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 likes | 1.06k Views
第十章 炙 法. 目的要求: 1、掌握炙法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品质量及炮制作用。 2、熟悉炙法的现代研究概况。 3、了解炙法及各种辅料炙法的含义. 概述 一、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深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称为炙法。 二、炙法与加辅料炒法在操作方法上 的区别 加辅料炒法使用固体辅料,掩埋翻炒使药物受热均匀或粘附表面共同入药;加辅料炒的温度较高,一般用中火或武火,在锅内翻炒时间较短,药物表面颜色变黄或加深;炮制目的以增效为主;
E N D
第十章 炙 法 • 目的要求: • 1、掌握炙法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品质量及炮制作用。 • 2、熟悉炙法的现代研究概况。 • 3、了解炙法及各种辅料炙法的含义
概述 一、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深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称为炙法。 二、炙法与加辅料炒法在操作方法上 的区别 加辅料炒法使用固体辅料,掩埋翻炒使药物受热均匀或粘附表面共同入药;加辅料炒的温度较高,一般用中火或武火,在锅内翻炒时间较短,药物表面颜色变黄或加深;炮制目的以增效为主; 炙法使用液体辅料,拌匀闷润使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发挥作用。炙法所用温度较低,一般用文火,在锅内翻炒时间稍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三、分类 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油炙法
第一节 酒炙法 • 一、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成为酒炙法。 二、辅料介绍 酒性味甘辛,大热。气味芳香,能升能散,宣行药势,具有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矫臭去腥的作用。
三、酒炙法的主要目的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 如大黄、黄连、黄柏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 如当归、川芎、桑枝等。 3.矫臭去腥 如乌稍蛇、蕲蛇、紫河车等。
四、酒炙的操作方法 1.先拌酒后炒药 适用于质地较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如黄连、川芎、白芍等。 2.先炒药后加酒 此法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 酒炙法所用的酒以黄酒为主。 酒的用量: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
五、注意事项 • 1.加入一定量酒拌匀闷润过程中,容器上面应加盖,以免酒被迅速挥发。 • 2.若酒的用量较少,不易与药物拌匀时,可先将酒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物拌润。 • 3.药物在加热炒制时,火力不宜过大,一般用文火,勤加翻动,炒至近干,颜色加深时,即可取出,晾凉。 六、举例:大黄 当归
大 黄 • 【来源】 本品为 • 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 •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 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 的干燥根及根茎。 •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历史沿革】 汉代有炮熟、酒洗、酒浸(《玉函》)、蒸制(《金匮》)等方法。 唐代有炒制、制炭(《千金》)、醋煎制(《食疗》)、湿纸裹煨(《颅囟》)等法。 宋代有九蒸九暴干、酒浸炒、蜜焙,醋炒、姜制(《总录》)、湿纸裹蒸 (《普本》)、酒蒸(《药证》)、醋蒸(《博济》)、麸煨蒸(《三因》)、童便制(《苏沈》)、米泔浸(《活人书》)等方法。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酒煮(《普济方》)、醋煨(《准绳》)、黄连吴萸制(《保元》)等方法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切片或块生用、酒炙、酒蒸、醋炙、炒炭、清蒸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大黄 取原药材,除杂质,分档,洗净,淋润至软,切厚片或小方块,干燥,筛去碎屑。 2.酒大黄 取大黄片或块,黄酒拌匀,稍闷润,置炒制容器内,文火炒干,色泽加深,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黄酒10kg。 3.熟大黄 • (1)取大黄片或块,隔水蒸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色为度,取出,干燥。 • (2)取大黄片或块,黄酒拌匀,闷至酒被吸尽,隔水炖约24~32小时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色时,取出,干燥。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黄酒30kg。
