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596 Views
台灣地理環境與自然災害 - 期末報告 § 台灣梅雨 §. 指導老師:范銚燻 教授. 第九組 服三 A NO.40 許琇娟 NO.41 宋岱徽 NO.44 林琬綺 NO.55 吳佩珊. 台灣梅雨. 五月南風下大雨,六月南風飄飄晴. 此諺語說明五、六月間台灣地區的典型氣候,每年此時台灣各地較容易出現 細雨紛飛、陰雨連綿 的天氣,即為台灣的梅雨季節,是台灣地區 春夏交替 過程出現的特殊天候現象,也是台灣地區最顯著的 氣象災害之一 。. 梅雨的形成. 西南季風 與 東北季風 ,在華南與台灣地區相遇, 兩股勢力相對峙,峰面系統徘徊呈滯留狀態,稱「 梅雨鋒面系統 」。
E N D
台灣地理環境與自然災害-期末報告§ 台灣梅雨 § 指導老師:范銚燻 教授 第九組 服三A NO.40 許琇娟 NO.41 宋岱徽 NO.44 林琬綺 NO.55 吳佩珊
台灣梅雨 五月南風下大雨,六月南風飄飄晴 此諺語說明五、六月間台灣地區的典型氣候,每年此時台灣各地較容易出現細雨紛飛、陰雨連綿的天氣,即為台灣的梅雨季節,是台灣地區春夏交替過程出現的特殊天候現象,也是台灣地區最顯著的氣象災害之一。
梅雨的形成 • 西南季風與東北季風,在華南與台灣地區相遇,兩股勢力相對峙,峰面系統徘徊呈滯留狀態,稱「梅雨鋒面系統」。 • 梅雨期的鋒面到達台灣附近,易發生滯留或徘徊導致連續性降雨,但鋒面系統的組織或結構變動性甚大,降雨情形不一。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網站) 梅雨鋒面系統立體示意圖 (圖片來源:地球科學園地網站) 梅雨鋒面平面圖
為什麼叫「梅雨」? • 台灣梅雨產生的時間雖不完全與梅子成熟期相吻合,但其天氣及氣候特徵和長江梅雨、日本梅雨相類似,所以沿用梅雨的名稱。 台灣地區梅雨期間 地面平面圖 (參考自蔡清彥與陳正改的研究成果) 先在台灣及華南地區滯留,爾後峰面北移到達長江流域及日本之 間,形成長江梅雨及日本梅雨。 (圖片來源:地球科學園地網站)
入梅 &出梅 • 四天以上的連續降雨天氣 • 平均日雨量超過9公厘的第一天為「入梅」 • 最後一個梅雨個案的次一天為「出梅」 • 期間也有不下雨或是雨量較少的日子
台灣各地梅雨期降雨量分布有什麼差異? • 受中央山脈的影響,迎風面西側的梅雨雨量分布約為東部的2至6倍。 • 各地豪雨也有西部大於東部的情形,頻率最高的地區位於台南至阿里山一帶。 • 這些現象顯示地形效應對台灣梅雨期間氣候特徵具有決定的重要性。
梅雨鋒面如何報到 • 連續二個峰面系統先後影響台灣地區:使連續陰雨的天數相對增長。 • 鋒面接二連三而來:幾乎無晴朗的日子可言,有時又相隔甚久,晴朗多日。 • 每年的梅雨期內,平均有四~五個梅雨鋒面系統影響台灣地區。受鋒面系統的影響,梅雨期內的平均降雨量為450~500公厘,為一整年雨量的四分之一。
梅雨期的天氣與氣候特徵 • 連續性降雨,夾帶豪雨、雷陣雨。 • 降雨量僅次於颱風時期。 • 持續性降雨機率是全年最 大值。 • 氣溫不穩定:持續性降雨使 氣溫有時不但不隨接近夏季而 上升,反而有下降趨勢。 圖片來源:大紀元時報網站
梅雨帶來了哪些災害呢? • 連續性降雨造成 山區:落石、山洪爆發 土石流、坍方 低漥地區:淹水 農業:梅雨期撞上一期稻作成熟期,連續降雨 使穀粒脫落發芽對農業而言是一項災變天氣。 • 在雨勢大時,視線不良且天雨路滑。 • 空氣潮溼,物品易發霉。 圖片來源:長野縣網站
梅雨也會帶來益處? • 梅雨期間豪大雨增加水力發電的效益。根據正確豪雨預報資訊,適時調度各水庫的蓄水量,予以滿載發電,發揮防洪及灌溉功能。 • 5、6月梅雨期,帶來的 豐沛降雨是台灣僅次於 颱風的重要水資源來源。 圖片來源: Flickr網站 圖片來源: Flickr網站
如何防範梅雨帶來的豪雨洪水? • 防範守則一預防 防洪排水工程- 建設堤防、疏洪道,排水系統、滯洪池、防洪水庫、 抽水站確實維護管理務使能發揮預期功能。 平時預警- 根據曾淹水範圍劃出淹水潛勢區,規劃避難路線。 即時預警系統- 依據即時接收的雨量及其他氣象資料,預報未來若干小時的雨量。 淹水影響評估- 任何改變地形地貌的新建設,評估其對鄰近地區洪氾 淹水的影響程度。
如何防範梅雨帶來的豪雨洪水? 防範守則二 應變 • 購置及儲存搶險器材、救災物質、及醫療衛生消毒藥品。 • 以上必須定期檢查、維護、更新。 • 從事汛期前的防汛及救災演習。 • 建立資訊系統保護制度。
如何防範梅雨帶來的豪雨洪水? 防範守則三 救災 • 迅速遷移災民至安全地方。 • 並且救濟災民的食衣住行,醫治傷病災民,妥善處理罹難者同。 • 必須於災後立即進 行災區的清理,以 防止災區疫病發生。 圖片來源:Flickr-ruijiewu相簿
防範梅雨帶來的豪雨洪水災害? 防範守則二 復建 • 檢討各公私建設受災的原因 • 進行復建工程時能力求改善 • 避免重蹈覆轍
總結 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好好愛護大自然資源, 好好愛護我們的地球 ! 圖片來源: Flickr - Comus相簿(珍藏集)-吳宇舒-愛地球拍攝花絮
文字資料來源 • 地球科學園地 - 1998年三月春季http://earth.fg.tp.edu.tw/learn/esf/magazine/980302.htm • 科普知識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http://www.nsc.gov.tw/_NewFiles/popular_science.asp?add_year=2003&popsc_aid=246 • 科學發展 - 2003年6月,366期 文:蔡長泰 (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http://nr.stpi.org.tw/ejournal/NSCM/9206/9206-12.pdf • 中央氣象局(梅雨特輯) http://www.cwb.gov.tw/V5/education/special/planning/meiyu.htm#eq01
圖片資料來源 地球科學園地 - 1998年三月春季http://earth.fg.tp.edu.tw/learn/esf/magazine/980302.htm 大紀元時報網站http://img5.epochtimes.com/i6/5090159541528.jpg 長野縣網站 http://www.pref.nagano.jp/xdoboku/inaken/ flickr網站 http://www.flic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