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內翻性踝關節扭傷 的運動復健計畫

內翻性踝關節扭傷 的運動復健計畫. 授課教授 呂宏淵醫師 研 究 生 鄭景峰 日 期 2001/11/23. 一、受傷後的分期. 運動復健的目標與其治療計畫是依據受傷後所處的階段來決定。 可分為三階段:急性期、亞急性期與慢性期(王百川譯,民 84 )。. 二、運動復健的構成要素. 每一個復建計畫均應包含下列五項(王百川譯): (一)預防 (二)評估 (三)目標設定 (四)實施 (五)再評估. (一)預防. 最佳的治療便是預防。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內翻性踝關節扭傷 的運動復健計畫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內翻性踝關節扭傷的運動復健計畫 授課教授 呂宏淵醫師 研 究 生 鄭景峰 日 期 2001/11/23

  2. 一、受傷後的分期 • 運動復健的目標與其治療計畫是依據受傷後所處的階段來決定。 • 可分為三階段:急性期、亞急性期與慢性期(王百川譯,民84)。

  3. 二、運動復健的構成要素 • 每一個復建計畫均應包含下列五項(王百川譯): (一)預防 (二)評估 (三)目標設定 (四)實施 (五)再評估

  4. (一)預防 • 最佳的治療便是預防。 • 運動傷害的預防,包含了有氧適能、肌力、肌耐力、柔軟度與關節活動度等等體能要素,均能達到日常生活或運動場上的最低限度。 • 再配合場地與裝備的保護措施,讓每位從事運動者,遠離傷害造成的因子。

  5. (二)評估 • 在開始復建計畫之前,首先必須了解身體受傷後及復健前的狀況。 • 簡易的踝關節扭傷程度評估見表一。

  6. 表一 踝關節扭傷程度的等級 (摘自王百川譯,民84)

  7. (三)目標設定 • 在運動傷害的評估之後,便需設定治療的目標。 • 目標的設定通常分為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 • 短期目標是指能在幾天或幾週內達成;長期目標是指在完成短期目標後,幾週或更長的時間希望達成的目標。

  8. (四)實施 • 復建計畫必須在為患者做完評估及檢查任何缺陷(患者的健康情形和受傷前有何不同)之後設定,並逐步實施。

  9. (五)再評估 • 當復建計畫已被設定並開始執行,應時時注意患者接受復建計畫的程度。 • 最佳的復建計畫,是給予患者所能承受的最大壓力,卻不會阻礙復建計畫的進行。

  10. 三、運動復建計畫的目標 • 需包含下列三個目標(王百川譯): • 目標1:傷害的預防。 • 目標2:恢復最佳功能。 • 目標3:使選手儘早安全地重回比賽。

  11. 目標1:傷害的預防 • 傷害的預防應包括下列三部份: (一)適當而安全的環境 (二)正確的訓練方法 (三)賽前的篩選

  12. 目標2:恢復最佳功能 • 百密必有一疏 (一)減少疼痛及腫脹 (二)使肌力、肌耐力、柔軟度恢復正常 (三)本體感覺功能的恢復 (四)有氧、無氧適能的再建立

  13. 表二 不同治療方法使用於運動復健過程的時機與效果(摘自王百川譯,民84)

  14. 目標3:使選手儘早安全地重回比賽 • 運動復健最重要的的目標在於讓運動員恢復最高水準的功能以及在最短的時間內安全地回到運動場上。 (一)重新參與運動的時間表 • 疼痛、腫脹、肌力、關節活動度及功能通常是主要考慮的因素。

  15. 目標3:使選手儘早安全地重回比賽 (二)何時可以回到運動場上 • 運動員必須達到下列六項要求: 1. 醫生書面的允許 2. 不再有受傷的症狀 3. 完整而不會疼痛的關節活動度 4. 完整肌力、爆發力及肌耐力的恢復 5. 完成「漸進式機能恢復」的訓練 6. 精神、心理上的準備

