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6

新科技產業動態趨勢

新科技產業動態趨勢. Philip Chiang 2013.05.09. 12 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 1. 行動網路. 500 萬美元及 400 美元 : 具備同等效能的 1975 年超級電腦與今日的的 iPhone 價格比較 6 倍成長 : iPhone 自 2007 年推出以來整體行動裝置的銷售成長 43 億人 : 全球未聯網的人口 , 可能透過行動網路聯網 1.7 兆美元 : 與網際網路有關的 GDP. 12 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 2. 知識工作自動化. 運算能力超過 100 倍 : 1979 – 2011 年電腦運算能力的增強

thu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新科技產業動態趨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科技產業動態趨勢 Philip Chiang 2013.05.09

  2. 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1.行動網路 • 500萬美元及400美元:具備同等效能的1975年超級電腦與今日的的iPhone 價格比較 • 6倍成長:iPhone 自2007年推出以來整體行動裝置的銷售成長 • 43億人:全球未聯網的人口,可能透過行動網路聯網 • 1.7兆美元:與網際網路有關的GDP

  3. 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2.知識工作自動化 • 運算能力超過100倍:1979 – 2011年電腦運算能力的增強 • >4億人口使用Siri,是一款內建在蘋果iOS系統中的的人工智慧助理軟體。 Google Now • >2.3億人:知識工作者等於9%全球就業人口 • 11億人可能使用Siri, Google Now 等功能智慧型手機 • >9兆美元:知識工作者的就業成本/27%全球就業成本

  4. 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3.物聯網 • 300%:過去五年,聯網機器對機器裝置的漲幅 • 80%-90%:過去五年,感測器價格下跌的幅度 • 1兆個橫跨製造,醫療保健等產業的聯網裝置 • 36兆美元:橫跨製造,醫療保健等產業的營運成本

  5. 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4.雲端科技 • 18個月:美投入1美元,伺服器效能得以提升一倍的時間 • 3倍:比較每月購買合租用伺服器的成本 • 20億人:雲端email用戶的全球人數 • 80%: 正在或打算將重要應用一道雲端的北美機構 • 1.7兆美元:與網際網路有關的GDP • 3兆美元: 企業IT消費

  6. 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5.先進機器人 • 170%:2009-2011,工業機器人的銷售成長/ 美投入1美元,伺服器等效能得以提升1倍的時間 • 3.2億人:製造業工作者,等於全球12%就業人口 • 2.5億次:每年大型手術 • 6兆美元:製造業就業人口的成本,等於全球19%就業成本 • 2-3兆美元:大型手術成本

  7. 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6.自動化及自動化交通工具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6.自動化及自動化交通工具 • >30萬英里: Google 自動化汽車的駕駛距離 • 10億輛:全球汽車和卡車 • 4兆美元:器製造業就業人口的成本,等於全球19%就業成本 • 2-3兆美元:大型手術成本

  8. 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 7.下世代基因體 • >10個月:每投入1美,基因定序速度增加1倍的時間 • 100倍:1996-2012年,基因改造農作物增加的栽種面積 • 2600萬人:每年因癌症,心管血管疾病獲第二型糖尿病死亡的人數 • 25億人:農業人口 • 6.5兆美元:全球醫療保健成本 • 1.1兆美元:全球小麥、稻米、玉米、大豆、薏仁的價值

  9. 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8.能源儲能 • 40%: 自2009年、電動車鋰電池組價格下跌的幅度 • 10億輛:全球汽車和卡車 • 12億人:缺電人口 • 2.5兆美元:因全球消耗汽油和柴油所產生的營收 • 1000億美元:估計為目前全球缺電住戶創造的電力價值

  10. 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9. 3D列印 • 90%:與4年前相比,家用3D列印的價格價降幅 • 4倍:過去10年積層製造所創造的營業額增幅 • 3.2億人:從事製造業的就業人口,等於全球12%就業人口 • 80億個:每年全球製造業的玩具數目 • 11兆美元:全球製造業所創造的GDP • 850億美元:全球玩具銷售的營業額

