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387 Views
第三章、国际交往中的货币与汇率. 学习重点: 一、外汇的概念;汇率的标价方法 二、汇率的种类;汇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三、汇率对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四、牙买加体系下的汇率制度的特征 五、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外汇与汇率. (一)外汇的概念 外汇 ,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狭义 外汇是指以 外币 表示的 国际支付手段 。 广义 外汇是指一切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 债权 ;
E N D
第三章、国际交往中的货币与汇率 • 学习重点: 一、外汇的概念;汇率的标价方法 二、汇率的种类;汇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三、汇率对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四、牙买加体系下的汇率制度的特征 五、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外汇与汇率 • (一)外汇的概念 •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 狭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国际支付手段。 • 广义外汇是指一切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 我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外汇由外国货币、外币有价证券、外汇支付凭证和其他外汇资金构成。
外汇的种类: • 根据可自由兑换的程度不同,分为自由外汇和非自由外汇。 • 自由外汇是指不需要外汇管理当局批准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或者可以向第三国办理支付的外国货币及支付凭证。 成为外汇资产必须具备:自由兑换性;普遍接受性;可偿性。
(二)汇率(汇价/外汇行市)的定义:P38 • 比如:USD/JPY=120.40, • 表示一美元等于120.40日元 • 这里美元称为单位货币,日元称为计价货币。 • 汇率的标价方法有: • ——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 1、汇率的标价方法 • (1)直接标价法(应付标价法)P38 • ——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币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币。多数国家采用,包括我国。 • 例如在我国:USD100 = RMB797.71 • 在直接标价法下: • 汇率上升(USD100 = RMB807.71)即单位外币所能兑换的本币增加,表明外币升值或本币贬值; • 问:请举例说明汇率下跌的情况? • 即外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正比。RMB787.71 • 在直接标价法下,银行买入汇率小于卖出汇率。
★ 如何理解:在直接标价法下,银行买入汇率小于卖出汇率? 银行买入汇率 买入100美元 支出787.71人民币 银行卖出汇率 卖出100美元 收入807.71人民币 结果:银行该笔交易收支差额为20元人民币/100美元,即银行的业务收入。
★ (2)间接标价法(应收标价法)P38 • ——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币计算应收多少单位的外币。欧元、英镑、澳元等均采用间接标价法 • 如欧洲外汇市场上,即EUR1 = USD0.9705。 • 在间接标价法下: • 汇率上升(EUR1 = USD 0.9715),即单位本币所能兑换的外币增加,则表明本币升值或外币贬值; • 反之,汇率下跌(EUR1 = USD 0.9695),表明本币贬值或外币升值。 • 即外币的价值和汇率的升跌成反比。 • 在间接标价法下,银行卖出汇率小于买入汇率。
★ 如何理解:在间接标价法下,银行卖出汇率小于买入汇率? 银行卖出汇率 卖出0.9695美元 收入1欧元 银行买入汇率 买入0.9715美元 支出1欧元 结果:银行该笔交易收支差额为0.002美元/欧元,即银行的业务收入。
★ 例:在美国纽约外汇市场上,汇率是以五位数字来显示的,如: • 讨论:哪些用直接标价法?哪些用间接标价法?在两种标价法下美元是升或是降?
