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学习目的 】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 重点难点 】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㈠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 【学习目的】 •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重点难点】 •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二、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四、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㈠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㈠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是人类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是人类生活的精神方面

  5. 2.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变革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㈠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它一直占居统治地位 不仅历史上的唯心主义持唯心史观,而且历史上的唯物主义从总体上说,其社会历史观也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 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及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包括: ①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②人口因素——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核心和基本方面。

  7.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 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等全部社会生活。 • 它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

  8. 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意识及其结构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政治法律思想 哲学 科学 道德 艺术 宗教

  9.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⑴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 •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反映。 •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 社会意识随社会存的变化而变化 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 •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集中的表现。 正确发挥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要求: • 必须通过实践并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 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10. ⑶正确解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意义 • 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 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破解了“历史之谜”。 两个“划分 ——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两个“归结” ——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

  11.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劳动者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及其构成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现实生产力是其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等方面的统一体。

  12. 2.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⑴生产关系是物质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体现了与人与人的物质利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益关系,是社会关系。 ⑵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13. 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 • 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 •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 • 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 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 • 生产资料主要集中在非劳动者手里 • 劳动者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 • 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 ⑶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14.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5.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对待。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总体适合中包含着某些不适合;总体不适合中包含着某些适合。 • 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的变更会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二者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

  16.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第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第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17.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⑴上层建筑的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上层建筑 ——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18.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⑵国家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 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 • 国家的实质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19. ⑵国家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 国家的职能 • 政治统治——专政的职能,就是掌握政权的阶级的阶级统治。 • 社会管理职能——作为国家必须履行的对社会一般公共事务的管理。 • 国家的消亡 • 随着阶级消亡,国家也将走向消亡。 • 无产阶级专政通过消灭阶级最终达到国家的自行消亡。 • 国家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20. 国体和政体 • 国体——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 政体——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 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 • 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 民主是是国家形式。 • 民主政治建设是当代国家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已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21. 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 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⑴服务的方向——“为己”和“排他” •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 要排除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22. ⑵服务的方式 • 政治上层建筑直接凭借暴力来发挥作用,凭借暴力的强制性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根本特点。 • 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一般地借助于非强力的宣传、感化、说服、教育等手段发生作用。 ⑶服务的效果 •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进步的促进作用,也可能是消极衰退的阻碍作用。 •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23.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 第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第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有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第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其矛盾具有对抗性、全局性。

  24.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第一,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 第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不能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25.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矛盾 1.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2.社会基本矛盾是构成社会各要素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26. 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最初动因和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标准: •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 生产力的发展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 • 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27. 2.社会基本矛盾决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发生着重大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正确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结果

  28.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㈠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 1.阶级是一个经济的历史的范畴 2.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冲突 • 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 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

  29. ㈡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 2.阶级斗争直接动力作用的突出表现 第一,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迫使反动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或改良,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在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新旧生产方式的代表者间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社会革命,直接推动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

  30. ㈢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1.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阶级矛盾 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基本认识: •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取得执政地位。 • 虽然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防止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又要防止和纠正阶级斗争熄灭论。

  31.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㈠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社会革命的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革命的根源——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尖锐的矛盾冲突,是爆发社会革命的根本原因。

  32. ㈡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社会革命历史作用的主要表现 第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第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33. 2.革命和改良 • 改良即改革——掌握政权的剥削阶级在不改变其剥削制度的条件下实施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变革措施。 • 改良主义——主张用改良代替社会革命。 由于改良主义不能解决尖锐冲突的社会基本矛盾,因而不可能根本扫除社会发展的障碍。特别是在社会形态质变时期,由于改良主义实际上起着维护旧社会形态的作用,因而往往成为阻碍革命潮流的绊脚石。

  34.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在保持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改革和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种手段,其功能和作用交相辉映,相互衔接。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直接动力 •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 社会主义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 • 社会主义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也一场革命。

  35.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㈠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近代以来科技革命的历史作用 2.科技革命引起社会生活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⑴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

  36. ⑵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要求人们为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而加强学习。 第二,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为人们在学习、工作中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带来极大便利。 第三,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 第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为人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37. ⑶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一,科技革命通过改变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条件来促使思维方式的发展。 第二,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三,现代科技提供了优越的主客观物质技术条件,极大地扩大着人们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38. 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1.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 •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 • 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生产力不断进步,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最终推动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更。

  39. 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2.科学技术的消极后果 • 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消极后果。 • 消极后果的发生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向。

  40.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㈠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 • 英雄史观——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 群众史观——历史是包括英雄人物在内的人民群众创造的。

  41. ㈡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1.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现实的人——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 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42. ㈢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第一,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第二,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第三,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43. ㈣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始终是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

  44. 2.人民群众历史决定作用的根源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 • 人民群众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其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总结局。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 ⑴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创造物质财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 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科学认识和生产技术的积累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5. ⑶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制约因素 • 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及其相应的经济制度等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 不同的社会政治条件地位制约着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发挥及其大小。 • 指导思想进步与否乃至精神文化条件的优劣制约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⑵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6. ㈤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 2.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7.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㈠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 每个人都有作用。 一方面,任何人的意志在历史发展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 另一方面,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决定历史的命运,历史的必然性存在于总合力造成的总结果之中。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作用有性质和大小的区别。 杰出人物 ——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推动社会发展的著名历史人物。既包括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也包括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木家、教育家等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48. ㈡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㈡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导致历史发展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不管他们发挥了多大作用,都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49. 阅读文献 •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 3、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 4、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一章、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 5、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 6、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 7、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