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 likes | 1.01k Views
單元: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 台中女中 林淑華老師. 茶與市民生活. 茶與我的生活之一. 茶與我的生活之二. 課綱說明(一). 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最能呈現新文化史與新社會史的研究新趨向 。本單元選擇「茶」及「戲劇、通俗文學」當作專題,期盼由此以小見大, 討論宋代以來市民階層興起之後,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新面貌 。 茶與華人生活之密切關係,然而茶如何形成飲料?宋代以來,飲茶及茶坊之普及與社會經濟有何關係?與禮儀習俗又有何關係?這些問題都值得探討。
E N D
單元: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 台中女中 林淑華老師 茶與市民生活
課綱說明(一) • 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最能呈現新文化史與新社會史的研究新趨向。本單元選擇「茶」及「戲劇、通俗文學」當作專題,期盼由此以小見大,討論宋代以來市民階層興起之後,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新面貌。 • 茶與華人生活之密切關係,然而茶如何形成飲料?宋代以來,飲茶及茶坊之普及與社會經濟有何關係?與禮儀習俗又有何關係?這些問題都值得探討。 • 傳統中國社會,飲茶文化往往與聽戲、說書有關。本主題可以從市民生活及休閒文化入手,討論戲劇及通俗文學之演變,更可從戲劇及通俗文學之內容討論倫理價值及社會教化。
課綱說明(二) 資料來源:汪栢年,《通俗小說與市民生活》,歷史學科中心研習手冊(97)
課綱說明(三) • 一、茶的歷史發展 (特別是與本草的關係) • 二、宋代以來,飲茶及茶坊之普及 與社會經濟有何關係? • 三、茶與禮儀習俗的關係?
講授大綱 • 一、從本草到品茗 (一)作為「本草」的茶 (二)作為「飲料」的茶(唐朝以後製茶與飲茶的發展) • 二、飲茶及茶坊之普及與社會經濟 (一)唐朝以前的飲茶風氣 (二)唐朝的飲茶風氣 (三)宋代飲茶及茶坊之普及與社會、經濟的關係 (四)元代的飲茶與社會經濟生活 (五)明朝飲茶及茶坊之普及與社會、經濟的關係 (六)文人飲茶風氣 (七)清朝以後的茶館發展 • 三、茶與禮儀習俗的關係 (一)與婚禮的關係 (二)待客之禮 (三)敦親睦鄰 • 四、其他的聯想
物質文化的研究取向 • 一方面討論各項物件及其相關社會現象的物質文化演變內容,藉以增進對日常生活結構演變與意義建構的理解 • 另一方面則同時努力「發揮同理心」並帶著批判性的現實關懷去探究日常生活的古今之變,進而凸顯物質世界變動背後所黏著貼附的「新的生活方式與社會秩序」。 • 邱澎生,〈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辯證〉,《新史學》17卷4期,2006年12月,頁14。
茶的發展—從本草到品茗 • 一個炎熱的午後,當你萬分口渴走進一家便利商店,想要拿一瓶飲料來喝時,你會選擇? • 這時你想起媽媽交代的話,不要喝沒有營養的垃圾飲料,但是你又很想止渴,暢快一下,兩相抉擇與平衡之下,你選擇了
從本草到品茗 • 你有想過茶與健康的關係嗎? • 近代研究中,發現了更多茶與健康的關係 一、泡茶的過程中,必須將水煮沸,使得許多 的細菌與疾病(如痢疾),不致危害人體 二、茶含有維生素、鎂、鉀,而茶中的茶多酚具有多元保健作用,可抑制癌細胞增生作用與發炎反應,兼具瘦身與抗癌的作用
作為「本草」的茶—唐朝及其以前茶的食(飲)用作為「本草」的茶—唐朝及其以前茶的食(飲)用 • 茶早期在中國也是被當作藥物加以認識,所以食用方式也與此有關 • 一、生嚼 • 二、加水煮成羹湯食用
作為「本草」的茶—唐朝及其以前對於茶的認識作為「本草」的茶—唐朝及其以前對於茶的認識 • 曹魏張揖《廣雅》謂:「荊、巴間茶葉作餅,葉老,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擣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笔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 南朝陶弘景對《神農本草經》進行增補集注,將「令人不眠」作為茶的共同特性
作為「本草」的茶—唐朝時期更多的瞭解與認識作為「本草」的茶—唐朝時期更多的瞭解與認識 • 唐代官修《新修本草》質疑過去對於茶的分類方式,將茶另立出來,分類於木部之下,記載茶的性味、主治功效與生長地域 • 唐朝對於本草分類及茶葉特性上,都有更正確、清楚的瞭解
問題與討論 作為「本草」的茶 • 從唐朝及之前對茶的記載觀之,大多數的文字記錄多與何種類型的書籍有關?其可能原因是什麼? • 從以上的介紹推斷,古人對於茶的認知有什麼樣的轉變,而他們可能是透過怎樣方式去認知茶的性質?
