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k likes | 1.43k Views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 生理特性 第三节 血管生理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第五节 器官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 心动周期的概念 时间分配、全心舒张期、心率与心动周期的关系 二.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理 房缩期( 0.1s ) 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心室收缩期( 0.3s )包括 等容收缩相( 0.05s) 快速射血相( 0.1s ,占 射血量的 2/3 ) 减慢射血相( 0.15s ) 心室舒张期 (0.5s) 包括.
E N D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 生理特性 第三节 血管生理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第五节 器官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的概念 • 时间分配、全心舒张期、心率与心动周期的关系 二.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理 • 房缩期(0.1s) • 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心室收缩期(0.3s)包括 等容收缩相(0.05s) 快速射血相(0.1s,占 射血量的2/3) 减慢射血相(0.15s) • 心室舒张期(0.5s)包括
等容舒张相(0.06-0.08s) 快速充盈相(0.11s ) 减慢充盈相(0.22s ) 心房收缩期-(主动快速充盈 相,0.1s) 二、心动周期中房内压的变化 (图示)
心房和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 心房-心室之间的压力梯度 • 心室-主动脉之间的压力梯度 • 心房收缩在生理与病理时的意义 • 左、右心室射血量与作功情况
三.心脏泵功能的评定 • 心脏的输出量 • 每分数出量和每搏输出量 • 心指数 • 射血分数 • 心脏作功量
四.心脏泵功能的调节 • 心肌收缩的“全或无”现象 • 搏出量的调节 • 异长调节(Starling 机制) (心功能曲线) • 等长调节
后负荷对搏出量的调节 • 心率及其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 心脏泵功能的贮备 • 五.心音和心音图 • 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 • 心音图
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 生理特性 • 心肌细胞的分类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 形成机制 •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机制 • 静息电位(类同于细胞章内容))
心室肌动作电位 • 波形特征(与神经纤维比较) • 分期及其形成机制: 0期(占时1-2ms;去极化达阈电位产生快速钠内流这一主要成分引起;快通道概念及阻断剂-河豚毒) 1期(Ito,初期快速而短暂钾外流, 4-氨基吡啶可阻断之。) • 各期形成机制 • 跨膜电位与Na+、K+、Ca2+等离子电导变化的相互关系(图示) • 快钠通道特点:激活快,失活也快,是造成0期快速除极主要原因,其阻断剂为河豚毒(TTX) • 几点说明: • 动作电位
2期、持续100-150ms;亦称平台期,由钙的缓慢内流和一部分的钾的外流; 是造成动作电位复极时间明显延长的主要原因;亦是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主要区别之处。慢通道概念及阻断剂-异搏定等。 • 3期、占时100-150ms;Ca2+通道已经失活,平台期激活的外向钾流逐渐加强所致。
4期、基本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存在钠钾泵主动转运和钠-钙交换,总的看来跨膜交换的电荷量基本相等。4期、基本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存在钠钾泵主动转运和钠-钙交换,总的看来跨膜交换的电荷量基本相等。 小结:跨膜电位每一瞬间的变化,实质上是众多跨膜离子流(但存在主次之分)共同参与的结果(图示)。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 浦肯野细胞(图示) • 窦房结细胞(图示)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 心肌的兴奋性 • 静息电位.阈电位.钠通道性状
浦肯野细胞: • 波形特征 • 4期自动除极的原因 • If 起搏电流(复极-60mV开始被激活,止 -100mV左右充分激活;属被膜超极化激活、并随时间增加而增加的非特异性内向离子流;主要成分为N a+(也有K+参与);可被铯(Cs)阻断。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 浦肯野细胞(快反应电位)(图示) • 窦房结细胞(慢反应电位)(图示) • 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电学特征比较(p.102教科书)
窦房结细胞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 波形特征 • 分期及其形成的离子基础 • 0期:Ca2+内流 • 3期:K+外流 • 4期: a. IK通道的时间依从性逐渐失活造成K+外流进行性衰减是形成主要原因 b. If起搏离子流,为(a.)的1/6 c. Na+-Ca2+交换电流;后1/3时起作用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 浦肯野细胞(快反应电位)(图示) • 窦房结细胞(慢反应电位)(图示) • 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电学特征比较(p.102教科书)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 心肌的兴奋性 • 静息电位.阈电位.钠通道性状
