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432 Views
資優教育 人文 課程. 孔子 / 四科十哲 / 論語. 四科十哲 ( 德行 ). 1. 顏 淵: 即 顏回(前 521 年—前 481 年)字子淵,亦顔淵,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 一瓢飲 ,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爲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他 非 常 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顏回求學期間,曾於魯定公八年(西元前 502 年),娶宋國女子戴氏為妻。次年生子顔歆 。
E N D
資優教育人文課程 孔子/四科十哲/論語
四科十哲(德行) • 1.顏淵: 即顏回(前521年—前481年)字子淵,亦顔淵,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爲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非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顏回求學期間,曾於魯定公八年(西元前 502 年),娶宋國女子戴氏為妻。次年生子顔歆。 顔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階段,十三歲入孔門,用了大約六年的時間,其學業基本已成。東漢郎凱說:昔顔子“十八,天下歸仁”。十九歲向宋戴氏求婚,二十歲與戴氏完婚(婚配年齡尚有疑惑),二十一歲生子顔歆。顔回在其人生的第二個階段,約十四年的時間是隨孔子周遊列國。顔回在學習和弘揚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的過程中,總是殫精竭思,傾注全部心血,再加上“簞食瓢飲”的困苦生活,這種狀況嚴重地損害了他的健康。魯哀公十四年(西元前 481 年)夏曆八月二十三日,一代儒學宗師顔子不幸病逝,給世人留下了永久的遺憾。由於他的家境十分困難,以至無力按照當時有關禮儀殯葬,最後經他的父親顔路四處籌措,並在其弟子及同門好友的幫助下,才勉強完成了葬禮。
四科十哲(德行) • 閔子騫:名損,字子騫(前536—前487)。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顔回並稱,爲七十二賢人之一。他爲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爲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閔子騫曾隨孔子去列國遊學,病卒於長清縣內。閔子騫葬于何地尚無確址。
四科十哲(德行) • 冉伯牛:名耕,字伯牛(前544—?)曾任魯國的中都宰,孔子很器重他。在患有惡疾時,不願見人。孔子於其病危時,特地去探望他,從屋外窗口握住他的手,邊歎息邊說:「死,是命中註定的啊!可是這樣的人怎麼會有這樣的病,這樣的人怎麼會害這樣的病啊!」伯牛的德行,與顏淵、閔子騫等並駕,無怪乎孔子哭說這是天命。伯牛以德行見稱於孔子,惜全無事跡可考。僅知其是染患惡疾而逝。
四科十哲(德行) • 仲弓:即冉雍(前522—?)字仲弓。早年拜師孔子,為人敦厚氣度寬宏,孔子稱讚他可以做南面王,問政於孔子,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重修身,辦事從大體著想,多舉賢才。隨孔子周遊列國後,回魯後的第三年(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十一歲的仲弓當上了季氏家族的總管。仲弓氣度寬宏,沈默厚重,因能居敬行簡,其德行與顏回、閔損並駕。孔子特別器重他,認為有人君之度,稱讚他可以做南面王。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在修身上用功。
四科十哲(言語) • 宰我:宰予,字子我,又名予我。擅長言辭,曾與孔子討論三年喪期的禮制及仁的問題,他反對服喪三年而受孔子批評。另外,他因白天睡覺而被孔子批評為「朽木不可雕也」。但孔子也並非完全對宰予持負面看法,他曾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可見雖然在對於宰予言語上的一些看法不贊同,但仍肯定他的為人。宰予最後死於齊國的田常之亂。
四科十哲(言語) • 子貢:端木賜(公元前520年— ?)名賜,字子貢。孔子的得意門生,「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衞兩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賜死於齊國。
四科十哲(政事) • 冉求:字子有(前522—?),亦稱冉有。青年時期曾做過季氏的家臣,後隨孔子周遊列國。子有多才多藝,性謙遜,長於政事,孔子稱讚其才可於千戶大邑,百乘兵馬之家,勝任總管職務。但是卻因為為季氏徵稅而被孔子責備(論語先進第十一: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晚年歸隱魯國,受到冉有很多的照顧。
四科十哲(政事) • 子路: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或稱季路。仲由性格直爽、勇敢、信守承諾、忠於職守,《論語》中提到他是孔子門下四類才能之士(德行、政事、言語、文學)中傑出的「政事」人才。公元前498年隨孔子周遊列國。仲由後來任衞國蒲邑(今長垣縣)之宰,也是當地大夫孔悝的家臣。事父母極孝、性格爽朗、樂意接受別人的指正立即改過,也常常直言進諫孔子。曾隨孔子周遊列國,後死於蒯聵之亂,被剁為肉醬,孔子聞其死很傷心,從此不吃肉醬。
