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610 Views
第六章 視覺障礙幼兒. 重要字彙. 視覺障礙 (visual impairment) 視覺敏銳度 (visual acuity) 失明 (blind) 部分視力 (partially sighted) 弱視 (low vision) 點字 (Braille) 點字板 (slate) 點字筆 (stylus) 定向與行動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O & M). 第一節 視覺障礙的定義與成因.
E N D
重要字彙 • 視覺障礙(visual impairment) • 視覺敏銳度(visual acuity) • 失明(blind) • 部分視力(partially sighted) • 弱視(low vision) • 點字(Braille) • 點字板(slate) • 點字筆(stylus) • 定向與行動(orientation and mobility,O & M)
第一節 視覺障礙的定義與成因 • 眼球跟大腦從外表看來沒有相連,但事實上眼球及大腦二者必須合作無間,才能夠發揮正常的視覺功能。眼球跟大腦裡的視覺皮質區透過視覺傳導路徑相連,就像水庫把水收進來一樣,兩顆眼球也同樣把視覺資訊收進來,然後經過視覺傳導路徑,傳到後面的視覺神經區進行處理。 • 視覺皮質區位在後腦,有些意外傷及後腦,其視覺功能也可能因而受到影響,稱為視覺皮質損傷。
視覺障礙的定義 • 在美國的法律定義 • 以視力敏銳度(visual acuity)來區分失明(blind)、部分視力(parti-ally sighted)或弱視(low vision),美國之視覺障礙定義如下(黃裕惠、佘曉珍譯,2003): • 一、失明(blind):經過矯正後只能看到20/200或更少。即視力正常者在200呎的距離可看到的東西,失明兒童在20呎距離內才看得到,但能可能感覺到明暗即一些是視覺影像。 • 二、部分視力(partially sighted):經過矯正後的視力值介於20/70~20/200間。 • 三、弱視(low vision):視力在20/200及以上,在提供協助下可閱讀印刷文字或點字。
在我國特殊教育系統中的定義 依我國《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鑑定標準》,視覺障礙指最佳矯正視力依萬國視力表所定之優眼視力未達0.3,或視野在20度以內者。依障礙程度分為弱視和全盲兩類(萬明美,1996)。 一、全盲:優眼視力值未達0.03,須藉由視覺以外之感官知覺接受教育,點字為主要之學習工具。 二、弱視:優眼視力值在0.03以上未達0.3,或是其視野在20度以內者,須運用放大文字或光學輔器材來進行學習。
視覺障礙的成因第二節 視覺障礙的類型及教學策略 • 視覺障礙學生可分成兩大類:(1)全盲,亦即需使用點字的學生;(2)弱視學生。教育上所定義的弱視跟醫學上所定義的不一樣,醫學上認定的弱視學生是指模糊程度,但事實上看不清楚只是某一類的弱視狀況。大部分的弱視學生是能閱讀明眼人所使用的文字,指示須調整字體大小至其所需。 • 所謂「弱視」,簡單的說,就是不管戴眼鏡、施行手術或用任何矯正方法都沒辦法使其恢復與一般人相同的視覺能力。以視野缺陷或是紅綠分辨困難來說,不管用什麼方法做矯正,都沒辦法恢復完整的視野或是正常分辨紅綠的能力。在國外的特殊教育中,視野缺陷及紅綠色辨識困難也屬於弱視的一類。
