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408 Views
核磁共振. 原子核不是一个质点而有电荷分布 有自旋角动量和磁矩 原子核系统在外磁场中磁能级之间发生共振跃迁的现象 原子核是自然界安排在物质内部的极小探针 核磁共振断层扫描仪. 基础知识. 物理基础:原子核的自旋。 1924 年泡利提出核自旋的假设 - 实验证实。 1932 年,发现中子后,认识到: 核自旋:是质子自旋与中子自旋之和。 核磁矩:质子数和中子数两者或其一为奇数时,核才有非零的核磁矩 —— 产生核磁共振. 磁共振:. 核磁共振( NMR ) 电子自旋共振( ESR ) 顺磁共振( EPR ) 铁磁共振( FMR ) 光泵磁共振( PMR )
E N D
核磁共振 • 原子核不是一个质点而有电荷分布 • 有自旋角动量和磁矩 • 原子核系统在外磁场中磁能级之间发生共振跃迁的现象 • 原子核是自然界安排在物质内部的极小探针 • 核磁共振断层扫描仪
基础知识 • 物理基础:原子核的自旋。 • 1924年泡利提出核自旋的假设-实验证实。 • 1932年,发现中子后,认识到: • 核自旋:是质子自旋与中子自旋之和。 • 核磁矩:质子数和中子数两者或其一为奇数时,核才有非零的核磁矩—— • 产生核磁共振
磁共振: • 核磁共振(NMR) • 电子自旋共振(ESR) • 顺磁共振(EPR) • 铁磁共振(FMR) • 光泵磁共振(PMR) • 解释磁共振现象:经典、量子学观点。
磁矩 在磁场B下,磁力矩应为:M=NISen 磁矩在均匀外磁场作用下:仅受到力矩作用(磁力矩) • 核磁矩: I:核自旋量子数。 :旋磁比。g因子
核磁共振原理: • 核磁矩: • I:核自旋量子数、因子、 • :核的玻尔磁子(常数) • 在外磁场Bz下: • 宏观物质:体磁化强度
核磁共振(NMR)产生条件: • 均匀磁场Bz: • 产生塞曼能级分裂: 垂直Bz加一射频磁场B1: • 受激吸收跃迁和受激发射跃迁
核磁共振方法 • 扫场法: • 固定射频磁场频率,让Bz连续变化。 • 扫频法: • 磁场Bz固定,让射频场频率连续变化。
核磁共振实验原理装置图 • 永磁铁B恒。 • 音频调制磁场: • 边限电流 • 射频磁场B1
实验接线图 边限电流过大:饱和。边限电流过小:停振。边限电流调节,会对频率产生影响。
电磁铁:强、高度均匀、非常稳定 • 永磁体:2.1T、长期稳定、使用方便。 • 受温度影响大。 • 电磁体:2.5T、磁场和缝隙可调。灵活性大。大功率激励电源。 • 超导磁体:十几特斯拉磁场、均匀性、稳定性也好。使用液氮、液氦。
射频边限振荡器 • 射频:十几到几百兆赫芝。 • 单一线圈:发射与接收。 • 边限振荡器(RLC)-交变射频磁场-品质因数Q(灵敏)-即提供B1,又作为探测器-样品吸收-电感L变化-输出幅度变化
实验内容 • 调节共振信号:射频频率、分析信号峰位。(三)峰等间隔、(二)峰合一。测量磁场强度。 • 1.内扫描法:测量磁场(不同点:均匀) • 计算式:
实验内容: • 2. 李萨如图形 • 移相法:
纵向驰豫 • 纵向驰豫:自旋与晶格之间的相互作用。 • T1:纵向驰豫时间。人体组织的骨、脂肪、内脏、血液的T1不同。
横向驰豫: • 自旋与自旋之间的相互作用。 • T2大小反比于盐浓度。
霍耳效应高斯计——测量磁场 • 测量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