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941 Views
第 16 章 金融與貨幣. 第一節 金融體系 第二節 貨幣的功能 第三節 貨幣的定義 第四節 貨幣創造 第五節 中央銀行的政策目標與工具 第六節 貨幣需求 第七節 貨幣市場均衡. 第一節 金融體系 (406). 讓資金需求者與供給者得以順暢交易的體系便稱為 金融體系 (financial system) 。 我國的金融體系可分為 金融市場 與 金融機構 兩大類 。. (406). 【 直接金融 】. 貨幣市場. 金融市場. 資本市場市場. 金融體系. 政府金融機構:中央銀行.
E N D
第16章 金融與貨幣 第一節 金融體系 第二節 貨幣的功能 第三節 貨幣的定義 第四節 貨幣創造 第五節 中央銀行的政策目標與工具 第六節 貨幣需求 第七節 貨幣市場均衡
第一節 金融體系 (406) • 讓資金需求者與供給者得以順暢交易的體系便稱為金融體系(financial system) 。 • 我國的金融體系可分為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兩大類 。
(406) 【直接金融】 貨幣市場 金融市場 資本市場市場 金融體系 政府金融機構:中央銀行 【間接金融】 金融機構 存款貨幣機構市場 其他金融機構 圖16-1 金融體系圖
(406) • 一、金融市場 • 金融市場(financial market)是指資金需求者與供給者「直接」交易的市場。 • 資金需求者直接發行請求權(公債、股票、國庫券等),賣給資金供給者而取得資金,這種交易方式稱為直接金融(direct finance)。 • 而金融市場按交易期限長短又分為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兩類。
(407) • 1.資本市場 資本市場(capital market)係指「1年以上」或是「未訂定交易期限」之有價證券進行交易的市場 。 • 2.貨幣市場 貨幣市場(money market)係指「1年以下」短期有價證券進行交易的市場 。
(407) • 二、金融機構 • 我國的金融機構可分為政府金融機構的中央銀行、存款貨幣機構與其他金融機構三類。(中央銀行留待第五節再做說明)。 • 金融機構相當於是中介的角色,而資金需求者是透過這些金融機構間接獲得資金,而非直接由資金供給者取得資金,所以這種交易方式稱為間接金融(indirect finance)。 • 近年來間接金融的比重約為直接金融的3倍。
(407-408) • 1.存款貨幣機構 存款貨幣機構(deposit monetary institutions)即是一般常見到的商業銀行、專業銀行(如中小企業銀行)及基層合作金融機構(如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 • 2.其他金融機構 其他金融機構如郵政儲金匯業局(簡稱郵局)、信託投資機構、保險公司。
(407-408) 【直接金融】 【資金需求】 【金融市場】 【資金供給】 A公司 資本市場:股票市場 1.老王買A公司增資股票 $ $ 政府 資本市場:債券市場 2.小李買10年期公債 B公司 貨幣市場:短期票券市場 3.老陳買B公司商業本票 第一銀行 貨幣市場:同業拆款市場 4.彰化銀行借款給第一 銀行借款 【資金需求】 【間接金融】 【金融機構】 【資金供給】 台灣銀行貸款給大華開店 台灣銀行:存款貨 幣機構 大華 5.老楊將錢存入台灣銀行 $ $ $ 政府 北山公司:其他金 融機構 北山公司買政府公債 6.小明買北山公司的人 壽保險 公司 與政 府 大風公司投資公司債與政府債券 7.大雄買大風公司募集 之共同基金 大風公司:其他金 融機構
Exercise (408) • 立即演練 • 選擇題:1、25、26
第二節 貨幣的功能 (408-409) • 一般貨幣具有下列四項功能: • 一、交易的媒介 • 二、計價的單位 • 三、價值的儲藏 • 四、延遲支付的標準
Exercise (P.531) • 立即演練 • 選擇題:2
第三節 貨幣的定義 (410) • 按照貨幣的流動性,貨幣可分成狹義貨幣與廣義貨幣兩種。 • 一、狹義貨幣 • 狹義貨幣(narrow-money)係指強調交易媒介功能的貨幣,其特徵為流動性較高。 • M1A=通貨淨額 + 支票存款 + 活期存款 • M1B = M1A + 活期儲蓄存款
(410) • 通貨淨額係指中央銀行發行通貨總額扣掉全體存款貨幣機構與及郵匯局之庫存現金的餘額,也就等於個人與企業所持有之通貨(currency held by the public,C)。 • 支票存款+活期存款+活期儲蓄存款= 存款貨幣(deposit money) 。
(410) • 二、廣義貨幣 • 廣義貨幣(broad-money)等於狹義貨幣加上流動性較弱,較偏重價值儲藏功能的準貨幣(quasi-money)的和。 • M2=M1B + 準貨幣 • 準貨幣包括定期存款、定期儲蓄存款、可轉讓定期存單、外匯存款(包含外匯活期存款、外匯定期存款、外幣定期存單)、外國人新台幣存款、重購回協定與郵政儲金。
