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8

血 液 一 般 检 验 泸医附院检验科 吴泽才

血 液 一 般 检 验 泸医附院检验科 吴泽才. 血液组成及与机体组织的关系. 血液 = 血细胞 + 血浆 血细胞 =RBC+WBC+Plt 血浆 = 水分 + 固体成分(蛋白、无机盐、激素、维生素、代谢产物) 占体重的 7%-9% , 60-80ml/kg 体重,成人约 5L Ph7.35-7.45 ,比密 1.050-1.060 ,相对粘度 4 ~ 5 ,血浆渗透压为 290 ~ 310 mOsm/kgH 2 O 。.

Download Presentation

血 液 一 般 检 验 泸医附院检验科 吴泽才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血 液 一 般 检 验 泸医附院检验科 吴泽才

  2. 血液组成及与机体组织的关系 • 血液=血细胞+血浆 • 血细胞=RBC+WBC+Plt • 血浆=水分+固体成分(蛋白、无机盐、激素、维生素、代谢产物) • 占体重的7%-9%,60-80ml/kg体重,成人约5L • Ph7.35-7.45,比密1.050-1.060,相对粘度4~5,血浆渗透压为290~310 mOsm/kgH2O。

  3. 血液通过循环系统与全身各组织器官密切联系,参与机体呼吸、运输、防御、调节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各项生理活动,维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和内外环境的平衡。在病理情况下,造血系统的各种疾患,除直接累及血液外,常会影响全身各组织器官,例如贫血患者,由于血液携带氧功能减低,可使全身各器官缺氧,导致循环、消化、神经、泌尿等系统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反之各组织器官的病变也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血液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全身各组织的感染性炎症可引起血液内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的改变。因此,血液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也可提供许多信息,是临床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血液通过循环系统与全身各组织器官密切联系,参与机体呼吸、运输、防御、调节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各项生理活动,维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和内外环境的平衡。在病理情况下,造血系统的各种疾患,除直接累及血液外,常会影响全身各组织器官,例如贫血患者,由于血液携带氧功能减低,可使全身各器官缺氧,导致循环、消化、神经、泌尿等系统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反之各组织器官的病变也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血液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全身各组织的感染性炎症可引起血液内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的改变。因此,血液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也可提供许多信息,是临床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

  4. 第一节 红细胞检查

  5. 红细胞的生成除主要受Epo调节外,也直接或间接地受睾丸激素及其他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红细胞的生成除主要受Epo调节外,也直接或间接地受睾丸激素及其他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

  6. 一、红细胞计数(RBC) • 【参考值】成男:(4.0~5.5)×1012/L • 成女: (3.5~5.0)×1012/L • 新生儿: (6.0~7.0)×1012/L

  7. 【临床意义】 • 1、生理性变化 • 年龄与性别的差异: •  精神因素: •  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 •  气压降低: •  妊娠中、后期,6个月~2岁的婴幼儿,老年人。

  8. 2、病理性变化 • (1)、RBC和HGB减少: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通常称为贫血),由于各种病因导致外周血单位体积RBC减少,即为病理性贫血。贫血按病因分为RBC生成障碍、过度破坏和丢失3大类。 • a、 急性、慢性RBC丢失过多 • b、RBC寿命缩短:溶血 • c、造血原料不足:缺铁、维生素B12、叶酸,继发于其他疾病的不足,药物原因引起的不足。 • d、BM造血功减退:药物、物理因素、某些疾病导致体内有毒物质潴留、原因不明。

  9. (2)、RBC增多 • a、原发性RBC增多症: • b、继发性RBC增多症:机体缺氧。心血管病、肺疾病、异常HGB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 c、相对性RBC增多症:体内水分丢失

  10. 二、血红蛋白测定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或HGB)

  11. Hb的代谢 RBC衰老破坏后释放出的Hb分子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降解为铁、珠蛋白和胆色素。铁进入铁代谢池供机体重新利用;珠蛋白被分解为氨基酸参与氨基酸循环;胆色素经肝脏代谢后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

