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3

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及其加工业“十一五”发展战略

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及其加工业“十一五”发展战略.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秉龙 博士 教授 电话: 010-62733717 E-Mail : libinglong@cau.edu.cn. 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战略. 一、食物安全的基本内涵与演变 二、食物安全评价指标 三、中国食物安全现状评价 四、食物安全与经济发展 五、食物安全与区域农业发展 六、食物安全与其国际贸易 七、食物安全发展战略. 一、食物安全的基本内涵与演变. (一)食物安全概念的产生与演变 食物安全的概念,是 1974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大会上正式提出的。

thuong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及其加工业“十一五”发展战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及其加工业“十一五”发展战略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及其加工业“十一五”发展战略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秉龙 博士 教授 电话:010-62733717 E-Mail:libinglong@cau.edu.cn

  2. 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战略

  3. 一、食物安全的基本内涵与演变 二、食物安全评价指标 三、中国食物安全现状评价 四、食物安全与经济发展 五、食物安全与区域农业发展 六、食物安全与其国际贸易 七、食物安全发展战略

  4. 一、食物安全的基本内涵与演变 (一)食物安全概念的产生与演变 • 食物安全的概念,是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大会上正式提出的。 • 20世纪80年代以后,粮食短缺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即一些粮食供给不足的发展中国,主要是外汇短缺和购买力不足导致粮食短缺。 •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世界食物供给与消费有了明显的改善,使人们由以消费粮食为主的传统食物消费观念向以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消费合理搭配的现代食物消费观念转变。

  5. (二)食物安全基本内涵 1.食物数量安全 • 食物数量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或提供足够的食物,从数量上保证居民食物消费需要的能力。他以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为特征,强调食物安全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权利。

  6. 2.食物质量安全 • 食物质量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和提供的食物在品种质量、营养卫生方面的状况。他以合理利用资源,保证食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确保食物卫生安全、营养结构合理为特征,强调食物质量安全是人类维持健康生活的权利。

  7. 造成食物质量不安全的因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造成食物质量不安全的因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 一是工业废弃物污染农田、水源和大气,导致有害物质在食物中聚集; • 二是化肥、农药等使用量增加后,一些有害化学物质残留在食物中; • 三是食物加工过程中一些化学色素、化学添加剂的不适当使用,使食物中的有害物质增加; • 四是在流通、储运过程中的腐烂、霉变等,使食物质量受影响。

  8. 二、食物安全评价指标 (一)食物生产安全程度指标 1.生产要素供给指标 2.食物生产效率指标 3.食物产量指标 4.食物生产稳定性指标 5.食物生产持续性指标 6.食物质量安全指标

  9. (二)食物供给安全程度指标 1.人均食物占有量 2.粮食储备水平

  10. 粮食储备本质上是“最低粮食库存”的概念,即在新的作物年度开始时,可以从上一年度收获的作物中得到(包括进口)的粮食储备量,也叫做“结转储备”或“缓冲储备”。粮食储备本质上是“最低粮食库存”的概念,即在新的作物年度开始时,可以从上一年度收获的作物中得到(包括进口)的粮食储备量,也叫做“结转储备”或“缓冲储备”。 • 粮食储备包括周转储备和后备储备两个部分。 • 周转储备主要是为了克服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与粮食消费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 • 后备储备通常用来补救因作物歉收造成意外的供应不足,或者用来平抑社会所无法承受的粮食市场价格波动。

  11. (三)食物消费安全程度指标 1.人口增长率 2.食物消费结构 3.食物营养摄入水平和结构 4.低收入阶层的食物保障水平

  12. (四)食物贸易安全程度指标 1.食物贸易依存度 • 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食物以满足国内或区内需求缺口量占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即是食物贸易依存度。 • 对粮食而言,当贸易依存度小于5%,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或者说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粮食安全水平。经验研究认为,只要贸易依存度小于10%,即达到了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 2.食物自给率 • 食物自给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食物总产量占总消费量的比重。一般来讲,食物自给率与食物安全成正比。

  13. (五)食物供需平衡安全指标 • 食物供需平衡主要由供给增长水平和需求增长水平决定。 • 供给增长率主要由食物当年的增长率、净进口量、库存增长量决定。 • 需求增长率主要由人口增长带来的食物增长需求水平、收入增长带来的食物需求增长水平决定。 • 根据食物供给增长率与需求增长率,确定食物安全警戒线及其阈值,以此来综合评价食物安全水平。