  11. 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10.先進材料 • 1000美元及50美元: 10年內,1公克奈米管的價差 • 115倍: 碳奈米管與鋼鐵的強度與重量比值 • 760萬噸:全球每年矽的消耗量 • 4.5萬噸:全球每年碳纖維的消耗量 • 1.2兆美元:全球半導體營業額 • 40億美元:全球每年碳纖維營業額

  12. 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11.先進石油和天然氣探勘及開採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11.先進石油和天然氣探勘及開採 • 3倍: 2007-2011年,美國天然氣開採效率 • 2倍: 2007-2011年,美國石油天然氣開採效率 • 220億桶:每年天然氣產量 • 300億桶:每年原油產量 • 8000億美元:全球天然氣銷售 • 3.4兆美元:全球原油銷售

  13. 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12.再生能源 • 85%: 自2000年,每瓦太陽能電池的價格下跌幅度 • 19倍:自2000年,太陽能及風能所產生的容量 • 2.1萬兆瓦小時:全球每年電力消耗 • 130億噸:每年因發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 3.5兆美元:全球電力消耗的價值 • 800億美元:全球碳交易市場的價值

  14. 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1.行動網路 1.網路的整個沿革要追至西元1962年的時代,當時的電腦都採用集中式架構.但是對於重要的軍事單位的機構而言,如因為集中式加構受損而導致通訊全面中斷,有形無形的損失就無法估算了2. 因此美國rand公司便受託進行解決方案的研究,並做出分散式機制,在1968年由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進行測試,美國高等計畫署於1969年以此分散式的 架構在美國推動arpanet計畫.這就是網際網路的前身.在1973年arpanet首次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及挪威皇家雷達組織進行國際連線.

  15. 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1.行動網路 3.早期網路的發展是用於戰爭4.台灣與國際的連線則是在1987年7月由日本與美國另一個大型的國際學術網路,當時的速率只有9600bps5.網路原來應用在研究發展上,但隨著網路人口的增加網路應用在學術~教育~商業~娛樂等急速增加 6.以一個簡單的例子...早期家家戶戶吸收資訊不外是電視~報紙..等...現在有更方便更環保的方式...以更簡單的方法獲得更多的訊息....

  16. 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1.行動網路 網際網路起源於國防之需 當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時,美國國防部立刻成立了先進研究計畫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希望能以先進的科技運用在戰略上。經過了幾年的努力, ARPA 以分封交換 (packet switching) 技術發展出一套通訊網路理論,Internet 這個字眼來自 ARPA,是 internetwork 的簡稱,原先的含意僅指網路間,和現在泛指網路上所有的應用,略有不同 。當然讓一台台的電腦能透過網路相互運作,必須透過某種規則,有這些規則定下來,大家才知道在鍵盤上打下這個字代表什麼意義,電腦要做什麼事,因此就會有 所謂的通訊協定出現。 ARPANET 剛開始所採用的網路通訊協定是 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NCP)。

  17. 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1.行動網路 • 1969 年九月美國國防部開始佈署 ARPANET (NET 等於 network),之後節點不斷增加(各大學紛紛加入),到了 1983 年時已經有 600 個節點了,此時 ARPANET 也正式分裂為兩部份:ARPANET 和 MILNET 。ARPANET 用於研發和學術界,而 MILNET 則專屬國防資料傳遞之用1974 年開始,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和 Internet Protocol (IP) 逐漸取代 NCP 的功能,1983 年成為 Internet 上標準的通訊協定1979 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開始參與網路技術研究

  18. 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1.行動網路 1983 年 ARPANET 成立 Internet Activities Board (IAB),負責於網際網路間的行政和技術事務1985 年開始 NSF 撥款協助近 100 所大學連上網路1986 年,NSF 佈建 NSFNET,將全美五大超級電腦中心和各大學連結在一起1986 年在 IAB 之下又成立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ETF) 專責於技術標準之制定1987 年網路上的主機已經超過一萬台了,NSF 於是和 Merit Network 、 IBM 、 MCI 簽約,請他們代為管理建構 NSFNET 之網路幹線