4.大黄炭取大黄片或块,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呈黑色时,取出,晾凉。4.大黄炭取大黄片或块,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呈黑色时,取出,晾凉。 • 5.醋大黄 取大黄片或块,用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米醋15kg。 • 6.清宁片 取大黄片或块,煮烂,加入黄酒(100:30)搅拌,再煮成泥状,取出晒干,粉碎,过100目筛,取细粉,再与黄酒、炼蜜混合成团块状,蒸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14mm的圆条,于50~55℃低温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入容器内,闷约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取出,切厚片,晾干。筛去碎屑。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黄酒75kg,炼蜜40kg。
【炮制作用】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力的功能。 酒炙大黄其苦寒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熟大黄经酒蒸后,泻下作用缓和,减轻腹痛之副作用,并增强活血祛瘀之功。 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微,并有凉血化瘀止血作用。用于血热有瘀出血。 醋大黄泻下作用稍微,以消积化瘀为主,用于食积痞满,产后瘀停,癥瘕癖积。 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用于饮食停滞,口燥舌干,大便秘结之年老、体弱、久病患者,可单用。
【炮制研究】 (1)对蒽醌类成分的影响 大黄经酒炒后,结合型蒽醌有所减少。熟大黄,经蒸、炖后其结合型与游离型蒽醌衍生物均减少,其中结合型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大黄炒炭后,其结合型大黄酸大量破坏,但仍保留少量的各型蒽醌类衍生物,番泻苷已不存在。 (2)对鞣质类成分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炒大黄总鞣质含量下降约18%,熟大黄降低50%,大黄炭减少近80%。 (3)对多糖成分的影响 制大黄多糖含量随炮制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但六制大黄和九制大黄的含量相近。
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 (1) 泻下作用 酒炒大黄泻下效力比生品降低30%,熟大黄(酒炖)、清宁片降低95%,大黄炭无泻下作用。 • (2) 解热作用 炮制对大黄解热作用无明显影响, • (3) 抑菌作用 • 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大黄生品、制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菌种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敏感。 • 酒炒与酒炖大黄保持了与生品相近的抑菌效力,特别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抑制作用较好。 • 醋炒大黄、石灰炒大黄及大黄炭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但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仍保持较好抑制作用。 • (4) 消炎作用 对大鼠关节肿、巴豆油诱发小鼠耳部炎症及棉球肉芽肿等模型,酒炒大黄消炎作用与生大黄近似,熟大黄、大黄炭消炎作用减弱。
(6) 免疫作用 体外实验证明,大黄生品、制品去鞣质煎剂,均对人血清中的IgMA、IgMB、IgGD的特异性抗原抗体血凝反应有明显的阻断作用。熟大黄的阻断效力明显强于生品及其他制品,大黄炭作用最弱。 (5)止血与应激作用 生大黄、熟大黄、大黄炭内服,对实验性胃溃疡的出血和出血灶的发生均有良好的止血和预防作用。生大黄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验证中显示止血速度快、作用好等优点,在止血天数上明显优于熟大黄(酒炖),但熟大黄胃肠道副作用小,较生大黄更受患者欢迎。 (7)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生大黄水煎液仅对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低切、中切、血沉、RBC聚集)有一定作用,白酒炙后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显著作用,作用比生品显著增强,故认为酒制可增强大黄的活血作用
(8)其他 熟大黄尚具有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以热压制品作用最显著),以及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作用,镇痛、镇静作用,降尿素氮作用等。 (9)毒性 大黄的主要副作用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而熟大黄在应用中,则无上述消化道不适反应, • 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熟大黄和大黄炭的毒性显著减弱。 • 炮制可减弱生大黄抑制胃酸分泌和消化酶活性的作用 3.工艺研究 熟大黄酒热压制法新工艺:黄酒加适量水稀释,在一定的压力下蒸制即得。
