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535 Views
第六章 发酵过程控制.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合成产物的一种基质。 反映微生物生长和发酵状况,可通过碳质量平衡来估算菌体生长速率和细胞量。 溶解在发酵液中的 CO 2 对氨基酸、抗生素等微生物发酵具有抑制和刺激作用,对许多产物的生产菌亦有影响。. 第四节 CO 2 和呼吸商. 二氧化碳. CO 2 对菌体生长的作用: 直接影响 —— 排出 CO 2 高于 4% 时,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及微生物的呼吸速率下降。. 1 、 CO 2 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形成的影响. CO 2 影响产物形成: 阻碍基质分解和 ATP 生成,影响产物的合成。.
E N D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合成产物的一种基质。 反映微生物生长和发酵状况,可通过碳质量平衡来估算菌体生长速率和细胞量。 溶解在发酵液中的CO2对氨基酸、抗生素等微生物发酵具有抑制和刺激作用,对许多产物的生产菌亦有影响。 第四节 CO2和呼吸商 二氧化碳
CO2对菌体生长的作用:直接影响——排出CO2高于4%时,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及微生物的呼吸速率下降。CO2对菌体生长的作用:直接影响——排出CO2高于4%时,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及微生物的呼吸速率下降。 1、CO2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形成的影响
CO2影响产物形成:阻碍基质分解和ATP生成,影响产物的合成。CO2影响产物形成:阻碍基质分解和ATP生成,影响产物的合成。
产黄青霉菌接种到溶解不同CO2浓度的培养基中,发现:产黄青霉菌接种到溶解不同CO2浓度的培养基中,发现: CO2分压0~8%时,菌丝主要是丝状; CO2分压15%~22%,则膨胀,粗短的菌丝占优势; CO2为0.008 MPa时,则出现球状或酵母状细胞,致使青霉素合成受阻,其比生成速率降低40%左右。 • CO2影响菌体形态
CO2作用在细胞膜的脂肪核心部位。 HCO3-影响磷脂,亲水头部带电荷表面及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 • CO2对细胞的作用机制
大发酵罐中CO2的分压是液体深度的函数,10 m深的发酵罐在0.101 MPa气压下操作,底部CO2分压是顶部CO2分压的2倍。 • CO2与发酵环境
对数期菌体生长速率与CO2释放率成正比 : CER=QCO2·c(X) QCO2 ——呼出二氧化碳量,mmol CO2/(g干菌体·h); c(X)——菌体浓度,g干菌体/L。 2. CO2释放率
测出耗氧速率OUR,计算出呼吸商RQ。 代谢情况不同,RQ不同: 3. 呼吸商与发酵的关系 RQ=1,糖有氧代谢,生成菌体,无产物形成; RQ>1.1,糖经EMP生成乙醇。 酵母发酵
以延胡索酸为基质,RQ=1.44; 以丙酮酸为基质,RQ=1.26; E. Coli以琥珀酸为基质,RQ=1.12; 以乳酸为基质,RQ=1.02 以葡萄糖为基质,RQ=1.00。 • 不同基质,菌的RQ不同
青霉素发酵的理论呼吸商: 发酵早期,主要是菌生长,RQ<1; 过渡期:维持菌体生命活动,产物逐渐形成,基质葡萄糖的代谢不仅仅用于菌体生长,RQ比生长期略有增加。 产物形成期:对RQ的影响较为明显,如产物还原性比基质大,RQ增加;产物氧化性比基质大,RQ就减少。 • 不同阶段,RQ不同 菌体生长0.909, 菌体维持1, 青霉素合成4。
RQ是碳能源代谢情况的指示值。 碳能源完全氧化,RQ达到完全氧化理论值 碳能源不完全氧化,RQ异常。 实测RQ值低于理论值 因为:不完全氧化的中间代谢物和存在多种碳源
CO2在发酵液中的浓度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CO2在发酵液中的浓度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菌体呼吸强度; 发酵液流变学特性; 通气搅拌程度; 外界压力大小; 设备规模大小也有影响。 4. CO2浓度的控制
CO2浓度控制应随它对发酵的影响而定 CO2抑制产物合成:降低浓度; CO2促进产物合成:提高浓度。
青霉素发酵,补糖会增加CO2的浓度和降低培养液的pH值。青霉素发酵,补糖会增加CO2的浓度和降低培养液的pH值。 因此,补糖、CO2、pH值三者具有相关性。 CO2产生与补料密切相关
