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495 Views
授課老師:. 1. 1-1 資訊科技與現代生活 < 資訊部落 > 資訊科技的更多 應用 1-2 電腦 的 發展過程 1-3 電腦的 類型 1-4 電腦系統 的組成 1-5 邁入 網路與行動通訊新紀元 < 資訊部落 > 資訊科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 資訊部落 > 如何處理廢棄電腦 ?. 迎向資訊時代. P.1-2~1-7. 1-1 資訊科技與現代生活. 電子商務、行動商務 資訊系統 農漁牧業的資訊系統 醫療院所的資訊系統 金融業的資訊系統 交通運輸業的資訊系統 零售批發業的資訊系統 政府單位的資訊系統. 雲端運算 智慧家庭
E N D
1 1-1資訊科技與現代生活 <資訊部落>資訊科技的更多應用 1-2 電腦的發展過程 1-3 電腦的類型 1-4 電腦系統的組成 1-5邁入網路與行動通訊新紀元 <資訊部落>資訊科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資訊部落>如何處理廢棄電腦? 迎向資訊時代
P.1-2~1-7 1-1資訊科技與現代生活 • 電子商務、行動商務 • 資訊系統 • 農漁牧業的資訊系統 • 醫療院所的資訊系統 • 金融業的資訊系統 • 交通運輸業的資訊系統 • 零售批發業的資訊系統 • 政府單位的資訊系統 • 雲端運算 • 智慧家庭 • 休閒娛樂 • 教育訓練 • 文件管理 • 科學研究 • 網路通訊
<資訊部落>資訊科技的更多應用 P.1-8~1-9 • 模式辨認 (pattern recognition) • 模糊邏輯 (fuzzy logic) • 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 • 自然語言 (natural language) • 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專家系統 (expert system) • 微科技、奈米科技 (microtechnology、nanotechnology) Apple iPhone的私人語音助理Siri不只是一種精確的語音辨識技術,更揭開了人機互動新革命的序章。
P.1-10~1-13 1-2 電腦的發展過程 (1/2) • 西元前3000 年起源於中國的算盤 • 法國數學家Blaise Pascal (1623 ~ 1662) 建造的齒輪轉盤機器Pascaline • 法國織布工人Joseph-Marie Jacquard (1752 ~ 1834) 於1801 年發明提 • 花織布機 • 英國數學家Charles Babbage (1791 ~ 1871) 於1830 年開始建造差分機, • 接著於1833 年想出更先進的分析機 • 美國科學家Herman Hollerith (1860 ~ 1929) 於1890 年建造打孔卡片製表機器 •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教授John V. Atanasoff與研究生Clifford E. Berry 於 • 1942年建造電子式數位電腦ABC •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Howard Aiken於1944 年建造電子機械式電腦Mark I • 美國軍方於1946 年邀請賓州大學教授John W. Mauchly和J. Presper • EckertJr.建造ENIAC電腦 • 美國人口普查局於1951 年使用UNIVAC電腦完成全美人口普查
P.1-14 1-2 電腦的發展過程 (2/2)
P.1-15~1-21 1-3 電腦的類型 • 1-3-1超級電腦 • 1-3-2大型電腦 • 1-3-3迷你電腦 • 1-3-4 微電腦 • 工作站 • 個人電腦 • 筆記型電腦 • 小筆電 • Utrabook (超筆電) • All-In-OnePC • 平板電腦 • 手持式電腦 • 嵌入式電腦
P.1-22~1-23 1-4 電腦系統的組成 • 1-4-1 硬體 • 硬體的基本組成包括下列四個單元: • 輸入單元 (input unit) • 處理單元 (processing unit) • 記憶單元 (memory unit) • 輸出單元 (output unit) • 1-4-2 軟體 • 軟體可以分為下列兩種類型: • 系統軟體 (system software) • 應用軟體 (application software)
P.1-24~1-25 1-5 邁入網路與行動通訊新紀元 • 如果說電腦揭開了資訊時代的序幕,那麼無疑地網路 (network) 將為資訊時代掀起另一波革命。 • 區域網路 (LAN,local area network) • 廣域網路 (WAN,wide area network) • 都會網路 (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 互聯網 (internetwork) • 網際網路 (Internet) • 無線網路與行動通訊 明星在臉書經營粉絲團凝聚高人氣 YouTube儼然成為新MV或新產品的另一個發表平台