作為「飲料」的茶—唐朝製茶與飲茶(一) • 改變—製茶與飲用方式的講究 • 製茶 據《茶經》記載,唐朝製茶過程有蒸、搗、拍、焙、穿、封等程序。 • 飲茶 • 唐朝主要的飲茶方式有二: • 一、庵茶。將茶末用開水沖灌後飲用 • 二、煎茶。陸羽提倡及改良之法
作為「飲料」的茶—唐朝的飲茶(二) 陸羽提倡及改良之「煎茶」法: • 1.先將茶碾為極細的粉末 • 2.將尋得的好水放在茶釜中煎 • 3.當水出現第一沸,加入適量食鹽調味 • 4.水第二沸時,一邊攪動釜內的水,一邊加入適量茶末,此時會浮出的泡沫,稱為湯花 • 5.接著進行分茶,最重要的是湯花的分配
作為「飲料」的茶—唐朝飲茶不同面向的影響 • 一、適應了不同的需求 • 開水沖灌重視實用性,便於茶葉的攜帶與隨時飲用。陸羽提倡的煎茶法,保留了更多茶的原味,建立飲茶品茗的藝術 • 二、飲茶講究產地、器皿、水質等。 • 喝茶一事不再是因已從生理上的止渴,昇華為文化的一種象徵(唐詩與茶 盧仝的七碗茶)
唐詩與茶 盧仝對「茶」的讚嘆 • 一碗喉吻潤 • 兩碗破孤悶 •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 五碗肌骨輕 • 六碗通仙靈 •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作為「飲料」的茶—宋朝的飲茶 • 唐末五代,又出現點茶法,成為宋朝重要的飲茶方式之一。 • 點茶是將茶先放進茶碗中調勻,然後加入沸水,由於重視注入沸水時的速度與落點,所以稱此為「點茶」
作為「飲料」的茶—元朝的飲茶 • 元代的飲茶方式成為唐宋到明清的過渡 • 據王楨《農書》記載:「茶之用者,曰茗茶、曰末茶、曰蠟茶。」 蠟茶:是進貢宮廷的珍品 末茶:是唐宋主要的飲茶方式 茗茶: 元代是將散茶與水同煎 • 散茶的喝法在唐朝雖然就已經出現了,但至此時才漸漸重要
作為「飲料」的茶—明、清的製茶 • 改變—以散茶為主。 • 原因:明洪武24年(1391)明太祖下詔:「罷造龍團,唯採茶芽以進。」散茶從民間的普及,至此成為宮廷貢品。 • 製茶 • 將摘取下的茶芽,進行包括殺青、攤涼、揉捻、焙乾等處理過程。
作為「飲料」的茶—明、清的飲茶 • 飲茶 • 明、清的飲茶方式:以泡茶為主 • 影響 • 以散茶為主的葉茶,發展出包括紅茶、黃茶、花茶等品類繁多的茶類 • 沖泡取代煎茶的飲用方式,保留了茶的自然原味,影響至今
作為飲料的「茶」 發展綜述 • 製茶過程 • 生嚼煮羹→製作團茶→散葉茶 • 從簡單到複雜,再從複雜到簡單 • 飲茶方式 • 唐朝:庵茶、煎茶 • 宋朝:點茶 • 元、明、清:以散茶為主
從「本草」到「飲料」 問題與討論 1、從曹魏及其以前,歷經唐朝、明朝的發展,茶的味道上有什麼樣的轉變?你認為味道的轉變對於茶的普及有沒有影響。 • 2、從陸羽《茶經》所述的泡茶方式來看,唐朝飲茶的目的可能有那些?而陸羽所提倡的飲茶方式不同於以往,對於飲茶發展成為一種文化有什麼樣的影響。 • 3、飲茶方式的轉變,使茶具的發展有什麼樣的變化
從茶具演變看茶的歷史—魏晉南北朝 • 南朝 越窯蓮花紋碗(青釉盞托) • 這件(組)器物實際由茶盞、茶託兩件組成。盞中心刻蓮蓬,往上是蓮瓣;托內也飾以蓮瓣紋。釉色瑩潤,青中閃黃,開小紋片。構思巧妙,頗似一盞蓮花燈。 • 東晉、南朝時,在江南及閩、贛等地出產的青瓷器中,已有茶盞、茶托(盤)相配套的用法,這裏的茶托中心下凹,周圍有突起的托圈,用來放置杯盞。 • 圖片來源 http://individual.utoronto.ca/timzhao/tea/teapot/qingyoujishou.html (南方嘉木)
從茶具演變看茶的歷史—唐朝 • 圖片說明(由左到右):《酒醒問茶圖》、白釉茶鍑、風爐鎏金銀茶碾、金銀絲結條茶籠、鎏金銀鹽台 • 圖片來源http://www.chaye.com.cn/right4_4-1.asp.htm、http://individual.utoronto.ca/timzhao/tea/teapot/luyupot.html
從茶具演變看茶的歷史—唐朝 • 圖片說明(由左到右):《酒醒問茶圖》、白釉茶鍑、風爐鎏金銀茶碾、金銀絲結條茶籠、鎏金銀鹽台 • 圖片來源http://www.chaye.com.cn/right4_4-1.asp.htm、http://individual.utoronto.ca/timzhao/tea/teapot/luyupot.html
從茶具演變看茶的歷史—宋 • 圖片說明(由左到右) • 元 龍泉窯刻花執壺 • 宋 建窯黑釉盞 高4.5公分,口徑12.3公分,底徑3.5公分 • 宋 劉松年「鬥茶圖」 • 圖片來源http://www.lib.ntu.edu.tw/General/events/song/018.htm、http://individual.utoronto.ca/timzhao/tea/teapot/lqy.html