  12. 【参考值】 • 成男:120~160g/L • 成女: 110~150g/L • 新生儿: 170~200g/L

  13. 【临床应用】:基本同RBC计数。但对贫血程度的判断上优于红细胞计数。以下两种情况值得注意:①在某些病理情况下,Hb和RBC的浓度不一定能正确反映全身红细胞总容量的多少。大量失血(主要是血容量的缩小,血浓度变化很少,从Hb等数值上很难反映出贫血的存在)、水潴留(血浆容量大,红细胞容量正常,但红细胞浓度低,表面看有贫血)、失水(血浆容量小,浓度偏高,即使有贫血也看不出)②大细胞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二者浓度不成比例。【临床应用】:基本同RBC计数。但对贫血程度的判断上优于红细胞计数。以下两种情况值得注意:①在某些病理情况下,Hb和RBC的浓度不一定能正确反映全身红细胞总容量的多少。大量失血(主要是血容量的缩小,血浓度变化很少,从Hb等数值上很难反映出贫血的存在)、水潴留(血浆容量大,红细胞容量正常,但红细胞浓度低,表面看有贫血)、失水(血浆容量小,浓度偏高,即使有贫血也看不出)②大细胞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二者浓度不成比例。

  14. 三、RBC形态检查 • 各种病因可作用于RBC生理进程的不同阶段,从而引起RBC相应的病理变化,导致某些类型贫血的RBC产生特殊的形态变化。此种形态学改变包括RBC大小、形态、染色和内涵物的异常。RBC形态检查与Hb、RBC计数结果相结合可粗略地推断贫血原因,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15. 【参考值】 • 瑞氏染色:双凹圆盘形,细胞大小相似,平均直径7.5µm(直径范围6~9 µm);淡红色,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16. 【临床意义】RBC形态变化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RBC大小不一:小RBC、大RBC、巨RBC、RBC大小不均。 2、RBC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正常色素性、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多色性、细胞着色不一。 3、RBC形态改变:球形、椭圆形、靶形、口形、镰形、棘形、新月形、泪滴形、缗钱状、裂RBC、RBC形态不整、有核RBC。 4、胞内出现异常结构:嗜碱性点彩、豪焦小体、卡波环、寄生虫。

  17. 小RBC: Φ<6 µm,低色素+小细胞(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高色素+小细胞(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18. 大RBC: Φ> 10µm,染多色性或含有嗜碱性点彩,巨幼贫,溶贫,恶性贫血。

  19. 巨RBC: Φ> 15µm,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12巨幼贫

  20. RBC大小不均:Φ相差一倍以上,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尤为巨幼贫为最明显。RBC大小不均:Φ相差一倍以上,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尤为巨幼贫为最明显。

  21. 正常色素性:淡红色圆盘状,中央有生理性浅染区。正常人,急性失血、再障、白血病。正常色素性:淡红色圆盘状,中央有生理性浅染区。正常人,急性失血、再障、白血病。

  22. 低色素性:淡、扩大;缺铁、珠蛋白、铁粒幼。低色素性:淡、扩大;缺铁、珠蛋白、铁粒幼。

  23. 高色素性:深、消失;巨幼贫。

  24. 多色性:未成熟、灰红或淡灰;溶贫、失血性贫血。多色性:未成熟、灰红或淡灰;溶贫、失血性贫血。

  25. 有核RBC只存在于正常成人骨髓中,见于外周血涂片上即为病理现象。多见于溶贫、急、慢性白血病及红白血病、骨纤、脾切除术后。有核RBC只存在于正常成人骨髓中,见于外周血涂片上即为病理现象。多见于溶贫、急、慢性白血病及红白血病、骨纤、脾切除术后。

