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0

第三章 核酸化学

第三章 核酸化学. Nucleic Acids. 概 述. 核酸 (nucleic acid) 以 核苷酸 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DNA ( D eoxyribo n ucleic a cid) 脱氧核糖核酸 RNA ( R ibo n ucleic a cid) 核糖核酸. 一、核酸的发现和研究工作进展. 1868 年 Fridrich Miescher 从脓细胞中提取“核素” 1944 年 Avery 等人 证实DNA是遗传物质 1953年 Watson 和 Crick 发现 DNA 的双螺旋结构

suz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核酸化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核酸化学 Nucleic Acids

  2. 概 述 核酸(nucleic acid) 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 RNA(Ribonucleic acid) 核糖核酸

  3. 一、核酸的发现和研究工作进展 • 1868年 Fridrich Miescher从脓细胞中提取“核素” • 1944年Avery等人证实DNA是遗传物质 • 1953年Watson和Crick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 • 1968年 Nirenberg发现遗传密码 • 1975年 Temin和Baltimore发现逆转录酶 • 1981年 Gilbert和Sanger建立DNA 测序方法 • 1985年 Mullis发明PCR 技术 • 1990年 美国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 1994年 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 2001年 美、英等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框架

  4. 二、核酸的分类及分布、功能 90%以上分布于细胞核,其余分布于核外如线粒体,叶绿体,质粒等。 脱氧核糖核酸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携带遗传信息,决定细胞和个体的基因型(genotype)。 核糖核酸 分布于胞液、胞核。 (ribonucleic acid, RNA) 参与细胞内DNA遗传信息的表达。某些病毒RNA也可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

  5. 第一节 核酸的分子组成

  6. 一、元素组成 • 主要元素组成: C、H、O、N、P(9~11%) • 与蛋白质比较,核酸一般不含S,而P的含量较为稳定,占9-11%。 二、基本构成单位:核苷酸(nucleotide) 核苷酸由戊糖、磷酸和含氮碱三部分构成

  7. 戊 糖

  8. 碱 基

  9. 胺式亚胺式互变异构

  10. 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

  11. 碱基的结构特征 • 嘌呤碱和嘧啶碱分子中都含有共轭双键体系,在紫外区有吸收(260 nm左右)。

  12. 核苷 nucleoside • 糖与碱基之间的C-N键,称为C-N糖苷键。 核糖核苷:AR, GR, UR, CR 脱氧核苷:dAR, dGR, dTR, dCR

  13. 核苷酸(ribonucleotide)的结构与命名 核苷和磷酸以磷酸酯键连接

  14. 稀有核苷酸 修饰成分 • 核酸中也存在一些不常见的稀有碱基。稀有碱基的种类很多,大部分是上述碱基的甲基化产物。

  15. 1、核苷酸的组成:含氮碱基、戊糖和磷酸。 2、稀有核苷酸:稀有碱基/核苷/核苷酸 3、核苷酸的其他形式 • 多磷酸核苷(NDP、NTP) • 环化核苷酸(cAMP、cGMP等) • 辅酶或辅基(NAD、NADP、FAD、CoA等,均含有AMP) • 活性代谢物(UDPG、CDP-胆碱,等) • 某些细菌中有ppGpp和pppGpp,参与rRNA合成的调控

  16. ATP 分子的最显著特点是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 可以释放出大量自由能。 ATP 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能量转换中间体。ATP 水解释放出来的能量用于推动生物体内各种需能的生化反应。 ATP 也是一种很好的磷酰化剂。磷酰化反应的底物可以是普通的有机分子,也可以是酶。磷酰化的底物分子具有较高的能量(活化分子),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激活步骤。 ATP的性质

  17. cAMP(3’,5’-环化腺苷酸)和cGMP(3’,5’-环化鸟苷酸)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细胞的第二信使。cAMP(3’,5’-环化腺苷酸)和cGMP(3’,5’-环化鸟苷酸)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细胞的第二信使。 cAMP和cGMP的环状磷酯键是一个高能键。在pH7.4, cAMP和cGMP的水解能约为43.9 KJ/mol,比ATP水解能高得多。 cAMP和cGMP

  18. 第二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

  19. 一、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 • 一级结构是指核酸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及连接方式。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 1、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3, 5磷酸二酯键 2、核酸的基本结构形式:多核苷酸链 • 信息量:4n • 末端: 5端、 3端 • 多核苷酸链的方向: 5ˊ端→3ˊ端(由左至右) 3、表示方法:结构式、线条式、文字缩写

