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likes | 624 Views
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本 的附属核算. 一、现行国民经济核算的缺陷; 二、绿色 GDP 、国民财富指标的基本含义; 三、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 四、绿色国民核算的创新观点和基本核算思路;.
E N D
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本的附属核算 一、现行国民经济核算的缺陷; 二、绿色GDP、国民财富指标的基本含义; 三、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 四、绿色国民核算的创新观点和基本核算思路;
一、现行国民经济核算的缺陷;1、现行GDP没有体现资源与环境对经济活动的贡献。 从生产法GDP来看,它是一时期总产出扣除其中间投入求得的,由GDP再扣除固定资本折旧,其结果是NDP。根据核算原则,无论中间投入还是固定资本折旧,它们都必须是其他生产过程的产出成果。这就意味着,GDP的投入和代价,仅限于各种货物和服务,与自然资源、环境等因素毫不相关。
从支出法GDP来看,GDP可以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出口,其资本形成仅限于增加生产资产,不可能增加非生产资产。 从收入法GDP来看,它扣除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等要素投入成本以后,才形成营业盈余。但它未扣除资源环境的要素成本,从而造成资源环境成本补偿缺失或不足,结果虚增营业盈余。
2、国民经济核算未能全面的反映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首先是其核算范围只局限于市场活动,许多未观察经济活动和非市场化的经济活动被排除在国民核算范围之外。 其次是现行国民核算中的资产未能覆盖全部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列入资源资产的只是那些符合经济资产定义的自然资源,而对非资产性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则不予考虑。
3、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上,各种经济活动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利用、消耗、影响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活动,第二类是恢复、保护、治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活动,第三类是真正实现新创造价值的一般经济活动。将第一类、第二类经济活动的“双重(消耗与污染、恢复与治理)影响”就造成了GDP的虚增,并把它们与第三类真正新创造的价值混为一谈,掩盖了经济增长及福利水平的无效增长成分(有增长无发展、又发展无福利)。3、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上,各种经济活动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利用、消耗、影响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活动,第二类是恢复、保护、治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活动,第三类是真正实现新创造价值的一般经济活动。将第一类、第二类经济活动的“双重(消耗与污染、恢复与治理)影响”就造成了GDP的虚增,并把它们与第三类真正新创造的价值混为一谈,掩盖了经济增长及福利水平的无效增长成分(有增长无发展、又发展无福利)。
总结以上,尽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国民核算作为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传统国民核算所提供的信息作为经济管理决策和实施的基础,它所测算的GDP对一个时期生产成果和投资、消费能力的偏高估计,给决策者提供了带偏差的信息,由此极易导致决策者以发展经济的名义忽略和毁坏自然资源与环境。总结以上,尽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国民核算作为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传统国民核算所提供的信息作为经济管理决策和实施的基础,它所测算的GDP对一个时期生产成果和投资、消费能力的偏高估计,给决策者提供了带偏差的信息,由此极易导致决策者以发展经济的名义忽略和毁坏自然资源与环境。
二、绿色GDP、国民财富指标的基本含义; (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1、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名称的含义:“综合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SEREA)”是联合国《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SEEA)》具有中国特色的称呼。我国所称“环境”是狭义的概念,自然资源与环境是并列的两个名词;另外,经济发展是硬道理;因此在名称上,将经济放在首位,资源、环境并列显示在后。
2、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特点:SEREA 强调了扩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能力,同时又不影响现行国民经济核算。 ①分离并详细描述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中所有和资源环境有关的流量指标和存量资产,并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使用、保护与改善的支出核算; 此部分称之为“内部卫星账户”。
②实物量核算与价值量核算的相互连接。实物核算的目标是涵盖所有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及其变化,价值核算是反映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的桥梁; 此部分称之为“外部卫星账户”。
③从耗减、防御支出、退化三个不同角度增加了对“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的资源环境成本和收益的核算及对宏观经济流量的调整,它在以下两个方面扩展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a)产品生产和最终需求对自然资源的使用;b)由于污染等因素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此部分称之为绿色GDP核算。
