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读 书 与 成 才

读 书 与 成 才. 南 通 职 业 大 学 丰 坤 武. 读书: 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 睡眠: 8 小时 文体活动: 2 小时 社交活动: 2 小时 课程学习: 8 小时 读书: 2 小时 其他: 2 小时. 每天 2 小时可以读多少书?. 200 字/分钟 ×60 ×2 = 24000 字/天 24000 字 ×30 天= 720000 字/月 720000 字/月 ×12 = 8640000 字/年 8640000 字/年 ×3 = 25920000 字 25920000 字 ÷300000 字/ 本≈ 86 本

tarika
Download Presentation

读 书 与 成 才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读 书 与 成 才 南 通 职 业 大 学 丰 坤 武

  2. 读书: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 • 睡眠:8小时 • 文体活动:2小时 • 社交活动:2小时 • 课程学习:8小时 • 读书:2小时 • 其他:2小时

  3. 每天2小时可以读多少书? • 200字/分钟×60 ×2=24000字/天 • 24000字×30天=720000字/月 • 720000字/月×12 =8640000字/年 • 8640000字/年×3 =25920000字 • 25920000字÷300000 字/ 本≈86本 亲爱的同学们:你来校几年啦?读了几本书?

  4. “腹有诗书气自华” • 低头读书,抬头做人。前者要的是一份虔诚与毅力,后者讲的是一股浩然正气。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只有好好读书,才能堂堂做人。 • 你可以在书中聆听领袖哲人的对话,躬闻专家学者的讲座,高尚你的灵魂,启迪你的心智,还可以抵达你向往的乐园,甚至登临你梦寐的峰巅。

  5.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 莎士比亚:“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 巴丹:“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的终点。” • 培根:“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成才”。

  6. “阅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 • 读书人是幸福人。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就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因为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多,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和陶冶。人们从读书中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笛卡儿也曾经说过:“阅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的确,人们通过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就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7.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培根: 《谈读书》

  8. 名人读书故事 •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 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9. 名人读书故事 •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原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做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10. 名人读书故事 •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11. 名人读书故事 • 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12. 名人读书故事 •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13. 名人读书故事 •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14. 名人读书故事 •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高尔基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15. 毛泽东一生以书为友 • 毛泽东读书的范围不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而且也读过一些古希腊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歌德、黑格尔、卢梭等人的著作。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史书中有些章节他至少阅读过五遍。他特别喜爱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以及辛弃疾等人的词。《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他都阅读多遍。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论》,以及杨振宁的《基本粒子发展简史》他都仔细读过。全国解放后,他日理万机,仍抓紧点滴时间学习,据不完全统计,从进城到1966年9月,他先后从各图书馆借用的图书达两千余种,五千余册。

  16. 轮椅上的女博士──侯晶晶 • 十一岁时的一次误诊让她不幸双腿瘫痪。她凭着坚强的毅力,自学初中、高中的课程,并先后完成了英语专业大专、本科的自学考试课程。1998年,侯晶晶考取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翻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三年后,侯晶晶又以总分第一考取国家级重点学科南师大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2004年,完成博士学位的侯晶晶在南京师范大学留校任教。候晶晶坦言,书本使她的精神世界一直保持着新鲜和富足。“读书过程所积累的文化资本也是读书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资源。”

  17. 怎样看待“浅阅读”? • 在线浏览正在取代传统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以快速、快感、快扔为消费特点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它符合大众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基本特质,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追求休闲与娱乐的需求。面对信息的海量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更多更快地获得信息,人们的深度阅读减少,浏览式的浅阅读增加。 • 现在的阅读是多元共存的时代。快餐式阅读确实有方便、快捷、轻松的优势,但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传统阅读仍是不可替代的。真正的阅读不是获得信息,而是对内容的感受。归根结底,还是基于精神上的需求。这是快餐阅读难以满足和达到的。如果我阅读重要的、喜欢的作品,一定读图书。