  16. 四、內翻性踝關節扭傷的 運動復健 • 在運動場上,以第2級的扭傷最常發生,它造成較長時間無法運動的狀況(dis-ability)而浪費時間,因此,第2級的內翻性踝關節扭傷是許多教練與運動傷害防護員非常頭痛的問題(Arnheim,1995)。

  17. 四、內翻性踝關節扭傷的 運動復健 • 內翻性踝關節的扭傷,常發生在踝關節蹠屈(plantar flexion)時,受到內翻的外力(inversion stress)而造成。 • 依據內翻性踝關節扭傷的程度,共可分成3級。 • 各級的扭傷情況,均包含部份或完全的前距腓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撕裂。

  18. 內翻性踝關節扭傷示意圖;A與B顯示踝關節外側韌帶的撕裂(摘自Arnheim,1995)內翻性踝關節扭傷示意圖;A與B顯示踝關節外側韌帶的撕裂(摘自Arnheim,1995)

  19. 第一種運動復健方法 • 第一階段 • .冰敷、壓迫、抬高 • .包紮:開放性編籃法或U型墊與彈性繃帶的應用(見圖5-2) • .輕微的蹠屈、背屈(dorsiflesion) • .柺杖:足部輕負重

  20. 圖5-2 U型墊的使用

  21. 第一種運動復健方法 • 第二階段 • .冰水浴(4~16℃)、ROM活動 • .冰水中做跟腱伸展(5分鐘以內) • .冰敷加步行(正常),10~15分 • .冷熱交替,以冷結束 • .腓骨肌群:等長收縮(屈膝900) • .對抗負荷:外翻、蹠屈、背屈(見圖5-3)

  22. 圖5-3 A:阻力式背屈;B:阻力式蹠屈(摘自Arnheim)

  23. 第一種運動復健方法 • 第二階段 • .閉眼或張眼單足立,1~2分 • .屈趾、拾珠、寫字(見圖5-4) • .腳踏車、上半身活動 • .游泳或水中跑步(需包紮) • .復健運動後冰敷抬高 • .貼紮

  24. 圖5-4 拾筆(摘自王百川譯,民84)

  25. 第一種運動復健方法 • 第三階段 • .冰後墊腳(雙腳、靠桌椅) • .冰後墊腳(雙腳、不靠桌椅) • .冰後墊腳(傷腳、靠桌椅) • .冰後墊腳(傷腳、不靠桌椅) • .重複1~4過程,逐漸進入跳躍動作 • .腓骨肌群等長收縮(橡皮筋,見圖5-5、圖5-6與圖5-7)

  26. 圖5-5 蹠屈橡皮筋訓練 圖5-7 背屈橡皮筋訓練 (均摘自Kisner與Colby,1996) 圖5-6 足外翻肌群橡皮筋訓練

  27. 第一種運動復健方法 • 第三階段 • .站立跟腱伸展(屈膝、直膝) • .捲毛巾(負重) • .斜板墊腳(負重:伸展、肌力加強;見圖5-8) • .足跟及足尖走路 • .等速肌力運動 • .加強臀肌

  28. 圖5-8 蹠屈肌群的伸展(摘自Kisner與Colby)

  29. 第一種運動復健方法 • 第四階段 • .等張收縮(負重):沙袋、重量訓練機械 • .平衡訓練:BAPS(biomechanical ankle platform system,見圖5-9與圖5-10) • .跑步:直線/原地跑步 • .跳繩(雙腳到單腳) • .跳階梯(交叉)

  30. 圖5-9 BAPS • 圖5-10 BAPS運動可改善平衡感與本體感覺。a:單腳平衡;b:順時針轉動;c:逆時針轉動(摘自王百川譯)

  31. 第一種運動復健方法 • 第五階段 • .快跑或慢跑 • .速度遊戲(急停、轉身、8字跑等) • .向後跑 • .側跳、交叉跑步、側向跑到單項運動所須之特殊步法

