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k likes | 5.74k Views
阿德勒學派 個體心理學 (individual psychology). 修慧蘭. 主要概念 — 人性觀. Individual are social being 人的行為有目的性,非由本能、潛意識決定 人是自己生活型態的創造者、決定者。 人是整體的 「自卑感」是所有人都具備的一種正常感覺 ( 阿德勒 說 : 「人一出生下來就要面對兩個巨無霸 , 也就是他的父母親。 ... 因此 , 當父母親站著指責孩子時 , 他們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一無是處。」 所以 , 阿德勒 認為人一出生就面對自卑。 如幼兒的無能感、對自我主觀的不滿 ) ,也是人努力創造的泉源。
E N D
主要概念—人性觀 • Individual are social being • 人的行為有目的性,非由本能、潛意識決定 • 人是自己生活型態的創造者、決定者。 • 人是整體的 • 「自卑感」是所有人都具備的一種正常感覺(阿德勒說:「人一出生下來就要面對兩個巨無霸,也就是他的父母親。 ... 因此,當父母親站著指責孩子時,他們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一無是處。」 所以,阿德勒認為人一出生就面對自卑。如幼兒的無能感、對自我主觀的不滿),也是人努力創造的泉源。 • 人對過去事件的詮釋(主觀知覺)影響現在。 • 重視個體的再教育與社會的再塑造,心理主觀學的先驅,強調行為的內在決定因素,如價值觀、信念、及個體對現實狀況的知覺情形
主要概念—人格的統一與型態(心理動力) • 重視人格的整體觀,重視個體的社會/人際關係;脫離了人的脈絡即無法充分了解人;部分的總合不等於全體 • 目標導向的行為:虛構目的論(理想狀態的想像,如獲得注意、權力與控制),人的行為是受想像的目標牽引,重視對未來的探討;人希望有受到團體平等對待的經驗 • 追求意義與優越感:克服自卑追求卓越(superiority),其間的動力機制即是補償(compensation)。優越感的追求(striving for superiority)是生活中的基本事實,它並非企圖要比別人更好,也不是一種傲慢或跋扈的傾向、或對我們的能力與成就洋洋得意,而是指朝向完美(perfection)的驅力…阿德勒是以對未來的期望來看待人類動機,優越感的追求經由每個人與社會兩者所明示出:我們是十分具社會性的…人們必須與他人為全體的利益追求優越感或完美,而非只個人事。
活動:虛構目的論 • 冥想:請每成員想好一個最需要的願望,每位成員寫出實踐願望的真實行動計畫(目標、時間、地點、過程… …等)
主要概念—人格的統一與型態 • 生活方式life style:個體是生活的主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人邏輯(private logic),朝向自己的生活目標,而形成獨特的生和方式,包括對自己、對世界、對自己獨特行為與習慣的看法,這些想法或概念會構成他的生活型式(life style)。 • 生活型態是從早年在家庭中的互動之學習而形成。如果父母能學習欣賞音樂,有閱讀習慣,較可培養出喜歡音樂及閱讀的小孩;而有良好父母溝通模式的和諧家庭,較易培育出情緒穩定,善與人溝通的孩子。
依社會興趣與活動程度分成四種生活風格,如社會有益型(關心幫助他人)、壓榨型(損人利己)、乞討型(坐待他人滿足自己)、迴避型(孤立、避免參與)依社會興趣與活動程度分成四種生活風格,如社會有益型(關心幫助他人)、壓榨型(損人利己)、乞討型(坐待他人滿足自己)、迴避型(孤立、避免參與)
主要概念—社會興趣(1) • Adler最重視、最獨特的概念之一 • 個體知覺到自己是社群的一部份,產生對社會事務的態度 • 從幼年發展,從教育學習而來 • 社會興趣愈高,自卑疏離愈低 • 人從成功的社會互動追尋中,來形成自己的安全感、歸屬、價值觀 • 以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定義個人與他人合作以達成個人及社會目標先天的潛力
社會興趣的內涵 • 個人透過對社會福祉的貢獻而產生自尊和被重視感,另方面,也因為服務社會,而正向的補償了原有的自卑感。 社會興趣能力包括行為、心智與情感三個面向。 • 行為的能力‧ 喜歡與他人互動接觸‧ 樂於幫忙他人‧ 願意對社會福祉貢獻一己之力。與他人合作的程度取決於個人社會興趣的深淺 • 心智的能力‧ 了解他人的觀點與需求‧ 承認人們內在的依賴性‧ 欣賞他人的貢獻 • 情感的能力‧ 同理心‧ 感受到人我間休戚與共的情感‧ 能表達出對他人了解、接納、認同與愛
