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第六章第三节 文字音韵训诂专书

第六章第三节 文字音韵训诂专书. 主要参考书: 说文解字注、尔雅义疏. 说文解字. 一、 《 说文 》 的部首及其排列体例 1 . 540 部,始一终亥。 2 .以形近相系 3 .以义近相系 4 .先独体,后重叠 5 .先正体,后反、倒. 说文解字. 二、列字体例 1 .先实后虚 ( 先专名后形态 ) 2. 按事物自然顺序 3 .以义之相引为次,同类相邻. 说文解字. 三、说解体例 1 .先释义,后释形,以形说义 2 .释音包括在释形之中 3. “ 读若 ” 拟音和读破 4. 引经 2 。。。. 说文解字注. 发明义例 校勘文字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六章第三节 文字音韵训诂专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第三节 文字音韵训诂专书 主要参考书: 说文解字注、尔雅义疏

  2. 说文解字 • 一、《说文》的部首及其排列体例 • 1.540部,始一终亥。 • 2.以形近相系 • 3.以义近相系 • 4.先独体,后重叠 • 5.先正体,后反、倒

  3. 说文解字 • 二、列字体例 • 1.先实后虚(先专名后形态) • 2.按事物自然顺序 • 3.以义之相引为次,同类相邻

  4. 说文解字 • 三、说解体例 • 1 .先释义,后释形,以形说义 • 2.释音包括在释形之中 • 3.“读若”拟音和读破 • 4.引经 • 2 。。。

  5. 说文解字注 • 发明义例 • 校勘文字 • 说明六书 • 以声训发明许意/因声求义 • 以经证字 • 说明本义与引申假借义 • 同义词辨析 • 阐述语言文字观

  6. 发明义例 • 凡云“凡某之属皆从某者”,自叙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 • 凡言“从某、某声”者,于六书为形声也。 • 凡篆一字,先训其义,若“始也”“颠也”是;次释其形,若“从某,某声”是;次释其音,若“某声”及“读若某”是。合三者以完一篆,故曰形书也。 • 凡会意,合二字以成语,“一大”“人言”“止戈”皆是。

  7. 校勘文字 • 𠄞,高也。此古文丄。 • 注:古文上作二,故“帝”下、“旁”下、“示”下皆云“从古文上”,可以证古文本作二……今正丄为二, 为丄。 • 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注作:以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之中和,故谓之禾。(依《思元赋》注、《齐民要术》订。和、禾叠韵。)

  8. 说明六书 • 旅,从㫃从从(句。从㫃者,旌旗所以属人耳目)从(逗)俱也(说从从之意。力举切。五部)𣥐,古文旅(左传:“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者字以为声)古文以为鲁卫之鲁(此言古文假借也。《周本纪》:“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即《书序》“旅天子之命”。旅,陈也。)

  9. 以声训发明许意 • 凡注言一部、二部以至十七部者,谓古韵也。玉裁作《六书音均表》,识古韵凡十七部……俾形、声相表里,因耑推究,于古形、古音、古义可互求焉。 • “天,颠也。”注:此以同部叠韵为训也。凡“门,闻也”“户,护也”“尾,微也”“髮,拔也”皆此例。 • “吏,治人者也。”注:治与吏同在第一部。此亦以同部叠韵为训也。 • 禛,从示,真声。注:声与义同源,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

  10. 因声求义 • 犥,牛黄白色. • 注:黄马发白色曰骠,票、麃同声,然则犥者黄牛发白色也。《内则》:“鸟皫色。”亦谓发白色。

  11. 以经证字 • 旅,军之五百人为旅。注《大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引伸为凡众之称。 • 旁,溥也。注:司马相如《封禅文》曰:“旁魄四塞。”张揖曰:“旁,衍也。”《广雅》曰:“旁,大也。”按,旁读如滂,与溥双声。

  12. 说明本义、引申假借 • 粗,疏也。 • 注:疏者,通也。引伸之犹大也,故粗米曰疏。糲米与粺米挍则糲为粗……引伸假借之,凡物不精者皆谓之粗。 • 特,牛父也。 • 特本训牡,阳数奇,引申之为凡独之称.一与一为耦,故“实为我特”,“求尔新特”,毛云:“特,匹也。”

  13. 说明概括义与使用义 • 说文:作,起也。 • 注:《秦风·无衣》传曰:“作,起也。”《释言》《谷梁传》曰:“作,为也。”《鲁颂·駉》传曰:“作,始也。”《周颂·天作》传曰:“作,生也。”其义别而略同。别者,所因之文不同;同者,其字义一也。

