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 likes | 906 Views
小反刍兽疫知识简介. 重要人兽共患胞内寄生菌病流行特征 及病原致病机制研究. 重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一四年四月一日. 一、概况. 一、概况. 1. 概念 小反刍兽疫(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 PPR ) 又名小反刍兽假牛瘟、小反刍兽瘟疫、山羊瘟疫、 传染性脓疱状胃炎、 胃肠炎 - 肺炎综合症等,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 , PPRV )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 一、概况. 1. 概念
E N D
小反刍兽疫知识简介 重要人兽共患胞内寄生菌病流行特征及病原致病机制研究 重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一四年四月一日
一、概况 1.概念 • 小反刍兽疫(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 )又名小反刍兽假牛瘟、小反刍兽瘟疫、山羊瘟疫、传染性脓疱状胃炎、胃肠炎-肺炎综合症等,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Virus,PPRV)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一、概况 1.概念 • 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山羊和绵羊为主),以突然发热、眼口鼻排出分泌物、口炎、腹泻、肺炎和死亡为特征。 • 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是《国家动物疫病中长期防治规划(2012-2020年)》明确规定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
一、概况 2. 国际流行情况 • 该病于1942年在非洲西部的科特迪瓦(象牙海岸)首次爆发,而后逐渐向中部非洲、东部非洲、中东地区、西亚和西南亚地区扩散,本世纪初传入我国。 • 1995-1996年,埃尔比亚单峰骆驼发生PPR地方性流行。
一、概况 2. 国际流行情况 • 根据OIE公报, 2004年国际上共有29个国家爆发该病。 • 到2006年初,我国周边国家包括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先后爆发了大规模PPR疫情。 • 到2007年,世界上共有41个国家发生PPR疫情,其中包括我国在内。
科特迪瓦 尼日利亚 苏丹 PPR全球分布情况
沙特阿拉伯 印度 埃塞尔比亚 PPR全球分布情况
巴基斯坦 马里 PPR全球分布情况
土耳其 PPR全球分布情况
刚果 PPR全球分布情况
阿富汗 PPR全球分布情况
肯尼亚 PPR全球分布情况
坦桑尼亚 一、概况
科特迪瓦 尼日利亚 PPR全球分布情况
一、概况 3. 当前国内疫情形式(形式十分严峻) • 2007年7月,我国在西藏阿里地区首次发现并确诊小反刍兽疫疫情,是经东南亚首次传入我国。 • 2013年12月,时隔3年之后该病从境外再次传入我国新疆地区。 • 直至目前,该病已从新疆传入甘肃、内蒙古、宁夏和湖南等省区,疫情形式十分严峻。
二、病原学 1.分类 • PPRV属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属(Morbolivirus)成员。与牛瘟病毒(RPV)、犬瘟热病毒(CDV)、海豹瘟病毒(PDV)同为一个属。
二、病原学 2.形态特性 • 病毒有囊膜,呈粗糙的球形或椭圆形,病毒颗粒较牛瘟病毒大,直径为130-390nm,具有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基因组。病毒囊膜上有8-15nm纤突,纤突具有神经氨酸酶和血凝素活性。
二、病原学 3.基因组 • PPRV全基因组长约15948bp,是麻疹病毒属中基因组最长的病毒,RNA链从3’至5’依次是N-P(C/V)-M-F-H-L 6个基因,分别编码6种结构蛋白和2种非结构蛋白,其中F和H是主要的免疫蛋白。
二、病原学 4. 血清型 • PPRV只有1个血清型,但从核酸水平上可分为有4个群,其中Ⅰ、Ⅱ、Ⅲ基因群主要分布于非洲,Ⅳ群主要在亚洲(包括我国在内)。
二、病原学 5. 抵抗力 • PPR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弱,在体外存活时间不长,对乙醚、氯仿、苯酚、2%NaOH等敏感;另外,常用的消毒药均有消毒效果。 • 56℃病毒在淤血、脾、淋巴腺内的半衰期为5min,70℃以上病毒迅速灭活; • 4℃下,pH7.2-7.9时病毒稳定,但如pH高于9.6或低于5.6时,病毒迅速灭活。 • 在冷藏或冷冻组织中能存活较长时间。
二、病原学 6.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培养 • 病毒可在绵阳肾、胎羊及新生羊的睾丸细胞、Vero细胞上增值培养,一般在接种后6-15天产生细胞病变(CPE),形成合胞体,其特点是出现多核巨细胞。