第五节 补料的作用和控制 • 分批补料培养是先投入一定量底物装入罐内,到发酵过程的适当时期,开始连续补加碳-能源或氮源或其他基质,使发酵过程中,限制性底物浓度在罐内保持一定;发酵液体积达到最大工作体积时,终止发酵,醪液一次全部取出的发酵方法。
一、分批补料发酵的优点 (1)可以解除底物抑制,产物反馈抑制,分解代谢产物抑制; (2)可避免菌体过量生长,能改善发酵液性质; (3)能有效控制菌浓度,菌体细胞的质量; (4)可作为理论研究的手段,为自动控制和最优化提供实验基础。
二、补料的内容 (1)补充微生物能源和碳源; (2)补充菌体所需要的氮源; (3)加入某些微生物生长或合成所需要的微量元素或无机盐; (4)加入某些诱导酶的作用底物。
三、补料的原则 1、根据菌体本身的遗传特性、生长代谢规律 2、根据生产需要
补料方式有连续流加、非连续流加和多周期流加;每次流加又可分为快速流加、恒速流加、指数速率流加和变速流加;补料方式有连续流加、非连续流加和多周期流加;每次流加又可分为快速流加、恒速流加、指数速率流加和变速流加; • 从补料的培养基成分来分可分为单一组分补料和多组分补料等; • 流加操作控制系统分为反馈控制系统和无反馈控制系统。
第六节 溶氧的影响和控制 • 溶氧是需氧发酵控制的重要参数之一,氧的溶解度很小,氧的溶解度仅为6.4mg /L ,只能保证氧化8.3mg葡萄糖,仅相当于常用培养基葡萄糖浓度的1‰。 1. 溶氧的影响
微生物对氧的需要不同,是由于依赖获得能量的代谢方面的差异。微生物对氧的需要不同,是由于依赖获得能量的代谢方面的差异。 • 好气性菌主要是有氧呼吸或氧化代谢,厌气菌为厌气发酵(分子间呼吸),兼性厌气菌则两者兼而有之。
溶氧大小对菌体生长和产物的性质和产量产生不同影响;例如,谷氨酸发酵时,通气不足会积累大量乳酸和琥珀酸;溶氧大小对菌体生长和产物的性质和产量产生不同影响;例如,谷氨酸发酵时,通气不足会积累大量乳酸和琥珀酸;
不同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对通风量的要求也不相同。例如,天氡酰胺酶发酵,前期为好气培养,后期为厌氧培养,产酶能力会大大提高。不同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对通风量的要求也不相同。例如,天氡酰胺酶发酵,前期为好气培养,后期为厌氧培养,产酶能力会大大提高。
2. 发酵过程的溶氧变化 • 发酵前期(生长期),菌体繁殖迅速,菌体摄氧率增加,醪液粘度上升,需氧量增加,溶氧下降。 • 发酵中期(静止期),需氧量在有所减少,菌体和发酵液粘度均达到峰值;溶氧在较低水平维持一段时间后,开始上升,菌体进入次生代谢物合成期;
发酵后期,产物大量合成,呼吸强度比较稳定,溶氧增加,若此时补糖,可降低溶氧,否则,菌体衰老,菌体进入自溶阶段。发酵后期,产物大量合成,呼吸强度比较稳定,溶氧增加,若此时补糖,可降低溶氧,否则,菌体衰老,菌体进入自溶阶段。
发酵过程中有时会发生溶氧异常情况(异常下降或升高)发酵过程中有时会发生溶氧异常情况(异常下降或升高) 异常下降原因可能有:污染好氧菌;或菌体向好氧代谢途径迁移,或供氧设备发生故障等。 异常上升原因可能有:污染噬菌体,菌体完全被裂解;或菌体向厌氧代谢途径迁移。
3. 溶氧的控制 • 需氧方面:需氧量与菌体浓度,基质浓度和种类,培养条件有关。 • 供氧方面:提高氧的传递推动力和液相体积氧的传递系数速率;生产中常采用加大通气速率,或提高搅拌转速,或适当增加罐压;
通气可以供给大量的氧:通气量与菌种、培养基性质、培养阶段有关。通气可以供给大量的氧:通气量与菌种、培养基性质、培养阶段有关。 • 搅拌则能使新鲜氧气更好地与培养液混合,保证氧的最大限度溶解,并且搅拌有利于热交换,使培养液的温度一致,还有利于营养物质和代谢物的分散。 • 此外,挡板则有助于搅拌,发酵液为湍流状态,使其效果更好。
罐压方面,一般来说,若培养罐深,搅拌转速大,通气管开孔小或多,气泡在培养液内停留时间就长,氧的溶解速度就大,而且在这些因素确定下,培养基的粘度越小,氧的溶解速度也越大。罐压方面,一般来说,若培养罐深,搅拌转速大,通气管开孔小或多,气泡在培养液内停留时间就长,氧的溶解速度就大,而且在这些因素确定下,培养基的粘度越小,氧的溶解速度也越大。
作 业 生物热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温度对发酵有哪些影响? pH对发酵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 发酵过程的pH控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 发酵中泡沫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对消泡剂有哪些要求? • 补料的优点与内容各有哪些?
思考题 • 为了确定发酵的最佳pH,我们该如何实验? • 发酵过程温度的选择有什么依据? • 常用的消泡剂有哪几类? • 基质浓度对发酵有何影响?如何进行控制? • 排气中二氧化碳控制的意义是什么? • 发酵过程主要分析项目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