ④ 各农业行业由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综合组成 ⑤ 农业技术体系的综合性 如作物育种技术包括: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鉴定,系统选育技术,杂交育种技术,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用于育种的生物技术,品种鉴定技术,种子生产技术等。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1.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2.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1)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2)农业生产的综合性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学与作物生产 二、农业生产与作物生产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可概括为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km2,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只约O.8hm2,仅及世界平均的l/3,居第120位; 全国耕地总面积约0.99亿hm2,居世界第四位,人均占有量约0.08 hm2,居世界第113位; 林地人均0.12 hm2,仅及世界平均的12%; 人均草地0.27-0.33 hm2,不到世界平均数的一半; 人均水资源2600 m3,不足世界平均数的1/4。 理论上测算,我国现有资源对人口的最大承受力为15亿-16亿人,据测,至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 1.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2.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3.农业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学与作物生产 二、农业生产与作物生产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1.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2.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3.农业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4. 农产品的特殊性 农业生产的绝大部分产品是鲜活产品 (有机物质),保质贮存难,保鲜更难,有严格的保质贮存期限,超过一定的期限就会变质,失去其利用价值。 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连续不断。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也逐年增加。 农产品的供需弹性很小。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学与作物生产 二、农业生产与作物生产的特点 过度开荒,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围湖造田影响生态环境导致洪水泛滥。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平湖蓄洪。 农业中化肥的大量施用,以及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的大量施用,导致环境污染,影响人类生存。 食品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 如:氮肥多—→农产品含亚硝酸根(NO2-)多—→(人)癌症 瘦肉精(β-受体兴奋剂)(Clenbuterol)—→(人)抽搐 农业废弃物亦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如:猪粪等有机肥的过多施用,导致土壤富营养化; 废弃的塑料薄膜导致白色污染等。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1.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2.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3.农业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4. 农产品的特殊性 5.农业生产影响人类生态环境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农学与作物生产 二、农业生产与作物生产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1.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2.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3.农业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4. 农产品的特殊性 5.农业生产影响人类生态环境 (二)作物生产的特点 1.严格的地域性 2.明显的季节性 3.生产的连续性 4. 作物生产的综合性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作物生产与粮食危机 一、粮食需求与危机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 Lester R. Brown 1994年提出:“由谁养活中国”?据他预测,中国到2030年人口达到16亿高峰的时候,需进口粮食2亿-4亿t,超过世界粮食的贸易量,届时中国不仅自己挨饿,还将使世界挨饿。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作物生产与粮食危机 一、粮食需求与危机 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薄弱; 农户生产规模小而且经营分散; 容易加剧粮食供应的波动; 生产成本迅速上升; 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倾向。 (一)中国粮食安全前景 1.中国粮食发展面临的困难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作物生产与粮食危机 一、粮食需求与危机 █ 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需求总量不会超过6.4亿t,人均粮食消费量不会超过400kg。主要理由是: ① 不能简单地将西方的食物结构套用于中国。 ② 不能认为未来中国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会随着人均收人的提高和城市化的发展而增加。 ③中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畜产品的供给仍将主要依赖农户散养,这种生产方式比工厂化生产能更多地使用劳动力和其他饲料,因此饲料粮消耗比通常估计的要少。 (一)中国粮食安全前景 1.中国粮食发展面临的困难 2.中国人必须也能够养活自已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作物生产与粮食危机 █ 配合政策、技术、投入、管理措施,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可以达到6·2亿一6·5亿t,粮食安全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不会超过5%。因为: ① 中国今后30年控制在每年减少20万hm2的耕地面积以内.到2030年中国耕地只会净减少600万hm2,相当于目前耕地面积的4.7%。 ② 提高单产的潜力仍然是巨大的。 ◆1994年,美国粮食每公顷产量为5580kg,英、法、德大致为 6150 kg,日本为6450kg,而中国1999年仅 4400kg,与这些国家差距1500-2200 kg。 ◆ 中国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的空间还很大。 分地区看,1999年,中国一半的县粮食每公顷产量达到或超过5OOOkg,其中又有近20%的县达到或超过了6OOOkg。 分品种看,1999 年水稻平均每公顷6366kg,而大面积高产田(包括一季稻和双季稻)已高达8OOOkg;小麦3685 kg,高产田已达到6OOOkg;玉米5267kg,高产田都在8OOOkg以上。 ◆ 中国还有2/3的中低产田。在短期内提高单产1500-2200 kg/hm2。 一、粮食需求与危机 (一)中国粮食安全前景 1.中国粮食发展面临的困难 2.