從茶具演變看茶的歷史—明、清 • 圖片說明(由左到右) • 明 永樂 無款 甜白三繫茶壺 • 明 宣德窯 紫金釉桃形把壺 • 宜興 紫砂壺 • 清 乾隆 描紅三清詩茶碗 • 圖片來源http://antiquities.npm.gov.tw/%7Etextdb2/NPMv1/sindex.php、http://www.yxzst.com/System_Kx/UpLoadPic/200562050626221.jpg
茶的發展—飲茶風氣盛行、茶館普及 • 當你正打開便利商店的冰箱,準備伸出手要去拿 時候,突然發現…… • 還有 • 同口味,不同牌子;同牌子,不同口味;不同牌子,不同口味,甚至有不同功效的
茶的發展—飲茶風氣盛行、茶館普及 • 看看商店的冰箱內,販賣最多的飲料就是茶,真的有那麼多人愛喝嗎? • 你知道嗎?全世界有2/3的人口,跟你一樣喜歡喝茶 • 而且愛喝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超過你現在歲數一百倍之前的中國
唐及其以前的飲茶風氣(一) • 西漢王褒在〈僮約〉有言:「膾魚包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 • 可見在西漢的四川地區,茶已經出現在日常的飲食生活,武陽已是當時重要的茶市場。 • 到了魏晉南北朝,飲茶的風氣仍於南方較盛,北方或有,應多是因為受到南人的影響。
唐及其以前的飲茶風氣(二) • 如《洛陽伽藍記》中有載: • 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道:肅一飲一斗。號為漏卮。經數年已後,肅與高祖殿會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謂肅曰:卿中國之味也,羊肉何如魚羹,茗飲何如酪漿?肅對曰:羊者是陸產之最,魚者乃水族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稱珍。以味言之甚是優劣。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唯茗不中與酪作奴。…彭城王重謂曰:卿明日顧我,為卿設邾莒之食,亦有酪奴。因此復號茗飲為酪奴。…朝貴讌會,雖設茗飲皆恥不復食,唯江表殘民遠來降者好之。
唐朝的飲茶風氣(一) •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 • 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舉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起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舖,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類甚多。楚人陸鴻漸(註:陸羽)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遠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
唐朝的飲茶風氣(二) • 從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所述,想一想 • 入唐後,飲茶風氣傳播開來。可能原因有: • 一、佛教的傳播 • 二、製造技術的進展與陸羽等人對飲茶文化的倡導 • 三、城市經濟的發展,使得茶館開始出現
近世的城市發展與城市生活的改變 一、現象:都市性質改變與商業性城鎮增加 二、影響 (1)擴大了城市居民活動的空間與時間 (2)消費量的擴張,帶動物質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日常活動與商品經濟的關係日深 資料來源: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史》,三民書局,1995年出版,頁211
唐朝的飲茶風氣 問題與討論 • 問題: • 關於飲茶的風氣,上述資料可看出,從南北朝到唐朝,飲茶盛行的地區、階級有什麼樣的轉變? • 從封演談唐代飲茶風氣及歷史第二冊所學,可看出那些唐朝的社會現象有助於飲茶風氣的普及?
