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歷史思維與社會脈動 PBL 獨立報告

歷史思維與社會脈動 PBL 獨立報告. 作「客」他鄉. 組別 : 第九組 指導老師 : 楊淳皓 組長 : 林芷宇 組員 : 梁容瑄 陳鈺茹 廖珮莉 蕭景馨. 大綱 ‧ 客家人被欺侮的相關新聞 ‧ 客家人的歷史回顧 ‧ 客家文化及語言的流失 ‧ 不一樣的客家人 ‧ 如何改變刻板印象 ‧ 重新認識客家人 ‧ 結語 ‧ 參考文獻. 客家人被人欺 侮 的新聞 → 高中女罵「垃圾」赴客家村道歉 取自蘋果日報 :2012 年 05 月 22 日. 事件內容 :

Download Presentation

歷史思維與社會脈動 PBL 獨立報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歷史思維與社會脈動PBL獨立報告 作「客」他鄉 組別:第九組 指導老師:楊淳皓 組長:林芷宇 組員:梁容瑄 陳鈺茹 廖珮莉 蕭景馨

  2. 大綱 ‧客家人被欺侮的相關新聞 ‧客家人的歷史回顧 ‧客家文化及語言的流失 ‧不一樣的客家人 ‧如何改變刻板印象 ‧重新認識客家人 ‧結語 ‧參考文獻

  3. 客家人被人欺侮的新聞 →高中女罵「垃圾」赴客家村道歉 取自蘋果日報:2012年05月22日

  4. 事件內容: 「可可」日前與父親帶狗到新竹縣參加客家桐花祭,狗狗咬死一隻雞,飼主求償一千元,最後雙方以兩百五十元和解,事後「可可」在臉書po文罵客家人「廢物」、「窮酸」,引起網友圍剿,並發動人肉搜索,後來「可可」在臉書上表示懊悔。當地華龍村民對此不滿,認為她不只罵當事人,還罵所有客家人,上周三,村長田興業及村民到新竹地檢署對她提告。

  5. 事件發展與結果: 「可可」在父親、師長陪同下,親自到芎林鄉發表道歉聲明並鞠躬致歉,向全國客家鄉親說對不起,獲得村長等人原諒,同意將撤回告訴,還致贈農特產,祝她順利考上理想大學。

  6. 產生偏見的原因: ‧定義:人們根據不完整訊息的類化,對一個團體的敵意或負面態度。偏見包含 1.認知成分(對某一團體的刻板印象和信念) 2.情緒成分(不喜歡或敵視某團體) 3.行為成分(歧視某一團體的傾向) ‧推論:因「狗狗咬死一隻雞,飼主求償一千元,最後雙方以兩百五十元和解」,讓此學生對客家人產生反感,進而產生偏見。

  7. 產生刻板印象的原因: ‧定義:促使我們將某些特質賦予團體的所有 成員,無視他們之間的個別差異。 ‧推論:因飼主的求償行為,讓此同學認為客家人都是小家子氣的族群。

  8. 客家人的歷史回顧

  9. 客家人的遷徙 據史書記載,一千多年來,客家人的 祖先(華北人),曾有過五次向東南沿海省分大 規模遷移,其遷徙原因均是為了躲避戰亂。而 客家人在此五次大遷徙中,足跡從: 中國的北方→中國的南方→漂洋過海到了南洋、台灣,甚至於世界各地。

  10. 客家人的困境 客家人不管遷移到哪裡一定都是與當地原 住民存在著非常大的隔閡,週遭人不斷對客家 人施與歧視和壓迫,而且是完全不講理的,僅 僅就是以外來者或私自闖入我們地盤的流浪者 這個理由,不停地歧視和壓迫。

  11. 台灣早期的閩客械鬥 閩粵械鬥(當代又稱閩客械鬥)是發生在 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臺灣清治時期),臺灣 兩大漢族族群(祖籍福建的福佬人與祖籍廣東 的客家人)間的武裝衝突。

  12. 械鬥的結果 為了平息紛爭或避禍: 1.人口數量較少的落敗一方通常遷徙到位置較 不好的遠地村莊 2.漸次與勝利者同化為因應 →此兩種方式當以粵籍客家人居多

  13. 客家人在台灣的變化 1.客家人後來因施琅嚴禁粵中惠、潮之民渡台, 人口數逐漸不如閩籍。 2.閩客械鬥失利,被迫退出平原,遷至靠山的 丘陵地。 3.經商導致逐漸提高身分地位的粵籍客家人, 常以隱藏自己語言習慣來避禍。