  26. 简称点彩红细胞,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的蓝色点状物,即核糖核酸(RNA),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其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多见于重金属中毒,常作为铅中毒诊断筛选指标。简称点彩红细胞,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的蓝色点状物,即核糖核酸(RNA),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其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多见于重金属中毒,常作为铅中毒诊断筛选指标。

  27. 四、血细胞比容测定 Hematocrit,Hct,Ht,HCT或packed cell volume,PCV 概念:以前称红细胞压积,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ICSH建议用PCV表示。Hct常用于血细胞分析仪上测定的结果。

  28. 【参考值】 Wintrobe法:男性0.40~0.54;女性0.37~0.47。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RBC平均指数的计算,有利于贫血诊断和分类;可以评估血浆容量有无增减或稀释浓缩程度,有助于某些疾病治疗中补液量的控制,以及了解体液平衡情况。增高见于血液浓缩及RBC增多症;减低见于各类贫血。

  29. 五、RBC平均指数

  30. 【参考值】手工法:MCV 80~92fl;MCH 27~31pg;MCHC 320~360g/L;血液分析仪法:MCV 80~100fl;MCH 27~34pg;MCHC 320~360g/L。 【临床意义】作为贫血形态学分类的依据。红细胞3个平均值只是表示红细胞总体的平均值,正常细胞性贫血并不意味着患者的红细胞形态就无改变。它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进行血涂片红细胞形态观察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31. 六、网织红细胞计数 概念:Ret,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其胞质中残存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RNA),经煌焦油蓝等活体染色后,嗜碱性物质凝聚成蓝色颗粒,颗粒与颗粒连缀成线,线连接成网,故而得名。 【检测原理】 1、普通光学显微镜法:活体染色后推片镜检 2、网织细胞计数仪法:荧光染色后用流式细胞术计数

  32. 【参考值】 成人:0.008~0.02,新生儿:0.02~0.06 。

  33. 【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150109/L,而血液中为65109/L 。当骨髓网织红细胞增多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减少时,可提示释放障碍;如骨髓和外周血两者网织红细胞均增多,数量为11时,则认为释放增加。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 :溶贫(可增至6~8%,急性20%左右,严重者可达50%)、急性失血、放化疗后、红系无效造血;:再障、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 2、观察贫血疗效 缺铁贫、巨幼贫治疗中,如 则有效;不增高,无效或需进一步检查。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34. 七、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是指离体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体内红细胞能保持悬浮稳定性,离体后由于红细胞比重较血浆大,能自然下沉。血沉一般分为3期: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快速沉降期、细胞堆积期。健康人血沉值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而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可明显增快。

  35. 【影响因素】 影响离体血液红细胞沉降的理化因素较为复杂,主要与红细胞数量、表面积、厚度、直径、血红蛋白量和血浆中各种蛋白比例等有关。生般情况下,细胞因素变化较小,而疾病时血浆因素变化较大。血沉加速最重要的因素是红细胞相互重叠即“缗钱”状或积聚成堆,这与血浆的粘稠度和蛋白的种类和质量密切相关。红细胞形成缗钱状或积聚成团后,总表面积减少,承受的血浆阻力也减少,下降的速度要比单个分散的红细胞快得多。影响因素有: 1、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 :Fbg、球蛋白、、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 :清蛋白、卵磷脂。 2、红细胞数量和形状 数量:红细胞少血沉快,太少反而减慢,红细胞多血沉减慢;红细胞直径和形状:直径愈大血沉愈快,球形细胞、镰形细胞不易聚集,因而血沉减慢。 3、血沉管与管沉架 血沉管立于血沉架上必须完全垂直。 另外,血标本、温度、标本放置时间等均可影响血沉测定。

  36. 【参考值】 魏氏法: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37. 【临床意义】 ESR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试验,但对判断机体有无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或某些疾病有无活动、进展、恶化及肿瘤浸润、播散、转移等都的一定的价值。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1、血沉增快 生理性:常见于妇女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老年人等。 病理性:各种炎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2、血沉减慢 意义不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