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473 Views
导航栏. 返回首页. 导航栏. 老舍 (1899 — 1966) ,现代著名作家,著名的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1918 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 “ 五四 ” 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 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 1929 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7 年,他的代表作 《 骆驼祥子 》 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返回首页. 导航栏.
E N D
导航栏 返回首页
导航栏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著名的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返回首页
导航栏 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代表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偷生》《黑白李》《微神》《火车集》《贫血集》;京剧:《王家镇》《忠烈图》;话剧:《龙须沟》《茶馆》;歌剧《消灭细菌》《大家评理》等。 返回首页
写作背景 导航栏 1930年8月,作家老舍到齐大任教,住在南新街一个四合院。在这里老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大明湖》《牛天赐传》等均写于此时。 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 返回首页
写作背景 导航栏 老舍在英国讲学六年之久,英国的雾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来到济南后,感受非常强烈。标题“济南的冬天”,点明地点、节令,告诉读者,它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因此他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老舍先生还善于描述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 返回首页
导航栏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写景散文。它的写景艺术是值得称道的。本文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 返回首页
字词认读 济南( ) jǐ 伦敦( ) dūn 镶( ) xiāng chǎng zǎo 宽敞( ) 水藻( ) zhù 贮蓄( ) 澄清( ) chéng 蓝汪汪( ) wāng 返回首页
镶( ) 襄( ) 壤( ) 嚷( ) 字形辨析 镶嵌、镶牙 xiāng 襄助、襄理 xiāng 沃壤、土壤、接壤 rǎng 乱嚷嚷、别嚷嚷 rāng 返回首页
郭( ) 敦( ) 秀( ) 绣 ( ) 透( ) 字形辨析 城郭、东郭 guō 敦厚、敦请 dūn 清秀、优秀、心秀 xiù 刺绣、锦绣 xiù 透过、看透、熟透、白里透红 tòu 返回首页
词语释义 设 若: 水墨画: 贮 蓄: 空 灵: 假若。 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 存放,储藏。 灵活而不可捉摸。 返回首页
济 澄 多音多义 jǐ济宁、济阳、人才济济、济济一堂 jì 同船济水、同舟共济、救济、万民以济 chéng澄廓、澄清、澄碧、澄净 dèng澄沙、澄泥浆。 返回首页
导航栏 1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品析】把济南周围的山比作 “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2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品析】用“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这是拟人。 返回首页
导航栏 3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品析】“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是拟人。“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4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品析】这是一个拟人句。“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返回首页
导航栏 5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品析】本句借助读者的主动想象和联想,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返回首页
疑难探究 导航栏 【点拨】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 本文为什么要以“济南的冬天”为题目,而不是以“冬天的济南”为题? 1. 返回首页
疑难探究 导航栏 【点拨】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响晴 与热带相比——温晴 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 宝地 返回首页
导航栏 疑难探究 【点拨】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有人说作者紧扣“温晴”贯穿全文,“温晴”是怎样来贯穿全文的? 3. 返回首页
导航栏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 下面溪水大概是干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了一溪沟。(沈从文《遥夜》)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返回首页
导航栏 第一句把“白色石块”人格化,使它们具有人的动作情态,想象“白色石块”会“睡。“睡”是有生命的人或者动物的行为。第二句“垂柳”也会“抚摸”“庄稼”;“芦苇”也会“护卫”“野花”,而“野花”又是“偷偷开放”。这两个例子都是拟人写法,借物抒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强烈的感情,表达得又形象又新颖。 不仅具体事物可以拟人化,就是抽象概念也可以拟人化。例如: 真理总是悄悄地走进勇敢者的心间,向他昭示智慧的魔力。 返回首页
导航栏 “真理”是抽象概念,赋予它以人的动作后,行文生动活泼,形象鲜明,避免了抽象和枯燥。 我寻思着我目前的处境的时候,我的理智就用反面的理由劝解我。“不错,你现在处境很孤寂,一点不假,可是你想想,还有同你一起的那些人,他们都往哪儿去了?你们一同上小船的,不是11个人吗?那10个人往哪儿去了?为什么他们没有保住生命,只剩下你?……”(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22课) 句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理智”以人的语言,行文生动活泼,充满情趣,更体现了在当时的环境下“我”内心排遣孤寂的一种渴望。 返回首页
导航栏 本课中的拟人例子 • 1.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 2.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 3.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返回首页
导航栏 本课中的拟人例子 • 4.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 5.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 6.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返回首页
导航栏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种写法:一是直接抒发感情;二是创造意境,流露深情;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抓住特征 济南虽然地处北中国,但是冬天无大风而多日照,它在冬天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温晴”(温暖晴朗)。文章紧紧抓住这一点,使笔下的种种景物跟这“温晴”气候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的冬图景。 返回首页
导航栏 层次得当 文章首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二段),然后再让读者饱览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三、四段),最后才把读者领到那垂柳岸边,领略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而水藻越晴越绿的水上景色(第五段)。由大到小地写来,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返回首页
导航栏 独特的写景手法 远景大景,使人视野开阔,顿感心旷神怡;近景小景,叫人近看谛听,更觉景象真切。而且远景大景,还可以冲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而近景小景,又能够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病。这说明,写景手法,远近大细,不可偏废。运用得宜,就可以兼收其效。 本文写景时,不但远近并用,大细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或由远而近、由大而细,写来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比如第五段的写景,就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的。 返回首页
导航栏 映衬得法 本文通过北平、伦敦、热带的映衬,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有的景物,本身就很美,和别的景物一映衬,就显得更美。也有的景物,本身并不怎么美,但是一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就显出美来了。当然,也有景物本身是美的,但一经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反倒失去原来的美了。因此,要把景物写好,关键不单在映衬,还在映衬得法。映衬得法,就可以相得益彰,或者化平庸为神奇。 虚实相生 实写景物的形象,对景物描写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诸如文章中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之类。但是,要不止于摹状,还要传神,就得更多地仰仗虚写的手法。 返回首页
导航栏 适当点题 本文点题是恰到好处的。当我们玩味全文,读到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的时候,我们似乎有意犹未尽、话犹未了的感觉,似乎可以另起一段,补上两句就全文而发的点题话结束全文:“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但仔细一想,这是多余的,因为明敏的读者从文章所描绘的景物和所抒发的感情中,应该而且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又何待于作者再出面饶舌呢?更何况顺着文章的逻辑,读者有权利想得更多更大更远,诸如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等,这些题是想点也点不完的。这也许正是作者使文章戛然而止的原因吧。 返回首页
导航栏 真挚的情感 生动的语言 文章本是有情物,要让读者感动,首先要作者情真意挚。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处处流于笔端,溢于言表。文章通篇注意阅读效果,娓娓道来,情恳辞切,犹如与不见面的读者促膝谈心一般,不时在进行着感情上的交流。这样亲切的文笔,使人们对济南“慈善”的冬天倍感亲切。本文语言生动,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返回首页
与北平比 ——无风声 城——晒、睡、躺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温晴” 山景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与伦敦比 ——无重雾 城外的远山——淡雅 水色——绿 与热带比 ——无毒日 导航栏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济南的冬天 作者借景抒发了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深挚的爱。 返回首页
导航栏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与北平、伦敦、热带作比,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然后细致的描绘济南冬天的山水,处处渗透了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 课堂小结 返回首页
导航栏 返回首页
导航栏 返回首页
导航栏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