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5

2014/9/25

刺 灸 法. 2014/9/25. 2014/9/25. 2014/9/25. 1. 1. 2014/9/25. 1. 1. 针灸学.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2014/9/25. 刺灸法总论. 概述 : 刺法和艾灸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所用器材和操作方法亦不同,但都是通过刺激腧穴和一定部位,激发经络之气,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刺法和灸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起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svea
Download Presentation

2014/9/25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刺 灸 法 2014/9/25 2014/9/25 2014/9/25 1 1 2014/9/25 1 1

  2. 针灸学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2014/9/25

  3. 刺灸法总论 • 概述: • 刺法和艾灸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所用器材和操作方法亦不同,但都是通过刺激腧穴和一定部位,激发经络之气,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 刺法和灸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起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 刺法古称 “砭剌” ,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后又称 “ 针法 ”,目前其含义非常广泛,即指使用不同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手法、或方式刺激体表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 灸法古称 “灸焫”,又称 “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广义的灸法,既是指采用艾绒等材料作为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也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如(紫红外线、药热熨)。弥补了针刺的不足、加强了针刺效应。

  4. 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 • 针具的起源:砭石。是经过磨制而成的原始工具。起源于新石代,最初是用来刺痈肿、排脓、放血的工具,后来逐渐发 展成针灸的治疗工具。 • 砭石的实物,如1963年在内蒙古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根磨制的石针,长4.5 cm一端有锋,呈四棱形,经考古与医史专家鉴定 ,此枚石针出于距今1万年至4千年,认为是针刺的原始工具~砭石。 • 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证实砭石是发明于山东一带,后来逐渐推广到各地。山东微山县出土东汉画像石,有4块刻有半人半鸟的神物,手握一针形器物,刺向患者肢体。

  5. 针具的起源与发展 • 《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天地气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 自战国到秦汉,砭石才逐渐被九针取代,针具由砭石到九针,标志着针具的形成。针具的形成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除了最初的砭石外,还有骨针、竹针、陶针、青铜针、金针、银针、不锈钢针、电针、光针、磁针等。 5 2014/9/25

  6. 古代的九针 6 2014/9/25

  7. 古代的九针 • 1.镵针:长1寸六分末端尖锐,用于浅刺皮肤泻血治头身热症广 • 2.园针:长一寸六分,针身园柱形,针头卵园,用于揩摩体表,治分肉间气滞,不伤肌肉。 • 3鍉针:长三寸半,针头如黍蜀状,园而微尖,用于按压经脉,不能深入。 • 4.锋针:长一寸六分,针身园柱形,针尖锋利呈三角形,用于泻血治痈肿、热病。 • 5.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形如剑,用于痈脓外症割治。 • 6.园利针:长一寸六分,针头微大,针身反细小,园而且利,用于痈肿、痹症,深刺。 • 7.毫针:长三寸六分,针细如毫毛,用广寒热、痛痹。 • 8.长针:长七寸,用于深刺,治深邪远痹。 • 9.大针:长四寸,针身粗园,用于泻水,治瘰疬乳痈。 2014/9/25 7

  8. 古代九针与现今针具 • 九针中的园针和鍉针为体表揩摩和按压毁用具。园针后人称为园头针,鍉针即近人应用的推针。 • 镵针是浅刺的工具,后人称为箭头针,近代发展制成皮肤针、及滚刺筒。 • 锋针即现在的三棱针。 • 铍针后人称为剑针,用作割刀,和园利针并为外科所用,亦有改制成小眉刀,用于刀扎放血。 • 毫针是九针的主体,应用最广,是目前针剌疗法的主要针具。 • 长针是毫针的加长,今用的芒针。 • 大针是毫针的加大,用火烧热后针刺,称为火针,在《内经》称为焠刺。 2014/9/25 8

  9. 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 随着针具的变革发展,针刺方法也不断发展,《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方法,在刺法方面,提到了五刺、九刺、十二刺等,开后世各种刺法之先河;在补泻手法方面,提到捻转、提插、徐疾、呼吸、迎隨、开阖等补泻手法;为后世针刺补泻手法奠定了基础。 • 《难经》:强调针刺时,双手协作的重要性。 • 唐、宋:继承《内经》、《难经》的学说。 • 金、元:提出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间针刺学说。 窦汉卿《针经指南》创立针刺十四法,具有实用价值。 2014/9/25