影響健康 環保爭議 取代人力 非人性化 容錯率不足 現實與虛擬混淆 侵犯資訊隱私權 侵犯智慧財產權 電腦犯罪 數位落差 <資訊部落>資訊科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P.1-26~1-27 愈來愈多人沈溺於網路遊戲而成為足不出戶的御宅族
行政院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輔導業者成立廢棄資訊物品的回收處理廠,建立完善的回收處理體系。行政院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輔導業者成立廢棄資訊物品的回收處理廠,建立完善的回收處理體系。 公告回收的廢棄資訊物品計有筆記型電腦、監視器 (包括CRT和LCD)、主機板、硬碟、電源器、機殼、印表機、鍵盤 (使用於電腦週邊之輸入設備) 等項目。 民眾可以將個人使用的廢棄電腦送交資源回收車、電腦逆向回收門市或資源回收機構。 <資訊部落>如何處理廢棄電腦? P.1-28
差分機 圖片來源:www.computerhistory.org
分析機 圖片來源:www.sciencemuseum.org.uk
打孔卡片製表機器 圖片來源:www.computerhistory.org
ABC 電腦 圖片來源:www.computerhistory.org
MarkⅠ電腦 圖片來源:www.computerhistory.org
ENIAC電腦 圖片來源:www.computerhistory.org
UNIVAC 電腦 圖片來源:www.computerhistory.org
真空管 圖片來源:www.computermuseum.li
電晶體 圖片來源:www.ti.com
積體電路 圖片來源:www.ndd.ch
微處理器 圖片來源:Intel公司
1-3-1 超級電腦 超級電腦 (supercomputer) 能夠在一秒內執行數兆個運算,用來進行大量儲存與高速運算,例如武器研發、氣象預測、生物實驗、航太科技、石油探勘、地質分析、雲端運算等。
1-3-2 大型電腦 大型電腦 (mainframe) 能夠在一秒內執行數百萬個運算,而且可以同時服務多位使用者,提供集中的資料儲存及處理功能,適合金融業、保險業、航空業、製造業、政府單位等大型機構。 圖片來源:IBM公司
1-3-3 迷你電腦 迷你電腦 (minicomputer) 提供集中的資料儲存及處理功能,只是儲存能力及執行速度沒有大型電腦強,能夠同時服務的使用者亦較少,但造價則相對地較低。
1-3-4 微電腦-工作站 工作站 (workstation) 是一種運算能力強大的高階桌上型電腦,適合用來從事財務分析、電腦動畫、工程設計、軟體開發等複雜的工作。 圖片來源:Sun公司
1-3-4 微電腦-個人電腦 IBM相容PC Apple公司所推出的iMac 圖片來源:ASUS公司 圖片來源:Apple公司
1-3-4 微電腦-筆記型電腦 筆記型電腦 (notebook)是可隨身攜帶的電腦,又稱為膝上型電腦(laptop)或可攜式電腦(portable computer) 。 圖片來源:ASUS公司
1-3-4 微電腦-小筆電 小筆電 (netbook) 又稱為迷你筆電,泛指螢幕在10吋左右、供上網或文書處理的小型筆記型電腦,具有輕薄短小、低價的特點。 圖片來源:ASUS公司
1-3-4 微電腦-Ultrabook (超筆電) Ultrabook (超筆電) 是Intel公司的註冊商標,被視為下一代的筆記型電腦,但體積更薄、重量更輕、電池續航力更長,例如華碩Zenbook、宏碁Aspire、Toshiba Portege等。 圖片來源:ASUS公司
1-3-4 微電腦-All-In-OnePC All-In-One PC (AIO PC) 又稱為一體成型電腦,泛指將主機與螢幕合而為一的電腦,也就是將微處理器、記憶體、硬碟、光碟等主機的零組件整合嵌入螢幕內,Apple iMac即為一例。 圖片來源:ASUS公司
1-3-4 微電腦-平板電腦 平板電腦 (Tablet PC) 是以可旋轉螢幕、觸控或數位筆手寫輸入為訴求,又分為有鍵盤的Convertible Tablet PC和沒有鍵盤的Slate Tablet PC或Pure Tablet PC兩種類型。在Apple公司推出iPad後,便掀起了一股Pure Tablet PC熱潮,進而帶動了電子書市場的快速成長。 圖片來源:Google公司
1-3-4 微電腦-手持式電腦 • 手持式電腦 (handheld computer) 原先指的是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目前則是結合了電話、簡訊、GPS、即時通訊、電子郵件、網頁瀏覽、影音多媒體、相機、攝影機、遊戲機的智慧型手機 (smartphone)。 圖片來源:htc公司
1-3-4 微電腦-嵌入式電腦 嵌入式電腦 (embedded computer) 的微處理器隱藏於電子產品內部,例如智慧家電。 圖片來源:SONY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