  19. 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1.行動網路 1991 年底,網際網路愈演愈烈,NSFNET T1 (1.544 Mbps) 線都不敷使用,於是由 Merit、IBM、MCI 合組的 ANS (Advanced Networks & Services, INC.) 繼續幫 NSFNET 管理建構 T3 (44.736 Mbps) 主幹線1993 年 InterNIC 成立;馬克‧安德森和他的同事一起開發出簡單易用 Mosaic 瀏覽器(Netscape 的前身)1994 年 ARPANET/Inernet 歡慶 25 週年,網路上已經變得五光十色、無奇不有,開始有了 shopping mall、開始有人用網路來廣播、連網路銀行都出現了

  20. 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2.知識工作自動化 • 運算能力超過100倍:1979 – 2011年電腦運算能力的增強 • >4億人口使用Siri,是一款內建在蘋果iOS系統中的的人工智慧助理軟體。 Google Now • >2.3億人:知識工作者等於9%全球就業人口 • 11億人可能使用Siri, Google Now 等功能智慧型手機 • >9兆美元:知識工作者的就業成本/27%全球就業成本

  21. 運算的起源及電腦的前身 Abacus and Predecessor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個中國人的觀念可說是電腦0與1運算概念的緣起。這項概念在中國人的算盤中被充分運用,成為人類最早期的運算器,也是今日所有電腦運算的基礎。 算珠的上下撥動即為電腦的「up and down」和「on and off」概念。接著,西元650年印度人發明以0符號作為進位的運算,讓電腦的基礎運算概念更趨於完整。 一九三七年起,John V. Atanasoff博士與其助理Clifford Berry開始發展電子數位計算機。Atanasoff博士是在酒吧喝酒時想到可以利用二進位數字(0/1)取代傳統的十進位,進而發展出一套電子數位計算機,這是電腦基礎運算概念首次被具體的提出來。 一九四二年,美國陸軍委託John Machly博士與J. Presper Eckert博士設計一部能夠快速完成彈道計算的電子機械,兩人於一九四六年發展出ENIAC這部首次可稱為[電子計算機]的機器。也因此,多年來一般人均誤以為Machly與Eckert為現代電腦之父,實則數位電腦的概念首先由Atanasoff發軔。

  22. 大型電腦 Size Does Matter 1944年,IBM與哈佛大學教授,當時也是IBM員工的Howard Aiken合作開發出第一部大型電腦,長、寬、高各為50x10x8英呎,為第一部能夠自動執行冗長及多重運算的大型電腦,稱為自動序列控制計算機(Automatic Sequence Controlled Calculator).或稱為Mark I。 Mark I首次以基礎設備掌握0與1的概念,代表計算機終於進入[計算]的階段,並奠定了日後高速電腦運算發展的基礎。 到了一九五二年,IBM推出了由Nathaniel Rochester設計的第一套正式大量生產的電子數位計算機,稱為Model 701,主要行銷對象為科學研究機構,其記憶體容量為1KB RAM,並內含隨機記憶體、磁帶機及讀卡機。由於實用性輸出入裝置的加入,從此電腦正式進入商品化時代。

  23. 程式語言 Computing Language 軟體是電腦的靈魂,軟體之於電腦,猶如思考之於人一般,一旦電腦配合不同的程式,就可被賦予不同的功能,並執行不同的任務。如同語言學家Benjamin Whorf所言:[語言可塑造人類思考的方式,並決定人類思考的內容];而程式語言則為人類與電腦溝通的橋樑。這項概念在一九四一年由第一位程式設計師Arnold Fast為Konrad Zuse公司的Z3電腦設計程式,Z3並成為世界上第一部可程式化的電腦。 IBM華生實驗室(Watson Lab)的John Backus率領手下團隊於一九五七年開發出第一套高階電腦程式語言FORTRAN(Formula Translator),成為科學界第一個,也是科技領域中最廣為使用的電腦語言。FORTRAN使科學家與工程師們能首度使用較接近人類一般的語言形式撰寫程式,例如以「C=A/B」取代過去利用0與1等數字撰寫的機器語言。第一套商用FORTRAN是在西屋(Westinghouse)公司的電腦上執行簡單的文字勘誤工作(Missing Comma Diagnostic):在一篇文字中找到遺漏逗號的錯誤。