当 归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Diels的干燥根。 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历史沿革】 • 南齐有炒法(《鬼遗》)。 • 唐代有酒浸(《理伤》)法。 • 宋代有酒洗(《产育》)、酒润、米拌炒(《总录》)、酒拌(《妇人》)、酒炒(《宝产》)、醋炒(《博济》)等方法, • 明、清增加了酒蒸(《本草汇》)、酒煮、童便制(《本草述》)、盐水炒(《普济方》)、姜汁浸(《蒙筌》)、姜汁炒(《入门》)、米泔浸炒(《婴童》)、土炒(《金鉴》)、制炭(《奇效》)、黑豆汁制(《良朋》)、吴茱萸制(《解要》)、芍药汁制(《得配》)等炮制方法, •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生用、酒炒、土炒、炒炭等。 • 对其炮制目的的阐述,有“若要补血即使头一节,若要止痛破血即用尾”(《局方》)之论。元代有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汤液》)之说。对其炮制目的阐述得较为完善,如“头止血上行,梢破血而下行,身养血而中守,全活血而不定”(《通玄》);“发散宜用酒制,治吐血宜醋炒”(《从新》);“若脾虚者米炒用使无滑肠之虞,凡痰涎者恐其粘腻,呕吐者恐其泥膈,以姜同炒”(《辨义》)。
【炮制方法】 • 1.当归(全当归)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 • 2.当归头 取净当归,洗净,稍润,将当归头部分切下4~6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有取当归头部分,纵向切薄片)。筛去碎屑。 • 3.当归身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去根皮,取当归身部分,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 • 4.当归尾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取须根部分,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 每100kg当归片,用黄酒10kg。
5.酒当归 取当归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每100kg当归片,用黄酒10kg。5.酒当归 取当归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每100kg当归片,用黄酒10kg。 • 6.土炒当归 将灶心土粉置炒制容器内,炒至灵活状态,倒入当归片,炒至当归片上粘满细土时(俗称挂土),取出。筛去土,摊凉。 • 每100kg当归片,用灶心土粉30kg。 • 7.当归炭 取当归片,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微黑色,取出晾凉。
【成品性状】 • 当归为圆形或类圆形薄片,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质柔韧,香气浓郁,味甘辛,微苦。 • 酒当归表面色泽加深,偶见焦斑,略有酒香气。 • 土炒当归表面挂土黄色,具土香气。 • 当归炭表面黑褐色,断面灰棕色,质枯脆,气味减弱,并带涩味。
【炮制作用】 当归生品质润,具有补血,调经,润肠通便的功能。 止血用当归头,补血用归身,破血用当归尾,补血活血用全当归, 酒炙后,增强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作用。 土炒后,既能增强入脾补血作用,又缓和油润而不至滑肠。适用于血虚便溏,腹中时痛。 • 炒炭后,以止血补血为主。用于崩中漏下,月经过多。
【炮制研究】 • 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归头中的钙、铜、锌最高,为归身归尾中的1.5~6.8倍,归尾中钾、铁含量高,为归头或归身中的1.5~2倍;挥发油含量,归尾比归头高,但挥发油中蒿本内酯含量,却以归尾中最低。阿魏酸含量以归尾最高,归身次之,归头最低。这与传统经验认为归尾破血的经验似相吻合。 • 当归酒炙后水溶物增高,阿魏酸几乎无降低,收敛成分鞣质最少, • 土炒,鞣质为生品的1.4倍,水、醇浸出物及阿魏酸稍有降低,制炭后鞣质升高为生品的2倍,其他成分降低。
无机元素测定表明,当归酒炙后铜、镍含量增加,铅降至原生药含量的1/5,土炒后铁、镍、铜、锰、锌含量显著升高,铅降至原含量的1/6,当归炭中钙、镍含量增加,铅降至原含量的1/4,其他元素的含量也显著降低。无机元素测定表明,当归酒炙后铜、镍含量增加,铅降至原生药含量的1/5,土炒后铁、镍、铜、锰、锌含量显著升高,铅降至原含量的1/6,当归炭中钙、镍含量增加,铅降至原含量的1/4,其他元素的含量也显著降低。 • 当归及其炮制品还原性糖和水溶性糖的含量依次排列为:酒炒当归〉生当归〉清炒当归〉土炒当归〉当归炭。利用单糖和多糖在80%乙醇中溶解度的差异,估算出水溶性粗多糖含量依次为:酒炒当归〉生当归〉土炒当归〉清炒当归〉当归炭。
第二节 醋炙法 一、含义: •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米醋拌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称为醋炙法。 二、辅料介绍 醋性味酸苦温。主入肝经血分,具有收敛、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的作用。
三、 醋炙的主要目的 • 1. 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 主要适用于化瘀止痛药和疏肝行气药 • ,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经醋炙后可增强活血散瘀的作用; • 又如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经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的作用。