中国人必须也能够养活自已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作物生产与粮食危机 一、粮食需求与危机 (一)中国粮食安全前景 1.中国粮食发展面临的困难 2.中国人必须也能够养活自已 (二)粮食危机的解决途径 1.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① 耕地资源 ②水资源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作物生产与粮食危机 一、粮食需求与危机 (一)中国粮食安全前景 1.中国粮食发展面临的困难 2.中国人必须也能够养活自已 (二)粮食危机的解决途径 ① 提高复种指数 我国目前的复种指数为156%左右,理论值为198%,尚有42%的潜力可挖。复种指数每提高1%,可增加作物播种面积10万hm2。 ② 提高作物单产 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率只有30%-40%,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1.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作物生产与粮食危机 一、粮食需求与危机 (一)中国粮食安全前景 1.中国粮食发展面临的困难 2.中国人必须也能够养活自已 (二)粮食危机的解决途径 1.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减少产后损失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作物生产与粮食危机 一、粮食需求与危机 (一)中国粮食安全前景 1.中国粮食发展面临的困难 2.中国人必须也能够养活自已 (二)粮食危机的解决途径 1.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减少产后损失 作物生产必须由"粮食一经济作物"二元结构转向"粮食一经济作物一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建立新型的作物种植制度,发展高产、优质的饲料作物,变"人畜共粮"为"人畜分粮",提高粮食作物的综合利用效益。 4. 调整粮食发展战略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作物生产与粮食危机 一、粮食需求与危机 (一)中国粮食安全前景 1.中国粮食发展面临的困难 2.中国人必须也能够养活自已 (二)粮食危机的解决途径 1.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减少产后损失 4. 调整粮食发展战略 利用微生物发酵工业生产单细胞蛋白.秸秆通过微生物发酵变为饲料. 发展海水养殖业. 5. 开发新的食物源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作物生产与粮食危机 一、粮食需求与危机 (一)中国粮食安全前景 1.中国粮食发展面临的困难 2.中国人必须也能够养活自已 (二)粮食危机的解决途径 1.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减少产后损失 4. 调整粮食发展战略 5. 开发新的食物源 6. 立足自给,适当进口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与作物生产展望 一、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装备起来的农业。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与作物生产展望 一、现代农业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高产、优质、抗逆、适宜于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 ●复合肥料、高效浓缩肥料、长效肥料和农药化肥。 ●高效低毒、广谱低残留农药。 ●集约化、模式化、定量化的栽培技术。 ●节水、高效灌溉技术。 ●计算机、人造卫星、生物固氮、遗传工程、微生物在农业上利用。 1.技术科学化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与作物生产展望 一、现代农业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1.技术科学化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向发展。 ●日本等,拖拉机向小型发展,用以适应不同条件和多种作业要求。 ●农用飞机用于水稻播种、造林、种草和喷施农药。 2.操作机械化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与作物生产展望 一、现代农业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1.技术科学化 作物的种植专业化、商品化生产基地。 农业生产社会化——产、供、销经济实体。 2.操作机械化 3.产销社会化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与作物生产展望 一、现代农业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1.技术科学化 2.操作机械化 3.产销社会化 4. 生产高效化 5. 农民知识化 (二)现代农业的弊端 1.增加资源消耗 2.加速环境退化 3.导致食物污染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与作物生产展望 二、可持续农业 (一)可特续农业的背景及其内涵 ▇ 发达国家由于资金和技术高度集约的经营方式,致使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品大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生产成本过高,经济效益下降。 ▇ 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相对较多,导致了大面积的土地滥用和过度利用,尤其粗放和掠夺经营现象严重,沙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资源退化现象日益加剧,食物安全问题缺乏保障。 ▇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农业迅速发展和高度发达,便开始相对看轻农业的增产目标,转而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质量的改善。 ▇ 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所引起的酸雨、污水、臭氧层破坏、重金属污染等,己影响和威胁到人类和整个生物圈的健康发展。 1.可特续农业的背景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与作物生产展望 二、可持续农业 (一)可特续农业的背景及其内涵 可持续农业的内涵:是在合理利用和维护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同时,实行农村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以生产足够的食物和农产品来满足当代人及其后代人的需求,促进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 “不造成环境退化”,是指希望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建立一种非对抗性、非破坏性的关系; “技术适当”,是指生态经济系统的合理化并不主要依靠高技术,而是以最适用、合理的技术为导向; “经济上可行”是指控制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能够被社会接受”是指生态环境变化、技术革新引起的社会震荡应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1.可特续农业的背景 2.可特续农业的内涵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与作物生产展望 二、可持续农业 (一)可特续农业的背景及其内涵 1.可特续农业的背景 2.可特续农业的内涵 (二)国外可持续农业的道路及其模式 1.减少消耗型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农业部提出了一种减少购买性资源投入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其主要目标是建立一种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体系。 农作物合理轮作模式、种植业与养殖业综合经营模式、有机肥培肥地力模式、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防治模式、利用轮作与机耕防治杂草模式。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与作物生产展望 二、可持续农业 (一)可特续农业的背景及其内涵 1.