  10. 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 明:陈会《神应经》催气手法,适用于临 • 徐风《金针赋》提出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对烧山火和透天凉做系统论述。以金针赋为基础,高武《针灸聚英》汪机《针灸问对》,有所发挥。 • 杨继洲《针灸大成》汇集明代以前有关针刺手法的精华,提出:刺有大小,有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针刺八法。 • 近代对针刺手法作大量研究,证明针刺手法是疗效的重要因素。 10 2014/9/25

  11. 针法的发展 针法:毫针、三棱针、皮肤针 耳针、头针、腕踝针、电针、 穴位注射、穴位磁疗、埋线、... 灸法、拔罐法 ... 2014/9/25

  12. 三、灸的起源与发展 1. 灸法的起源: • 灸法是隨着火的应用而萌芽的,可追朔到 50万- 80万年前。古人在煨火取暖中,某些病患偶然被火熏烤烧灼伤而有所缓解,从中得到熏烤烧灼可治病的启示,于是而发明灸法。 • 灸法应用于医疗,至春秋战国已颇盛行,最早提及灸法见于〈左传〉,记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 晋景公有病,请秦国的医缓诊治,医缓说:“ 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 ” 。攻即指艾灸,而达是指针刺。 • 1973年在湖南長沙马王堆,发掘三号汉墓,从出土的帛书中,记载经脉灸法的有 3篇,就有灸法的记载。《内经》中有关灸法的记载就更多。 • 〈素问-治法方宜论〉更说明灸法的产生,与寒冷环境、生活习惯及发病特点有关,灸法始产生于北方。 2014/9/25

  13. 三、灸的起源与发展 • 2. 灸法的发展: • 随着医疗实践不断深化,历代医家皆有针灸著作。 •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都大力提倡针灸並用,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则弃针而言灸,可见其对灸法的重视。 • 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明-高武《骨蒸病灸方》至清代廖润鸿《针灸集成》,历代众多医家无不重视灸法。 • 历代有关灸法的专著很多,如公元3世纪就有《曹氏灸方》,唐代《骨蒸病灸方》,宋《黄帝明堂灸经》、《灸膏盲俞穴法》、《备急灸法》,元《痈疽神秘灸经》,清《太乙神针》、《神灸经论》等 2014/9/25

  14.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3. 灸法的应用 • 应用灸法治病,古人多用直接灸,艾柱大,壮数多,推祟化脓灸和进行保健预防。如〈太平圣惠方〉:“灸炷虽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差;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医宗金鉴〉:“凡灸诸病,火必足气到,始能求愈”。 • 古人非常推崇应用化脓灸进行身体保健和预防疾。 • 现代多采用小炷少壮灸,并衍化多种灸法,如艾条、药条、温灸器、温针灸、隔姜、隔蒜、隔盐、附子饼灸、天灸 、灯火灸等。(视病情不同需要运用) 2014/9/25

  15. 四、刺、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 针刺和艾灸都是通过刺激体表经络、腧穴而达治疗目的。因此针刺和艾灸就包含着刺激量学的要素。临床实践证明,刺灸的量学是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 • 刺法的量学要素: 广义:包括进针方向、进针深度、手法操作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留针时间长短。 狭义:强调针刺的刺激量学,与针刺效应密切关系。主要是手法的操作强度、和剌激的时间两大要素。 2014/9/25

  16. 针刺的刺激強度与时间关系 • 1. 针刺刺激的强度。是通过手法作用的强弱而实现。 • 2. 针刺的有效刺激强度,是激发经络功能的基本条件。刺激强度足够时,也必须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激发经气的作用。 • 3. 运用毫针刺法,有效的刺激强度,是以得气为标志。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针风池—手法—得气—停止手法/效差、持续手法 3 分钟—效佳。 • 4. 刺激量的大小,分为轻、中、重三种不的刺激量 2014/9/25

