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371 Views
提升农林高校科研水平 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报告人: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 科研. 现代大学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学. 大学的本质特征和最终归宿.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如何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关系,寻找教学与科研最佳结合点. 重科研、轻教学,科研和教学失衡的现象较为突出. 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强力推进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构建起 “ 一平台、两层面 ” 科研促教学新体系,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坚持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始终. 1. 4.
E N D
提升农林高校科研水平 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报告人: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
科研 现代大学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学 大学的本质特征和最终归宿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强力推进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构建起“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新体系,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坚持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始终坚持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始终 1 4 提升教师学术水平是开展高质量教学的基础 3 在实施共性教育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的个性教育 2 加强部门间协作,坚持挖掘利用优质科研资源 一、构建科研促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内涵 ★ 构建体系的基本原则
提升教师学术水平 夯实高质量教学基础 双支计划 无课题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科研实验室 利用三大优质科研资源 提供良好的科研训练条件 科研与成果推广基地 科研项目 共同构筑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平台 一、构建科研促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内涵 ★ “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的内涵 ▲ 一平台
第二层面:个性教育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科研兴趣培养计划 创业实践支持计划 发掘优秀学生创新创业潜力 第一层面:共性教育 科研成果进教材 科研思维进课堂 科研项目进实验 科研课题进论文 科研活动进实践 培养每位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 一、构建科研促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内涵 ▲ 两层面
二、“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的构建二、“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的构建 ★ “一平台”——强师重教,夯实教师高质量教学的基础 ▲ 实施“211工程”双支计划 即专项经费支持学术支撑人才计划。年资助金额从2009年的1198万元,增长至2012年的2757万元,4年累计资助6790万元,用于教师开展科研,提高学术水平,为高质量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 实行“无课题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专项资助没有科研经费的非硕士生导师开展科研。每年滚动资助120名教师,现已资助经费近200万元。
二、“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的构建二、“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的构建 ★ “一平台”——挖掘利用“三大优质科研资源”,优化 科研训练教学条件基础 ▲ 挖掘利用研究型实验室优质资源 加大研究型实验室面向优秀本科生开放的力度,将7个部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及条件平台、27个部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和8个研究所的优质科研资源用于本科教学,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充分发挥3个国家级、3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35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科研基地的育人功能。 全校教师在研科研项目500余项,其中省部级项目200余项,每个研究项目均有本科生直接或间接参与。 二、“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的构建 ▲ 挖掘利用研究型实验室优质资源 ▲ 挖掘利用教师科研资源
“西南片区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 “饲料添加剂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的构建 ★ “两层面”——在共性教育中,强力推进“科研五进” ▲ 科研成果进教材 近三年,教师主编(参编)教材共224本,许多研究成果及时编入教材。
二、“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的构建二、“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的构建 ▲ 科研思维进课堂 课堂上,教师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传递给学生。许多课程设置讨论专题,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撰写课程论文,培养学生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年组织近150场教授学术报告,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前沿。 学术报告活动剪影
2013年4月25日 4·20震后首场开题答辩 二、“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的构建 ▲ 科研项目进实验 农林类专业实验中,“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型”实验项目比例占75%。为培养学术性人才,不少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以多种形式渗透进实验。 ▲ 科研课题进论文 实施全员导师制、开题答辩和毕业论文(设计)双答辩制,促进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断提高。遴选出的百篇优秀学士论文中有80%以上的论文选题来自导师科研课题。
学生通过公开发表文章、论文交流、技能认证、取得科技成果、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应的学分分值。学生通过公开发表文章、论文交流、技能认证、取得科技成果、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应的学分分值。 近期“科研活动进实践”的媒体报道 二、“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的构建 ▲ 科研活动进实践 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环节。学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进行科技成果推广、科教服务、科普宣传、生产调研,多数实践项目与指导教师的科研结合。
2013年校级项目立项答辩现场 我校同学在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上做报告 二、“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的构建 ★ “两层面”——在个性教育中,面向优秀学生大力实施 “三大计划” 建立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体系。2008年至2013年,国家级立项115项,省级立项46项,校级和院级立项424项,参与学生3041人次。
2009- 2013年 资助经费 322.4万 立项788项 资助学生 3270人 二、“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的构建 启动“科研兴趣培养计划”。教师提出适合本科生参与完成的科研题目,面向全校学生“招标”。“中标”的学生或团队可获得指导教师的科研经费和学校配套经费资助。
获评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园 学生创业基金申报答辩现场 二、“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的构建 每年投入100万元实施“创业实践支持计划”。现已孵化项目100余个、推荐大学生创业项目落户120余项、重点资助创业项目30余个,提供创业咨询500余人次,指导3000余名学生参加创业培训。
2003年 中美合作草坪 管理项目 完善学生 奖励机制 完善教师 奖励机制 以奖促教:《教职工奖励办法》 强化质量 监控机制 建立校院两级督导,促使科研促教学落到实处 以奖促学: 《学生奖励与资助办法》等 二、“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的构建 ★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制度支撑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2008年的12项(326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51项(2666万元)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2008年的12项(326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51项(2666万元) 发表SCI论文数从2008年的117篇,增加到2012年的406篇,其中包括《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等知名杂志文章,影响因子最高达35.2 三、“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 教师学术水平明显提高
4年来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9项(次),包括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4年来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9项(次),包括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 2010和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年,吴德教授获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成为我校首个自己培养的长江学者 教师专利授权数由2008年的11项,增加到2012年的267项 三、“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2009年 2009年 20篇 66篇 2010年 2010年 135篇 80篇 2011年 2011年 167篇 104篇 2012年 2012年 183篇 121篇 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数 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 三、“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明显提升 近三年,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数量逐年递增,质量不断提升,SCI论文最高影响因子为3.818。
近三年推荐免试攻读“985”高校和中科院研究生 252人,考取研究生的比例逐年增加。2011年,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结题的218位同学中有90位同学考上或保送研究生。 三、“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二等奖作品展示 我校学子领取全国大学生机械 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三、“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 大学生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得奖励26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75项。
汪洋领取格伦.萨纳姆博士学生奖 三、“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 大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通过全程科研训练,学生的洞察力、探究和质疑精神得到提升,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获得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的学生由2009年的60名增至2013年的136名。 多家媒体报道
刘可成(左一)获评 “2010年度十大最具创业精神的大学生” 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视察 余昌洪的创业基地 钟明洁地震捐物20万,全为创业所得 三、“一平台、两层面”科研促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还涌现出一批心系“三农”、开拓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的创业之星。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成为就业率高的重要因素,近四年学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2012年我校作为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受到教育部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