可特续农业的背景 2.可特续农业的内涵 (二)国外可持续农业的道路及其模式 1.减少消耗型 2.保护环境型 日本“自然农业”模式:利用有机物、天敌等自然的力量来提高作物生产,获得足够的农产品。 德国、法国和英国等“生物农业”模式:开发需要投入较少的高产品种,合理轮作,推行生产与环保并重的耕作栽培法,增施有机肥、充分利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发展生物防治技术等。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与作物生产展望 二、可持续农业 (一)可特续农业的背景及其内涵 1.可特续农业的背景 2.可特续农业的内涵 (二)国外可持续农业的道路及其模式 1.减少消耗型 2.保护环境型 “印度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途径”,以减轻资源承载力为前提的低成本、高能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体措施包括:开发和推广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制定和实施合理的综合能源计划和能源科技先进的“模范村”计划,开展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提高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力。 3.减轻负担型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① 农业经济发展目标(2020年) Ⅰ 确保食物安全: 人均粮食50Okg;肉类总产量6000万t;蛋类总产量2800万t;奶类总产量3000万t;水产品总产量4000万t;蔬菜总产量21000t;水果总产量6000万t。 Ⅱ 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200元。恩格尔系数0.44. Ⅲ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农田灌溉面积达到0.6亿hm2 改造中低产田面积0.6亿hm2 建设吨粮田达到O.112亿hm2. 化肥使用量达到2.25亿t; 氮、磷、钾比例调整为1:0.5:0.5; 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到5.0亿kW; 农村用电量达到13000亿kW.h。 ② 农业资源和环境发展目标 Ⅰ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耕地占用和开垦补充要基本达到平衡; 保护野生资源的多样性; 建立农业资源核算和管理系统。 Ⅱ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每年减少水土流失面积0.133亿hm2。 全国森林覆盖率要力争达到达18%。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与作物生产展望 二、可持续农业 (一)可特续农业的背景及其内涵 1.可特续农业的背景 2.可特续农业的内涵 (二)国外可持续农业的道路及其模式 1.减少消耗型 2.保护环境型 3.减轻负担型 (三)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措施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与作物生产展望 • ① 建立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 • 保护耕地、草地、森林 • ② 切实治理生态环境 • 对主要农用土地、水资源、森林、草地、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 优化自然资源的组合功能; • 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绿色食品或无污染、无公害农业; • 生物工程治理与水土工程治理相结合,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 ③ 切实保护野生生物种源 • ④ 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农业科学技术基础 • ⑤ 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农业经济基础 • 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农业社会基础 • 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的政策体系 二、可持续农业 (一)可特续农业的背景及其内涵 1.可特续农业的背景 2.可特续农业的内涵 (二)国外可持续农业的道路及其模式 1.减少消耗型 2.保护环境型 3.减轻负担型 (三)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措施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农业可特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与作物生产展望 三、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 (一)建设高产农田 1.分期改造低产田 低产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1.5%。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与作物生产展望 三、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 (一)建设高产农田 1.分期改造低产田 中产田面积占总耕地的56.8%。 2.重点改良中产田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与作物生产展望 三、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 (一)建设高产农田 1.分期改造低产田 2.重点改良中产田 3.大力建设高产田 高产田约占我国总耕地面积的21.5%。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与作物生产展望 三、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 (一)建设高产农田 1.分期改造低产田 2.重点改良中产田 3.大力建设高产田 (二)改革耕作制度 1.提高复种指数 2.增加间套作面积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与作物生产展望 三、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 (一)建设高产农田 1.分期改造低产田 2.重点改良中产田 3.大力建设高产田 (二)改革耕作制度 1.提高复种指数 2.增加间套作面积 (三)普及优良品种 第一,杂种优势利用。 第二,杂交育种。 第三,生物技术育种。 1.育种技术高新化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与作物生产展望 三、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 (一)建设高产农田 1.分期改造低产田 2.重点改良中产田 3.大力建设高产田 (二)改革耕作制度 第一,高产育种。 第二,品质育种。 第三,抗性育种。 第四,抗逆育种。 1.提高复种指数 2.增加间套作面积 (三)普及优良品种 1.育种技术高新化 2.育种目标多样化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与作物生产展望 三、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 (一)建设高产农田 1.分期改造低产田 2.重点改良中产田 3.大力建设高产田 (二)改革耕作制度 1.提高复种指数 2.增加间套作面积 (三)普及优良品种 1.育种技术高新化 种子产业化工程是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使用各个环节有机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2.育种目标多样化 3.种子产业化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与作物生产展望 三、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 (一)建设高产农田 1.分期改造低产田 2.重点改良中产田 3.大力建设高产田 (二)改革耕作制度 1.提高复种指数 2.增加间套作面积 第一,节水灌溉技术。 第二,优化施肥技术。 第三,设施栽培技术。 第四,病虫草防治技术。 第五,机械化作业。 (三)普及优良品种 1.育种技术高新化 2.育种目标多样化 3.种子产业化 (四)发展适用技术 1.单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