④在可持续发展的讨论中,强调了人造资产、自然资源与环境、人力资本在“国家财富”中的构成和重要作用,“综合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突出了资源环境存量状况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潜在支撑力和环境容纳度,突出了资源环境流量变化对自然资本的影响; 此部分称之为国民财富核算。3、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
(二)、绿色GDP的基本含义及结构;1、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的含义:1)、资源成本:又称资源耗减成本,它指在核算期内由一国所有常住机构单位的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自然资源“实体性”物量耗减,包括资源的经济使用和其他物量耗减。由于资源性质的不同,资源耗减成本又分为存货型资源耗减成本和资本型资源耗减成本,每种成本又分为实际耗减成本和虚拟耗减成本:(二)、绿色GDP的基本含义及结构;1、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的含义:1)、资源成本:又称资源耗减成本,它指在核算期内由一国所有常住机构单位的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自然资源“实体性”物量耗减,包括资源的经济使用和其他物量耗减。由于资源性质的不同,资源耗减成本又分为存货型资源耗减成本和资本型资源耗减成本,每种成本又分为实际耗减成本和虚拟耗减成本:
2)、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它指在核算期内由一国所有常住机构单位的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功能性、生态效能性”服务的价值,包括环境保护成本和生态建设成本。 资源成本与环境成本之关系如下图所示:
2、绿色GDP的基本含义及结构: 1)绿色GDP泛指在一国(或地区)扣减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降级成本之后的生产活动最终成果。 一般来讲,绿色GDP有总值与净值之分。GeGDP(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指在现有GDP基础上扣减了“存货型资源耗减成本”之后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价值之和,包括GeGDP1和GeGDP2。
EDP(经资源环境核算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指在现有GDP基础上扣减了“资源耗减成本”及“环境降级成本”之后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价值之和,包括EDP1和EDP2。 从政策性、适用性看,我们更倾向于GeGDP;从科学性、可操作性来看,EDP则更有优势。通俗来讲,绿色GDP有“浅绿色”与“深绿色”之分,考虑的资源、环境因素越多、越全面,其“颜色”越深。由下述公式可看出绿色GDP基本指标的层次与关系:
①GeGDP1=GDP-存货型资源实际耗减成本 =劳动者报酬+折旧+生产税净额 +营业赢余1营业赢余1=原“营业赢余”-存货型资源实际耗减成本②GeGDP2=GDP-存货型资源实际耗减成本 -存货型资源虚拟耗减成本 =GDP-存货型资源耗减成本 =劳动者报酬+折旧+生产税净额 +营业赢余2 营业赢余2=原“营业赢余” -存货型资源实际与虚拟耗减成本之和
③EDP1=GDP-存货型资源实际耗减成本 -折旧-资本型资源实际耗减成本 -环境保护实际成本 -生态建设实际成本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 +营业赢余3营业赢余3=原“营业赢余”-资源实际耗减成本 -环境保护实际成本-生态建设实际成本
④EDP2=GDP-存货型资源耗减成本 -折旧-资本型资源耗减成本 -环境保护成本-生态建设成本 =GDP-折旧-资源耗减成本 -环境降级成本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 +营业赢余4营业赢余4=原“营业赢余”-资源耗减成本 -环境降级成本
GeGDP1=GeGDP土地1+GeGDP森林1+GeGDP矿产1+GeGDP水1+GeGDP海洋1+GeGDP环境保护1+GeGDP生态建设1GeGDP2=GeGDP土地2+GeGDP森林2+GeGDP矿产2+GeGDP水2+GeGDP海洋2 +GeGDP环境保护2+GeGDP生态建设2EDP1=EDP土地1+EDP森林1+EDP矿产1+EDP水1+EDP海洋1+EDP环境保护1+EDP生态建设1EDP2=EDP土地2+EDP森林2+EDP矿产2+EDP水2+EDP海洋2+EDP环境保护2+EDP生态建设2GeGDP1=GeGDP土地1+GeGDP森林1+GeGDP矿产1+GeGDP水1+GeGDP海洋1+GeGDP环境保护1+GeGDP生态建设1GeGDP2=GeGDP土地2+GeGDP森林2+GeGDP矿产2+GeGDP水2+GeGDP海洋2 +GeGDP环境保护2+GeGDP生态建设2EDP1=EDP土地1+EDP森林1+EDP矿产1+EDP水1+EDP海洋1+EDP环境保护1+EDP生态建设1EDP2=EDP土地2+EDP森林2+EDP矿产2+EDP水2+EDP海洋2+EDP环境保护2+EDP生态建设2
(三)、国民财富的基本含义及结构; 1、国民财富指标的基本含义:所谓“国民财富”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个特定时点所拥有的人造资产、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人力资本的存量状况及结构特征。 人造资产是指在经济领土范围内,作为资本形成总额的累计结果的规模与结构。在本质上,它体现了“人类劳动”的结晶。人造资产是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对象中的“生产资产”范畴,包括扣除了培育资产以后的非金融资产和对外金融净资产。
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是指在主权领土及可控大陆架范围内,在特定时点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相关生态环境的存量状况和质量与结构特征。 自然资源指我国所有的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被开发利用的,以提高生活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并同时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实物性自然资源的总称。 生态环境是指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已经涉及、影响到的并赖以生存发展的,与自然资源构成有机统一体的空间自然环境要素的存量状态。