四科十哲(文學) • 子游:言偃,字子游(前506年—前443年),又稱叔氏。言子特習於禮,以文學著名。曾任魯國武國城宰,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孔子對此表示讚賞:「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後學成南歸,道啟東南,對江南文化的繁榮有很大貢獻。
四科十哲(文學) •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約前507年出生,約前420年逝世)。子夏長於文學,對詩有深入的研究,能通其義理,著有詩序,曾因喪子哀慟過度而失明。
教師節與祭孔典禮 • 小朋友,你知道教師的由來嗎?原來孔子是誕生在9月28日,因此,將每年的9月28日訂定為教師節,作為紀念至聖先師孔子的重要日子。 • 各地的孔廟都會舉辦莊嚴隆重的祭孔大典。在這一天,我們會透過慶典活動來表達對這位偉大的至聖先師之敬意,並表彰他的貢獻,而這一天也是我們感謝老師辛勞犧牲、感念他們造福我們一生的好時機。 • 課後活動 • 小朋友,教師節就要到了,有沒有什麼話想對老師說呢?請你畫出你想感謝的老師,並在下面寫上你想感謝的話語吧!
祭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典禮,稱為「釋奠禮」。「釋」、「奠」都有陳設、呈獻的意思,是指在祭典中,陳設音樂、舞蹈並且呈獻牲、酒等祭品,對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祭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典禮,稱為「釋奠禮」。「釋」、「奠」都有陳設、呈獻的意思,是指在祭典中,陳設音樂、舞蹈並且呈獻牲、酒等祭品,對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 八佾舞 是古代樂舞的行列,成八行八列共64人的隊伍,按音樂節拍獻舞,動作緩慢優雅。八佾舞有八佾和六佾之分,八佾縱橫各8人,六佾則為6人。八佾舞原為天子之舞,因推崇孔子為「至聖」,故以八佾舞祭奠。 • 拔智慧毛活動 祭典結束後,將三牲抬至大成殿前庭中,供觀禮的民眾拔取「智慧毛」(牛毛)。相傳讀書人若能拔到智慧有頓悟開竅之助,學問會突飛猛進。民間認為這隻牛因祭拜過文聖,身上的毛可使讀書人增添智慧,考試順利。另外,民間信仰多認為大考前,攜帶淮考證前往孔廟祭祀,意求金榜題名。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篇~ • 註釋: • 不及:趕不上 • 猶:還、尚 • 恐:恐怕、擔心 • 學習重點: • 1.孔子勉勵學生學習態度要積極。 • 2.孔子自我學習的態度是「學而不厭」,他同時也這樣要求他的學生。 • 3.本章主旨是勸學,探討的是學習的態度。
延伸思考 • 1、在生活的經驗中,你可曾對甚麼事情有過「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的精神? • 2、學習一件新事物或知識,你用甚麼態度面對? • 不恥下問 •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謙虛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生前的為人配得上那樣的謚號。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甚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非常聰明,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而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明白了。
充電小站 • 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倘若學生學習能抱著「打破沙鍋問到底」,及「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的精神,在穩定的溫故知新的學習態度之下,學習的路上一定能減少許多坎坷,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不恥下問」形容人謙虛好學。
問題討論 • 小朋友,你認為孔子俱備了哪些特質是值得你學習效法的呢?請將條列式它寫下來。 • 為什麼你想要學習這些特質呢? • 小朋友,動動腦想一下,你曾經和孔子一樣,全心全意地投入求知,主動勤勞的學習也不覺得辛苦的經驗嗎?請寫下你的經驗和我們一起分享吧!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篇~ 罔: 迷惑,沒有收穫。 殆: 遲疑,不確定。 模仿 1.學習和思考是一樣重要的。 2做任何事情都要詳細思慮並認真實踐,定會成功。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 • 由: 仲由,也就是子路。 • 誨: 教、指導。 • 女: 通【汝】,你的意思。 • 1.待人處世,首貴真誠,為學求知亦是如此。 • 2.是自我省察的工夫,認清自己,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延伸思考 •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待知之事却無窮無盡。如果强不知以爲知,自以爲是、道聽 塗說、以偏概全,小則炫耀自己,嘩衆取寵;大則貽誤蒼生,害人無數。爲師者,强不知以爲知,必致誤人子弟;當權者,强不知以爲知,必會殘殺善良百姓。 • (1) 您覺得,什麽樣的心最容易讓人犯下【强不知以爲知】的毛病? • (2) 當這樣的心出現時,會造成哪些問題?該如何去除?