2. 降低毒性,缓和药性 主要用于峻下逐水药, • 如京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经醋炙后,可消减毒性,缓和峻下作用。
3. 矫臭矫味 主要用于某些具特殊气味的药物, • 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等,经醋炙后,不但增强活血散瘀作用,而且还减少了不良气味,便于服用。
四、醋炙的操作方法 • 1. 先拌醋后炒药 此法适用于大多数植物类药材,如甘遂、商陆、芫花、柴胡、三棱等。 • 2. 先炒药后喷醋 适于用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材,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等。 • 醋炙时用醋量,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米醋20~30kg,最多不超过50kg。
五、醋炙的注意事项 • 1. 醋炙前药材应大小分档。 • 2. 若醋的用量较少,不易与药材拌匀时,可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材拌匀。 • 3. 应文火炒制,勤加翻动,使受热均匀,炒至规定的程度。 • 4. 树脂类、动物类便类药材必须用先炒药后喷醋的方法;且出锅要快,防熔化粘锅,摊晾时宜勤翻动,以免相互粘结成团块。 • 六、举例:元胡
延胡索(元胡) 【处方应付】 处方开延胡索、醋延胡索付醋制品、 处方开生元胡:付生品 处方开酒延胡索:付酒炙品。 【来源】 本品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的干燥块茎。
【历史沿革】 宋代有炒制、醋炒制(《博济》)、米炒制(《总录》)、熬制(《证类》)、醋煮制(《济生方》)、盐炒制(《朱氏》)等法。 明、清以后,除沿用宋代的炮制方法外,增加有煨炒制(《普济方》)、醋纸包煨制(《医学》)、醋润蒸制(《乘雅》)、酒煮制(《入门》)。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醋炒、醋蒸、醋煮、酒炒等。 并有“生用破血,炒用调血,酒炒行血”(《说约》);“用醋炒止产后血晕,暴血上冲,胸膈胃气痛,小腹肝气痛。……生用破血,炒用调血,凡血凝滞者,悉可治之”(《辨义》)的记载。
【炮制方法】 • 1. 延胡索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稍浸、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或洗净干燥后捣碎。 • 2. 醋延胡索 • (1)取净延胡索或延胡索片,加入定量的米醋拌匀,闷润,用文火加热,炒干。每lOOkg延胡索,用米醋20kg。 • (2)取净延胡索,加入定量的米醋与适量清水(以平药面为宜),煮至透心,醋液被吸尽时,取出,晾至6成干,切厚片,晒干。或干后捣碎。每100kg延胡索,用米醋20kg。 • 3. 酒延胡索 取延胡索片,加入定量的黄酒拌匀,闷润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每100kg延胡索片,用黄酒15kg。
【成品性状】 • 延胡索为圆形厚片,或不规则的碎颗粒,周边呈黄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网状皱纹,片面黄色,角质样,具蜡样光泽。质硬而脆。气微,味苦。 • 醋延胡索片表面深黄色或黄褐色,光泽不明显,味苦,略有醋气。 • 酒延胡索略具酒气。
【炮制作用】 • 生品升散作用较强,多用于解表退热。如治寒热往来的小柴胡汤(《伤寒论》);外感风寒发热,头痛肢楚的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治疗疟疾的清脾饮(《妇人良方》)。 • 醋炙品缓和其升散之性,增强疏肝止痛的作用。多用于肝郁气滞的胁肋胀痛,腹痛及月经不调等症。如治疗肝气郁结的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治肝郁血虚,月经不调的逍遥散(《处方集》)。 • 鳖血炙品能填阴滋血,抑制其浮阳之性,增强清肝退热的功效。可用于热入血室,骨蒸劳热。
【炮制研究】 柴胡主要含有挥发油、柴胡皂苷、多糖等。 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 柴胡、醋柴胡、酒柴胡水浸出物含量的顺序为:醋柴胡>酒柴胡>柴胡; • 挥发油含量顺序为:柴胡>酒柴胡>醋柴胡; • 总皂苷含量为:蜜柴胡>酒柴胡>醋柴胡>原生药>生柴胡; • 挥发油的含量顺序为:蜜柴胡>醋柴胡>酒柴胡>生柴胡; • 生柴胡中多糖含量最多,
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醋炙柴胡能明显增强胆汁的分泌量,醋拌品也显泌胆趋向,证明了柴胡经醋炙后能增强其疏肝解郁作用。 醋炙柴胡和醋拌柴胡能显著降低中毒小鼠的血清SGPT,各给药组均有轻度减轻肝损伤的保肝作用。 柴胡及其不同炮制品对小鼠二甲苯所致的耳壳炎症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酒炙品的抗炎作用优于生品和醋炙品。
第 三 节 盐炙法 一、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食盐水溶液拌炒的方法称为盐炙法。 二、辅料介绍 食盐性味咸寒,有清热凉血,软坚散结,润燥的作用。
盐炙目的 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 一般补肾药如杜仲、巴戟天、韭菜子等盐炙后能增强补肝肾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药,盐炙后可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车前子等药,盐炙后可增强泻热利尿的作用。益智仁等药,盐炙后则可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如知母、黄柏等药,用盐炙可起协同作用,增强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功效。