★ 二、汇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一)汇率的决定 1、金本位制下——汇率具有自动稳定机制 (1)金币本位制下的决定因素 ——铸币平价,即两种铸币含金量的比率。 例如:在1925~1931年间,1英镑的含金量为7.3224克,1美元的含金量则为1.504656克。 两者相比等于4.8665(7.3224/1.504656),即GBP1=USD4.8665
★ 二、汇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在金本位制下汇率的变动:是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但波动的幅度受到黄金输出入点的限制。 P42 黄金输出点 > 4.8865 美国债务人 USD0.02 铸币平价 GBP1=USD4.8665 美国债权人 < 4.8465 黄金输入点
★ 汇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2)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下的决定因素 ——法定平价,即两种纸币所代表的含金量比值。汇率的波动不受黄金输送点的限制,不具有自动稳定功能。 金平价包括:铸币平价和法定平价。 • 2、信用货币(纸币)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因素: ——由两国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之比来决定。 • 3、人民币汇率决定因素 ——由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同时受中央银行的管理与调控。
★ (二)汇率决定理论P43 • 1、国际借贷说(1861年(美)葛逊) 其背景是金本位制度。汇率变化是由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引起的,外汇供求主要源于国际借贷。 • 包括流动借贷和固定借贷。 • 只有流动借贷才会影响汇率。 • 在流动借贷中,债权大于债务,外汇流入,引起本币升值、外币贬值; • 相反,债务大于债权,本币贬值、外币升值。
★ 2、购买力平价说(20世纪20年代初(瑞典)卡塞尔) • (1)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开放经济下所有商品都遵循“一价定律”。 • (2)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不可能所有商品都满足一价定律。 • 例如:当汇率为1英镑=4美元时,某衬衫在美国卖10美元,在英国卖2英镑。 • ——最后把获得的10美元兑换成2.5英镑,导致出现英镑升值,美元贬值。 • 汇率的决定基础是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 • 汇率由一定时期两国通货膨胀率差异决定的。 • 汇率变化率等于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化率之差。
3、货币分析说: • ——假定国内外资产之间具有完全的替代性。 • 1、弹性价格货币分析说:认为如果一国货币市场失衡,国内商品市场和证券市场也会受冲击。 • 2、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又称为超调汇率模型),认为短期内由于商品市场价格具有粘性,而证券市场的利率有弹性使之反应灵敏。 • 其贡献:是对浮动汇率制下现实汇率的超调现象进行全面的理论概括。
4、汇兑心理说(1927年(法)艾伯特) • 其理论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 • ——认为外汇的变动是由供求引起的,个人需要外汇不是因为它具有购买力,而是因为个人对国外商品和劳务具有购买欲望。 • 5、金融资产说(20世纪70年代(美)布朗森) • 该理论阐述了金融资产(包括本国货币、本国债券和外国债券等)的供求对汇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认为国内外资产的替换会引起外汇供求量、汇率的变化。
(1+预期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以人民币计算的出口总成本(1+预期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以人民币计算的出口总成本 一定时期内以美元衡量的出口总收入 一定时期内中国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人民币销售总收入 一定时期内以美元表示的进口商品总值 6、换汇成本说(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 • 在购买力平价说(只考虑贸易品)的基础上产生。 • 出口换汇成本= • 进口换汇成本=
★ (三)汇率的作用与影响 1、对进出口的影响 • 货币贬值: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跌,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上涨。 • 其结果:扩大出口、抑制进口。 • 实现该机制需满足的条件 • (1)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大; • (2)进口商品的性质为非必需品; • (3)国内的总供给能力大; • (4)国内有充足的闲置资源。
★ 2、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关键在于人们的预期,有三种情况:
★ 3、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进口品是必需品,本币贬值的结果: 商品价格上升——生活费用上升 ——名义工资上升。 4、对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 当本币贬值,外币升值时,投资者倾向于持有外币资产;相反外币贬值,投资者将外币转换为本币资产。
三、汇率制度的安排 • 1、国际金本位制下 • ——以黄金为基础的固定汇率制。 •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 ——以黄金—美元为基础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 3、牙买加体系下 • ——以信用货币本位为基础的,以浮动汇率制为主导,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失衡不能通过自动调节。
★ 4、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安排 1994年以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为: ——双重汇率制和外汇留成制 1994年以后,人民币汇率实现重大的改革: 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1)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成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2)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即无条件地售汇和有条件地购汇),废除外汇留成和上缴制度;
考点——多选题: • 目前我国实行的银行结售汇制的主要内容是( )。 • A、无条件的售汇 • B、有条件的售汇 • C、无条件的购汇 • D、有条件的购汇 • E、以上都不对 参考答案: AD
★ 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3)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 • (4) 96年7月将外商投资企业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 • (5)96年12月实现经常账户下人民币完全可兑换。 • (注意:自由兑换不等于完全可兑换)
小结: • 1、 掌握:外汇的概念与内容;汇率的标价方法;牙买加体系下的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汇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人民币汇率制度及其改革。 • 2、重点掌握:汇率的作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