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219 Views
关于德育的 报告. 德育实效性差的结症 德育改革的方向. 社科学院 心理 0601 林炳橼 20062304055. 所谓实效性差,指的就是德育的投入与实际效果之间不相称,投入的很多,而收获的很少。
E N D
关于德育的报告 德育实效性差的结症德育改革的方向 社科学院 心理0601 林炳橼 20062304055
所谓实效性差,指的就是德育的投入与实际效果之间不相称,投入的很多,而收获的很少。所谓实效性差,指的就是德育的投入与实际效果之间不相称,投入的很多,而收获的很少。 2001年5月份,国家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同志在《德育报》上撰文说:他到澳门考察时,据澳门的一位教育行政长官介绍,澳门的教师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祖国大陆培养的,二是台湾培养的,三是欧美学成回国的。这三种人,论业务,要数大陆的,但敬业精神和爱国情感最差的也是大陆的。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德育的国家之一,在德育中最重视的是爱国主义教育,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答案只能是德育的实效性较差。目前,德育的实效性差的问题,已经在举国上下形成了共识。 德育实效性差的现状
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却每每在庄的升旗仪式上随随便便满不在乎;学了那么多的英雄模范人物,心中却不屑一顾;“保护环境”征文得了大奖,生活中却乱扔废弃物;年级越高,反而越不讲文明;在校是品学兼优的“三好生”,在家却是蛮不讲理的小霸王……面对这些现实,德育工作者困惑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古天经地义,可为什么我们辛 辛 苦 苦 种 下 的 “ 瓜 ” 却 长 出 了“豆”!? 德育存在的问题----缘何种瓜得豆
孩子就是孩子! 小学生一入学我们就用抽象神圣的字眼为他们定下了崇高的德育目标,然而这些已经超越了儿童能够理解的范畴,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及兴趣。 孩子就是孩子!扪心自问,用那些他们既不明白又无兴趣的东西,对低龄的孩子进行教育,有实际意义吗?这些神圣的字眼,在孩子们还难以理解的时候就讲滥了,到真正需要学生接受并为之奋斗的时候,反而变得不神圣了,没人在意了。 对孩子进行理想和情操教育,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但不是通过口号式的灌输就可以获得成效的,而是应该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渐培养,“最高目标”的教育要从“最低要求”的教育做起。比如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做的,他对孩子们的训示只有一句话:“要爱你的妈妈。”他认为,教育孩子们爱祖国爱人民要从爱自己的母亲做起。 缘何种瓜得豆
定位的偏移导致德育生活的缺乏 目前的德育目标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和层次性,目标过高过远而不切实际,片面强调理想,片面拔高理想,忽略了作为基本义务的道德要求,脱离了现实生活。在德育实践中,目标倒挂,呈“倒金字塔型”,即“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对中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 小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大学生却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概念模糊,从小就接受了“最高目标”的教育,长大了却连一个公民的“最低要求”都不甚清楚,还何谈爱国?这是教育的悖论,然而又是不争的事实。中小学应分别确立怎样的德育目标,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德育实效性差的症结之一
教育是神话还是笑话——传统德育遭遇尴尬 年龄稍长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记忆:一个雷锋的故事能召唤孩子们追求崇高,一本《红岩》能激励孩子们景仰先烈,一个《收租院》能感动得孩子们泪流满面。多么单纯的孩子!多么质朴的年代!那时候追求真善美成为一种时尚,痛恨假恶丑成为一种风气。在那个年代里,教育就是神话,孩子们像一张白纸,给他画上什么颜色就开什么样的花。斗转星移,时光不再。你再动情地对孩子讲雷锋叔叔的故事,学生会笑你“傻冒”;你说江姐伟大,他们崇拜的却是周杰伦、李宇春。常常是台上慷慨激昂,台下无动于衷;台上庄严肃穆,台下嘻嘻哈哈。在这些无忧无虑的孩子面前,教育已不是神话,而变成了“笑话”。 缘何种瓜得豆
实践的模式化导致德育个性的丧失 我们的德育往往迷信和依赖于既往经验,缺乏创造性,形成一种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德育工作目标只停留于任务式的工作水平,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把德育的应用程序化。多数学校习惯于照搬国外或国内的成功模式,而不是立足实际创建富有个性特色的本校模式。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模式化倾向,使德育实践丧失了原本的个性特点。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了,我们面对的是新生一代,可德育工作还在沿袭几十年一贯的方式。希冀搞两次爱国主义主题班会就能使学生爱国,搞两次捐助活动就能培养学生的爱心,组织两次环保的征文就能使学生爱护环境,签两回名、宣两回誓“做文明人”就能使学生讲文明……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否过于幼稚? 德育实效性差的症结之二
人的德性不是暴风骤雨般的运动可以一蹴而就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者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把教育意图不露痕迹地融合于教学和生活中,让美和丑的概念逐渐内化在孩子们的心中,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崇尚真善美,就会为假恶丑痛心,并把这些意识渐渐地、不自觉地变成自己的行动。中国加入WTO 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同事的孩子在瑞士长大,有一次,国内刚去的孩子和他在日内瓦湖上划船。国内去的孩子喝完可乐后,顺手就把空瓶扔到了湖里。这个在瑞士长大的孩子见到此景后,脸都白了,赶紧告诉他的母亲,好象扔空瓶的孩子犯了大罪似的。 德育的对比
观念的错位导致德育功能的缺失 • 市场的泛化导致德育内容的失范 • 过程的不科学导致德育实效的低下 • 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德育管理的乏力 德育实效性差的其他症结
德育内容突出“生活”性,实施突出“实践”性。 (1)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进心理教育内容. (2)关注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交往生活. (3)关注并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4)引导学生关注并适当参与社会生活. 德育改革的方向
另外德育实施突出实践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与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行:“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德育应该更多地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进行。通过教材与教法的改革,在知识、观念、理论的教学与实践,活动行为训练之间,作一个比例调节,把知、行两者切实地结合起来。使课本上的德育要求尽可能现实地得以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 德育改革的方向
周高辉 重庆萱花中学 《缘 何 种 瓜得豆——对我国德育现状的思考》 • 王俊杰 河南师范大学《我国学校德育现状中的问题探析》 • 符万忠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世纪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参 考 资 料
谢谢观赏 要鼓掌哦!~~*^-^*~~ 心理0601班林炳橼倾情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