宋代飲茶及茶坊之普及 與社會、經濟的關係(一) • 原因 • 1、產量的激增: (1)生產範圍的擴大 (2)貢茶、邊茶的需求 • 2、城市經濟、文化的繁榮 (1)經濟上,是市場經濟與商品流通的高度發展 (2)文化上,可見城市生活的繁盛與多樣性 • ——城市庶民的生活與茶息息相關
宋代飲茶及茶坊之普及 與社會、經濟的關係(二) 北宋 清明上河圖 所見街市景象
宋代飲茶及茶坊之普及 與社會、經濟的關係(三) • 《東京夢華錄》所記載北宋飲茶風氣的盛行及茶坊的普及 • 1、勾肆飲食,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置飲食,不置家蔬。 • 2、茶館林立,為迎合消費者,發展出不同功能 →可見經濟繁榮帶動日常飲食消費的情形
宋代飲茶及茶坊之普及 與社會、經濟的關係(四) • 汴京茶館的分布 • 集中於以下 幾處(舉例) • 朱雀門外街巷 • 潘樓東街巷 • 相國寺東門街巷
宋代飲茶及茶坊之普及 與社會、經濟的關係(五) • 北宋茶館的不同發展 • 有的茶坊「按管調絃」 • 有「北山子茶坊,內有仙洞、仙橋,仕女往往夜遊,喫茶於彼」 • 有「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 • 「至三更方有提瓶賣茶者。蓋都人公私榮幹,夜深方歸也。」
宋代飲茶及茶坊之普及 與社會、經濟的關係(六) • 北宋時茶坊的另種功能:資訊的流通 • 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鄰里互相支茶,相問動靜。→以茶睦鄰 • 茶坊由於人的往來,也應該也具有訊息流通的功能
宋代飲茶及茶坊之普及 與社會、經濟的關係(七) • 南宋臨安的茶肆更加發達 • 據《夢粱錄》記載:「汴京熟食店,張挂名畫,所以勾引觀者,流連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 →除了喝茶以外,也藉由店面裝飾來招攬客人,已有空間的消費概念
另一個聯想 現今的台中與南宋的臨安 • 1983年,春水堂的創立者劉漢介先生,投資設立新風貌茶行,就是希望在『焚香、掛畫、插花』的環境中提供小壺泡般色香味俱全的冷飲茶。 • 跟臨安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 資料:http://www.icetea.com.tw/aboutus.htm • (春水堂網站)
南宋臨安的茶坊(一) • 1、目的:適應各階層人群需求的消費 • 2、種類:茶肆、茶攤和茶樓。 • (1)茶攤的發展是因應流動的人潮,「便遊觀之人」 • (2)茶樓則是屬於較高層級的消費場所。 • (3)一般茶肆又因應需求,發展出不同人群的消費空間
南宋臨安的茶坊(二) • 臨安茶肆因應不同需求,有下列幾種: • A.勞動市場 • B.行業聚會所 • C.文人士大夫的社交場所 • D.花茶坊、水茶坊 • E.歌館 • F.書場 • G.棋局、賭局聚集處 參考資料:沈冬梅著,《茶與宋代社會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08,頁192~195
宋代飲茶及茶坊之普及 與社會、經濟的關係 綜論 • 茶館空間在宋代的意涵 • 飲食消費場所 • 具有多功能的人際社交空間 • 文化傳播與娛樂空間 • 透過二者,也創造出不同於過往的城市文化
宋代飲茶及茶坊之普及 與社會、經濟的關係 問題與討論 • 問題: • 請參考歷史第二冊(或兼及其他資料),用100~200字,寫出宋代社會、經濟呈現那些變化。 • 對照《東京夢華錄》所載,有那一些句子符合你在上題所述的內容。 • 參考《東京夢華錄》、「清明上河圖」、《夢粱錄》的資料,用100~200字,寫出兩宋的庶民與茶館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