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k likes | 1.77k Views
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孔凡哲 教授.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 副主任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博导、教育学博士 fzkong@nenu.edu.cn (0431)85099962(O). 报告纲目. 备课概论 备课标的技能 ——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课程标准 备教科书的技能 ——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教科书 备学生的技能 ——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学生 如何形成实用的教案 备课中的典型误区及其分析 备课的一个完整过程分析 提高备课水平的若干有效方法. 第一章 备课概论.
E N D
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孔凡哲 教授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 副主任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博导、教育学博士 fzkong@nenu.edu.cn (0431)85099962(O)
报告纲目 • 备课概论 • 备课标的技能——在备课中如何研究课程标准 • 备教科书的技能——在备课中如何研究教科书 • 备学生的技能——在备课中如何研究学生 • 如何形成实用的教案 • 备课中的典型误区及其分析 • 备课的一个完整过程分析 • 提高备课水平的若干有效方法 共160张
第一章 备课概论 • 当前研究备课、上课的新价值 • 备课的含义 • 备课的作用与基本内容 • 备课的基本要求 共160张
一、备课的基本含义 • 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 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共160张
一、备课的基本含义 • 所谓备课,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 • 一般地,备课有狭义的备课与广义的备课之分。 共160张
备课的含义 • 狭义的备课,是指针对当次课程的备课。 • 广义的备课,是指教师的自我装备、自我成长和持续发展。 共160张
二、备课与相关概念的关联 备课与预设: •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 • 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 • 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共160张
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说,既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说,既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 • 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 共160张
三、备课的新含义 • (一)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包含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 (二)备课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 • (三)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 (四)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 • (五)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共160张
第二章 备课的作用与基本内容 共160张
一、备课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案具有如下五方面的作用: • 首先是指导性,即教案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而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如将要达到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教案中。 • 其次是统整性,即教学是由多种教学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教案就是对这诸要素的系统安排与组合。 • 再次是操作性,即良好的教案设计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安排。这一系列的安排都带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可行依据。 共160张
一、备课的作用 • 第四是预演性,即教师备课、写教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它能使教师如临真实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活动的每一细节周密考虑,仔细策划,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证。 • 最后是突显性,即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一种或几种教学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 共160张
二、备课的基本内容 • 1.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 • 2.研究教材。特别是,认真钻研教科书,理清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维目标在教科书中的具体体现,准确理解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的关键,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 • 3.研究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想状况。选准本课的起点和基点。使分层教学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 4.研究例题、习题,设计好检测手段与巩固强化内容。不仅需要设计教学效果检测的基本方法与内容,而且也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例题、随堂练习题,确保教学的效果与覆盖面。而例题、习题的题目要紧扣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实际。兼顾深度、广度,体现层次性,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共160张
二、备课的基本内容 • 5.研究教学的教育素材。要找出教学内容的教育渗透点,特别是,关注每位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终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意识的培养。 • 6.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学生现有的基础,选择恰当的教法,并指导学法。 • 7.制定教案。教案应有明确具体的三维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分析(即重点、难点、关键)、教学过程(包括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处理方法、教学手段、体现教育因素、教学小结等),保证数量和质量的练习作业、板书设计等。 • 8.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针对课堂教学或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占用的时间一般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共160张
三、备课的基本要求 • 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 • 内容选择要合理 • 教学内容分析宜全面,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 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的水平 • 学法制定要恰当、切合学生实际 共160张
三、备课的基本要求 • 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 • 问题设计要精当 • 教学细节要周密安排 • 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 • 练习设计要精当 共160张
总之,通过备课,我们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化:总之,通过备课,我们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化: • 首先,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并对照教科书,准确把握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和教学的侧重点,从而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课堂行为准则; • 其次,通过钻研教科书,把教科书中的内容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案例; • 再次,通过研究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从而转化为教师业已明确在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 • 最后,通过备课,把人的全面发展观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并通过课堂教学实施最终转化为教学行为,物化为学生的经验,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 共160张
第二章 备课标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课程标准 共160张
一、课程标准对备课的作用 • 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 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 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的基本目标的价值取向,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 课程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主张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 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共160张