  24. 到了1960年,Mark I/II開發小組開發出COBOL語言,其目的在於創造一種易於了解,且不限定只能在某一型式電腦上執行的電腦語言。COBOL在當時已有跨越不同系統平台的概念。 1963年,美國官方發表ASCII(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它包含128種不同0與1的組合,將英文字母、阿拉伯數字及標點符號的編碼標準化,成為現代電腦系統中的標準英文字元編碼。 記憶體 Memory 真空管(vacuum tube)的發明概念,是控制電流的通導與否,成為現代二極體主動電子元件的濫觴,真空管在早期電腦的應用上,是作為資料儲存設備,一個真空管即代表一位元。早期的電腦設計主要為科學方面的運用;真空管的問世,使電腦於1950年代起加速地跨入商業應用的領域。 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中國人王安博士發明了磁圈(Magnetic Cores) ,後來成為電腦主記憶體的標準配備。無數個小磁圈被適當的排列並磁化後,可以表示0與1的資料位元,並使數據能在百萬分之一秒內完成擷取的動作,大幅的加快了資料存取的速度。1966年,IBM科學家Robert H. Dennard發明了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是近日記憶體存取科技的重要里程碑,革命性的提升了速度與容量;至今日幾乎所有電子產品都含有DRAM元件。

  25. 資料之存取 Data Storage and Retrievel IBM在1956年推出全世界第一套用於儲存資料的硬式磁碟,稱為RAMAC。RAMAC的直徑2呎,兩面都可儲存資料,總容量可達一百萬位元組(1 Mbytes) ,而且可透過隨機存取(Random Access)的方式,存取磁碟上任何一筆資料,為資料儲存帶來革命性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資料儲存效能及速度。 IBM的研究人員Ted Codd於1970年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關聯式資料庫(Relational Database)及SQL結構化查詢語言(Structure Query Language)的觀念,主張將儲存在電腦中的資料以表格的方式呈現及處理;如此一來即使非電腦專業技術人才的使用者,也能夠輕易存取及管理大筆的資料。而關聯式資料庫概念的出現,將儲存的資料賦於更高的相關性,並由SQL此種控制存取資料庫的語法,則是將靜態的數據化為資訊的第一步。 時至今日,在邁入新世紀之際,關聯式資料庫已被廣為應用於各種不同的資料管理。

  26. 系統 System SABRE訂位系統是IBM與美國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費時六年的共同研發成果,並於1962年由美國航空公司正式上線使用。此訂位系統以兩部IBM 7090大型電腦為骨幹,並成為全世界第一套大型且高速率的商業通訊網路。這種利用一般的電話線,來連接高速電腦與數據傳輸的班機訂位系統,操作人員可在五十個多城市的終端機上「即時(Real Time)的處理同一時間產生的訂位、剩餘的機位及旅客紀錄資料等工作。SABRE的出現,使電腦終於走出溫室,進入人類的日常生活,從1962年至今,隨著科技日益普及,其發展也更加人性化,今日的電腦,不僅能回應人類的聲音、姿勢及動作,在不久的將來,甚至能感受我們的情緒。 1964年,IBM推出劃時代的電腦系統System/360,首度提出向上相容(Upward Compatibility)的概念。System/360電腦系列可隨時間及需求增加而逐步的擴充,至此,整個電腦世界便正式步入了商業運算的全新紀元。System/360提供多種可依耗電量、運算速率及記憶體需求而搭配的硬體組合方式,並且System/360是第一部擁有硬體擴充彈性化的電腦主機。

  27. 太空旅行 Space Travel 美國航太總署(NASA)在1960年代初期真正以農神火箭發射登月太空船之前,便已利用IBM 7090型電腦執行過數千次的模擬飛行。7090型是一套全電晶體化(fully transistorized)的電腦,每秒可執行229,000道運算。1969年,在IBM電腦的運算輔助下,NASA終於完成首度的載人登月計畫。IBM的研究人員同時並開發出一套稱為固態邏輯技術模組(Solid Logic Technology Modules)的實驗性雷射光學記憶系統(Laser Optical System) ,其可靠度較傳統的真空管提高了一千倍。