  20.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区别 真核生物:有核膜,有细胞核(本质区别);有多种细胞器;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DNA和蛋白质结合构成染色体等。 包含生物:动物、植物、真菌、原生生物等。 原核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有拟核;只有核糖体;细胞壁由多糖和蛋白质组成;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没有染色体等。 包含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蓝藻等。

  21.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DNA序列(基因组)的特征 (一)真核生物DNA序列(基因组)的特征 1、存在大量重复序列,长度可长可短,短的仅含两个核苷酸,长的 多达数百、乃至上千,重复频率也不尽相同。 • 高度重复序列重复频率可达106次,包括卫星DNA、较复杂的重复单位组成的重复序列; • 中度重复序列可达103~104次,如为数众多的Alu家族序列,KpnI家族,Hinf家族序列,以及一些编码区序列如rRNA基因、tRNA基因、组蛋白基因等; • 单拷贝或低度重复序列,指在整个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或很少几次的核苷酸序列,主要是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在人基因组中占约60~65%,因此所含信息量最大。

  22. hnRNA 2、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s),又称回文序列(palindrome),双链DNA分子中存在的以相反方向排列的完全相同的序列。回文结构常作为一种特别信号,如内切酶及调节蛋白的识别位点,转录终止信号等 如: 5'-g a a t t c-3' 3'-c t t a a g-5' 3、真核细胞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monocistron),即一个结构基因转录、翻译成一个mRNA分子,一条多肽链。 4、基因组中不编码的区域多于编码区域。 5、基因是不连续的,在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内部存在许多不编码蛋白质的间隔序列(intervening sequences),称为内含子(intron),编码区则称为外显子(exon)。内含子与外显子相间排列,转录时一起被转录下来,然后RNA中的内含子被切掉,外显子连接在一起成为成熟的mRNA,作为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6、基因组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具有许多复制起点,而每个复制子的长度较小。

  23. (二)原核生物DNA序列(基因组)的特征 1、基因组较小,没有核膜包裹,且形式多样,如病毒基因组可能是DNA,也可能是RNA,可能是单链的,也可能是双链的,可能是闭环分子,也可能是线性分子;细菌染色体基因组则常为环状双链DNA分子。 2、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常常串连在一起,并转录在同一个mRNA分子中,称为多顺反子mRNA(polycistronic mRNA),然后再加工成蛋白质的模板mRNA。 3、DNA分子绝大部分用于编码蛋白质,不编码部分(又称间隔区)通常包含控制基因表达的顺序。例如,噬菌体ψX 174中只有5%是非编码区。 4、基因重叠是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点,即同一段DNA片段能够编码两种甚至三种蛋白质分子。 5、除真核细胞病毒外,基因是连续的,即不含内含子序列。

  24. 二、DNA的空间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背景 • DNA纤维的X-线衍射图谱分析 • 碱基的理化数据分析:A-T、G-C以氢键配对较合理 • 碱基组成分析——Chargaff 规则:[A] =[T];[G] [C]

  25. (一)DNA的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 1、碱基组成规则(Chargaff规则) • [A]=[T],[G]=[C]; [A]+[G]=[T]+[C](嘌呤与嘧啶的总数相等) • 有种属特异性(碱基组成比例) • 无组织、器官特异性 • 不受年龄、营养、性别及其他环境等影响

  26. 不同生物来源的DNA四种碱基比例关系 DNA来源 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胞嘧啶(C)(A+T)/(G+C) 大肠杆菌 26.0 23.9 24.9 25.2 1.04 小麦 27.3 27.1 22.7 22.8 1.00 鼠 28.6 28.4 21.4 21.4 1.00 人:肝 30.3 30.3 20.5 20.5 0.99 人:胸腺 30.9 29.4 19.9 19.8 1.03 酵母 31.3 32.9 18.7 17.5 1.079

  27.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double helix model • DNA分子由两条DNA单链组成。 • DNA的双螺旋结构是分子中两条DNA单链之间基团相互识别和作用的结果。 • 双螺旋结构是DNA二级结构的最基本形式。

