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276 Views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课件. 离散数学. ( 第 十二 讲 ). 主讲人 : 杨凤杰. 学 时: 64. 第三章 谓词逻辑 §3.1 谓词逻辑的基本概念 3.1.1 谓词和量词 命题逻辑研究的基本元素是命题。 命题是有真假意义的一句话,而 对这句话的结构和成分是不考虑 的。 因此,用这样简单的手段,很多思维过程不能在命题逻辑中表达出来。 例如,逻辑学中著名的三段论: 凡人必死 张三是人 张三必死 在命题逻辑中就无法表示这种推理过程。. 因为,如果用 P 代表 “ 凡人必死 ”
E N D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课件 离散数学 (第十二讲) 主讲人: 杨凤杰 学 时:64
第三章 谓词逻辑 §3.1 谓词逻辑的基本概念 3.1.1 谓词和量词 命题逻辑研究的基本元素是命题。 命题是有真假意义的一句话,而 对这句话的结构和成分是不考虑 的。 因此,用这样简单的手段,很多思维过程不能在命题逻辑中表达出来。 例如,逻辑学中著名的三段论: 凡人必死 张三是人 张三必死 在命题逻辑中就无法表示这种推理过程。
因为,如果用P代表 “凡人必死” 这个命题,Q代表 “张三是人”这 个命题,R代表 “张三必死”这个 命题,则按照三段论,R应该是P 和Q的逻辑结果。但是,在命题 逻辑中, R却不是P和Q的逻辑结果,因为 公式 PQR显然不是恒真的,解释 {P,Q,R}就能弄假上面的公式。
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命题逻 辑中描述出来的三段论,即PQR, 使R成为一个与P,Q无关的独立命题。 因此,取解释时,可将P,Q取真, R取假,从而弄假公式PQR。 但是, 实际上命题R是和命题P,Q有关系的, 只是这种关系在命题逻辑中无法表示。因此,对 命题的成分、结构和命题间的共同特性等需要做 进一步的分析,这正是谓词逻辑所要研究的问题。 为了表示出这三个命题的内在关系,我们需要引 进谓词的概念。在谓词演算中,可将命题分解为 谓词与个体两部分。例如,在前面的例子“张三 是人”中的“是人”是谓语,称为谓词,“张三”是 主语,称为个体。
定义3.1.1 可以独立存在的物体称为 个体。(它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 具体的。) 如人、学生、桌子、自然数等都可以 做个体。在谓词演算中,个体通常在 一个命题里表示思维对象。 定义3.1.2设D是非空个体名称集合,定义在Dn 上取值于{1,0}上的n元函数,称为n元命题函数 或n元谓词。其中Dn表示集合D的n次笛卡尔乘积。 一般地,一元谓词描述个体的性质,二元或多元 谓词描述两个或多个个体间的关系。0元谓词中 无个体,理解为就是命题,这样,谓词逻辑包括 命题逻辑。
于是,用谓词的概念可将三段论 做如下的符号化: 令 H(x)表示 “x是人”, M(x)表示 “x必死”。 则三段论的三个命题表示如下: P: H(x)M(x) Q: H(张三) R: M(张三) 那么,在命题逻辑的基础上,仅仅引进 谓词的概念是否就可以了呢?下面的例子 说明,仅有谓词还是不够的。例如我们 想得到 “命题”P的否定 “命题”,应该就 是“命题”P。
但是, P=(H(x)M(x)) =(H(x)M(x)) =H(x)M(x) 亦即,“命题”P的否定 “命题”是 “所有人都不死”。这和人们日 常对命题 “所有人都必死”的否 定的理解,相差得实在太远了。其原因在于,命题P的确切意思应该是: “对任意x,如果x是人,则x必死”。 但是 H(x)M(x)中并没有确切的表示出 “对任意x”这个意思,亦即H(x)M(x)不是一个命题。因此,在谓词逻辑中除引进谓词外,还需要引进 “对任意x”这个语句,及其对偶的语句 “存在一个x”。
定义3.1.3语句 “对任意x”称为 全称量词,记以x;语句 “存在 一个x”称为存在量词,记以 x。 这时,命题P就可确切地符号化如下: x(H(x)M(x)) 命题P的否定命题为: P=(x(H(x)M(x))) =x(H(x)M(x)) 亦即 “有一个人是不死的”。这个命题确实是 “所有人都要死”的否定。
有了谓词和量词的概念,就可以 建立起谓词逻辑了。三段论的三 个命题,在谓词逻辑中是如下这 样表示的: P:x(H(x)M(x)) Q:H(张三) R:M(张三) 以后可以证明:在谓词逻辑中,R是P和Q的逻辑结果。
设G(x)是一元谓词,任取x0D, 则G(x0)是一个命题。于是xG(x) 是这样一个命题 “对任意xD, 都有G(x)”。故对命题xG(x)的 真值做如下规定是自然的。 xG(x)取1值对任意xD,G(x)都取1值; xG(x)取0值有一个x0D,使G(x0)取0值。 类似地,xG(x)是命题 “存在一个x0D, 使得G(x0)成立”。对命题xG(x)的真值规 定如下: xG(x)取1值有一个x0D,使G(x0)取1值; xG(x)取0值对所有xD,G(x)都取0值。
对于一个谓词,如果其中每 一个变量都在一个量词作用 之下。则它就不再是命题函 数,而是一个命题了。但是, 这种命题和命题逻辑中的命 题毕竟有所不同。因为终归这种命 题里还有变量,当然这种变量和命题函数中的变量还有区别。因此,使用量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量词的论域,即D中都有那些元 2.在多重量词时,应注意量词的顺序; 3. 量词的作用域。
3.1.2 改名规则 定义3.1.4 在一个由谓词,量词, 逻辑联结词,括号组成的有意义 的符号串 (实际是指下一节将严 格定义的公式)中,变量的出现说 是约束的,当且仅当它出现在使用这个变 量的量词范围之内;变量的出现说是自由 的,当且仅当这个出现不是约束的。 例如, x(P(x,y)Q(x,z))R(x)。 从左向右算起,变量x的第一,第二次出 现是约束的,第三次出现是自由的;变量 y,z的出现是自由的。
定义3.1.5 变量说是约束的, 如果至少一个它的出现是约束的; 变量说是自由的,如果至少一个 它的出现是自由的。 由定义可以看出一个变量可以既 是约束变量又是自由变量。 例如,上例中的x既是约束变量,又是自 由变量;y,z只是自由变量。 显然,xG(x)与yG(y)的真值一样, xG(x)与yG(y)的真值一样,亦即,谓 词逻辑中的命题的真值,与命题中的约束 变量的记法无关。这就引出了谓词逻辑中的改名规则。
在由谓词,量词,逻辑联结词, 括号组成的有意义的符号串 (实际是下节定义的公式)中, 我们可将其中出现的约束变量 改为另一个约束变量,这种改 名必须在量词作用区域内各处以 及该量词符号中实行,并且改成的新约束 变量要有别于改名区域中的所有其它变量。 显然改名规则不改变原符号串的真值。
例如,对于x(P(x,y)Q(x,z)), 可改名为u(P(u,y)Q(u,z))。 但下面的改名都是不对的: a. u(P(u,y)Q(x,z)) b. x(P(u,y)Q(u,z)) c. u(P(x,y)Q(x,z)) d. y(P(y,y)Q(y,z)) e. z(P(z,y)Q(z,z)) 因此,在谓词逻辑中的一个表达式里,我们总可以通过改名规则,使得该表达式中所有的约束变量都不是自由变量,于是所有的自由变量也都不是约束变量了。以后的讨论,我们总是在这种假定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