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486 Views
素问 · 咳论. 题 解. 咳,即咳嗽。 本篇主要讨论了咳嗽的病因、病机、分型、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故名篇。. 内容提要. 本篇是 《 内经 》 讨论咳嗽的专篇,文中系统深入地论述了咳嗽的成因、机理、辨证分型、证候表现、传变规律,以及针刺治疗原则,提出了 “ 肺之令人咳 ” 和 “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 、 “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 等著名论断。. 目的要求. 1 、 掌握 “ 内外合邪 ”的致咳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2 、 掌握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的病理整体观及其 临床意义。
E N D
素问·咳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题 解 咳,即咳嗽。 本篇主要讨论了咳嗽的病因、病机、分型、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故名篇。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内容提要 本篇是《内经》讨论咳嗽的专篇,文中系统深入地论述了咳嗽的成因、机理、辨证分型、证候表现、传变规律,以及针刺治疗原则,提出了“肺之令人咳”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等著名论断。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目的要求 1、掌握“内外合邪”的致咳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病理整体观及其 临床意义。 3、理解咳“皆聚于胃、关于肺”的病理学意义及其临床意义。 4、了解五脏六腑咳的分证要点。 5、了解咳症的治疗原则。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一)咳嗽的病因、病机 1 咳嗽的病变部位:《素问·宣明五气》: “肺为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在变动为咳”。《素问·厥论》:“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 咳不离乎肺,然不止于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内外合邪 2 咳嗽的病因: 寒饮停聚 “寒饮食入胃”,其寒邪“从肺脉上至于肺” 外被风寒等邪气所伤 “皮毛先受邪气” “形寒寒饮则伤肺” 《灵柩·邪气脏腑病形》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3.咳与四时气候的关系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 “乘秋则肺先受邪, 乘春则肝先受之……” 五脏在各自所主节气感受相应的时令之邪 肺 咳病 五脏对相应季节时邪的易感性, 也反映出《内经》四时五脏发病观。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林佩琴《类证治裁》 “以四时论之,春季咳,木气升也,治宜兼降,前胡、杏仁、海浮石、瓜蒌仁之属;夏季咳,火气炎也,治宜兼凉,沙参、花粉、麦冬、知母、玄参之属;秋季咳,燥气乘金也,治宜清润,玉竹、贝母、杏仁、阿胶、百合、枇杷膏之属;冬季咳,风寒侵肺也,治宜温散,苏叶、川芎、桂枝、麻黄之属。”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4.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肺脏先病 五脏六腑先受邪气 五脏六腑 肺咳 五脏六腑咳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意义 • 咳嗽的论治不只是治肺,而且必须同时考虑五脏六腑的影响而调理五脏六腑的病变。 • 论治时要辨明咳嗽的病因病机及其标本关系,或治本,或治标,或标本兼治。 如 • 外邪犯肺,肺失清肃之咳嗽, • 肝火犯肺之咳, • 肾阳虚衰之类“肾咳”, • 脾虚湿盛之咳。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1.五脏咳--各脏功能失调或经气运行障碍方面的证候。1.五脏咳--各脏功能失调或经气运行障碍方面的证候。 心咳:咳则心痛,喉中阶阶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二)五脏六腑咳的证候以及针治原则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2.六腑咳--各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胃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胆咳:咳呕胆汁。 大肠咳:咳而遗失。 小肠咳: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膀胱咳: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三焦咳状,咳而腹满。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3. 咳嗽久而不愈的传变趋势 “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 五脏咳久不愈,病情进一步发展才形成六腑咳。因此,六腑咳标志着病位扩散,病势发展,病情加重,疾病从单纯转为复杂,绝不能从病证由阴转阳,由里出表来理解。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4.“聚于胃,关于肺” 痰饮困聚脾胃,上渍于肺的病机。所以,若咳嗽剧烈,或久延不愈,又每能见到“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的症象。 反映了《内经》在治疗咳嗽时对肺胃的高度重视,可视之为临床辨治咳嗽的纲领。咳嗽虽然与五脏六腑均相关,但是其中有一个孰轻孰重的问题。咳为肺之本病,咳与肺的关系自不待言,然而咳与胃的关系又为什么那样重要呢?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咳嗽与胃的关系 • 其一,胃(脾)为五脏六腑之海—抗病力 • 其二,胃属土,为万物所归,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经络 • 其三,脾为生痰之源—痰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意义 • 肺胃所致之咳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咳嗽。 • 对于各种咳嗽的治疗,除了注意治肺外,还应注重治胃(脾)。 • 在防治上 理肺强卫来预防-外邪从皮毛及鼻咽而直接入肺 健脾强胃来增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濡养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5.针刺治疗原则 治脏者治其俞 治腑者治其合 浮肿者治其经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三)小 结 一、本篇是系统论述咳嗽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的专篇。 二、本篇认为咳嗽虽主于肺,但与五脏六腑亦皆有关,其中尤以肺与胃的关系最为密切。 三、对于咳嗽的病因,本篇从外感和内伤两方面进行认识。并且提出“外内合邪”这一重要的发病学概念。 四、从对五脏咳和六腑咳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咳嗽的大致病程转归。同时体现了脏腑辨证的特色,为后世脏腑辨证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依据。 五、在治疗上提出了具有分经论治思想的针刺治咳原则,这不但对后世治疗咳嗽有所启发,而且对于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也有重大指导意义。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复习思考题] 1.“五藏六府皆令人咳”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指导价值? 2.引起咳嗽的病因是什么?它在发病上有何特点? 3.五藏咳和六府咳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它们的传变规律如何? 4.“聚于胃,关于肺”说明什么问题?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5.解释:(1)五脏各以其时受病;(2)聚于胃,关于肺。 6.背诵:“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甚则为泄痛。”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