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k likes | 1.9k Views
第八章 寄生虫性疾病. 一、寄生原生动物(原虫)疾病 二、寄生蠕虫病 三、由软体动物引起的疾病 四、寄生甲壳动物病. 一、寄生原生动物(原虫)疾病. 肉足鞭毛门: 鞭毛虫 顶复体门: 孢子虫 微孢子门:微孢子虫 粘体门:粘孢子虫 纤毛门: 纤毛虫. 孢子虫. 一、寄生原生动物(原虫)疾病. (一)鞭毛虫疾病 (二)孢子虫疾病 (三)纤毛虫疾病. (一)鞭毛虫疾病. 鞭毛虫 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一根或多根鞭毛,以鞭毛作为运动器官,主要以纵分裂法进行无性繁殖。 1. 隐鞭虫病 2. 口丝虫病 3. 锥体虫病. 1. 隐鞭虫病. ⑴ 病原. 鳃隐鞭虫.
E N D
第八章 寄生虫性疾病 一、寄生原生动物(原虫)疾病 二、寄生蠕虫病 三、由软体动物引起的疾病 四、寄生甲壳动物病
一、寄生原生动物(原虫)疾病 • 肉足鞭毛门: 鞭毛虫 • 顶复体门: 孢子虫 • 微孢子门:微孢子虫 • 粘体门:粘孢子虫 • 纤毛门: 纤毛虫 孢子虫
一、寄生原生动物(原虫)疾病 • (一)鞭毛虫疾病 • (二)孢子虫疾病 • (三)纤毛虫疾病
(一)鞭毛虫疾病 鞭毛虫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一根或多根鞭毛,以鞭毛作为运动器官,主要以纵分裂法进行无性繁殖。 1.隐鞭虫病 2.口丝虫病 3.锥体虫病
1.隐鞭虫病 ⑴病原 鳃隐鞭虫 位置: 鳃片 柳叶形:长7.7~10.8 μm 宽3.8~4.8 μm (不含鞭毛) 前端生两根鞭毛,一根沿体表向后伸出 颤动 隐鞭虫 三角形,虫体略小,寄生在体表和鳃上。
⑵症状 鳃血管受阻,粘液增多,鳃片鲜红色,呼吸困难,离群独游,或靠近池边,聚集水面,不吃食,体色暗黑,鱼体消瘦。 症状 观察 载玻片放一滴清水,取一滴鳃粘液,显微镜下虫运动时左右摇摆,其大小如红细胞。 ⑶危害对象 严重:夏花草鱼! 一般:广泛,但仅使当年草鱼死亡! 鲢鳙鱼有天然免疫,即使感染也不发病 为保虫寄主!
⑷流行季节 7~9月份,特别夏花分塘时! ⑸防治方法 ①浸洗消毒 7 ppm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 水温:10~15℃时浸洗20~30 min 水温:15~20℃时浸洗15~20 min。 硫酸铜: 杀灭体表无神经寄生虫! 硫酸亚铁:去粘液(收敛)!
②挂袋预防 袋数:3袋/食场 药量:硫酸铜100g+硫酸亚铁40g/袋 换药:1次/周 观察:第一次挂袋后,如果鱼不来吃食, 取下近池心的药袋。 ③治疗 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 0.7 ppm全池泼洒。 ④甲醛:1/500浸洗2 min,可控制感染!
2.口丝虫病,蓝云病,漂游鱼波豆虫 ⑴病原 形状:卵圆 大小:长约5~12 μm,宽3~9 μm 运动:鞭毛无力,树叶水中漂动 ⑵症状 部位:皮肤、鳃 症状:产生大量蓝灰色粘液(蓝云病) 观察:刮下粘液,镜检可见! 特殊:一龄鲤鱼感染后,皮肤充血, 鳞下集水,竖鳞!
⑶危害对象 种类:各种淡水鱼 大小:幼鱼最敏感,鱼苗在到死亡约2~3天! ⑷流行季节 水温12~18℃的冬末至夏初,4~5月份最多! ⑸防治方法,同隐鞭虫病! 幼鲤:1/1000~1/2000的甲醛浸洗15 min
3.锥体虫病 ⑴病原:我国已发现的锥体虫有20余种,如青鱼锥体虫、鲢锥体虫等。虫体呈狭长的叶片状,一根鞭毛。 (2)流行情况:淡水鱼类都可感染,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主要流行于6-8月,水蛭是其重要的传播媒介。
(3)症状:少量寄生时影响不大,严重寄生时病鱼表现为贫血、消瘦、易继发其他疾病引起死亡。(3)症状:少量寄生时影响不大,严重寄生时病鱼表现为贫血、消瘦、易继发其他疾病引起死亡。 (4)诊断:血液学检查发现虫体 (5)防治:消灭传播媒介
(二)孢子虫疾病 • 孢子虫是寄生于鱼类的原生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寄生虫。我国淡水鱼类寄生的孢子虫包括球虫目、粘孢子目、微孢子目和单孢子目的原虫。 • 1、艾美虫病(球虫病) • 2、粘孢子虫病 • 3、微孢子虫病—格留虫病 • 4、单孢子虫病—肤孢虫病
1.球虫病,艾美虫病 ⑴病原 青鱼艾美虫→青鱼肠内 住肠艾美虫→青鱼肠内 鲤艾美虫 →鲤鱼肠内 中华艾美虫→鲢鳙肠内 鳙艾美虫 →鲢鳙肠内 球虫属 寄生的专一性发病的专一性 ⑵症状 多在前肠形成白色结节,肠壁上有许多白色卵囊团,肠径扩大2~3倍。周围产生白色脓汁。
⑶流行季节 水温:24~30℃, 4~7月, 5~6月最流行 特征:传播快,死亡快,2~3天内死鱼90%! ⑷防治方法 ①生石灰清塘! ②碘 2.4g或碘酊(2%)120 mL/100kg·天 拌饵喂鱼,连续四天! ③硫磺粉 1g/1kg鱼·天, 或40g硫磺粉+50g面粉/1kg饵料·天, 喂鱼,连续4天,较有效!