視野缺陷 • 「視野」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張開眼睛所能夠看到環境的寬廣度。視野可分為左右視野及上下視野。視野除了分為上下左右外,另一種分類是中心視野和外圍視野(或稱周圍視野)。 • 對視野缺陷以及不同模糊程度的孩子而言,立體感也是個問題,特別是視野缺陷者。當眼睛看到一樣東西之後,對於它的長、寬、高及遠近的判斷,都牽涉到立體感。視野缺陷不只是看東西的範圍小一點而已,其實對於立體感的判斷也會有落差。
上視野缺陷 • 當我們看一張圖片時,若只能看到下半部分的範圍,而看不見上半部分內容,此即上視野缺陷的狀況。 • 學習、生活上的需求或困難 • 上視野缺陷幼兒閱讀直式排列文字時會比較有困難。為避免上視野缺陷幼兒遺漏上方視野的訊息,主要學習的策略為抬頭。無論看黑板或書籍,一定要掃描到其最上端邊緣處,才能確定是否獲得全部的訊息。 • 教學輔導策略 • 一、指導幼兒抬頭仰視黑板上半部位。 • 二、教保人員寫板書時,應儘量寫在較低處,同時以口語唸出,使幼兒能以聽覺輔助視野的不足。 • 三、上視野缺陷幼兒之座位應安排在教室中間靠近中後半的區域,以減低過度仰頭的不適感。 • 四、教保人員可提供書面資料,以減少幼兒抬頭次數過多所引起之頸部疲勞。
五、以定向概念找出文章最上端邊緣的起始定位點,教導幼兒有順序、有方向性的閱讀技巧。五、以定向概念找出文章最上端邊緣的起始定位點,教導幼兒有順序、有方向性的閱讀技巧。 • 六、在戶外行走時,要注意上方的障礙物。 • 下視野缺陷 • 通常患者自己並不知道下視野已消失,所以,其正前方近處地面的障礙物都不容易察覺,除非障礙是後天發生,才可能知道自己看不到下視野空間內之障礙物。通常幼兒還沒有足夠的語言能力來表達,成人必須從觀察其使用視覺之行為得知其下視野看不見的視覺需求。 • 學習、生活上的需求或困難 • 下視野缺陷者對於越是眼前的物品,越不容易看到,遠方的物體反而較容易看得到。 • 教學輔導策略 • 下視野缺陷者學習的策略就是要將頭低下,需要低頭看到課本的下端邊緣,才知道文字行列結束與否。
右(左)視野缺陷 • 右視野缺陷者只能看到其左邊空間的景物,左視野缺陷者則只能看到右邊空間環境的景象。 • 學習、生活上的需求或困難 • 左右視野缺陷在閱讀直式行列文字時比較簡單,橫式文字則比較困難。 • 教學輔導策略 • 針對左右視野缺陷要教導個案使用轉頭策略。如果是右視野缺陷,一定要將頭轉到其左邊的視野看到右邊的肩膀為止;相反的,如果是左視野缺陷,則一定要將右視野轉到看到左肩膀。
中心視野缺陷(中央視野缺陷) • 中心視野缺陷者因其視網膜中央部分的細胞(錐細胞)無法吸收光線、分辨影像、顏色、形狀,所以當視人會覺得好像有一團黑霧(或灰霧)擋在他面前。發病初期,這個區塊的視神經細胞(錐細胞)還可以吸收部分的光線,所以當視人的眼前並不完全是黑色的,但當這個區塊內的細胞完全無法吸收光線時,當事人便看不到其中央視野範圍內的東西。 • 學習、生活上的需求或困難 • 在教室裡學習時,主要都是使用中央視野,當一個直行裡面有幾個字─「今天下雨了」,若「下雨了」三個字剛好落在患者之缺陷區內,他就沒辦法讀到。閱讀的時候也需要看清文字筆畫,而筆畫是很精細的線條,所以中央視野缺陷的幼兒在閱讀時會比較辛苦。