富翁回借牛人 • 浮白齋主人記載:有人寫信向某富翁借牛,信送到時,剛好有客人在座,富翁不識字,却裝模作樣,打開書信,看完之後對送信人說:“知道了!等一下我自己會過去。”這是强不知以爲知的笑話。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篇~ • 溫: 複習。 • 故: 學過的知識。 • 新: 新學到的知識。 • 回顧歷史上人類知識的累積與演進,經過長期的觀察,就可以總結出一些規律與原理。(溫故) • 有關待人接物的道理,往往要靠豐富的人生經驗才能體會。默察時代思潮的演變,透過新的詮釋和體悟,涵養自己的「先見之明」。(知新)
延伸思考 • 書本與典籍所記載的,是過去研究的成果,代表了前人的心血結晶。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向前開展呢?這就要靠好學與深思了。許多道理是萬古常新的,但是表達的方式與理解的程度,卻須由每一代的人去自行負責。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加上自己的心得與體認,讓這些道理顯示新穎的活力。 • 真正的創新,一定是以傳統為基礎的。傳統越深遠,創新的可能也越大。但是,任何深遠的傳統都具有豐富的內涵,不是一兩個人可以掌握的,所以需要結合集體的智慧,分工合作。我們今天在從事承先啟後的工作時,應該要有這種認識。同時,即使就自己面對自然現象、社會趨勢而言,也值得參考"溫故知新"的說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篇~ • (1)說:音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 (2)慍:音「ㄩㄣˋ」,惱怒,怨恨。 • (3)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 (4)時習:「時」解釋爲「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 (5)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 (6)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 (7)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 (8)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 • (9)人不知: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瞭解自己。
學習重點 • 1.孔 子的人生最大樂趣,在於學習與教學。 • 2.以學習爲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 補充: • 《論語》的第一篇<學而>的第一章,就強調努力學習的重要性。關於孔子談論學習經驗的篇章,在《論語》全 書中可以說是俯拾即是,例如<爲政.四>中,孔子說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在<述而.十八>更提到,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因爲喜 歡讀書,常忘記吃飯、睡覺,甚至連自己快老了也不知道。 • 後世有學者認爲,《論語》一書的編纂者將<學而>篇列爲諸篇之首,便是要強調「學習」是《論語》的根本,用心可謂深遠。
【延伸思考】 • (1) 學校的功課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一門?對於學校所習得的知識,有做到溫故知新嗎?「時習之」爲什麽要高興?你有讀書快樂的經驗跟大家分享嗎? • (2) 爲什麽要學古典的經典書籍,如《論語》?你能意會到其中的意義嗎? • (3) 爲什麽說「人不知而不慍」是君子呢?談談你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真正的「忍」?