  28. (1)DNA分子由两条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简称DNA单链)组成。两条链沿着同一根轴平行盘绕,形成右手双螺旋结构。螺旋中的两条链方向相反,即其中一条链的方向为5′端→3′端,而另一条链的方向为3′端→5′端。(1)DNA分子由两条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简称DNA单链)组成。两条链沿着同一根轴平行盘绕,形成右手双螺旋结构。螺旋中的两条链方向相反,即其中一条链的方向为5′端→3′端,而另一条链的方向为3′端→5′端。 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

  29. (2)嘌呤和嘧啶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磷酸和脱氧核糖基位于螺旋外侧。碱基环平面与螺旋轴垂直,糖基环平面与碱基环平面成90°角。(2)嘌呤和嘧啶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磷酸和脱氧核糖基位于螺旋外侧。碱基环平面与螺旋轴垂直,糖基环平面与碱基环平面成90°角。

  30. (3)螺旋横截面的直径约为2nm,每条链相邻两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 nm,每10个核苷酸形成一个螺旋,其螺矩(即螺旋旋转一圈的高度)为3.4 nm。

  31. (4)维持两条DNA链相互结合的力是链间碱基对形成的氢键。碱基结合具有严格的配对规律:A与T结合,G与C结合,这种配对关系,称为碱基互补。A和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4)维持两条DNA链相互结合的力是链间碱基对形成的氢键。碱基结合具有严格的配对规律:A与T结合,G与C结合,这种配对关系,称为碱基互补。A和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 在DNA分子中,嘌呤碱基的总数与嘧啶碱基的总数相等。

  32. (5)螺旋表面形成大沟(major groove)及小沟(minor groove),彼此相间排列。小沟较浅;大沟较深,是蛋白质识别DNA碱基序列的基础。 (6)氢键维持双链横向稳定性;碱基堆积力维持双链纵向稳定性(芳香族碱基间的π电子间相互作用)。

  33. (二)二级结构: 双螺旋结构模型(double helix model) 1、Watson-Crick双螺旋结构模型(B-DNA) (1)反平行双链:脱氧核糖-磷酸骨架位于外侧,碱基对位于内侧 (2)碱基互补配对:AT配对(两个氢键),GC配对(三个氢键);碱基对平面垂直纵轴 (3)右手双螺旋:螺距为3.4 nm,直径为2.0 nm,10bp/圈

  34. (4)表面功能区:小沟较浅;大沟较深,是蛋白质识别DNA碱基序列的基础(4)表面功能区:小沟较浅;大沟较深,是蛋白质识别DNA碱基序列的基础 3、其他螺旋形式 • Z-DNA(左手双螺旋) • A-DNA

  35. DNA double helix类型 helix type bp/turn rotation/bp vertical rise/bp helical d A 11 +34.7 0.26nm 2.3nm B 10.4 +34.6 0.34nm 1.9nm Z 12 -30.0 -0.38nm 1.8nm

  36. DNA双螺旋结构在生理条件下很稳定。 维持这种稳定性的因素包括:两条DNA链之间形成的氢键,碱基堆积力。 双螺旋结构内部形成的疏水区,消除了介质中水分子对碱基之间氢键的影响; 介质中的阳离子(如Na+、K+和Mg2+)中和了磷酸基团的负电荷,降低了DNA链之间的排斥力等。 改变介质条件和环境温度,将影响双螺旋的稳定性。 DNA双螺旋的稳定性

  37. 天然存在的DNA分子最显著的特点是很长,分子质量很大,一般在106~1010。天然存在的DNA分子最显著的特点是很长,分子质量很大,一般在106~1010。 • 大肠杆菌染色体由400万碱基对(basepair,bp)组成的双螺旋DNA单分子。其长度为1.4×106nm,相当于1.4mm,而直径为20nm,相当原子的大小。 • 黑腹果蝇最大染色体由6.2×107bp组成,长2.1cm • 多瘤病毒的DNA由5100bp组成 ,长1.7μm

  38. (二)DNA的三级结构 双螺旋进一步扭曲,形成一种比双螺旋更高层次的空间构象。包括:线状DNA形成的纽结、超螺旋和多重螺旋、环状DNA形成的结、超螺旋和连环等

  39. 大多数原核生物 : 1)共价封闭的环状双螺旋分子 2)超螺旋结构:双螺旋基础上的螺旋化 • 正超螺旋(positive supercoil):盘绕方向与双螺旋方同相同 • 负超螺旋(negative supercoil):盘绕方向与双螺旋方向相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