教學輔導策略 • 一、教學目標物最好呈現於幼兒的優勢視野方向及角度。 • 二、教學內容能夠敘述者,最好都要輔以口述方式來說明。 • 三、教材內容可運用有聲書或電腦語音系統來加強聽覺學習。 • 四、指導幼兒以轉動頭部來觀看目標物或閱讀文章。 • 五、以定向概念找出文章邊緣的起始定位點(或畫上幼兒可辨識的記號),指導幼兒依順序、方向性的閱讀技巧。 • 六、在戶外行走時,建議有方向性的轉動頭部,並輔以聽覺、嗅覺、本體覺等其他感官知覺來吸收環境資訊,亦可使用手杖來偵測行走動線內的障礙物。
周圍視野缺陷 • 周圍視野缺陷的狀況就像我們從一個小洞來看外面的世界,因此觀察環境時,頭部要轉動的角度較需比較大;如果視野越小,要轉頭的幅度就越大。 • 學習、生活上的需求或困難 • 周圍視野缺陷者在閱讀的時候,讀完第一行可能找不到第二行,除非有特別的策略,例如:家長、教保人員、義工幫忙在每一行之行頭先加上編號,避免花費很多時間去找。 • 教學輔導策略 • 利用word軟體裡的編號功能,可以在文章的每一行最上方邊上行碼,幫助學生在換行閱讀時亦於找到下一行。
破碎視野 • 破碎視野主要是由青光眼造成,因為眼部壓力太高,視神經頭的部分遭擠壓破壞。青光眼造成的破碎視野,在看東西的時候會有一些黑色區塊產生(即視野有部分缺陷),其剩餘視野的部分,有些人仍可以看到一些資訊。青光眼後期因為視神經管道慢慢被壓壞,幾乎到達全部壞死的階段,視覺影像無法傳送,只剩下一點點視覺。 • 學習、生活上的需求或困難 • 破碎視野者在閱讀時,有些文字彙無法辨識,亦容易跳行、跳字,造成文句前後連貫不易,對於文意的理解較有困難,影響整體認知學習與發展。因看不清楚完整實物,對於具體形象及環境的建構較為困難。
教學輔導策略 • 一、提供足夠的生活經驗,以具體實物觸摸教學來輔佐視覺觀察得不足,意即以多元感官學習之方式來輔助學習。 • 二、教學內容能夠敘述者,最好都要輔以口述方式來說明。 • 三、教材內容可運用有聲書或電腦語音系統來加強聽覺學習。 • 四、建議教導有方向性的轉動頭部,並輔以聽覺、嗅覺、本體覺、運動覺、障礙覺等其他感官知覺來查覺目標物或障礙物。 • 五、經定向行動能力評估及功能性視覺評估後可提供適度的定向行動教學課程,學習定向概念及使用手杖,以提升對環境變化之察覺與了解,確保獨立行動之安全。
清晰度問題 • 糖尿病視網膜出血 • 糖尿病患者(幼兒型糖尿病病患)若血糖控制不當,其嚴重併發症之一是視網膜出血。當瘀血在視網膜裡暈開時,當事人看東西就像從貼了有顏色玻璃紙的窗戶往外看,看到的景象會不清楚,顏色也會改變。嚴重時,就向窗戶玻璃上黑色紗布擋住,幾乎無法辨識窗外景象。 • 學習、生活上的需求或困難 • 一般人看到的文字筆畫應該是一筆一畫很實在,但視網膜出血者看到的文字筆畫變得比較瘦且筆畫斷裂。 • 教學輔導策略 • 透過觸覺學習或者是把文字的筆畫、線條變粗,可讓視網膜出血幼兒較容易辨認文字,但是必須先透過功能性視覺評估,來決定其所適用之筆畫線條是幾公分粗。
角膜病變 • 角膜就是隱形眼鏡與眼球接觸的那片透明薄膜部分。 • 學習、生活上的需求或困難 • 角膜病變者閱讀時所看到之文字筆畫會有模糊而且斷裂的現象,而影響其對文字或圖案之辨識。 • 教學輔導策略 • 角膜病變者閱讀時需要文字筆畫比較粗的放大字體,至於需要的字體大小,則需透過功能性室覺評估來確認。