  28. 個人電腦 Personal Computer IBM於1981年推出了第一部個人電腦,配備DOS作業系統及Intel微處理器,售價3,000美元,在一年半當中賣出了136,000部。PC的發明,將科技帶入家庭、學校、中小企業,並進入一個全新的個人電腦時代。而IBM-PC之於業界的意義,在於其首度創造「公開標準」(Open Standard)的商業行為模式。藉由IBM創造的公開標準,所有資訊科技廠商都可在同一標準上共同設計、研發,並能集合所有資源開創資訊業新的局面。 個人電腦問世這項突破性的發展讓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在1982年改變了年度風雲人物的傳統作法,將IBM-PC票選為當年的風雲「機器」。該雜誌的發行人John A. Meyers表示:「在1982年當中固然有一些代表性的人物,但若從這一年的象徵意義,以及這一年在歷史中的地位來看,沒有任何人能夠超越這部電腦所帶來的重大影響。」Meyers指出,時代雜誌觀察到社會大眾對於電腦觀感的改變,有一位資深作家投稿表示:「電腦在過去給人的印象就好比喬治歐威小說『1984』中那位高深莫測,令人不寒而慄的老大哥。但在1982年當中,電腦真正變成一種個人化的產品,體積縮小到任何人都能輕易擁抱、輕易把玩的地步。」當年,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計畫的主筆還是用打字機撰寫報告,但Meyers亦特別指出,該雜誌的新聞與編輯部門將在一年內全面改用個人電腦的文字處理軟體。

  29. 超級電腦與「深藍」 Supercomputer and DeepBlue IBM於1997年5月以「深藍」(DeepBlue)超級電腦與全世界的西洋棋王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對奕,藉以展現超級電腦的無窮發展潛力。在紐約舉行的六局棋賽當中,「深藍」擊敗了卡斯帕洛夫,成為第一部在正式棋賽中擊敗世界級棋手的電腦,並為電腦發展史寫下新的里程碑。 「深藍」是一台擁有32個節點,高效能的IBMRS/6000超級電腦。每一個節點都控制一張微通道插卡,每張卡上裝有八顆完全為西洋棋所設計的超大型積體電路,總共有256顆加速晶片。「深藍」的程式碼是在AIX作業系統環境下以C語言開發。由這些節點所組合起來的結果,是一台具有超過五百倍成長空間、極具高效能的平行運算電腦系統- -它能在每秒鐘之內思考2億個棋步。

  30. 網際網路 Internet 美國國防部於1970年在其ARPANET網路上建立了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及洛杉磯分校、SRI International研究所及猶他大學等四個節點,揭開了電腦與電腦間數據傳輸的序幕,成為Internet的前身。1990年CERN實驗室的Tim Berners-Lee開發出HTML及URL,正式宣告全球資訊網(WWW)的誕生;接下來Berners-Lee於1991年推出由他所設計的第一套網際網路伺服器與瀏覽器。

  31. 安全性 Security 網 際網路的普及發展,帶動每位網路使用者及提供服務者更頻繁及更大的接觸機會,因此,網路安全的重要性也隨著網路使用者的增加而提高。網路安全的威脅,從非 法入侵、非法監看、非法阻斷網路功能逐漸演變成利用電子郵件作為主要的破壞方式。而病毒就是以一段具有惡意的程式編碼,可以隱匿在電腦中,或透過種種不同 的傳遞方式繁殖,以影響甚至破壞系統功能,Internet的發展使得病毒的傳播更加迅速。

  32. 生物技術 Biotech IBM「藍色基因」超級電腦藉其超強的運算能力,使科技研究界的模擬運算規模達到空前的境界,進而使科學探索工作邁入了全新的紀元。 在這套系統的協助之下,研究人員將能進一步了解人體神經系統的運作機制、設計出治療愛滋等疾病的藥物、並解決與氣象及環境有關的複雜問題。

  33. 12項創新性科技的影響3.物聯網 • 300%:過去五年,聯網機器對機器裝置的漲幅 • 80%-90%:過去五年,感測器價格下跌的幅度 • 1兆個橫跨製造,醫療保健等產業的聯網裝置 • 36兆美元:橫跨製造,醫療保健等產業的營運成本

  34. 物 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出自於1999年,將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訊息傳感設備與網際網路連接起來,提供智慧化識別與管理。物聯網整合了資訊傳感設備,如無 線辨識系統(RFID)、紅外線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雷射掃瞄器等種種裝置與網際網路結合,使各種物品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過程,實現物品的自動識 別和資訊的互聯與共享,可透明化管理物品。