  14. 客家文化及語言的流失

  15. 語言流失 ‧客家語共分為海陸、四縣、詔ㄓㄠˋ安、饒 ㄖㄠˊ平,和大埔,五種。 1.台灣雖有近4百萬客籍人口,會講客家話的 年輕客家人還不到二成。 2.父母是客家人,兒女也會說客家話的比例還 不到四成。 3.每年使用客語的人口更以5%的速度流失。

  16. 文化流失 60年代台灣經濟開始起飛,卻也是客家人 惡夢的開始。客家人必須離開故鄉到外地求學、發展,到一個不熟悉的語言環境中學習生存,離鄉背井的客家族群變成社會中的「陌生人」,因此,離開家鄉進入都市,似乎是客家人認同危機的開始。

  17. 客家VS原住民 1.原住民被認定為憲法上的邊疆民族,因得 以維持其獨特的身分。 2.在本省人當中,扣掉原住民,就剩下客 家人、以及福佬人;不過,兩者的族群認同並 不被官方認可。

  18. 客家VS閩南 1.福佬人因為人數佔最多,或可稍微紓解認同不確定的焦慮;相對地,居於雙重少數的客家族群,不免要比其他人作更大的努力來取得自我肯定。 2.「台灣人」的意涵有意無意中被狹隘地解釋為福老人,客家人未免懷疑是否被排除在本土主人之外

  19. 族群間的差異未消逝,原本 的齟齬→造成一般人對客家 人產生偏見及歧視

  20. 不一樣的客家人

  21. 國際上的客家人 1.客家族群在馬來西亞近代政治發展上,特別是 在華人整體比例暨地高皆較高的砂拉越,具有其 獨特的地位。 2.在政治上的傑出表現,顯示出客家人對政治參 與的高度熱衷及成就。

  22. 客家人對於社會的貢獻 1.亞洲政治領袖人物(如太平天國洪秀全、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等人) 2.有客家血統的台灣名人:

  23. 台灣對於客家人的做法 ‧優點: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終於在2001年6月14日正式掛牌運作。 ‧缺點:目前教育部「母語教學」的定位,仍然把客語當作父母的責任,吝於挹注國家資源。

  24. 如何改變刻板印象

  25. 客家流行歌

  26. 客家頻道及電影

  27. 客家庄桐花季:近山地區的桐花與客家聚落的 分布地點大都相去不遠。

  28. 客家湯圓節 • 五福臨門養生湯圓

  29. 重新認識客家人

  30. 1.從新聞中 →客家人並非小家子氣,當女同學「可可」誠心道歉後,客家人們願意原諒,且同意撤回告訴,還致贈農特產,祝她順利考上理想大學。 2.從歷史中 →「義民(忠誠、開闊與悲憫)精神」就是台灣客家人 意識的發軔。

  31. 3.從社會中 →客家人由傳統的聯絡鄉誼、關懷親族,逐漸擴展至 社會政治的參與,以及對社會付出的心力。 →因為語言上的天份、文風較盛,因此,在主流媒體 的影響力遠勝於福佬人,除了擔任族群的喉舌,或 可振衰起蔽,領導台灣族群關係的建構。

  32. 4.從媒體中 →客家族群的文化,既古典又優美,客家人耕讀傳家、忠義家風、含蓄恭良、堅毅簡樸等個性特質,了解客家為一個善良族群。 5.從桐花季中 →扮演一個新的客家美學象徵,開創潛力無窮的文化 創意產業,亦活絡了原本靜滯的客家庄。

  33. 結語: 小時候常常聽到長輩們說客家 人多不好多難相處,但我們不能只 用聽別人說來決定一個種族的好壞,而是要自己親自瞭解,這才是最好的方法。

  34. 而現在的我們覺得客家人是好相處、 大方且做事俐落,他們對於社會的貢獻及 付出都令人們敬佩。當我們親身與他們共 處時,便可發現客家文化是多元性,而並 非只是會唱山歌的採茶族群。同樣身為台 灣的一份子,我們更應彼此包容之間的差 異,平等的看待對方與相互學習,讓偏見 不再是人與人之間的阻礙與高牆。

  35. 參考文獻 1.蘋果日報 2.社會心理學慨論,Elliot Aronson著 3.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4.維基百科 5.南方快報《施正鋒專欄》 6.Google學術搜尋 7.戰後砂拉越客家族群的社團組織與政治參與:年度: 93年 作者: 龔宜君 8.客家電視台

  36. 謝謝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