人力资本是指我国经济领土范围内所有常住人口所具有的知识、健康、技能与能力等素质的总和,包括受教育程度、再培训水平、卫生保健状况、劳动技能与能力。人力资本是人口资源载体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素质的有机统一。社会资本是指在特定时期、特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下形成的的,以机构单位(包括自然人和各种社会经济实体)为主体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及运行机制。具体包括社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政治、法律、法规的建立与有效实施状况等,本质是“制度”结构与运行机制。人力资本是指我国经济领土范围内所有常住人口所具有的知识、健康、技能与能力等素质的总和,包括受教育程度、再培训水平、卫生保健状况、劳动技能与能力。人力资本是人口资源载体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素质的有机统一。社会资本是指在特定时期、特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下形成的的,以机构单位(包括自然人和各种社会经济实体)为主体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及运行机制。具体包括社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政治、法律、法规的建立与有效实施状况等,本质是“制度”结构与运行机制。
国民财富核算指标在用社会资本进行定性辅助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用公式表示:国民财富1=人造资产 =国民资产净值-培育资产国民财富2=人造资产+自然资源 =人造资产+资源资产 +非资产性自然资源国民财富3=人造资产+自然资源 +人力资本
三、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 (一)、自然资源的实物量核算;1、 基本框架 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主要反映自然资源,特别是资源资产在核算期初和期末两个时点的实物存量及在核算期内的变动情况。资源资产与国民经济运行具有紧密联系,生产与消费活动所耗减的资源产品绝大部分具有资源资产性质,因此资源资产是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的重点。
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是一个基本框架表,它根据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的要求和自然资源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将不同的自然资源核算汇集在一张表中。因此,应在基本框架下分别设计、编制不同的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以分别反映各类自然资源独特的自然特征及核算特点。 基本框架下的核算表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的期初期末实物存量核算表及核算期实物量变动表。12张
2、 表式结构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见表1)的主栏分为期初存量、本期增加、本期减少、调整变化和期末存量。宾栏根据自然资源性质分为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每种资源又分为资源资产和非资产性自然资源。由于森林资源具有巨大的独特生态效应,故其非资产性森林资源又称森林环境资产。
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行)反映自然资源在核算期初始的实物存量状况。第二部分(第2-6行)反映由于自然、经济、分类与结构变化等因素引起的自然资源物量的增加。第三部分(第7-11行)反映由于自然、经济、分类与结构变化等因素引起的自然资源物量的减少。第四部分(第12-15行)反映自然资源在核算期内由于科技进步、核算方法改变等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增减变化。第五部分(第17行)反映自然资源在核算期终结的实物存量状况。为防止由于资料来源等原因造成的数据之间的不平衡,在第16行设计了统计误差项。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行)反映自然资源在核算期初始的实物存量状况。第二部分(第2-6行)反映由于自然、经济、分类与结构变化等因素引起的自然资源物量的增加。第三部分(第7-11行)反映由于自然、经济、分类与结构变化等因素引起的自然资源物量的减少。第四部分(第12-15行)反映自然资源在核算期内由于科技进步、核算方法改变等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增减变化。第五部分(第17行)反映自然资源在核算期终结的实物存量状况。为防止由于资料来源等原因造成的数据之间的不平衡,在第16行设计了统计误差项。
3、基本平衡关系 期末存量=期初存量+本期增加 -本期减少±调整变化 自然资源=资源资产 +非资产性自然资源4、土地资源实物量核算表(举例)见下表所示:
(二)、人力资本的实物量核算;1、基本框架 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主要反映人力资本在核算期初和期末两个时点的实物存量及在核算期内的变动情况。人口资源是人力资本的核算基础和核算载体,人力资本是核算的核心。这是因为,在当今知识经济、信息经济、高科技经济主导的时代,人力资本起着比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更重要、更关键的作用,它与国民经济发展进程具有强相关性。
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将人口分为0-15岁、16岁及以上两大类;又根据劳动力与国民经济活动的相关性将16岁及以上人口分为就业人口、失业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0-15岁人口作为劳动力的后备军,一方面具有人力资本的财富特征,另一方面又是潜在经济活动人口,具有资本积累特征。 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则与经济活动具有强相关性,既具有人力资本的财富特征,又具有生产性特征,是创造经济财富的主要源泉,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非经济活动人口一方面具有人力资本的财富特征,另一方面与经济活动又没有直接的相关性(极少数除外),具有消费性和资本积累的双重特征。 为充分反映各类人力资本独特的经济和自然特征,应在总表的基本框架下分别编制:0-15岁人口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就业人口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失业人口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和非经济活动人口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4张