主要概念—社會興趣(2) • 生活任務Mosak(1977):包含五項 • 友誼:與他人建立關係 • 工作:對社會做出貢獻 • 愛情與家人:維持親密 • 自我接納:與自己安然相處 • 價值觀、生命目標、宇宙觀:發展精神層面
主要概念—生活型態與社會興趣 • 阿德勒:人的生活形態可分為態度、動機兩個面向 • 態度是指‧ 生活中感覺自在‧ 世界的和諧感‧ 以同理心看待他人並予以肯定‧ 能摒除個人成見‧ 有社會歸屬感 • 動機意謂‧ 能積極關心他人福祉‧ 對人濃厚的興趣‧ 對社區有重大貢獻‧ 對社會無條件且持續地付出 • 一個人的社區情感不單表現在遵守世俗規範,而是應該持續努力以求社會進步,使漸臻於理想社區。從阿德勒的觀點看來,真正的道德是高層次社區情感發揮的結果與最佳心理健康狀態的反映。
社會興趣的發展 • 各個生命階段中的重要他人,影響一個人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 早期發展:具影響力的人依序是母親、父親、同胞手足與教師。 • 母親是孩子最初人際接觸與合作的對象,社會興趣亦由此開始,其所學習而得的能力會擴展到家庭以外的社交圈,母親也可能會是孩子發展社會興趣的絆腳石。 • 父親也與小孩建立合作關係,並強化母子間初步建立的關係,及補足無法由母親處獲得的部分。 • 兄弟姊妹能激發個人的合作態度並將其擴展至與其他小孩的合作上。 • 孩子若無法與家人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教師有機會修正此關鍵的特質,早期因不良家庭教養而產生的不適應行為,可藉由學校教育而改正。
社會興趣的發展 • 在後期發展中具影響力的人依序為朋友、伴侶、工作伙伴、心靈團體與治療師。 • 會鼓勵與支持他人的朋友提供個人追求興趣與參與互利活動的機會,對某些人而言,朋友提供或替代了一個像家庭般的人際網絡。 • 伴侶,無論男女任何一方,兩人間的親密關係能豐富一個人的社會情感。 • 工作伙伴:如與合作度高、富創造力與會鼓勵他人的同事一起做有意義的工作,能讓人體認到個人對團體的貢獻是可貴的。 • 至於心靈團體則能提供個人對團體的歸屬感,情感的發抒與情緒的紓解均有出處。 • 心理治療師提供一個安全與完全支持的情境,建立對人的信賴,並引發尊重和合作的發展動機。這些經驗亦能擴展至與其他人的相處模式中。
社會興趣的不足的影響:不適應 • 不適應者遇到的挫折或心理失衡時,都顯現出社會興趣的不足。 • 改變的方向:產生社會興趣。此類型的人,必須試著不去追尋個人的優越感,及遙不可及的目標,或是放棄僅有個人意義與價值的事物,才能避免不適應問題的發生。
主要概念—出生序與手足關係 • 個人的心理狀態因出生別而有不同,影響每個人認為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也對成人後的人際互動有很大的影響 • 五種心理地位: • 長子、老大:權利慾望的幻想者 • 老二:競爭超越者 • 排中間者:被壓迫者或協調者 • 老么:獨特者或失敗者 • 獨子:小大人、權利慾望的追求者
總之,阿德勒強調人格的社會性因素、人格的統整、自我的創造性力量、目標的重要、以及認知因素影響了許多人格理論者。總之,阿德勒強調人格的社會性因素、人格的統整、自我的創造性力量、目標的重要、以及認知因素影響了許多人格理論者。
治療目標:阿德勒認為適應不良的人,主要是社會興趣不足者 • 培養社會興趣 • 協助克服挫折感、自卑感 • 修正虛構目的、修改錯誤動機與對生命的假設 • 改善(變)生活方式 • 協助當事人感受自己與別人是平等的 • 協助當事人成為社會上有貢獻的人
治療者與治療關係 • 平等合作、互助尊重的治療關係:Adler最關心能否與當事人發展出相互信任與尊重的關係,為了達到此目的,他們之間須建立一種平等的關係。輔導者與當事人之間沒有孰優孰劣的地位,他們被視為一起共同努力要去達到雙方都同意的目標。
治療歷程一 • 建立適當治療關係 • 目標:合作關係 • 使用技術: • 投入 • 傾聽 • 確認 • 澄清目標
治療歷程二 • 探索個案心理動力(分析與評鑑) • 目標: • 使個案瞭解自己的生活方式 • 此生活方式中各項功能的影響 • 使用技術: • 生活評鑑:家庭星座、兒童期歷史、探索個案幼年回憶、參考社會情境因素來瞭解個案、夢、優先偏好的選擇 • 鼓勵:每個階段都用到鼓勵的技術,經由鼓勵使人體察其優點、內在資源,以及自我抉擇與導引自己的權力。也鼓勵個案檢查個人錯誤知覺