【說故事時間】馬上、枕上和厠上的歐陽修 • 宋代有政治家、文學家之稱的歐陽修,對自己的寫作心得曾說過這樣的結論:「爲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他一生讀了許多古聖先賢的名篇,其中尤鐘 于唐朝散文大家韓愈的文章。據說在他尚未成名時,有一次,他被廢書箱裏韓愈的遺稿吸引住,從此廢寢忘食,刻苦勤勉,幷且發誓趕上韓愈。經過鍥而不捨的努力,歐陽修不但習得了韓愈的優點,幷且通過自己的認真創作與提倡,讓唐朝以來的古文運動得以在宋代開花結果,建立了平易流暢、切中實用的文章風格。 • 當官以後的歐陽修,公事雖然繁忙,但是爲了實行政治改革,他仍然寫下了許多詩詞及散文。他的創作態度非常嚴謹,每寫完一篇便貼在墻上,以便隨時修改,直到自認無懈可擊方才拿出去。
當年,他被貶至安徽滁州擔任太守時,曾寫了《醉翁亭記》。在初稿的首段,他用了好幾十個字寫滁縣四面的山景。但是,經過多次推敲,最後以「環滁皆山也」寥寥五個字來概括。有人好奇地問他,哪來這麽多時間思考?歐陽修說:「吾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這就是利用馬上、枕上和厠上的時間啊。」當年,他被貶至安徽滁州擔任太守時,曾寫了《醉翁亭記》。在初稿的首段,他用了好幾十個字寫滁縣四面的山景。但是,經過多次推敲,最後以「環滁皆山也」寥寥五個字來概括。有人好奇地問他,哪來這麽多時間思考?歐陽修說:「吾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這就是利用馬上、枕上和厠上的時間啊。」 • 歐陽修雖是一代文宗,但是在作文時,仍虛心向人討教,從不驕傲自恃。有一次,歐陽修與謝希深、尹師魯三人各寫了一篇題材相同的文章。結果,謝文約七百字、歐 文五百字、尹文只有三百八十多字,結構嚴密,叙議完備,語言精煉。歐陽修拜讀後,甘拜下風。晚飯後,他便提了酒親自到尹家拜訪與請教,兩人促膝相談直到天 明。回家後,他一刻也不歇息,立刻振作精神重寫一篇。結果,不但比尹文少了二十個字,整體文字更顯得更加完整與凝煉。後來,尹師魯看了,不得不竪起大拇指 稱贊歐陽修:「真是一日千里啊 !」 • 晚年時的歐陽修,已經是赫赫有名的文人了。可是,他仍然常爲了推敲字句而冥思苦想 。夫人勸他:「你的文章已揚名天下,難道還怕先生駡嗎?」歐陽修拈著鬍子大笑著說:「不是的,我倒不怕先生辱駡,而是怕被後生耻笑啊!」
子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篇~ • 註釋 • 賢:有才華和品德的人。 • 齊:看齊,引申為學習。 • 省:反省,省思。 • 1.增進道德修養方法之一,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又以別人的過失為鑒,不重蹈覆轍,是理性智慧的處事修己之態度。 • 2.相反地,若凡事以自我為出發點來思考或評斷,無法透澈洞悉更高的人生哲理及智慧,活在自己設限的框框,也就喪失提升個人修養的機會。
【相關資料】三人行 必有我師 • 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很多人都追隨孔子想拜他為師。魯國有個叫叔山無趾的人,他因為違犯了法律而被砍掉了一隻腳,他遇見孔子以後也一直跟在孔子的後面,要見孔子並想拜孔子為師。他見到孔子以後,孔子說:「你做事不謹慎,已經因為犯罪被砍掉了一隻腳,即使你現在找到我也補救不了,有什麼用呢?」 • 叔山無趾回答說:「我只是因為不明白事理,所以才會失去腳。現在我找到你,是因為還有比腳更為尊貴的東西存在,我要保全它。天沒有不覆蓋的地方,萬物都被地所承載,我本來把夫子當成天地,沒有想到夫子您是這樣的態度!」 • 孔子聽後,非常慚愧的對叔山無趾說:「我孔丘實在淺薄,先生怎麼不坐下來呢?請您把您知道的道理都講出來,我會非常認真的聽。」但是叔山無趾沒有理會孔子就走了。 • 孔子就對弟子們說:「我今天竟然犯了這樣大的錯誤,怎麼能根據一個人以前的善惡來判斷他呢?象叔山無趾這樣因為犯錯而斷了一隻腳的人,都還努力求學以彌補以前的錯誤,何況是沒有過錯的人呢!我們一定要記住啊,即便只有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也一定有人可以做我們的老師,要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把他們的缺點當作自己的借鑒而改掉,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不斷的進步啊。」 • 【課後作業】 故事中的孔子犯了什麼錯誤?這種錯誤你曾經有過嗎?其造成的損失與遺憾是否讓你吸取教訓,不再犯錯呢?請和同學分享你的寶貴經驗
儒家認為人的地位高低,不是由財富決定的,而是由他的道德水平和學問高低決定的。要提高自己的道德和學問就要不斷的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說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承認每個人都有優點和長處,都是值得他人尊重和學習的。人只有虛心向他人學習,才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促進自身道德的不斷完善。儒家認為人的地位高低,不是由財富決定的,而是由他的道德水平和學問高低決定的。要提高自己的道德和學問就要不斷的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說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承認每個人都有優點和長處,都是值得他人尊重和學習的。人只有虛心向他人學習,才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促進自身道德的不斷完善。 • 延伸思考 • 1、平時與人相處,你常看到別人的優點還是缺點?請進一步思考其背後的心態為何? • 2、學習本篇後,你覺得對於先前的思維有無需要修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