2、表式结构 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见表2)的主栏分为期初人口、本期增加、本期减少和期末人口。宾栏首先根据人口资源的年龄标志分为0-15岁人口和16岁及以上人口两个基本部分;其次根据人口的经济属性将16岁及以上人口分为就业人口、失业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 突出人力资本核算特征是本表核算框架与我国现行人口统计、劳动力统计的本质区别,也是进行国民财富核算的切入点和基础。
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行)反映人力资本在核算期初始的存量状况。第二部分(第2-5行)和第三部分(第6-9行)反映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人力资本数量的增加和减少。第四部分(第10行)反映各类人力资本在各个标志分组内部的变动。第五部分(第11行)反映人力资本在核算期终结的实物存量状况。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行)反映人力资本在核算期初始的存量状况。第二部分(第2-5行)和第三部分(第6-9行)反映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人力资本数量的增加和减少。第四部分(第10行)反映各类人力资本在各个标志分组内部的变动。第五部分(第11行)反映人力资本在核算期终结的实物存量状况。
需说明的是,第10行“组内项目流动”的含义是指在某一标识分组内,由于内部人口流动而产生的人口增加与减少。如就业人口按城乡划分下的组内项目流动中,城镇人口636.2万人,乡村人口-636.2万人,表明本分组内当年乡村人口转入城镇人口636.2万人。组内项目流动的数据正数之和等于负数之和,数据相等、符号相反是其显著的核算特征。需说明的是,第10行“组内项目流动”的含义是指在某一标识分组内,由于内部人口流动而产生的人口增加与减少。如就业人口按城乡划分下的组内项目流动中,城镇人口636.2万人,乡村人口-636.2万人,表明本分组内当年乡村人口转入城镇人口636.2万人。组内项目流动的数据正数之和等于负数之和,数据相等、符号相反是其显著的核算特征。
3、基本平衡关系期末人口=期初人口+本期增加人口 -本期减少人口±组内项目流动本期增加人口=本期出生人口+本期迁入人口 +本期其他因素增加人口本期减少人口=本期死亡人口+本期迁出人口 +本期其他因素减少人口总人口=0-15岁人口+16岁及以上人口16岁及以上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 +非经济活动人口4、0-15岁人口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举例),如下表所示:
四、绿色国民核算的创新观点和基本核算思路; (一)、创新观点:1、国际流行的“广义环境(含自然资源)”概念和我国广泛采用的“狭义环境”概念的有机统一。2、将自然资源分为资源资产和非资产性自然资源。3、资源资产经济价值、非资产性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生态价值的有机结合为更加客观地反映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及其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四、绿色国民核算的创新观点和基本核算思路; (一)、创新观点:1、国际流行的“广义环境(含自然资源)”概念和我国广泛采用的“狭义环境”概念的有机统一。2、将自然资源分为资源资产和非资产性自然资源。3、资源资产经济价值、非资产性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生态价值的有机结合为更加客观地反映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及其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基本核算思路: 我国综合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总体框架研究——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研究——环保支出及自然资源价值量核算研究——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1、总体框架研究的具体内容:基本核算原则、基本概念及框架、基本分类标准、基本指标解释、基本核算表式等。(二)、基本核算思路: 我国综合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总体框架研究——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研究——环保支出及自然资源价值量核算研究——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1、总体框架研究的具体内容:基本核算原则、基本概念及框架、基本分类标准、基本指标解释、基本核算表式等。
2、实物量核算研究的具体内容:分类核算原则、不同资源的具体分类、指标解释、具体核算表式等。3、我国环保支出及自然资源价值量核算研究的具体内容:资源估价理论与方法、环境保护与支出分类与核算理论与方法、指标解释、核算表式等。
4、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具体内容: ①流量核算研究:绿色GDP核算表、资源环境成本及构成核算表。 ②存量及其变动核算研究:自然资源存量核算表、资源环境状况变动核算表、。 ③综合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矩阵。
5、扩展研究。为了从核算角度更好的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程度,还需在经济核算、绿色国民核算的基础上,开展人力资本及结构核算研究,开展可持续国民收入、真实储蓄与有效投资、国家财富核算研究;并对社会资本及运行机制进行探讨和研究。 我认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就是创新社会资本运行机制,创造、积累、管理和运用国民财富并使之不断正向积累的过程。
谢谢大家的支持!曹克瑜 核算司资产与资源环境核算处 电话:68512355 68573311-8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