2、粘孢子虫病 • 粘孢子虫指粘孢子目的一大类原虫,绝大部分种类寄生于鱼类,可以说是鱼类所特有的一类寄生虫。共1000多种。 • [形态结构]:通常由两块大小和厚度基本一致的壳片合并而成,两壳片连接处称为缝线,缝线由于增厚而突起称为缝嵴,有缝嵴的一面称为缝面,无缝嵴的一面称为壳面。孢子内含有(1-7个)极囊和鲍质,有些种类还含有嗜碘泡。
2、粘孢子虫病 • [生活史]尚无定论,通常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都在同一宿主体内完成。 • [危害性]虫体寄生在鱼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上,形成孢囊,破坏器官、组织的正常机能影响鱼体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
2、粘孢子虫病 • 2.1 鲢碘泡虫病(疯狂病) • 2.2 圆形碘泡虫病 • 2.3 饼形碘泡虫病 • 2.4 野鲤碘泡虫病 • 2.5 异形碘泡虫 • 2.6 鲫碘泡虫病 • 2.7 鲮单极虫病 • 2.8 鲤吉陶单极虫病 • 2.9 尾孢虫病
2.1 鲢碘泡虫病(疯狂病) 又称疯狂病,由鲢碘泡虫寄生于白鲢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引起。 病原:鲢碘泡虫,孢子壳面观杜衡椭圆形或倒卵形,极囊2个,一大一小,嗜碘泡明显。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0.5kg左右的鲢,春季白鲢鱼苗阶段感染,到夏季,随着虫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出现症状。即春夏侵袭鱼苗,秋冬发病! 症状与病理变化:病鱼头大尾小,消瘦,脊柱向背部弯曲,是尾部上翘。病鱼间歇性的在水体内狂游、打转等,最后死亡;剖解可见内脏器官萎缩,脑内有白色的孢囊形成。
防治方法: ①捞出病鱼,避免扩大感染! ②生石灰清塘! ③浸洗消毒 K2MnO4: 50 ppm浸洗30 min! ④晶体敌百虫 全池泼洒:0.2~0.3 ppm一次!或 浸洗消毒:1/千的晶体敌百虫浸洗病鱼3~10 min
2.2 圆形碘泡虫病 • 病原:圆形碘泡虫,孢子壳面观呈圆形,前部有两个椭圆形的极囊,大小基本一直,嗜碘泡明显。 •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鲤鱼与鲫鱼,发病高峰在冬、春两季。 • 症状与病理变化:在鱼的头部、鳍和鳃弓等处形成肉眼可见的大小不等的白色孢囊。
2.3 饼形碘泡虫病 • 病原:饼形碘泡虫,孢子呈横椭圆形,两个大小相等的极囊成“八”字性排列。 •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鲤鱼鱼苗,5-7月为流行季节。 • 症状与病理变化:虫体主要寄生在前肠,肠变粗,肠壁呈白色糜烂状,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最后死亡。
2.4 野鲤碘泡虫病 • 由野鲤碘泡虫寄生于鲮、鲤、鲫鱼的体表、鳍和鳃等处引起。 • 病原:野鲤碘泡虫,孢子壳面观呈长卵形,前端尖,后端钝圆,极囊两个,大小相等。 • 流行情况:主要为鲤鱼、鲮鱼,广西、广东以鲮鱼容易发病,发病季节为3-5月;湖北、湖南等以鲤鱼易发病,流行季节为春秋两季。 • 症状与病理变化:鲮鱼夏花阶段主要是在体表形成包囊,鲤鱼则主要是在鳃弓上形成大小不等的白色包囊。
2.5 异形碘泡虫 • 病原:异形碘泡虫,孢子壳面观呈卵圆形或椭圆性,极囊两个,大小相等,梨形。 •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鲢、鳙和鲤鱼的鱼苗、鱼种,发病季节为5-8月,6-7月为发病高峰。 • 症状与病理变化:病鱼体色发黑,消瘦,鳃丝上出现大量白色点状或颗粒状的包囊,鳃丝粘液分泌亢进。
2.6 鲫碘泡虫病 • 病原:鲫碘泡虫,孢子壳面观呈椭圆形,极囊两个,大小相等,茄形,嗜碘泡明显。 •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银鲫,虫体寄生于背部肌肉中,6-7月分被侵袭,10-11月份出现孢子。 • 症状与病理变化:病鱼消瘦,头部后的背部肌肉出现一瘤状隆起,病灶处肌肉坏死,溃烂。
2.7 鲮单极虫病 • 由鲮单极虫寄生于鲤、鲫鱼的体表和体内各器官引起。 • 病原:鲮单极虫,孢子呈长卵圆形,前端细小,后端钝圆,极囊1个,瓶形,嗜碘泡明显。 •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鲤、鲫鱼,无明显的流行季节。 • 症状与病理变化:体表出现白色的大小不等的包囊,使鱼丧失商品价值。
2.8 鲤吉陶单极虫病 • 病原:鲤吉陶单极虫,孢子呈梨形,前端细小,后端钝圆,极囊1个,呈瓶形。 •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鲤鱼,主要流行于东北和华北地区。 • 症状与病理变化:病鱼消瘦,腹部膨大,腹水,肠腔内出现大量大小不等的白色包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