  35.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縮寫IOT)是一個基於網際網路、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定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實現互聯互通的網路。[1]物聯網一般為無線網,由於每個人周圍的設備可以達到一千至五千個,所以物聯網可能要包含500兆至一千兆個物體,在物聯網上,每個人都可以應用電子標籤將真實的物體上網聯結,在物聯網上都可以查找出它們的具體位置。通過物聯網可以用中心計算機對機器、設備、人員進行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對家庭設備、汽車進行遙控,以及搜尋位置、防止物品被盜等各種應用。 • 物聯網將現實世界數字化,應用範圍十分廣泛。物聯網的應用領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運輸和物流領域、健康醫療領域、智能環境(家庭、辦公、工廠)領域、個人和社會領域等,[2]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和應用前景。

  36. 4.雲端科技 雲端運算技術(Cloud Computing),簡單來說「就是把所有的資料全部丟到網路上處理」。雲端運算的部署模式主要可分為公有雲(Public)、私有雲(Private)及混合雲(Hybrid) 等模式。對企業來說,並非所有的商業營運系統或服務都可以運用公共雲端服務,例如某些企業或服務對於安全性、機密資料及賠償機制等有特殊考量,若是採用公共雲端將會有信任上的疑慮,因此紛紛開始嘗試透過虛擬化等機制,自行架構內部網路中的雲端運算平台,也就是私有雲端運算服務,以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

  37. 其實我們早就在雲上,但是「雲端」這個詞到近幾年才被炒熱起來,因為雲端運算技術已擴大到更多、更深,不只是個人應用服務,更延伸至企業服務、甚至拓展到不同的入口之一雲三螢的概念(終端機設備,例如:智慧型手機、ibon、電腦、筆電、wii、xbox..等可以連上網路之設備)其實我們早就在雲上,但是「雲端」這個詞到近幾年才被炒熱起來,因為雲端運算技術已擴大到更多、更深,不只是個人應用服務,更延伸至企業服務、甚至拓展到不同的入口之一雲三螢的概念(終端機設備,例如:智慧型手機、ibon、電腦、筆電、wii、xbox..等可以連上網路之設備) 從傳統的單機式設備,因網路工程技術的提升,慢慢的轉換到網路應用處理,Google台灣總經理簡立峰說 :『所謂的「雲」,其實是由許多部具有高運算能力的超級電腦所組成的資料中心。「進入雲端」,指的就是透過網路,連接上這些超級電腦,由它們來幫你處理資料。』

  38. 5.先進機器人 • 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計畫局(DARPA)所研發的最先進人形機器人「亞特拉斯」外形就像是好萊塢科幻片的「魔鬼終結者」。〔編譯俞智敏/綜合報導〕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計畫局(DARPA)所研發的人形機器人「亞特拉斯」(Atlas)

  39. 事實上,美國國防部與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 Dynamics)研發亞特拉斯的最主要目的,是要讓它代替人類從事最危險、風險最高的工作,例如在核子反應爐爐心熔毀時進入現場處理、關閉漏油的深海鑽 油平台,或者協助撲滅山林大火等。假如亞特拉斯證明它能夠勝任這些極端危險的工作,其後代「子孫」則有可能獲准處理更重要的任務,例如協助照顧老人和病 人。

  40. 5.先進機器人 • 亞特拉斯是波士頓動力公司在美國國防部資助下研發完成,波士頓動力公司過去也曾成功研發出無頭機器人LS3 、能夠爬牆、外形類似壁虎的機器人RiSE,以及時速達47公里的四腳機器「獵豹」等。 亞特拉斯身上裝有28個液壓啟動的關節,不僅能夠搬運重物,還能迅速恢復平衡。亞特拉斯的頭上則裝有名為「光達」(lidar )的雷射測距工具,提供它周邊環境的詳細立體地圖。此外,亞特拉斯還有兩組略有不同、分由iRobot公司及桑迪亞國家實驗室(Sandia National Labs)提供的機械手。未來亞特拉斯的手上將裝有更多感應器,讓它能夠使用人類的工具。