电生理特性 快反应 慢反应 ------------------------------------------------------------- RP(最大复极) -90mV -70mV 阈电位 -70mV -40mV AP除极幅值 120mV 70mV AP最大除极速度 200-1000 V/s 约10V/s AP除极主要离子 Na+ Ca2+ Ap除极时程 1-2ms 7ms (4期除极速度 ) 0.02V/s 0.1 V/s 阻断剂 TTX 异搏定、Mn2+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征 (一)心肌的兴奋性 • 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静息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钠通道的性状) • 一次兴奋过程中的周期性变化 • 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图示)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图示) (二)心肌的自律性 • 自律性的概念以及窦房结、房室交界、浦肯野细胞的自律性。 • 正常起搏点与潜在起搏点
影响因素(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4期除极的速度)图示影响因素(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4期除极的速度)图示 (三)传导性及心脏内的兴奋传导 • 传导途径和特点 • 影响因素(结构.电生理因素)
影响因素(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4期除极的速度)图示影响因素(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4期除极的速度)图示 (三)传导性及心脏内的兴奋传导 • 传导途径和特点 • 影响因素(结构.电生理因素)
心肌的结构特点和传导速度 传导途径 ( 传导速度m/s) 窦房结(0.05) 心房肌 (0.4米/s ) 优势传导通路 房室交界区 0.1米/s (其中结区仅为0.02米/s) *房室延搁:使房室收缩分离 房室束 0.2米/s
左右束支 3.0米/s 浦肯野细胞 末梢达4.0米/s,*速度 最快,有利于心室同步收缩 心室肌 1.0米/s 特点:心脏内兴奋传导不一致性,对心房与心室收缩分离、保证心室同步收缩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因素(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4期除极的速度)图示影响因素(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4期除极的速度)图示 (三)传导性及心脏内的兴奋传导 • 传导途径和特点 • 影响因素(结构.电生理因素)
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 结构因素:心房肌、心室肌以及浦肯野纤维等细胞直径大,内阻较小,产生的局部电流大,兴奋传导快;相反窦房结、结区细胞直径小,兴奋传导较慢。
影响传导性电生理因素: • 动作电位0期除极的速度和幅度 • 邻近未兴奋部位细胞膜的兴奋性(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 • 引起0期除极的离子通道性状
小 结 不同心肌组织生理特性表现 心肌组织 兴奋性 传导性 自律性 收缩性 工作肌细胞 + + — + (心室肌) (心房肌) 自律细胞 + + + — (窦房结) + + + — (房室结) + + — —
小 结 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因素 • 兴奋性(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钠通道性状) • 自律性(4期末由最大复极电位除极至阈电位所需要的时间) • 传导性(0期除极的速度和幅值;临近细胞所处的兴奋性变化)
三.自主神经对心肌生物电和 收缩的影响 • 迷走神经(受体、递质、效应及机制) • 交感神经(受体、递质、效应及机制) 四.体表心电图(定义、临床意义和各波意义(图示)
迷走神经 (Ach M受体)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兴奋性 、传导性、自律性都降低) • 机制:(使钾外流普遍加快,抑制钙内流) • 兴奋性(使静息状态下钾外流加强 , 膜电位超极化,到达阈电位距离增大 ;同时,3期复极钾外流加快, 不应期缩短。)
自律性(窦房结IK衰减减慢,造成正常起搏点自律性降低;潜在起搏点细胞钾外流加快,最大复极电位负值增大)自律性(窦房结IK衰减减慢,造成正常起搏点自律性降低;潜在起搏点细胞钾外流加快,最大复极电位负值增大) • 传导性(慢反应细胞钙内流减少,0期除极速度和幅值降低) • 收缩性(尤其心房肌组织,原因是钙内流减少)
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自律性与传导性都加强,有效不应期缩短)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自律性与传导性都加强,有效不应期缩短) • 机制:If离子流增强自律性;使3期复极钾外流加快不应期缩短,有助于心率加快;促进慢反应细胞钙内流增加0期除极速度和幅值增大房室交界传导加快。
心肌收缩性(促进收缩和舒张过程) • 机制:促进钙的内流(肌膜和肌浆网钙通道开放概率提高),同时促使肌钙蛋白对Ca2+亲和力下降,但前者作用较强。 • 促进心肌舒张过程(见提纲p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