  17. 针刺的刺激強度与时时间 针刺时应变化刺激强度,長时间固一定的刺激参数会产生耐受性,影响疗效。针刺作用持续的时间,因病种而异。临床可据患者具体病证情况,确定有效作用的刺激强度、持续的时 间。 2014/9/25

  18. 灸的量学要素 • 灸的剌激量与效应关系密切,包括艾炷大小、壮数、艾条施灸的距离、时间长短等。 • 《扁鹊心书》:大病灸百壮,小病不过三五七壮。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若灸四肢小儿,艾炷如苍耳子,灸头面,炷如麦粒大。 • 《医宗金鉴-刺灸心诀要法》: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但头与四肢部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炷宜小,壮数宜少。 • 艾炷分大、中、小,如枣、莲子、玉米粒、苍耳子、麦粒。炷大壮数多/量大,一般3~7壮。 • 艾条 施灸距皮肤2~3cm/10~15min,皮肤红晕不灼痛为度,每日1~3次或2~3日 / 1次。 2014/9/25一

  19. 针灸学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第一节 毫针刺法 2014/9/25

  20. 本节学习内容 •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藏 • 二、针刺的练习 • 三、针刺前的准备 •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 五、行针与得气 • 六、针刺补泻 • 七、留针与出针 •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 九、针刺注意事项 2014/9/25

  21. 学习目的要求 • 1.了解毫针的基本结构,掌握毫针的针刺手法,重点掌握捻转、提插、疾徐、开阖等补泻手法的操作。 • 2.了解得气及其意义,掌握候气、催气、守气等行针手法的操作。 • 3.掌握对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2011-1-21

  22. 一、毫针的构造与检查: • 毫针是以不绣纲材料制成的不锈纲针具,有高强坚硬性、针体挺直滑利、耐高热、防绣、不易腐蚀。 毫针的结构分为: 1. 针尖:如松针状,针身尖端峰锐部。检查其钝钩。 2. 针身:针尖至针柄间部分,刺入腧穴相应的深度,光滑、挺直、弹性。检查:诱、蚀。 3. 针根:针柄与针身连接部分,牢固。检查:是否有诱蚀松动。 4. 针柄:用金属絲缠绕呈螺旋状,持针运针的部分;园柄、花柄(盘龙针)、平柄。 5. 针尾:针柄的末端,亦称针顶,观察针刺角度、艾灸部分。 2014/9/25

  23. 毫针的种类与形状 2014/9/25

  24. 2014/9/25 2014/9/25 2014/9/25 24 24 2014/9/25 24 24

  25. 长短规格 寸 号数 1 26 1.5 27 28 2 2.5 29 30 3 4 31 32 5 毫米mm 毫米mm 0.45 25 0.42 40 0.38 50 0.34 65 0.32 75 0.30 100 0.28 125 毫针的规格及收藏 -防止损坏与污染 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一般以: 直径28~30号(0.32~0.38 毫米) 长为1~3寸(25~75 毫米)者最常用。 短毫针作为浅刺之用,多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 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或作深刺和透刺之用。 粗细规格 25

  26. 毫针的检查 • 毫针是治病的工具,在使用前要检查毫针的质量,将不符规格的毫针剔除不用。 • 检查毫针的针尖是否端正不 偏,尖中带圆,圆而不钝, 锐利适度,无毛钩。 • 针身无锈蚀、剝痕、折角, 针体要光滑挺直,坚韧富有 弹性,使进针阻力小而不易 纯涩。 • 针柄要牢固而不松脱、或断 丝,长短粗细适中,便以运针。 2014/9/25

  27. 毫针刺法的练习 • 针刺练习主要是指力和手法的锻炼, 良好的进针操作指力,是掌握针刺 手法的基础;熟练的手法是运用针 刺治病的条件。 针刺练习时应: • 指力、手法、灵活协调性 / 精神专注 1. 纸垫练针:进针、捻转、提插与指力 2. 手法练习:针直垂直进针,捻转、提 插、深浅、幅度、频率适宜均匀 3. 自身练针 :适应、体验 • 步骤:短(粗)~ 长(细)针 • 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手 法熟练、指感(针下感)、得气 快、 受术者接受

