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k likes | 1.35k Views
书法, 就是写字之法, 即是以汉字为对象,以毛笔 及各类硬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书法 源于汉字, 汉字是书法的基础。 汉字的产生,也就 孕育了书法艺术的因素,如以线造型,以及匀称、 平衡、变化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先民们仰观俯视,审美地观察世界,把思维、观念、追求寄托在这些刻划线条。. 书 法欣 赏.
E N D
书法, 就是写字之法, 即是以汉字为对象,以毛笔 及各类硬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书法 源于汉字, 汉字是书法的基础。 汉字的产生,也就 孕育了书法艺术的因素,如以线造型,以及匀称、 平衡、变化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先民们仰观俯视,审美地观察世界,把思维、观念、追求寄托在这些刻划线条。 书法欣赏
康 定 利 泽长 久
书 法 艺 术
中国特有的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结合 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史概述 汉字的产生 实物 记事 结绳 记事 图画记 事符号 记数 象形符 号记写 音节 表意为主的意音文字系统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草书 •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行书
古 文 字 今 文 字 六国古文 楷 书 隶书 行 书 甲骨文 金 文 章 草 今 草 大 篆 小 篆 魏晉以后 西汉 春秋战国 商 西周 東汉 秦
甲 骨 文 • 迄今发现的最早已成系统的文字 • 主要通行于殷商时代 • 用刀刻于龟甲、兽骨上 • 笔划纤细、字型像图画
金 文 • 指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 古人称铜为金,所以叫金文,又叫钟鼎文 • 因采用铸刻技术,字型比甲骨文宽、粗
篆书 篆是字体加長、引長的意思
篆书---有大篆、小篆两种 • 大篆---又称『籀文』 • 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秦国的文字 • 笔划圆匀,结构繁复
篆书---有大篆、小篆两种 • 小篆---又称『秦篆』 • 秦国统一天下后通行的文字 • 笔划圆匀,粗细一致,结构比大篆简单
隶书 • 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 • 发展至汉代,才被却认为正式字体 • 隶书摆脱了图画幸而成为纯粹的符号,为近两千年来的方块汉字奠定基础
隶书与小篆的比较 • 由圆转绵长的线条演变为平直方折的笔划 • 字形从竖长方形变为扁长方形 • 字体结构从繁复变为简省 • 带有图画性的象形特征大多消失
楷 书 • 楷书又叫真书、正书 • 萌芽于汉、魏之际,至南北朝时成了主要的字体 • 字形正方或长方,笔划平直、结构方正 • 流传至今,成为现代汉字的通用字体
草 书 • 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笔画相连的字体 • 有今草、狂草、章草之分
草书—章草 • 汉代的草书叫章草 • 章草命名之说法 • 1 字体构造彰明 • 2 认为适用于写奏章 • 3 汉章帝的爱好 • 4 因史游 用于写急就章 • 横画挑法减少,有的笔划连成一笔,但字与字之间不相连接
草书—今草 • 由章草演变而来 • 笔划更简省,书写更方便 • 每一字笔划相连多 • 字与字也常游丝相连
草书—狂草 • 草书中最为放纵的一种 • 唐代张旭、怀素是著名的狂草书法家
行 书 • 由楷书变化而来 • 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是名闻千古的行书杰作
字体比较—楷书、行书、草书 • 楷书—如人的端坐 印相心我
字体比较—楷书、行书、草书 • 行书—如人的行走
字体比较—楷书、行书、草书 • 草书—如人的跑步
书法欣赏与字体辨认 嶧山刻石 (释文)皇帝立国維初 在者嗣世称王 字体: 小篆
书法欣赏与字体辨认 东汉漢曹全碑 (釋文)等恤民之 高年抚育 家钱糶米 字体: 隶书
书法欣赏与字体辨认 • 宋黃庭坚黃州寒食诗跋 (释文)東坡此诗似李太白 犹悲太白有未到 楚此书兼颜魯 公杨少师李西台 字体: 行书
书法欣赏与字体辨认 • 晋王羲之十七帖 (释文)天鼠膏治耳聋有验 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朱楚人今所在往得 其 字体: 草书
书法欣赏与字体辨认 唐颜真卿 多宝塔碑 字体: 楷书
书法欣赏与字体辨认 字体: 隶书 字体: 草书 印相心我(文释)
书法欣赏与字体辨认 字体: 字体: 字体: 小篆 行书 楷书
石门颂全称《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为《杨孟文颂》。隶书,东汉建和二年刻。此颂结字大小不一,洒落自然,纵横劲拔,字里行间颇饶趣味。石门颂全称《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为《杨孟文颂》。隶书,东汉建和二年刻。此颂结字大小不一,洒落自然,纵横劲拔,字里行间颇饶趣味。 石门颂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又称为《汉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碑》或《孔龢碑》。清方朔跋此碑云 : “ 乙瑛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何绍基跋云 : “朴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乙瑛碑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为《韩敕碑》。郭宗昌评此碑云 : “ 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神助,弗由人造,所谓流星电转、纤踰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髣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接也。” 礼器碑
孔宙碑全称《汉泰山都尉孔宙碑》,清杨守敬跋此碑云 : “ 波擎并出,八分正宗,无一字不飞动,仍无一字不规矩,视《杨孟文颂》之开合动宕,不拘于格者又不同矣。然皆各极其妙,未易轩轾也。碑阴亦淳厚。” 孔宙碑
史晨碑有二碑,并刻于一石,都汉建宁二年立。碑正刻《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俗称为《史晨前碑》,碑阴刻《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俗称为《史晨后碑》。清万经评此碑云 : “ 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凌不可犯,其品格当在《卒史》、《韩敕》之右。” 史晨碑
西狭颂亦称《李翕颂》,清杨守敬评此碑云 : “ 方整雄伟。” 西狭颂
曹全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清万经评此碑云: “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曹全碑
张迁碑亦称《张迁表》,清方朔评此碑云 : “雄浑朴茂。” 张迁碑
文征明的隶书,在结体上极为平正,这是因为自唐朝以降,隶书笔法渐渐失传之故,由此可看出在清朝复兴篆隶风气之前,隶书的风格。文征明的隶书,在结体上极为平正,这是因为自唐朝以降,隶书笔法渐渐失传之故,由此可看出在清朝复兴篆隶风气之前,隶书的风格。 文徵明
邓石如的四体帖中,波砾发露,刚劲浑厚,可以称得上是其代表之作品。邓石如的四体帖中,波砾发露,刚劲浑厚,可以称得上是其代表之作品。 邓石如 四体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