輪廓模糊 • 輪廓模糊者主要的困難是看不清楚,而這類型患者模糊程度的差異很大。 • 學習、生活上的需求或困難 • 同樣屬於輪廓模糊者,其視物之模糊程度仍有多種差異。例如:有的幼兒走到大柱子前,會看到有個巨大影像,但無法分辨如杯子的小東西。 • 教學輔導策略 • 一、訓練運用剩餘視覺來曲變輪廓影像的差異。 • 二、提供足夠的生活經驗,訓練以聽覺、嗅覺、本體覺、障礙覺等其他感官知覺來輔助學習。亦可以日常生活實物來教學以建構具體物象概念,例如:觸摸碗、筷、湯匙等,來學習餐具的名稱及用途,進而指導用餐禮儀。
三、教學內容能夠敘述者,最好都輔以口述說明,並配合呈現實際物品。三、教學內容能夠敘述者,最好都輔以口述說明,並配合呈現實際物品。 • 四、教材內容可運用有聲書或電腦語音系統來加強聽覺學習。 • 五、經定向行動能力評估及功能性視覺評估後可提供適度的定向行動教學課程,學習定向概念或使用手杖,以提升對環境變化之察覺與了解,或偵測行走動線的障礙物,確保獨立行動之安全。
白內障 • 白內障乃因水晶體變混濁,光線與視覺影像無法完整進入眼內,使成像不完整而造成視覺模糊的現象,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 • 學習、生活上的需求或困難 • 白內障患者若不進行治療,其視覺障礙會日趨嚴重,宛期只能辨識手指,或剩下些微光覺,造成日常起居生活和行動上的不便與危險(蕭裕泉,2005)。 • 教學輔導策略 • 一、訓練運用剩餘視覺來區辨顏色、明暗對比及輪廓影像的差異,並學習辨認人、事、物之特徵,例如:香蕉是長長的且外皮是黃的,蘋果是圓的且外皮通常是紅色的。 • 二、要提供明顯對比、色彩鮮明的教材教具(主體物與背景色之差異要大,例如:黑底白字或黃底黑字)。
三、進行戶外活動課程時要戴有帽緣的帽子以便遮陽。三、進行戶外活動課程時要戴有帽緣的帽子以便遮陽。 • 四、教學內容能夠敘述者,最好都輔以口述說明,並配合呈現實際物品。 • 五、桌面要使用單一顏色,且一次只呈現一種物品。儘量保持桌面淨空,只留下學習之標的物。
顏色辨識困難 • 顏色辨識困難,最常見的有兩種:完全無色覺與紅綠色辨識困難。 • 完全無色覺 • 完全無色覺者所看到的世界並非都同一個顏色,她們看到的顏色類似我們在黑白電影中所看到的環境顏色,中性一點的顏色(如鮮綠色),他們看起來是灰色;如果是很淺的顏色,如米白色,他們看起來就是白色。也就是說,完全無色覺者還是能夠分辨顏色明暗的差異。 • 教學輔導策略 • 針對完全無色覺幼兒,可多使用不同名稱之物品,而非僅以顏色做區分。
紅綠色辨識困難 • 紅綠色辨識困難指的是紅綠色盲之患者。這類患者在視障患者中人數及少。 • 學習、生活上的需求或困難 • 當紅色與綠色之物品放在一起時,紅綠色盲之患者無法分辨就靜何者是綠色、何者是紅色。 • 教學輔導策略 • 一、在經常行走的動線上進行定向行動訓練,學習判定高低落差、遠近距離、方位概念等。 • 二、提供足夠的生活經驗,訓練以其他感官知覺來輔助學習,採日常生活實物來教學以建構具體物象概念。
第三節 視覺障礙幼兒的輔導 • 視覺障礙之行為特徵 • 透過觀察幼兒視覺行為,可初步檢核疑似視覺障礙的行為特徵,當發現類似以下所述之任一種特徵時,可先為幼兒實施功能性視覺評估,並請眼科醫師診斷琦眼部生理結構是否健康、是否需作治療。