  28. 针刺前的准备 一、选择针具:选用一次性不锈纲针具 不锈钢针、金针、银针、磁极针,检查针具各部 • 选择毫针时应根据病人的: • 性别、年龄、体质、肥瘦、强弱 • 病情虚实、病变部位、针刺腧穴 不同,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 一般选+0.5~3寸/28~30 • 男性体壮、形胖皮厚肉丰、病变 部位深:粗长针。 • 女性体弱、形瘦皮肉少、小儿、病变部位浅: 较短细针。 • 病情:虚实、表里、深浅、寒热、急慢性 • 注意:一穴一针,针身应露出皮肤少许。

  29. 二、针刺前的消毒~无毒操作 • 针刺前的消毒包括针具器械、医者双手、病人针 刺部位、治疗室及配偹用品4方面。 • 1.针具的消毒:采用一次性使用针具,均已消毒 • 2.医者双手消毒:针刺前医者双手,应先用肥皂 水洗刷干净,再用75%洒精棉球擦拭消毒。 • 3.针刺部位消毒:在需要针刺穴位皮肤上,用75 %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擦拭时应从穴位中心点向 外绕圈消毒。 • 4.治疗室内消毒:治疗台床垫、枕巾、毛毯、垫 席、具器等;应按时换洗凉晒,或采用一次性使 用的更佳。治疗室应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 定期消毒净化。

  30. 针刺体位的选泽 • 针刺时应选择适当的体位。适当的体位对针刺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或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断针都有影响,还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 对一些重症和体力衰弱、精神紧张者,体位的选择更为重要。选择体位不当,可使医者取穴困难欠准、不便操作、不宜留针。患者因体位不适,轻则易疲劳,重则晕针;若因体位不适两改变体位,还会造成弯针或折针 • 选择原则:便于医生取穴、施术、便于留针、患者舒适。尽可能选一体,使所选穴位都能操作治疗。临床针刺常用体位有以下几种: 2014/9/25

  31. 针刺体位的选择 • 凡体质虚弱、年老、精神过度紧张和初诊者,首选卧位。针刺和留针过程中,属不可移动体位。 ⒈ 仰卧位:适用于头面、颈、胸 腹部、和部分四肢腧穴。如印堂、百会、膻中、足三里等穴 ⒉俯卧位:适用于头项、肩背、腰骶、和下肢后面外侧部位的腧穴。如百会、风府、风池、背俞穴、承扶、委中等…. ⒊侧卧位:适用于侧头、侧胸、侧腹、臂、和下肢外侧的腧穴。如头维、太阳、下关、肩髃、外关、风市、阳泉等… 2014/9/25

  32. 针刺体位的选择 ⒋ 仰靠坐位:适用于前头、面、颈、胸上部、和上肢部腧穴。如上星、印堂、天突、肩髃、曲池等…. ⒌ 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侧颈部腧穴。如头维、太阳、风池、颊车、听宫等…. ⒍ 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肩、背部腧穴。如风池、风府、肩井、天宗、背俞穴等…. 2014/9/25

  33. 毫针的针刺方法:一、进针法 • 是将针刺入皮肤的操作方法,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临床持针操作的手,称 “刺手”。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相对,如持毛笔状。另一手可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 “ 押手 ”。 • 1. 刺手:掌握针具,施手法操作,运指力于针尖,将针刺入皮肤,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弹括搓震,出针。 • 2. 押手:固定腧穴位置,挟持针身,协助进针,使针身保持垂直,力达针尖,便于进针,减少刺痛,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2014/9/25

  34. 毫针的针刺方法 • 《灵枢-九针十二原》: 右主推之,左持而衘 • 《难经-七十八难》: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信其右。 • 《标幽赋》: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 不痛之因。 2014/9/25

  35. 毫针的针刺方法 • 临床常用的进针法 • 1. 单手进针法 • 2. 双手进针法 • 3. 管针进针法 2014/9/25

  36. 毫针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有2种 ①单手挟持针柄进针法: 单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用于较短的毫针进针法。 操作: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中部、或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穴位皮肤,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②单手挟持针体进针法: 操作:用刺手的拇、食指挟持针体,中指尖抵触穴位,拇食指挟持的针沿中指端迅速刺入,不旋捻转。随后拇食指可沿针身上移,挟持针身,针柄将针刺向深层,用于长针的进针法。

