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425 Views
坎 儿 井.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绿洲的生命之源. 坎儿井的名称. 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 (Kanatz) 。苏联俄语称为“坎亚力孜” (k,lplItK) 。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我国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我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坎儿井的形成. 坎儿井的构造.
E N D
坎儿 井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绿洲的生命之源
坎儿井的名称 • 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Kanatz)。苏联俄语称为“坎亚力孜”(k,lplItK)。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我国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我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坎儿井的构造 • 坎儿井,维吾尔语叫“坎儿孜”,原为地下水道之意,是一种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蓄水池)四部分构成,它是一项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不需动力而将地下水引出地表的地下水利工程,竖井,是用来开挖暗渠,运送沙石及通风用的。井口呈长方形,一般长1注,宽0.7米,每隔20~30米开挖一口竖井,越向上游,竖井距离越长,越是下游,竖井间隔距离越短。暗渠是主体,也就是地下河道,一般高1.7米,宽1.2米,长3~5公里。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是长的暗渠达25公里,最短的仅一二百米。明渠就是地面的导流渠,将水引入涝坝(蓄水池)或直接浇灌田地。坎儿井的基本原理是:从盆地地下水溢出带开始向上游水平掏挖,进入蓄水层并尽可能延伸,蓄水层中的地下水不断渗入暗渠并沿渠流出。 坎儿井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丰富的地下水源;二是有一定的坡降;三是有防渗透、防坍塌的土质。而这些条件吐鲁番一一具备。
坎儿井的作用 •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被称之为绿洲之源。
坎儿井的由来和传说 三种说法: • 一是中原传入说。 • 二是当地人民创造说。 • 三是从波斯和埃及传入说。
坎儿井的由来和传说 一 • 关于坎儿井的起源,流传着三种说法:一是中原传入说。据《史记·河渠书》记载,西汉时,有一位名叫遍地开花熊罴的人上书汉武帝刘彻,建议开凿龙首渠,引洛河水灌溉大荔平原。他说,如果渠修成了,就可以把100多万亩的盐碱地改造良田。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下令征调1万多民工修渠。由于傍山的渠岸经常崩塌,渠水地我法通过,遍地开花熊罴便带人先在山上测出渠道要经过的路线,沿着这条线凿出一眼眼直井,再把各井从地下挖通,使之成为一条和山两面三侧的地面渠道相连的地下渠道,渠水就从这地下渠道流过山去,到达大荔平原。这种井下相通引水的输水技术,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内地人民大量迁徒到西域从事屯垦,渐渐传入新疆。
坎儿井的由来和传说 二 • 二是当地人民创造说。吐鲁番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古时,一个牧羊人坎尔赶着羊群在茫茫戈壁中寻找草地,他翻过光秃秃的火焰山,眼前突然出现一片绿草地,他让他的羊群尽情吃个饱,并在这个地方搭起帐逢住了下来。可是很奇怪,这四周都没有河流,也没有泉眼,草却非常茂盛,坎尔想,没有水,草就不能生长,于是人试着在牧草茂盛的地方向下挖了起来,当挖到齐腰深时果然有水渗出来。他兴奋极了,一口气挖空心思七口井,并在井底挖了暗渠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样一般清泉就流进这片土地。牧羊人在这里定居下来并娶妻生子,从此这里就逐渐有了人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牧羊人,就把这种井命名为坎儿井。
坎儿井的由来和传说 三 • 三是从波斯和埃及传入说。据说在伊朗,很早就已经开始使用坎儿井,后来这一技术随着丝绸之路传入周围地区,伊拉克、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中亚国家,也都有了自己的坎儿井。
林则徐与坎儿井 • 林则徐不是坎儿井的发明者,但他提倡推广坎儿井却是有大功的。坎儿井在林公入疆之前,早已存在。1845~1877年,在林则徐的推动下,吐鲁番、鄯善、托克逊新挖坎儿井300多道。鄯善七克台乡现有60多道坎儿井,据考证多数是林则徐来吐鲁番后新开挖的。为了纪念林则徐推广坎儿井的功劳,当地群众把坎儿井称之为林公井,以表达自己的崇敬仰慕之情。
坎儿井现状 • 近年来,吐鲁番的坎儿井呈衰减之势。全疆坎儿井50年代多达1700条,随着不断的干涸,80年代末已降至860余条。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最多时达1273条,目前仅存725条左右。 究其原因,首推吐鲁番地区绿洲外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据最新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表明,该地区强烈发展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6.87%,而非荒漠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8%。水资源日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坎儿井水流量也逐年减少。 随着吐鲁番地区经济发展,机井得以广泛使用。机井投资少效率高,开采极其随意。全地区已有的几千口机井从地下大量抽水,而全区11亿立方米的可利用水资源中,地下水仅占两个亿。比较而言,坎儿井造价高,维护难,导致使用率不断下降;在地表水利用上,一些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大坝截流后,下游水源便捉襟见肘。已建的柯柯牙水库和坎儿其水库,就对其下游近百条坎儿井直接造成生存危机。 此外,吐哈油田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光一个吐哈油田,每年就用去吐鲁番500万立方米水。油田用水量非常之大,加之打井极深,地下深水被大量抽走,坎儿井水源间接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坎儿井附近钻油井,使坎儿井面临着被污染的危险。1997年,吐哈油田就曾发生坎儿井上游的油井与坎儿井交汇,导致油渗水现象。由于缺乏深一步的监测手段,目前油田对水质的深层影响尚难判断。
困境与思考 • 一、水是生命之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二、保护坎儿井,树立节水意识,加强植被和环境保护,使用节水灌溉技术; • 三、坎儿井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的人文遗产,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吐鲁番是坎儿井的故乡,新疆的坎儿井是在汉代就出现了雏形,在坎儿井的最兴盛时期,新疆共开凿了1700多条,长5000多千米的坎儿井,仅吐鲁番地区就有1200多条,坎儿井被称为“地下大运河”。吐鲁番是坎儿井的故乡,新疆的坎儿井是在汉代就出现了雏形,在坎儿井的最兴盛时期,新疆共开凿了1700多条,长5000多千米的坎儿井,仅吐鲁番地区就有1200多条,坎儿井被称为“地下大运河”。
总 结 • 坎儿井是中华民族的先辈们于2300年前在干旱燥热的气候条件下,结合当地水文地质特点,从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而古老的地下水利工程,是我国最长的地下灌溉系统,集中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