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宋词两首

《 定风波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 作者生平及其思想 写作背景 作品分析 作品主题. 《 念奴娇 · 过洞庭 》 作者生平 作品分析 作品主题. 宋词两首. 定 风 波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作者生平及其思想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 作者生平及其思想.

Download Presentation

宋词两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 作者生平及其思想 写作背景 作品分析 作品主题 《念奴娇·过洞庭》 作者生平 作品分析 作品主题 宋词两首

  2. 定 风 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 作者生平及其思想 •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

  3. 作者生平及其思想 • 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时,赐太师,谥文忠。 •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还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形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

  4. 写作背景 • 1080年,苏轼因反对新法,在备受折磨和严酷审讯后,幸免一死,被贬到黄州,他当时的恐悸、孤独、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曾决心“不复作文字”,不仅对时政噤若寒蝉,而且在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也不敢畅所欲言;他经常出入佛寺道观,俨然以佛子道士自居,一修炼就是七七四十九天;他经常一个人策杖江边,踽踽独行,品尝着这生活的苦果。后来他在调离黄州、移居汝州时所写的谢表中有两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他当时的处境:“惊魂未定,梦游缧紲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但这仅仅是苏轼人品修养、性格情怀的一小半。而能在困难中卓然特立,能在逆境中掉臂独行,能从悲哀中排遣超脱,能从苦难中品尝人生,这是苏轼人品性格中的另一大半。他在狱中刚给弟弟子由写下了绝命诗“梦绕云山心似梦,魂飞汤火命如鸡”,但一出狱,又高唱“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到黄州后他又自我安慰道:“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所以踽踽独行的苦闷象征,在他心目中却能化成逍遥游了。正是出于这一贯旷达、超脱的性格和修养,他才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定风波》。

  5. 作品分析 上阕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 • 上片:雨中情景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莫听穿林打叶声 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何妨吟啸且徐行 三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旷达风貌 竹杖芒鞋轻胜马 作者从容前行,搏击风雨、笑傲人生,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一蓑烟雨任平生

  6. 作品分析 在表现自己外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而写其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表现自已忧乐两忘的胸怀。 下片:雨后感受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写雨过天晴的景象。前是忧,后是喜。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7. 作品主题 •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8. 念奴娇·过洞庭 •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殿试第一。秦桧因其子失去第一而怀恨在心,构诬将张孝祥下狱。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建康留守。因赞助张浚北伐,反对“隆兴和议”,遭弹劾而被免职。后任荆南湖北安抚使,治水有政绩,进显谟阁直学士。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词风慷慨悲凉,抒发爱国之心,激昂奔放。对辛派词人影响颇深。有《于湖集》、词集有《于湖词》。 与张元干合称为南宋初期词坛的双壁。代表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9.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鹜,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六州歌头

  10. 作品分析 • 这首词别本题作“过洞庭”。作者曾于乾道元年(1165年)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治有声绩”。次年,“被馋言落职”,由桂林北归,经洞庭湖,写了这首词。 上片写洞庭月色空明澄沏。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交代洞庭中秋月夜,“无一点风色”,便更见水月辉映的明朗。 洞庭坦荡寥廓;一叶扁舟置于其间,不为显示渺小,而要映衬洞庭的“胸怀”。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11. 作品分析 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 天光水色通明澄沏的清奇壮美,“表里 俱澄澈”一句。这里不仅水天俱清,更有作者的表里俱清,审美的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 • 下片抒发自己心似洞庭的澄彻之情。 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点明其中奥妙,是一种最理智的人生真谛。 应念岭表经年, 孤光自照, 肝胆皆冰雪。 概括了这段遭遇,显示出作者的孤傲和自恃。

  12. 作品分析 • 短发萧疏襟袖冷, 稳泛沧溟空阔。 ”短发“打击后的落魄。”稳泛“表现宠辱偕忘、超然物外的豁达人生。 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 李白似的超脱和豪放,借禅语和诗句表达 化用苏轼文句回应中秋开头, 以深沉的设问给人无限回味。 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

  13. 作品主题 • 作者通过描写月下洞庭的空明澄澈,旷远清静的美妙景象,表白了自己虽遭打击却胸怀坦荡,泰然自若的处世态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