3.缓和药物辛燥之性 如补骨脂、益智仁等药辛温而燥,容易伤阴,盐炙后可拮抗辛燥之性,并能增强补肾固精的功效
(一) 盐炙的操作方法 • 1.先拌盐水后炒 将食盐加适量清水溶化,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 • 2.先炒药后加盐水 先将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再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晾凉。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一般用此法。 • 盐的用量通常是每100kg药物,用食盐2kg。
(一) 注意事项 1.加水溶化食盐时,一定要控制水量。水的用量应视药物的吸水情况而定,一般以食盐的4~5倍量为宜。若加水过多,则盐水不能被药吸尽,或者过湿不易炒干;水量过少,又不易与药物拌匀。 2.含粘液质多的车前子、知母等药物,不宜先用盐水拌匀。因这类药物遇水容易发粘,盐水不易渗入,炒时又容易粘锅,所以需先将药物加热炒去部分水分,并使药物质地变疏松,再喷洒盐水,以利于盐水渗入。 3.盐炙法火力宜小,采用第二种方法时更应控制火力。若火力过大,加入盐水后,水分迅速蒸发,食盐即粘附在锅上,达不到盐炙的目的。
黄 柏 【处方应付】 黄柏、川黄柏、盐黄柏、酒黄柏、黄柏炭。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或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习称“关黄柏”。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
【历史沿革】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蜜炙法(《雷公》)。 唐代有炙制(《千金》)和醋制(《食疗》)的方法。宋代有炙焦、蜜炙(《圣惠方》)、炒(《苏沈》)、蜜渍(《证类》)、酒浸、炒炭(《妇人》)、盐水浸炒(《扁鹊》)和葱汁拌炒、胆汁制(《疮疡》)等炮制方法。 明代增加了童便酒蜜盐同制(《纲目》)以及乳汁制、童便制(《准绳》)等法。 清代又增加了米泔制(《本草述》)、附子汁制(《逢原》)、煅炭(《切用》)、姜汁炒黑(《经纬》)等炮制方法。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切丝生用、盐炙、酒炙、炒炭等 炮制目的记述:“生用降实火,蜜炙则庶不甚伤胃,炒黑能止崩带。酒制治上,蜜制治中,盐制治下”(《从新》)。
【炮制方法】 1.黄柏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刮去残留的粗皮,洗净,润透,切丝或块,干燥,筛去碎屑。 2.盐黄柏 取黄柏丝或块,用盐水拌匀,稍闷,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每100kg黄柏丝或块,用食盐2kg。
3.酒黄柏 取黄柏丝或块,用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3.酒黄柏 取黄柏丝或块,用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每100kg黄柏丝或块,用黄酒10kg。 4.黄柏炭 取黄柏丝或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文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深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筛去碎屑。
【成品性状】 • 黄柏为微卷曲的丝或小方块。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切面鲜黄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气微,味苦。 • 盐黄柏深黄色,有少量焦斑,味苦微咸 • 酒黄柏深黄色,有少量焦斑,略具酒气,味苦。 • 黄柏炭表面焦黑色,内部深褐色,味苦涩。
【炮制作用】 黄柏性味苦,寒。归肾、膀胱经。具有泻火解毒和清热燥湿的功能。多用于湿热泄痢,黄疸,热淋,足膝肿痛,疮疡肿毒,湿疹,烫火伤等。 盐炙可引药入肾,缓和苦燥之性,增强滋肾阴,泻相火、退虚热的作用。多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盗汗,遗精,足膝萎软,咳嗽咯血等。 酒炙后可降低苦寒之性,免伤脾阳,并借酒升腾之力,引药上行,清血分湿热。用于热壅上焦诸证及热在血分。 黄柏炭清湿热之中兼具涩性,多用于便血、崩漏下血。
【炮制研究】 • 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 黄柏经浸泡切丝后,组织中的小檗碱有转移现象,并且小檗碱已损失一半; • 酒炒、盐炒、清炒黄柏的小檗碱含量变化不大;黄柏炭经高温处理,小檗碱几乎损失殆尽。 • 黄柏经炮制后,小檗碱含量均有下降。其小檗碱的高低顺序是黄柏(只除去粗皮)>黄柏丝(润透切丝)>盐黄柏>酒黄柏>黄柏炭。 • 黄柏炭小檗碱含量极低。在进行薄层色谱时,发现黄柏、黄柏丝、盐黄柏、酒黄柏在紫外光下均呈现一个亮黄色荧光的小檗碱斑点和一个Rf值相同的亮蓝色斑点(木兰碱);而黄柏炭则只有一个亮黄色荧光的小檗碱斑点。用碘化铋钾显色后,黄柏、黄柏丝、盐黄柏均出现五个棕色斑点,而且对应的Rf值相同;黄柏炭只有一个棕色斑点。 • 另有报道认为,盐炙黄柏、酒炙黄柏小檗碱含量均较生品增加,其原因可能与小檗碱成盐和酒炙增加溶解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