(411) 表16-1 2012年12月的貨幣總計數與準備貨幣 (單位:10億元新台幣) 通貨淨額 1,203 +活期存款 3,128 +支票存款 410 = M1A 4,741 +活期儲蓄存款 7,677 = M1B 12,418 +準貨幣 21,156 = M2 33,574 通貨淨額 1,203 + 準備金 1,699 =準備貨幣2,902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全球資訊網
(4)大洋公司支票存款帳戶減少40萬元 (1)$500萬元 大洋公司 台灣銀行 (1)存款證明(支票存$500萬元) (2)40萬元台灣銀行支票 (3)40萬元台灣銀行支票 小山家具行 (2)沙發 (3)40萬元現金 思考16-1 支票是貨幣嗎? (410)
Exercise (411) • 例16-1 試分析下列各事件對當時M1A、M1B、M2、準貨幣的影響。 (a)老楊將銀行的活期儲蓄存款轉定期存款。 (b)小李預期美元將會貶值,將銀行的美元存款轉活期儲蓄存款。 (c)老沈打算買電腦,將活期儲蓄存款帳戶中提出2萬元放在身上。
(412) • 立即演練 • 選擇題:3-5、15、20、23、28 • 問答題:2 • 計算題:1
第四節 貨幣創造 (412) • 一、銀行準備金 • 1.準備金(reserves,R) 銀行將存款中保留不貸放出去的金額。 • 2.準備率(reserve ratio) 準備金佔存款的比例。 • 3.準備率的種類 • 法定準備率(required- reserved ratio, rr) 或稱為應提準備率 • 超額準備率(excess-reserved ratio, er)
(413) • 二、貨幣基礎 • 中央銀行所發行的通貨稱為貨幣基礎(monetary base, B),也稱為強力貨幣(high-powered money) 或準備貨幣(reserve money)。 • 中央銀行所發行的貨幣基礎不是為個人與企業所持有(C),便是為銀行的準備金(R), 故: B=C+R
(413) • 三、貨幣創造 • 3個簡化分析的假設 • 假設1:民眾不保有任何現金在身上,一有錢便立即存入他的銀行存款戶頭中。 • 假設2:所有銀行均不保有超額準備,都只按中央銀行規定的法定準備率來提列準備金,設法定準備率為 20%。 • 假設3:銀行一定可以把現金完全貸放出去。
(414) 表16-2 貨幣創造釋例
(413-414) • 貨幣乘數之推導
(414) • 當準備貨幣增加ΔB元,最終貨幣供給增加會超過ΔB元,這便是所謂的貨幣創造(money creation)。 • 而貨幣供給增加金額除以準備貨幣增加的金額,便稱為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 mm) 。
(415) • 四、貨幣創造的成立要件 • 1. 金融機構之存在 • 2. 準備貨幣之發行 • 3. 「部分」準備 • 4. 民眾銀行儲蓄之行為
(415) • 五、影響貨幣乘數大小的因素 • 1. 法定準備率 法定準備率愈高,貨幣乘數愈小 。 • 2. 民眾保有現金的比例 民眾保有現金的比例愈高,貨幣乘數自然 愈小。
(416) • 六、一般化的貨幣乘數 假設神仙國的相關資料為: 1.通貨淨額(C)為全國活期存款(DD)的10%; 2.全國的活期儲蓄存款(SD)為活期存款的 50%; 3.活期存款的法定準備率為15%;活期儲蓄存 款的法定準備率為10%; 4.所有銀行的超額準備(ER)為全國活期存款的 10%。
(416) 假設活期存款(D)為X元,則C=0.1X, SD=0.5X • Ms=C+D+SD=1.6X • R=0.15 × X+0.1 × 0.5X+0.1 × X=0.3X • B=C+R=.1X+0.3X=0.4X • mm=Ms/B=1.6X/0.4X=4
(416) • 七、存款乘數 存款乘數(deposit multiplier, dm)係指增加1元準備貨幣,存款會增加多少元 。即: 如以前例做說明:
思考16-2 放款利率高於存款利率,表 示銀行在剝削客戶嗎? (417) • 答案是:不一定。 • 首先,銀行的經營本來就需要成本,因此當然需要藉由利差來挹注這些經營成本。 • 即使銀行的經營成本為零,而且存款利率與放款利率相等,如此銀行將陷入虧損! • 在有法定準備的規定之下,放款利率高於存款利率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利差過大則可能表示銀行在剝削客戶。
Exercise (417) • 例16-2 (a) mm(MIB)一定小於mm(M2)? (b)神仙國的中央銀行如果釋放出100億元,結果最終會導致貨幣供給增加少元?存款增加多少元?準備金增加多少元?通貨淨額增加多少元?