备课标:从文本课程走向实施的课程 •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教学建议是备课的重要参考; • 课程标准是评价的借鉴,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是教案设计的重要来源; • 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 • 课程标准是课程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的重要参考。 共160张
二、可用于备课的课程标准的信息 一标多本带来的问题与机遇 共160张
课程标准提供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提供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要求 • 课程标准对教科书做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备课的基本出发点; • 课程标准提供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 共160张
课程标准提供了教学内容的学段目标要求 共160张
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的质量标准课程标准提供的评价建议,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的质量标准 共160张
课程标准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课程标准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 共160张
误读课程标准的典型个案分析 共160张
误读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的种种现象误读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的种种现象 • 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 以“能力”代替“方法”(或能力与方法混淆),将“经历”等同于“体验”; • “方法”设计的泛化、笼统化(目标的无效),过程与方法设计上的残缺。 共160张
第一讲小结 • 备课的含义、意义与作用 • 备课标的技能 共160张
第三章 备教科书的技能 ——在备课中如何研究教科书 问题:在备课中,教科书扮演什么角色?在备课中,如何研究教科书、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科书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共160张
第一节 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分析 共160张
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的因素分析 • 课程内容是什么 • ——对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的学科含义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共160张
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的因素分析 • 课程内容为什么这样呈现——对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的教科书呈现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尤其对其优点、缺点的处理 共160张
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的因素分析 • 对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可能达到状况的把握程度 共160张
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的因素分析 • 我该如何呈现课程内容——对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课堂呈现的实际水平、有效程度 共160张
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的因素分析 • 如何做效果更好——对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的效果和个性风格形成的驾驭 共160张
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水平模型 • 教材是课程的物化形态。 • 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内容载体。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76年版,145页。 共160张
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水平模型 • 在这里,“教师使用教科书”意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课程实施任务,实现课程实施的预定目标,针对教科书所作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理解和研究教科书、整合教科书内外的课程资源、使用教科书完成教学任务、评判教科书的优劣等等具体工作。 共160张
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水平模型 • 教科书是教材系列中最规范、最具代表性的印刷材料,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最重要的媒介。 • 教科书的使用涉及感悟和理解教科书的设计、开发意图,评价、选择、研究和运用等多个方面。 共160张
首先,教师理解、研究、分析教科书及其上位材料《课程标准》,是借助教科书实现课程目标的首要前提。首先,教师理解、研究、分析教科书及其上位材料《课程标准》,是借助教科书实现课程目标的首要前提。 • 其次,教科书的选择直接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如何选择教科书,可以说教师的责任重大。 • 再次,教师要有能力深入研究并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 教师深入研究并准确把握教科书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依此为出发点来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科书,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意义建构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共160张
教师正确使用教科书的重要意义 • 科学地评价、选择和使用教科书,深入分析、研究和开发教科书,就成为教师教科书素养的基本内涵。 共160张
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水平模型分析 • 第一部分:理解、研究教科书 • 纬度1:对《课程标准》等上位材料关于教科书所涉及的课程内容、要求的熟悉程度、评判水平。 • 纬度2:对本教科书的结构、编排、特色等的熟悉程度 共160张
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水平模型分析 • 第二部分:诠释、整合教科书 • 纬度3:利用教科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备课)的适切程度、有效程度。 共160张
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水平模型分析 • 第三部分:运用教科书 • 纬度4:对教科书优点、缺点的教学处理、把握的适切程度(包括对教科书中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增加、替换、重组等具体处理的情况,以及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效)。 • 纬度5:对教科书功能的发挥程度。 • 例如,有效利用教科书的“范例”作用,给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提供一个重要范例。对此,教科书的“学材化”是相对于教科书的“教材化”而言的,它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致力于学生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 纬度6:对教科书的配套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合适程度。 • 教科书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代表教材的全部,同时,也不可能孤立地使用。将教科书的配套资源加以有效利用是发挥教科书功能、提升课程实施质量的重要保障。 共160张
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水平模型分析 • 第四部分:评判教科书 • 纬度7:结合教科书的使用效果,对教科书进行评判的自觉意识和水平;同时,利用教科书的使用信息,收集、整理教科书的评判信息,积累进一步使用教科书的资源。 共160张
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模型 共160张
关于模型的说明 对于纬度1: • 如果达到“对《课程标准》关于本册(本章、本单元)教科书的目标要求十分明确,对教科书关于本部分内容的处理的优点、缺点清楚,并有克服这些缺点的合理对策”,那么可以赋值2; • 而如果达到“对《课程标准》根本不熟悉,对教科书关于相应课程目标要求不熟悉,对教科书相应课程目标的把握凭经验和自我感觉,而缺乏计划性和科学性”,导致明显的误用,应赋值-2; • 相应的“机械照搬”、“基本合理”、“使用合理且有一些新意”介于两者之间,依次赋值-1、0、1。 共160张
关于模型的说明 对于纬度2: • 如果达到“对教科书的结构特点、编排风格、内容处理的特色等等十分清楚,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些特点对自己的教学状况、教学风格的适应情况,并制定和落实这些特点的合理对策,效果明显”,那么可以赋值2; • 而如果达到“对教科书的结构特点、编排风格、内容处理的特色等等根本不清楚,对于教科书的具体特点与自己的教学状况、教学风格的适应情况无法关注、无暇关注,对教科书使用仅仅凭经验和自我感觉,而缺乏计划性和科学性”,导致明显的误用,应赋值-2 ; • 相应的“机械照搬”、“基本合理”、“使用合理且有一些新意”介于两者之间,依次赋值-1、0、1。 共160张
典型案例分析 • 角的度量 共160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 角的度量(3) 共16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