  14. 说文解字注 • 自序:一字必兼三者,三者必互相求;万字皆兼三者,万字必以三者彼此互相求。 • 王序: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尝为《六书音均表》,立十七部以综核之,因是为《说文注》,形声、读若,一以十七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引经与今本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易本字,揆诸经义,便以本书,若合符节,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15. 说文通训定声 • 说文 • 说解文字:本训、形体、例证 • (本训及六书分析以许慎为宗,略有不同和补充) • 通训 • 列“转注”“叚借”二条。“其一字而数训者,有所以能通之也。通其所可通则为转注,通其所不通则为叚借。”“转注”说明引申义,“叚借”说明通假义。均先列义项,再举书证。 • 定声 • 列“古韵”“转音”二条。

  16. 说文通训定声 • 一、按古韵十八部列字,1137个声符分隶十八部 • 二、各部中,同声符字相系 • 三、许慎《说文》不收,但见于许慎说解、叙、偏旁、小徐本、他书所引者,予以补入。

  17. 尔雅 • 训诂纂集书。战国开始纂集,汉代补充。解释六经,其中解释《诗经》比例较大。 • 分十九篇。前三篇解释常用词。后十六篇解释专门事物名称。 • 诂言训:词语 • 亲:亲属关系 • 宫器乐:房屋器物 • 天地丘山水:地理 • 草木:植物 • 虫鱼鸟兽畜:动物

  18. 训诂 •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诗》曰:‘诂训。’”故(古)言为诂(“释诂”“诂训是式”);训故言亦为诂。 • 《说文》:“训,说教也。从言,川声。”训之言顺,用言语引导为训,描写事物形貌亦为训(孔颖达:“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描写事物形貌的词亦为训(“释训”)。

  19. 训诂 • 诂、训二字本同义并列,“训诂”又作“诂(故)训”。《毛诗故训传》,故、训、传三字并列。 • “训诂”又可理解作动宾关系。(段注诂字:“训诂者,顺释其故言也。”) • 训诂学,以《尔雅》为训诂学形成的标志。

  20. 诂言训:同训纂集 • 同训不等于同义,有同形词 • 台朕賚畀卜陽予也(賚卜畀皆賜與也與猶予也因通其名耳魯詩云陽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陽) • 从经传训释中纂集,有本义,有引申义,有假借义

  21. 尔雅义疏 • 引证文献 • 因声以求义 • 指出假借 • 说明引申规律,整理意义系统

  22. 引证文献 • 權輿者,《广雅疏证》以为“其萌虇蕍”之叚音,则与才、落义皆相近。《诗》“不承權輿”,《文酌》篇云:“一斡勝權輿。”《周月》篇云:“日月權輿。”《大戴礼·诰志篇》云:“百草權輿。”皆以“權輿”连文。

  23. 说明本义与引申义关系 • 初者,裁衣之始 • 哉者,草木之始 • 基者,筑墙之始 • 肇者,开户之始 • 祖者,人之始 • 胎者,生之始也 • 每字皆有本义,但俱训始,例得兼通,不必与本义相关也。

  24. 因声求义 • 诂者,《说文》云:“训故言也。”从古声。“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释文》引张揖《杂字》云:“诂者,古今之异语也。”然则诂之为言故也,故之为言古也。诂,通作故,亦通作古……

  25. 指明通假 • 哉者,才之叚音。《说文》:“才,草木之初也。”经典通作哉……是才、哉古字通,又通作载……《尔雅释文》哉亦作栽……(栽或为兹,兹、栽、哉古皆音同字通也) • 古书多叚借,今略为标举。如基、肇 、祖三字俱训为始……肇

  26. 说明引申规律 • 首,始也。 • 首者,与鼻同意。《方言》云:“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是首、鼻其义同。特言此者,人生之始,首、鼻居先也。

  27. 广雅 • [魏]张揖撰 • 《上广雅表》窃以所识择撢群艺,文同义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庶物易名,不在《尔雅》者,详录品覈,以著于篇。 • 《广雅疏证序》:其自《易》《书》《诗》“三礼”“三传”经师之训,《论语》《孟子》《鸿烈》《法言》之注,《楚辞》、汉赋之解,讖纬之记,《苍颉》《训纂》《滂熹》《方言》《说文》之说,靡不兼载。盖周秦两面三刀汉古义之存者,可据以证其得失;其散佚不传者,可藉以闚其端绪。

  28. 广雅疏证 • 自序: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纲。……乃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 段序

  29. 广雅疏证 • 《广雅·释诂》一:“府,取也。” • “凡与之义近於散,取之义近於聚。聚、取声又相近,故聚谓之收,亦谓之敛,亦谓之集,亦谓之府;取谓之府,亦谓之集,亦谓之敛,亦谓之收。取谓之捊,犹聚谓之裒也;取谓之掇,犹集谓之缀也;取谓之捃,犹聚谓之群也。”

  30. 广韵 • 《切韵》系韵书集大成之作。是研究中古音的首要材料,也是考察上古音韵的重要材料。 • 206韵,以四声分卷;四声相承。入声配阳声。 • 《切韵考》通过反切系联,证明《广韵》206韵有311个韵类,41声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