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459 Views
唐诗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导入. 杜甫 :现实主义诗人。 理想: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诗史”、“诗圣” 《 望岳 》 《 石壕吏 》 《 春望 》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解题. “ 茅屋”,即杜甫于 肃宗上元年( 760 ),在朋友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 歌,古诗体裁之一,通称 “ 歌行体 ” 。 因 “ 茅屋为秋风所破 ” 而 “ 歌 ” ,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 朗读欣赏.
E N D
唐诗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导入 杜甫:现实主义诗人。 理想: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诗史”、“诗圣” • 《望岳》 • 《石壕吏》 • 《春望》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题 • “茅屋”,即杜甫于肃宗上元年(760),在朋友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 • 歌,古诗体裁之一,通称“歌行体”。 • 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
朗读欣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qīn 怒号 布衾 háo pì chóng 三重茅 庇 wù 挂罥 juàn 突兀 xiàn 见此屋 长林梢 cháng 沉塘坳 ào 读准下列加点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 怒号:大声怒吼。 “怒”,用了拟人手法。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感情色彩。 “风怒号”三字声响宏大,让人如闻秋风咆哮。 • 三:课文中解释为“泛指多”。
三:课文中解释为“泛指多”,如果是指“多”,那杜甫草堂的茅草盖得很厚,以当时杜甫的处境来看,会是这样吗?三:课文中解释为“泛指多”,如果是指“多”,那杜甫草堂的茅草盖得很厚,以当时杜甫的处境来看,会是这样吗? 设疑: 点拨: 三:是虚数,古人用“三”,有时形容多,有时则可以形容少。 ? 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三缄其口(表示多) 例子: 三言两语(表示少) !!! 结论: “三”这里形容少。 “三重茅”指草堂盖得很薄,不多几把茅草。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罥:挂。 • 长:高。 长林:指较高的一些树木。 • 坳:水边低地。 沉塘坳:书上解释为“沉到池塘水边”。
如果茅草沉到池塘水边,前面的“飘转”一词就显得无理了。如果茅草下坠入水里,那也是不会下沉的。所以,“沉”在这里解释成“下沉”是解释不通的。究竟该如何解释呢?如果茅草沉到池塘水边,前面的“飘转”一词就显得无理了。如果茅草下坠入水里,那也是不会下沉的。所以,“沉”在这里解释成“下沉”是解释不通的。究竟该如何解释呢? 设疑: 沉塘坳:书上解释为“沉到池塘水边”。 沉:下沉。 ? 高者——下者 点拨: 挂罥——飘转 对仗 长——沉 (形容词) !!! 林梢——塘坳 结论: 沉:深。沉塘坳,水很深的池塘。 “下者飘转沉塘坳”:茅草下坠入深洼池塘,飘转水面。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叹息? 暴寡欺弱 南村群童: 困顿失意 自身际遇: 衰替浇薄 当时世风: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 俄顷:一会儿。 •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 向昏黑:渐渐黑下来了。 向:渐近 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冷 特点 破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布衾:布被子。 这两句诗词约义丰,概括了诗人长期以来的贫困生活。而这贫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比喻) 夜雨点点如麻,连绵不断,衾冷似铁,床无干处,秋风破屋的惨剧,达到高潮。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 彻:到达,这里指到天明。 何由彻:如何捱到天亮。
“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社会现实: •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 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 忧国忧民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眼前的处境 风雨飘摇中的茅屋 回到现实:风破茅屋、长夜沾湿、衾冷似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安得:如何能得到。 • 庇:遮盖、掩护。 “庇”与上文“漏”“冷”相呼应。 • 寒士:贫寒的人。 • 见:通“现”,出现。 • 突兀:高耸的样子。
理想 推己及人 现实 天下寒士 风破茅屋、长夜沾湿、衾冷似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 崇高 博大 表现了诗人( ) 胸襟和( )理想。
表达方式:描写、叙事——抒情 感情基调:沉重悲痛、暗淡愁惨——奔放热烈、铿锵激越 境界:“茅屋”——“广厦”,豁然开朗 内容:现实——理想 …… 朗读全诗,比较§5与§1-4的不同: §5作用: 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提高了全诗的思想性,升华了主题,形成了深远感人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水槛遣心》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变为现实;而洋溢在他诗歌中的忧国忧民思想,作为一笔精神财富感染着、激励着千百万志士仁人,闪烁着永恒的光芒。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变为现实;而洋溢在他诗歌中的忧国忧民思想,作为一笔精神财富感染着、激励着千百万志士仁人,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诗 圣 著 千 秋 草 堂 留 后 世
作业: 写一篇诗歌鉴赏文。 鉴赏: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常熟市实验中学主页www.csssyzx.com/许老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