三、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 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羚羊、骆驼、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 • 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高度易感(欧洲品系易感性更高),绵阳次之,羔羊比成年羊易感。 • 野生动物中野羊易感。 • 牛猪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床经过,不排毒。 • 人不感染。
三、流行病学 2.传染源 • 主要是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 • 病畜的分泌物(眼、鼻、口腔等)、排泄物(尿液、粪便等)、组织、血液以及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等均含有病毒。
三、流行病学 3. 传播途径 • 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羊-羊)、间接接触传染(共同水源、共同圈舍、共同牧场、水料污染)或呼吸道飞沫传染。 • 此外,还可通过精液、乳汁和胚胎感染。 4.潜伏期 • 潜伏期为4-5天,最长21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21天。
三、流行病学 5.流行特点 •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雨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发病率100%,死亡率20-90%不等,而严重爆发时死亡率可达100%。 • 在发病疫点,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多,常以零散疫点的形式发生,在某些年份呈爆发流行之后,则有一个5-6年的缓和期。
四、临床症状 • 感染动物临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常呈急性发作; • 山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一般较轻微; • 以发热、眼鼻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口炎、腹泻、肺炎和死亡为特征。 • 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四、临床症状 1.温和型 • 类似感冒症状,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出现轻微短暂的发烧,有时可见眼睛和鼻腔流出大量的分泌物,并在鼻孔周围结痂;也可见腹泻。 • 一般病畜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耐过,恢复健康。
四、临床症状 2.急性型(最常见) • 潜伏期3-4天,表现为突然发热,体温可达40-41℃,持续3-5d,患病动物精神沉郁、感觉迟钝、食欲减退或废绝、眼结膜潮红、鼻镜干燥、被毛逆立。 • 口、鼻、眼分泌物严重增加,并由浆液性转为黏液脓性。 • 口腔粘膜多处出现溃疡、坏死、糜烂;支气管肺炎,出现咳嗽现象。 • 严重腹泻,伴有难闻的恶臭气味,有时出现出血性腹泻,严重脱水致衰竭死亡。
四、临床症状 2.急性型(最常见) • 发病后期会出现鼻口周围、嘴唇外侧的皮肤形成小的结痂损伤。 • 死亡率20%-90%不等,幼畜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都高于成年畜。 3.最急性型 • 较少发生,多见于幼龄山羊,表现为高热(41-42℃)后突然急性死亡,无其他症状,一般是感染后1-2天内死亡。
四、临床症状 也即是:(眼口鼻)分泌物,支气管肺炎,腹泻,死亡
眼结膜潮红,充血 结膜炎 腹泻
口腔组织糜烂或溃疡 口腔坏死、糜烂 口腔溃疡
口腔有干酪样分泌物 唇部有结节样病变
五、病理变化 • 病理变化主要是肺炎和出血性肠炎。 • 口腔和鼻腔黏膜多处出现坏死、糜烂;咽喉和食道有条状糜烂。 • 皱胃病变部位常出现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红色、出血。 • 大肠尤其在结肠、盲肠结合处呈特征性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的外观病变。
五、病理变化 • 支气管和肺脏出现干酪样病灶,肺脏表面、支气管粘膜等有出血点,肺部组织出现多核巨细胞以及细胞内嗜酸性包含体。 • 脾有坏死性病变,充血、轻度肿大;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
肺炎 舌面糜烂 肠粘膜条状出血 消化道条状出血
六、诊断方法 • OIE规定的标准检测方法是竞争ELISA和PCR方法。国内现建立的方法有ELISA、PCR、荧光RT-PCR方法。 初步诊断:据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诊断。 • 流行病学特征:山羊或绵羊发病而接触的牛不发病,传染和死亡主要发生在青年羊。 • 临床症状:高热、分泌物、口炎、呼吸困难、腹泻、死亡等症状。 • 病理变化:口腔糜烂、肺炎、肠系膜条状出血。
六、诊断方法 确诊:通过实验室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确诊。 1. 病原学检测 • 样品:鼻腔分泌物,肺脏,淋巴结,肾脏,脾脏,肝脏等病变组织。 • 方法:病毒分离鉴定、ELISA、PCR、荧光RT-PC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