Early recollections (ERs) • 了解個人生活風格的方法 • 方法與歷程: • 寫下7至8句,描述小時候印象較深的一件事 【包含what、how(開始、過程、結束 )】 • 問cl談及此記憶時的整體感受 • 請cl給此記憶一個標題名字 • 依寫下的句子,一句句問cl,對此句子所描述事件的感受(當發生…時,你感受….) • 依想像中美好的樣子寫下7至8句,以下步驟同上 應用:可用在對夫妻婚姻問題或學生學校適應等,請他們回憶婚姻中或學校生活中的一件事 練習:
Recollections Form 標題:____________________ 回憶 感受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整體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antasy Form (Willhite,請cl以想像方式,蒐集、了解cl的目標) 標題: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像 感受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整體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療歷程三 • 鼓勵洞察 • 目標: • 協助個案覺察錯誤目標與自我挫敗行為(使隱藏著的目的與目標顯現出來。) • 使用技術: • 面質 • 解釋 • 同理心
治療歷程四 • 引導與協助 • 目標: • 協助個案作新的決定並修正目標-解決問題 • Adler鼓勵案主將洞察付諸行動,成為他們所想要成為的那種人,此即所謂重新導向,此學派的目標是產生建設性的行為,以使當事人更有效能。 • 使用技術: • 直接法、欲擒故縱法-反建議、彷彿法-角色扮演、潑冷水法-面質、把持自己-能對行為或後果有預期、改變因果、觸鈕法-交替想像愉快與不愉快的經驗隨來的感覺、避開陷阱、設定任務與承諾、終止與總結
Markowski (East Carolina university):治療目標 • 以治療介入觀點看社會興趣即是幫助當事人: • See with the eyes of the others • Hear with the ears of the others • Feel with the heart of the others • 諮商員在諮商期間做到: • See with the eyes of the client • Hear with the ears of the client • Feel with the heart of the client
Markowski : • 個人的偏差行為(疾病)是為了達成個人目標(如belonging , superiority)的一種解決方式。 • 諮商師須以當事人的eyes,ears,heart與之對話,而非分析當事人行為的背後原因 例子:兒童表示腦中有空氣、看到骷髏(另有尿床症狀),co以兒童的觀點 與兒童討論如何將空氣排出、幫骷髏穿衣服等方法,找到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Adler的太極式(Markowski) • 自悲式:彎腰手無力下垂 • 優越式:慢慢挺直手往天空上舉 • 平衡式:雙手往兩側平伸 • 過去式:雙手平伸轉腰往後 • 現在式:面向前雙手小臂內彎 • 未來式:右前/左前弓箭步,雙手外推 • 現在式:面向前雙手小臂內彎 • 大同式:兩人握手
相關著作 • 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阿德勒/著華成圖書2003 • 面對問題兒童的挑戰(阿德勒學派12個案例)。志文出版社,1999 • 父母親自我訓練手冊STEP(阿德勒學派之親職訓練教材STEP1)遠流1995 • 幼兒期教養法STEP(阿德勒學派之親職訓練教材STEP2)遠流1995 • 青少年期教養法STEP(阿德勒學派之親職訓練教材STEP3)遠流1995 • 有效能的父母STEP(阿德勒學派之親職訓練教材STEP4)遠流1995 • 面對孩子就是挑戰(阿德勒學派在親職上的應用)遠流1993 • 人類面臨的挑戰 Social Interest : A Challenge to Mankind志文1997 • 自卑與生活 The Science of living志文1988 • 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志文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