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805 Views
《 心经 》 的般若正观. 济群法师. —— 绪论 ——. 标宗. 一、. 般若正观. 二、. 认识空性. 三、. 认识世间诸法即是空性 —— 不住世间. 四、. 认识生死即是空性 —— 超越生死. 五、. 认识轮回与解脱即是空性 —— 烦恼即菩提. 六、. 从观照般若进入实相般若. 七、. 依空性慧成就解脱、成就无上菩提. 八、. 赞叹般若的功德. 九、. 结劝. 十 、. —— 绪论 —— 1 、从五大要素说起. 皈依. 发心. 戒律. 正见. 止观. 2 、说明从正见到止观的修习,是抵达解脱的关键.
E N D
《心经》的般若正观 济群法师
——绪论—— 标宗 一、 般若正观 二、 认识空性 三、 认识世间诸法即是空性——不住世间 四、 认识生死即是空性——超越生死 五、 认识轮回与解脱即是空性——烦恼即菩提 六、 从观照般若进入实相般若 七、 依空性慧成就解脱、成就无上菩提 八、 赞叹般若的功德 九、 结劝 十 、
——绪论——1、从五大要素说起 皈依 发心 戒律 正见 止观
2、说明从正见到止观的修习,是抵达解脱的关键2、说明从正见到止观的修习,是抵达解脱的关键 • B、依正见修习止观, • 是抵达解脱的关键。 A、从闻思经教 树立正见。
3、《心经》的内容及重要性 A、《心经》是般若系 统的经典,为六百卷 《般若经》的精髓 • B、《心经》蕴含着般 • 若法门的缘起性空正见, • 依此正见观修能抵达无 • 上菩提。
4、说明此次讲解《心经》的角度 此次讲题为“般若正观”,着重从观修角度, 探讨如何将空性正见落实于观修中,成为通 达空性,解除烦恼的力量。
一、标宗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Logo
1、释般若 A、何为般若。梵语般若,汉译慧、明、智慧。智慧——通达真相及究竟解除烦恼的能力B、三种般若 文字般若:三藏典籍,承载着开显般若的方法。观照般若:依般若正见而起禅观(观察修、观照修) 实相般若:通达空性的无分别慧。
2、释波罗蜜多A、何为波罗蜜多。波罗蜜多,译为度、到彼岸。 依般若摆脱生命中的迷惑,从生死的此岸抵达涅槃的彼岸。B、发菩提心,修习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能圆成无上佛果。(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
2、释波罗蜜多A、何为波罗蜜多。波罗蜜多,译为度、到彼岸。 依般若摆脱生命中的迷惑,从生死的此岸抵达涅槃的彼岸。B、发菩提心,修习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能圆成无上佛果。(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
2、释波罗蜜多A、何为波罗蜜多。波罗蜜多,译为度、到彼岸。 依般若摆脱生命中的迷惑,从生死的此岸抵达涅槃的彼岸。B、发菩提心,修习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能圆成无上佛果。(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
观自在菩萨1、观,何为观?观在心经修行中的重要性。2、何为自在,远离烦恼及迷惑而得心灵自在。3、观自在,通过般若正观而得自在。观自在菩萨1、观,何为观?观在心经修行中的重要性。2、何为自在,远离烦恼及迷惑而得心灵自在。3、观自在,通过般若正观而得自在。
行深般若波罗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1、何为深般若——实相般若2、照见——般若深观。3、何为五蕴(自性)皆空——深观五蕴诸法皆是空性。不是想像中的空,也不是分析了才空,而是本性是空。4、照见五蕴皆空,从而扫除二执(我执、法执)及二障,度脱一切苦厄。行深般若波罗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1、何为深般若——实相般若2、照见——般若深观。3、何为五蕴(自性)皆空——深观五蕴诸法皆是空性。不是想像中的空,也不是分析了才空,而是本性是空。4、照见五蕴皆空,从而扫除二执(我执、法执)及二障,度脱一切苦厄。
二、般若正观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Logo
二、般若正观 1、了解色空不二,解除凡人色空对立的妄执。 2、认识色即是空。 了知色(如手机)是缘起无自性、空,破除凡人对色(如手机)的自性见。在缘起性空的思惟(观修)中,逐步解除凡人(于手机上)迷惑的设定及执著。 修行口诀:手机不异空,空不异手机;手机即是空,空即是手机。
二、般若正观 3、返观心的真实,觅心了不可得, 安住在虚空般的无限空无中。 4、以无所得的心深观手机, 手机即是空性。 5、体认手机即是空性, 将心安住于空性中, 了解手机的如幻如化。 Logo
二、般若正观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二、般若正观 1、了解受、想与空是不二的,解除凡人妄见。 2、认识受想行识是空。思惟(观修)受想行识皆是缘起无自性、空。在缘起性空的思惟中,解除受想行识的自性见及依自性见生起的颠倒妄想(迷惑)。 修行口诀: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不异受。