視覺障礙幼兒之輔導方向 • 學習需求之評估 • 欲了解視覺障礙幼兒之學習需求,應先實施功能性視覺評估(func-tional vision evaluation,FVE)。功能性視覺評估之目的是評估每位視障幼兒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如何利用剩餘視覺來完成日常生活的活動(tasks),例如:上下樓梯、找到落於地上之鉛筆、或找尋某一教室,此評估之發現方能作為教保人員輔導之依據。 • 視障巡迴輔寶老師與定向行動老師必須為幼兒實施功能性視覺評估,以了解其在各式各樣之情境中使用視覺的狀況,幫助所有相關教育人員擬定與實施合宜的教學方式,並選擇合適之教材教具。
教學輔導 • 面對不同學習需求的弱視幼兒,教學輔導策略大致可從三個方向來考量: • 光線亮度 • 光線亮度是否合宜會影響幼兒能否看到目標物。太量之光線對有些幼兒而言,會阻礙他看物體之清晰度。因此教保人員須評估幼兒最能適應之亮度為何。 • 色彩對比(主題物與背景的明暗對比) • 階梯顏色很相似時,上下樓的時候會令視障幼兒很害怕,如果在階梯邊緣(垂直面與水平面)塗一道鮮豔的黃色線條(約5公分寬),可以提醒他們注意。 • 字體或圖形之大小,線條之粗細 • 幼兒的視覺問題如果單純屬於模糊,可以將字體作改變,但字體變大或筆畫變粗,不一定能使幼兒更容易辨認,圖形也一樣,因為若幼兒單純是視野方面之問題,反而須把字體縮小才能看到字的全貌。
心理輔導 • 弱視幼兒沒有辦法用視覺很確切掌握環境,經常處於緊張狀態,例如:覺得柱子很像快到了,伸手去摸卻摸不到。久而久之,此類得不確定性造成幼兒對自己喪失信心。 • 學習定向與行動可以幫助他們克服一些困難,包含如何使用手杖,因為以手杖探測障礙物能減低其恐懼感,提升其對環境之信任亦有助於其自信心之增強。
點字 • 點字(Braille)是法國盲人教師布萊爾(Braille)專為盲人發明的一種摸讀系統,它是運用軍用密碼六個凸點的排列組合設計而成。點字對視覺障礙者在吸收知識、傳達資訊、閱讀寫作、與人溝通等方面有極大的貢獻,提升了視覺障礙者受教、就業、參與社會生活的機會。 • 視障者利用食指指腹的觸覺,有順序的由左而右、由上而下摸讀來辨認點字所代表的音。點字只有音沒有字形,故對於國字同音異義字之分辨可說是點字使用者最大之挑戰。而基本的點字點寫工具為點字板(含點字筆)、手提式點字機(含修正筆),以及一般個人電腦(連接盲用電腦觸摸顯示器)三種。
定向行動 • 定向(orientation)是一種認知運作的過程(cognitive process),在此過程中,利用剩餘之感官知覺能力,以了解人在環境中所在之位置,於腦海中規劃下一段路程,並決定如何抵達下一個目的地。行動(mobility)是一種動作能力,使得個人能夠運用相關部位之肌肉與骨骼來移動四肢與身軀並以安全、獨立、自在不慌張恐懼,且有效率的方式抵達目的地(Hill&Ponder,1976)。 • 「定向與行動教學」旨在教導視障者行走之觀念與技巧,並學習如何利用感官知覺能力來吸收當時環境內之訊息與線索,使其在各式各樣的情境下,能夠安全、有效率、自由自在的行走,而且能展現最高獨立性,不需時時刻刻依賴他人帶路。
定向與行動是每個人從小即開始學習與培養的一種能力,此種能力使得我們能夠獨立從事生活自理活動,例如:刷牙、吃飯、穿衣,並且能夠獨立去就學與就業。定向與行動能力之培養與訓練,同樣可幫助視障者達成獨立生活與就學等人生目標。定向與行動是每個人從小即開始學習與培養的一種能力,此種能力使得我們能夠獨立從事生活自理活動,例如:刷牙、吃飯、穿衣,並且能夠獨立去就學與就業。定向與行動能力之培養與訓練,同樣可幫助視障者達成獨立生活與就學等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