  18. 读书首重“元典” • 所谓“元典”系指奠定各类学科核心理论的 经典著作。治中国文化者不可不读《周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研究科学技术,不可不读《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狭义和 广义相对论浅说》(爱因斯坦)《物种起源》(达尔文)《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等等。 • 恩格斯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他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19. 读书要确定一个方向 • 面对书籍的海洋,只能选择一个方向寻觅。只有方向明确,才能气闲心定,才能体会到每本书的价值,才能持之以恒,才能读出成效。 • 读书方向的确定可以依据专业、职业,还可依据一定时期的研究课题,也可依据终身兴趣。

  20. 读书的 “三步走”与”两权威” • 第一步:基本理论著作 • 第二步:专业基础理论著作 • 第三步:专业著作 • 权威论著 • 权威刊物

  21. 读书的 “三重奏” • 翻过:看看大纲小目,大体了解内容,知道有这么一本书,待以后用到它时再仔细阅读。 • 读过:从头到尾读一遍,记住最精彩的内容,特别是那些独到的地方。 • 读破:反反复复读几遍乃至十多遍,把厚书读薄,能用最简短的语言总结书的精华。

  22. 读书贵在持之以恒 • 古希腊那位最有智慧、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苏格拉底曾开馆授徒。开学第一天,他对所有的学生说:今天只学一件最简单最容易的事,每人将胳膊尽量往前甩,再尽量往后甩,直到300次,以后每天也要这样做。当时学生们都笑了,都甩了至少300次。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有多少人在做甩胳膊300次的动作?90%的学生都举起了手;半年后,苏格拉底又问,有50%的学生举起了手;一年后,苏格拉底再问,则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人就是古希腊历史上与乃师齐名的柏拉图。甩胳膊人人都会,每天甩300次胳膊也是一件极容易的事情,但难就难在坚持下去。柏拉图坚持甩胳膊的传说,无非是说明坚持、执着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23. 读书要争分夺秒 人生工作时间测算(20岁-80岁): 睡眠:20年(7300天) 吃饭:7年(2190天) 穿衣梳洗:5年(1825天) 娱乐:8年(2920天) 上下班、旅行:5年(1825天) 生病:3年(1095天) 等待:3年(1095天) 打电话:1年(365天) 照镜子:70天 擦鼻涕:10天 工作时间:8年另285天(共3205天)

  24. 为解决问题而学习 • 梁漱溟曾多次申明:自己不是学问中人,而是问题中人;自己在哲学、佛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是由于问题逼出来的。梁漱溟自小就长于思考,一思考就发现许许多多的人生、社会问题。他又是一个处世极其认真之人,凡是在其心目中成为问题的,他都不会忽略过去,总是极力找寻问题的答案。为了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关于人生、社会问题的答案,梁漱溟就大量地阅读哲学、佛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书刊,参考别人的意见,琢磨出自己的思想。

  25. 博采众家之长 • 在文化领域,能够被誉为大师的人物,其思想观点必有一定的深度和独特性。大师们深刻、独特的见解不是坐在屋里凭空想出来的,他们的思想火花需要前人、他人观点的启发、碰撞。一般而言,在创造文化成果时,大师们都像蜜蜂采花、酿蜜一样,采得许多朵鲜花,才能酿出一小滴甘甜的蜜。据梁漱溟自己回忆,他中学时每天必读的报刊有好几种,其中既有中国人主办的,也有外国人主办的;既有拥护改良的文字,也有鼓吹革命的篇章;读书时,无论是佛家的经书还是儒家的典籍,也无论是经济类的读本还是政治类的著述,只要认为和自己所思考的人生、社会诸多问题相关,他都尽可能地去研读,并于研读中进行比较、借鉴,然后,再得出自己关于人生、社会问题的结论。于是,他的《究元决疑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著作相继问世,他的文化大师的地位,也因此而确立。

  26. 杰克·伦敦的“饿狼式”读书法 •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头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的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27. 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时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28. 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29. 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30. 华罗庚的猜读法 •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31. 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3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读书有助成才,成才不能只靠读书。 • 读书 • 读人 • 读社会 • 读自然 • 读自我

  33. 结束语 • 书香是一份高贵的气质,读书是一种高尚的生活。不读书的人也可能成才,但是永远没有那份高贵;读书的人也可能不能成才,但是高尚永远伴随他的一生。愿同学们与书籍终身相伴,不离不弃。

  34.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