  32. 第二種運動復健方法(Kisner與Colby,1996) (一)急性期 • 在腫脹發生前,盡可能地完成評估與治療。可利用壓迫、抬高患肢與冰敷的方式,降低腫脹的情形。 • 第1級與第2級踝關節扭傷,並不會造成嚴重的踝關節不穩定,而一般運用保守療法。踝關節經常被固定在自然姿(neutral)或稍微地背屈(dorsiflexion)與外翻(eversion)姿勢。

  33. 當症狀屬於急性時,可運用柺杖走路以減輕重量負擔的壓力。當症狀屬於急性時,可運用柺杖走路以減輕重量負擔的壓力。 • 等長收縮運動(muscle-setting techniques)有助於肌肉完整性(預防萎縮)與增加血液循環。

  34. (二)亞急性期 • 當急性症狀減輕時,繼續地利用護具的方式,提供相關韌帶在負重時的保護。 • 在進行本體感覺與運動治療訓練時,必須運用熱塑性物質或彈性繃帶或運動貼布的包紮處理,以提供關節結構上的穩定性。另外,air splint也可以提供背屈與蹠屈時的穩定性。 • 在患者可以忍受的範圍內,開始針對受傷的韌帶,實施橫向按摩的技巧(cross-fiber massage)。

  35. 在受傷組織可承受的範圍內,將護具移除,進行一天數次踝關節的ROM(range of motion)運動。在無痛(pain-free)的狀態下,讓患者自行做被動式與韌帶相反方向的輕度伸展動作,以協助韌帶的治癒。例如,運用被動式蹠屈與內翻的動作,伸展前距腓韌帶;腓腸肌群的伸展,可透過適當的背屈動作進行伸展。 • 伸展動作由被動式逐步增強至負重式伸展,可視為患者恢復的指標。

  36. (三)慢性期 • 增加踝關節支持肌群(supporting muscles)的伸展。腓側肌群的重量訓練,對於踝關節外側的支持是重要的。 • 在訓練踝關節穩定性、協調性與反射反應的本體感覺回饋方面,剛開始時可運用搖擺板(rocker board,見圖5-11)或平衡板(balance board),再漸進為其他型式的平衡動作。根據復健的最終目標,訓練踝關節的各種負重運動,例如走路、慢跑以及跑步,並進行敏捷性運動,例如曲折跑、轉身以及側向移動。

  37. 圖5-11 利用搖擺板來發展控制腳踝的活動。當兩腳均置於板上時,健側腳踝可協助傷側腳踝的控制;當僅使用傷側腳時,此活動則較為困難。

  38. 當患者重新回到運動場上時,受傷後的腳踝必須穿戴護具、貼紮或包紮,並穿著適當的鞋子,以保護韌帶避免受到再次受傷(reinjury)的可能。當患者重新回到運動場上時,受傷後的腳踝必須穿戴護具、貼紮或包紮,並穿著適當的鞋子,以保護韌帶避免受到再次受傷(reinjury)的可能。

  39. 圖5-12 開放性編籃法(摘自Arnheim)

  40. 圖5-13 閉鎖性踝關節貼紮(摘自Arnheim)

  41. 圖5-14 踝關節貼紮與彈興繃帶的應用(摘自Arnheim)

  42. 五、其餘足踝關節的相關貼紮方法 • 貼紮可以提供患部良好的支撐保護。 • 它通常用於患者的傷處,能使敷料固定、使包紮安全或是給予受傷或較脆弱區域一些外加的支撐力 • 限制關節活動範圍提供關節的穩定性。

  43. 圖5-15 足弓之貼紮 圖5-16 足底筋膜之貼紮

  44. 圖5-17 足弓之貼紮 (X taping) 圖5-18 足弓之貼紮(double X taping)

  45. 圖5-19 大拇趾扭傷之貼紮

  46. 圖5-20 腳趾之貼紮 圖5-21 滑囊炎之貼紮

  47. Thx for ur attention!!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