二、般若正观 3、返观心的真实,觅心了可得, 安住在虚空般的无限空无中。 4、以无所得的深观受想行识,受 想行识即是空性。 5、体认受想行识即是空性,将心安住于空性,了知受想行识如梦如幻。
三、认识空性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三、认识空性 1、不生不灭(约有无),缘起法的生灭,只是缘聚缘散,没有自性的生灭。生灭只是世俗假相,实质上不生不灭。 认识到不生不灭,摆脱对生灭的执著及烦恼,将心安住于不生不灭的空性中。
三、认识空性 2、不垢不净(约性质),缘起法的垢净,只是随人好恶或相待假立,没有自性的垢净。 垢净只是一种假相,实质上不垢不净。 认识到不垢不净,摆脱对垢净的执著及烦恼,将心安住于不垢不净的空性中。
三、认识空性 3、不增不减(约数量),缘起法的增减,只是因缘的合离,没有自性的增减。 增减只是世俗假相,实质上不增不减。 认识到不增不减,摆脱对增减的执著及烦恼,将心安住于不增不减的空性中。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依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 说明世间诸法即是空性。 四、认识世间诸法即是空性——不住世间
四、认识世间诸法即是空性——不住世间 1、三科的内容: 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积集义。
四、认识世间诸法即是空性——不住世间 十二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处是生长义。指六根缘六尘,能生起六识。 十八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四、认识世间诸法即是空性——不住世间 2、三科构成了我们的身心世界。 说明世间诸法(家庭、财富、地位、事业等) 即是空性。 A、了解家庭即是空,从缘起性空的观修中, 解除对家庭的妄想执著。 修行口诀:家庭不异空,空不异家庭; 家庭即是空,空即是家庭。 B、返观心的真实,觅心了不可得, 安住在虚空般的无限空无中。
五、认识生死即是空性——超越生死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五、认识生死即是空性——超越生死 1、生命的轮回——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十二因缘揭示了有情生命轮回的规律。
五、认识生死即是空性——超越生死 2、有情的生死轮回,即是空性。而生死的解除也是空性。 A、了解无明乃至老死即是空。从缘起性空的思惟中(观修),解除依十二因缘的延续。 修习口诀:老死不异空,空不异老死;老死即是空,空即是老死。
五、认识生死即是空性——超越生死 B、返观心的真实,觅心了不可得,安住在虚空般的无限空无中。 C、以无所得的心观生死轮回,生死轮回即是空性。 D、体认生死即是空性,将心安住于空性中,了知生死如梦如幻。
六、认识轮回与解脱即是空性——烦恼即菩提 无苦集灭道 1、四谛是佛法修学大纲,包括世出世间两重因果。 2、苦集灭道即是空。从缘起性空的思惟中,了知苦集灭道无自性、空。解除依苦集灭道生起的妄想执著。 修行口诀:苦不异空,空不异苦;苦即是空,空即是苦。 Logo
六、认识轮回与解脱即是空性——烦恼即菩提 3、返观心的真实,觅心了不可得。以无所得心禅观苦,苦即是空性。 4、在体认苦集灭道的空性中,认识到烦恼即是菩提。 Logo
无智亦无得 1、何为智、得。智为能观之智(观照般若)。得,为所观之境。 在观照般若的修行中,有智有得,还是妄识的作用。 2、随着观照般若的增强,境寂心空,无智无得,从而契入实相般若。 七、从观照般若进入实相般若
八、依空性慧成就解脱、成就无上菩提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八、依空性慧成就解脱、成就无上菩提 1、无所得——空性智慧的特征。 2、菩萨依无所得的智慧,证得空性,解脱烦恼,从而心无挂碍(超越对色身、财富、家庭、地位等挂碍)、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3、成就空性慧解除烦恼,是三世诸佛成佛的唯一途径。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 赞叹般若法门 是大神咒,能力巨大无比,能断除一切烦恼。 是大明咒,是智慧光明,能通达一切 是无上咒,是至高无上的法门。 是无等等咒,是独一无二的。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般若法门的究竟功用。 九、赞叹般若的功德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呵。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呵。 揭谛,去啊! 揭谛,去啊! 波罗揭谛,到彼岸去啊! 波罗僧揭谛,大家都到彼岸去啊! 菩提萨婆呵,抵达无上佛果 十、结劝 济群法师 《心经》的般若正观
愿以此功德, 普及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