  37. 2.双手进针法:有四种方法 刺手与押手相互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 ①指切法 ②挟持法 ③舒张法 ④提捏法 ①指切进针法: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操作: 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 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38. 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法 ②挟持法 ③舒张法 ④提捏法 ②挟持进针法: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操作: 1. 押手拇食两指(严格消毒或夹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刺手捻动针柄,双手配合动作,用插入、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腧穴。 2. 临床也采用插刺进针法,即单手夹持针身下端,针尖露出2~3分对准穴位,将针迅速刺入腧穴 。

  39. 毫针的针刺方法 双手进针法: ③舒张进针法: 用于皮肤松弛部的穴位 操作: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此法用于皮肤松弛、腹部的腧穴的进针。

  40. 毫针的针刺方法 双手进针法: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

  41. 毫针的针刺方法 管针进针法: 以针管替代押手进针的方法。

  42. 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 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的关键。 • 针刺时腧穴定位的正确,不仅限于体表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进针角度、方向、深度等有机地结合。 • 同一腧穴,由于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产生针感的强弱、感传的方向、和治疗效果,常有明显差异。 • 临床施术,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耍根据腧位的具体位置、病人体质、病情需要、和针刺手法等实际情况灵活撑握。 2014/9/25

  43. 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 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 的夹角。 • 1.直刺:针身与皮肤垂直90度夹角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 2. 斜刺:针身与皮肤呈45度倾斜刺入。适用肌肉浅薄、内有脏器、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 3. 平刺:横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呈15度~或沿皮以更小角度刺入。适用皮薄肉少部位、头 面部的腧穴。 2014/9/25

  44. 针刺的方向和深度 • 1. 针刺的方向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 2. 依腧穴所在部位 • 3. 依经脉循行 • 4. 依穴位与病位 2014/9/25

  45. 进针的深度 • 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的深度。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有详述。临床除了遵循每个腧穴的常规针刺深度外,还应依据不同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而决定: • 1.部位:头面、胸背、皮簿肉少处的穴位,宜浅刺;四肢、臀、腹、肌肉丰厚处,宜深刺。 • 2.病情:表、实、热、急性、新病、轻浅、阳证等宜浅刺。里、虚、寒、慢性、久病、深重、阴证者宜深刺。 • 3.个体差异:年龄、体质、胖瘦等。年老体弱,气血衰退,体瘦肉少;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身强体壮,中青年,皮肉多厚者,可适当深刺 • 4.时令:春、夏浅刺、秋、冬深刺。 • 5.经络:刺阴经或刺阳经,素问-刺要论:“刺有浅深,各致其理…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害)”。 2014/9/25

  46. 六、行针手法 • 行针的概念 • 广义:从进针至出针的整个过程。 • 狭义:进针后为产生针刺感应 (得气)、或调节针感的强弱、或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而采取的针刺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也称运针 • 行针手法 • 1.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提插法、和捻转法是临床运用的主要行针手法 • 2. 行针辅助手法:常用的有循法、弹、刮、摇飞、震、颤等。 2014/9/25

  47. 行针的基本手法: 1. 提插法 2. 捻转法 2014/9/25

  48. 行针的基本手法 • 1.提插法: • 操作: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对 穴位施行下插上提的操作方法, 提插时指力要均匀,保持针身 垂直,提插时不改角度/方向/ 和深度。 • 提插幅度:3~5分, • 提插频率:60次/min, • 提插时间:3~5 min为宜 • 刺激量大: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时间长 • 刺激量小: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 2014/9/25

  49. 行针的基本手法 • 2.捻转法: • 操作: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来回捻转回旋动作,不能单向捻针,捻转角度要适当,在180~360度间,指力均匀。 • 刺激量大: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 • 刺激量小: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 2014/9/25

  50. 行针的辅助手法 • 行针的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为目的的操作手法。常用的有: ①循法 ②弹柄法 ③刮柄法 ④摇柄法 ⑤飞法 ⑥震颤法 • 作用:疏通气血、激发经气、促使得 气加强针刺感应。 2014/9/25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