(417) • 立即演練 • 選擇題:6、16-19、21、22、27、29 • 問答題:3 • 計算題:2-4
第五節 中央銀行的政策目標與 工具 (418) • 一、政策目標 • 1.促進金融穩定 • 2.健全銀行業務 • 3.維持對內及對外幣值的穩定 • 4.維持經濟的發展
(418) • 二、政策工具 中央銀行經常運用一些政策工具來影響貨幣供給量,進而完成所設定的目標,這些政策便稱為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 。 中央銀行常見的政策工具有:
(418) • 1.公開市場操作 公開市場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s, OMO)係指中央銀行在貨幣市場或金融市場買賣政府債券,影響貨幣基礎,進而影響貨幣供給的行為。 • 公開市場上買入債券,放出貨幣基礎, 貨幣供給會增加; • 公開市場上賣出債券,收回貨幣基礎, 貨幣供給會減少。
(418-419) • 2.重貼現率政率 • 銀行對大眾持有未到期票券請求貼現時所要求的利率稱為貼現率(discount rate)。 • 銀行持未到期的票券向中央銀行請求融通資金,稱為重貼現;重貼現率(rediscount rate)便是指中央銀行向這些銀行重貼現時所收取的利率。
(419) 2012/1/1 2012/7/1 2013/1/1 老王持2013/1/1到期的100萬元支票向A銀行融通 A銀行持2013/1/1到期100萬元支票向中央銀行融通 支票到期 貼現率=5% 重貼現率=12% A銀行支付95萬元給老王 中央銀行支付94萬元給A銀行 • 圖16-2 貼現率與重貼現率
(419) • 重貼現率愈低 →銀行重貼現之利息成本降低 →愈向中央銀行重貼現 →央行放出貨幣基礎增加 →貨幣供給增加
(419) • 3.存款準備率政策 • 提高存款準備率 →貨幣乘數下降→貨幣供給減少 • 降低存款準備率 →貨幣乘數上升→貨幣供給增加
(420) • 4.郵政儲金轉存政策 • 郵匯局不得從事放款工作,所以其存款一定要轉存其他金融機構以生利息收入,否則郵匯局便會產生虧損。 • 轉存於一般銀行體系,仍可藉由這些銀行從事放款工作,進而創造貨幣; • 轉存於中央銀行,則等於貨幣基礎減少,貨幣供給自然減少。
(420) • 5.外匯市場操作 • 中央銀行自外匯市場中賣出外匯 →收回貨幣基礎→貨幣供給減少; • 中央銀行自外匯市場中買入外匯 →釋出貨幣基礎→貨幣供給增加。
(420) 匯率 美元需求突然增加100萬 S0 S1 B 新台幣有貶值壓力 35 A C 30 央行目標匯率為30,進入 賣出100萬美元 D1 D0 100萬 美元 匯率維持不變,但新台幣 貨幣基礎下降3000萬元 圖16-3外匯市場操作與貨幣供給
(421) • 6.道義說服(moral suasion)或下巴骨政策(jaw boning) • 7.選擇性信用管制 • 股市融資比例的變動 • 消費者信用管制
Exercise (421) • 例16-3 試分析下列各事件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a)中央銀行將郵局轉存中央銀行的比例提高。 (b)中央銀行將重貼現率降低。 (c)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中央銀行曾為了避免新台幣對美元貶值過速,而賣出鉅額美元。
(422) • 立即演練 • 選擇題:7 • 問答題:1、4
思考16-3 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 (421) • 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一詞最早源自日本,2001-2006大量購入長期債券及公債使得貨幣基礎增加。 • 美國在2007年為了解決次貸風暴所造成的流動性不足,陸續採取了幾個階段的量化寬鬆的政策。 • QE1:注入1.75兆美元 • QE2:注入6,000億美元 • QE3:每月注入850億美元
第六節 貨幣需求 (422) • 一、古典學派的貨幣需求函數 古典學派主張人們因為交易動機與價值儲藏的動機而對貨幣形成需求。 • 1. 交易動機 • 交易方程式(equation of exchange) Ms V = P y V為貨幣流通速度(velocity of circulation of money),表示貨幣在為 1 元用來購買最終財貨與勞務的平均次數(轉手次數)。
(423) GNP=(酒+花+米)市場價值 =Py=$1,500 V=3 →需要一張500元紙鈔(Ms) 完成 交易 老王 $500 $500 花 米 酒 老張 小李 $500 圖16-4 交易方程式
(423) • 交易動機之貨幣需求函數( Md1) 貨幣市場均衡 →貨幣供給(Ms)=貨幣需求(Md1) → Md1= Ms=Py/V=k1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