  41. 5.先進機器人 • 人工智慧: 最終擁有自我學習的能力 • 無線遙控: 遠端遙控, 從事人力無法達成的特別任務 • 超能動力: 使用新能源產生動力 • 和平用途: 從事和平之公共安全維護

  42. 6.自動化 自動化技術是一門綜合性技術,它和控制論 、資訊理論、系統工程、計算機技術、 電子學、液壓氣壓技術、自動控制等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而其中又以控制理論和計算機技術對自動化技術的影響最大。

  43. 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歷史 • 1768年瓦特改良蒸汽機,人類開始進入了使用機器的時代。其藉助於離心調速裝置而使其本身的轉速保持穩定。這種離心調速裝置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動化機器。 • 20世紀40年代,通過美國數學家維納等人的努力,在自動調節、計算機、通信技術、仿生學以及其他學科互相滲透的基礎上,產生了控制論。這一理論對自動化技術有著深遠影響。維納提出的反饋控制原理,至今仍然是控制理論中的一條重要規律。 • 20世紀60年代,隨著複雜的工業生產過程、航空及太空技術、社會經濟系統等領域的進步使自動控制理論得以迅速發展,自動化技術水平大大提高。兩個顯著進展是數字計算機得到廣泛應用以及現代控制理論的誕生。 • 到了21世紀,自動化技術進入了計算機自動設計(英文:Computer-Automated Design,CAutoD)的年代。

  44. 自動化技術的應用 工業自動化是自動化技術應用的一個最為重要的方向。其具體運用的方面有: 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計算機輔助製造(CAM) 綜合辦公自動化OA(例如:門禁系統、資訊科技稽核) 過程式控制制與自動化儀器儀錶人工智慧技術

  45. 自動化交通工具 • MRT 大眾捷運系統 • 航空運輸 • 高速火車 • Google 自動化汽車

  46. 7.下世代基因體 • 第四波科學革命-基因工程 • -基因工程 第四波科學革命-基因...而下一世紀的科學熱潮-基因工程,預料將會再度為人類...足夠的智慧去妥善地運用基因工程來造福萬物,而或者只是.. • 利用先進的工具如基因工程等,使生物技術在未來的十年被期望具有驚人...生物性塑膠、生技醫藥、特用化學及酵素等。 基因工程技術在醫藥工業上之應用已相當普遍且成功。

  47. 基因改造食物──是禍害之源,還是危言聳聽?評綠色和平基因改造食物政策基因改造食物──是禍害之源,還是危言聳聽?評綠色和平基因改造食物政策 基因改造是指透過生物技術將某個基因植入另一種生物體內,例如含有蠍子基因的粟米或是含有北極魚基因的蕃茄。基因改造食物是從實驗室中創造出來的新物種,而不是自然界原有的品種,最終可能破壞生態平衡,帶來自然災害。基因改造食品在推出市場前都沒有經過長遠的安全評估,人類長期食用是否安全仍然成疑,科學界對這些食物是否安全也沒有共識。過去十年間至少發生共142宗基因改造成份污染食物的事件,顯示基因改造食品正威脅食物安全。

  48. 破壞生態平衡 基因改造生物對於自然界是外來的物種,可令自然界原來的品種絕種,減少生物多樣性,破壞生態平衡。部分抗蟲的基因改造農作物更可能引致超級害蟲的出現,帶來生態災難。基因改造生物一旦釋放到環境當中,人類將無法控制,出現錯誤的話,將覆水難收。

  49. 減少生物多樣性 基因改造的生物由於是人工改造,在生存上比同類的生物顯得更強勢,例如被植入人類生長激素的三文魚比普通三文魚的體積大三倍以上,而且生長速度較快。研究生態的學者擔心,強勢的基因改造生物會令自然界原有的品種絕種,破壞生物多樣性。

  50. 加速害蟲的抗藥性發展 • 一些基因改造生物具有抵抗害蟲的功能,可是,害蟲長年累月地接觸某種毒素,體內自然地產生抗體,有可能變成不怕殺蟲劑的「超級害蟲」。 • 有針對基因改造棉花進行的研究表明,棉花內的毒素造成主要害蟲棉鈴蟲的抗藥 性發展,有可能導致超級害蟲的出現,令Bt棉花在八至十年內就失去抗蟲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