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412 Views
第六章 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文明时代与文明起源 第二节 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 第三节 三次革命与文明起源 第四节 关于原史时代的划分. 城子崖遗址发掘现场. 第一节 文明时代与文明起源. 目 次 一、文明与文明时代 二、文明要素与文明起源 三、文明形成的标准问题. 濮阳西水坡M 45 (仰韶). 一、文明与文明时代. 所谓文明,就是指文化的发达程度。 “ 文明 ” 一词成立的基础在于比较,文明的种种含义就是相对性特点的具体表现。
E N D
第六章 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文明时代与文明起源 第二节 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 第三节 三次革命与文明起源 第四节 关于原史时代的划分 城子崖遗址发掘现场
第一节 文明时代与文明起源 目 次 一、文明与文明时代 二、文明要素与文明起源 三、文明形成的标准问题 濮阳西水坡M45(仰韶)
一、文明与文明时代 所谓文明,就是指文化的发达程度。“文明” 一词成立的基础在于比较,文明的种种含义就是相对性特点的具体表现。 文明时代则是相对于野蛮时代而言的,文明起源通常也是指人类社会如何由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而“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二、文明要素与文明起源 文明是社会文化程度的综合表现,包含多种因素。文明起源首先应是指这些因素的发生过程,亦即各种文明要素的起源及有机集合过程。 人们或以城市、文字、青铜器和礼仪性建筑,或以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等,划分出两类不同的文明构成要素。这两类文明要素可分别以物化形态和社会形态来概括,两者在逻辑关系方面的联系与区别则不容忽视。
三、文明形成的标准问题 文明的形成不等于文明要素的起源。文明时代的基础是超越血缘关系的阶级,而国家是文明社会的高度概括。因此,文明的形成标准应当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 表面上,文明的形成标准似乎等同于社会形态要素,其实不然。前者是结果,而后者是过程。过程与结果之间虽有联系,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或者说过程并不等于结果,结果也不等于过程。
第二节 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 目 次 一、从信古、疑古到考古 二、关于城市起源问题的探索 三、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讨论 四、关于文明起源问题的讨论
一、从信古、疑古到考古 历史上,史学家对古史传说基本采取了相信的态度,孔子即“信而好古”。 戊戌变法失败后,人们逐渐把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在思想文化方面,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尤其五四运动以来,顾颉刚、胡适、钱玄同等人掀起了疑古辨伪思潮,人称“疑古派”。 在信古与疑古的辩论中,不约而同地就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考古学的未来发展。
二、关于城市起源问题的探索 古代的城市基本都拥有城垣设施。因而,史前城址的发现与确认,便引起了城市起源问题的热烈讨论。其中涉及城市的判断标准,以及城市的起源于形成时间。 目前,早期城市形成于龙山时代的观点比较普遍。其他观点则在形成时间上或早或晚。 关于中国早期城市的特点,其政治、军事和文化意义勿需置疑。进而,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早期城市的商品经济因素并不突出,但却是社会财富的聚敛与消费中心。
三、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讨论 城市起源与国家起源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国家是在氏族社会的基础上逐渐发生的,有关国家形成时间的认识存在着较大差异。 传统上,一般是把夏代作为早期国家的形成阶段。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早期国家形成于龙山时代,少数学者甚至提早到仰韶文化时期。
四、关于文明起源问题的讨论 除文明要素与形成标准外,文明起源还涉及时间、地域和起源模式等具体问题。 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时间基本等同于国家,起源地区则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 在起源模式方面,独立发生说逐渐取代了外来说,并先后形成了中原中心辐射论和多中心起源论等观点。其中,多中心起源论的观点较为可观,目前也比较流行。
第三节 三次革命与文明起源 目 次 一、居住革命及其意义 二、农业革命及其意义 三、城市革命及其意义
一、居住革命及其意义 居住革命就是指基于居住方式转变而导致的一系列革命性变化。居住方式转变一则涉及天然穴居到人工建筑的根本性转变,二则涉及居住地的根本性转移,从而实现了阶地平原地带的长期定居。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因建筑需要而导致了石器与木加工技术的全面创新,用于砍伐加工木材的石斧、石锛、石凿等磨制石器粉墨登场,人工聚落迅速发展。其次,长期定居有利于观察实践,有利于经验积累和创造发明。再次,在特定地区,居住革命奠定了第二次革命的基础,进一步引发并促进了史前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二、农业革命及其意义 农业革命就是指由于农业的发生而导致的一系列革命性变化。 首先,农业生产的时间与能量付出,在定居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强化了领域观念。 其次,随着季节性或完全性剩余产品以及劳动分工的普遍出现,生产、分配与管理的社会权力需求增大。 再次,农业经济大大增加了战争的诱因,防御性聚落随之普遍出现。
三、城市革命及其意义 城市革命就是指城乡分化及其进一步引发的重大社会变革。城市革命不是居住革命的简单延伸,核心内容则在于社会结构变革。 大量非农业人口的聚居,不仅彻底打破了血缘组织结构,而且必须控制相当的乡村聚落以获得必要的食物供应。 社会管理机构随之趋于专门化和复杂化,以城市为核心的早期国家逐渐形成。
第四节 关于原史时代的划分 目 次 一、原史时代的涵义 二、中国原史时代及其特征 三、中国原史时代分期 舞阳贾湖遗址龟甲刻符
一、原史时代的涵义 “原史” 就是以文字及文字制度为基础,在史前与历史时代之间所划分出的过渡阶段。 欧洲学者赋予原史一词较为复杂的涵义。既可指本民族的传说历史,也可指为周围进步民族文献记载所涉猎的后进民族历史。 原者,初也;史者,文字历史也。把原史时代限定在史前时代向成熟的历史时代之过渡阶段,似乎比较合适。所谓传说,多应是特殊记录方式下的历史传承结果,而直接的记录结果却很容易被历史所淹没或者尘封。
二、中国原史时代及其特征 中国原史时代大致从五帝时代(约当龙山时代)到西周灭亡。社会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城乡分化、军队的出现、王权的形成、父系家庭、世袭制等。历史传承特征主要表现为:注重和宣扬民族历史、神化英雄人物、文字与文字制度初步形成等。 丁公城址出土陶文(拓片与摹本)
三、中国原史时代分期 中国原史时代的社会发展特点及水平并非一成不变,其间也存在着一些阶段性的特征差异,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约当龙山时代,中期约当夏及商代前期(盘庚迁殷之前),晚期约当商代后期至西周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文明基本都是在原史时代消亡的,说明原史文明可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缺陷。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与百家争鸣,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中国原史文明的结构性缺陷,因而没有成为“失落的文明”。
授课结束 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