  14. 三、中国食物安全现状评价 • 中国主要食物涉及种植业的粮食、食用植物油、食糖、蔬菜、水果等产品,以及养殖业的畜产品和水产品。从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情况看,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食用植物油、食糖、蔬菜、水果等产品很少出现短缺现象,较多地出现了结构性、低质量产品过剩。 • 目前,中国一些农产品总产量已居世界前列,结构性、区域性过剩已成为生产中的主要矛盾,质量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豆、食糖的大量进口,并没有对中国的食物安全构成威胁。

  15. (一)食物总产量波动系数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生产量决定了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供给能力。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反映了粮食数量的稳定状况,波动系数越小,说明生产的稳定性越强;反之,则稳定性越弱。可以用简化了的斯韦德伯格波动系数来表示波动程度,表达公式为:

  16. (二)食物自给率 (三)粮食储备率 (四)人均食物占有量 (五)低收入阶层的食物保障水平

  17. (六)食物安全警戒线 1.粮食安全警戒线的阈值 (1)粮食供需平衡警戒线 • 粮食供需平衡主要考虑国内粮食生产量、净进口量、因人口增长形成的对粮食需求增长量和因收入增长形成的对粮食需求增长量。这样,粮食供需平衡警戒线可由下列公式确定: • 粮食供需平衡警戒线=国内粮食生产增长率+净进口率–人口增长的粮食需求增长率–收入增长的粮食需求增长率

  18. 当国内粮食生产增长率(GR)减人口增长的粮食需求增长率(PR)等于零时,处于最低警戒水平。即国内粮食生产仅能保证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不变情况下的一种最基本的粮食供需平衡,这时的粮食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 • 最低粮食供需平衡警戒线=人口增长率=0.7%

  19. 当国内粮食生产增长率(GR)减人口增长率(PR)减收入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长率(IR)等于零时,处于粮食供需平衡警戒水平。即国内粮食生产不仅能保证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而且能保证由于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增长的需求。当国内粮食生产增长率(GR)减人口增长率(PR)减收入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长率(IR)等于零时,处于粮食供需平衡警戒水平。即国内粮食生产不仅能保证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而且能保证由于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增长的需求。 • 这时,粮食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加收入水平提高后对粮食需求的增长率,他是粮食供需平衡的基本警戒线。 • 粮食基本供需平衡警戒线=人口增长率+收入水平提高后对粮食的需求增长率 • 粮食基本供需平衡警戒线=0.7%+1.62%=2.32%

  20. (2)粮食短缺警戒线 • 当国内粮食增长率与最大净进口率之和低于人口增长率与收入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长率之和时,为粮食短缺警戒线。 • 粮食短缺警戒线=人口增长率+收入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长率-最大净进口率=0.7%+1.62%-4.25%=-1.93%

  21. (3)粮食过剩警戒线 • 国内粮食增长率减人口增长率、减收入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长率、减最大净出口率等于零时,为粮食过剩警戒线。即国内粮食生产量不仅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而且,即使加大出口量,也难以消化过多的粮食,这时出现粮食过剩现象。 • 粮食过剩警戒线=人口增长率+收入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长率+最大净出口率=0.7%+1.62%+1.73%=4.06%

  22. 阈值区间(%) 警戒线指标 增长率≤-1.93 -1.93<增长率≤0.7 0.7<增长率≤2.32 2.32<增长率≤4.06 增长率〉4.06 粮食短缺 最低警戒限之下,接近短缺 供需平衡线之下,处于粮食紧平衡状态 供需平衡线之上,粮食供给较为富裕 处于粮食供给过剩状态 粮食增长率阈值区间安全警戒线

  23. 2.粮食安全性评价 • 通过对以上影响食物安全的六个方面的指标分析,中国食物安全总体水平是比较高的。 •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粮食的间接消费量会增加。而在中国农业技术进步没有大的突破的情况下,中国粮食产量增长的速度将减缓,粮食的供求缺口将迫使中国增加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未来粮食自给率的下降、按人口平均的食物产量增长缓慢等,预示着未来中国食物安全水平的下降。

  24. 四、食物安全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对食物数量安全的影响 • 研究认为,收入增长将使粮食需求增长保持在1.62%,是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增长的1倍以上,只有粮食产量增长率保持在2.32%以上,才能使粮食保持在安全供给的水平上。 • 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在800—1500美元时,居民的消费需求以数量型追求为主,解决基本营养需求是主要目标。收入增长是未来食物数量安全的首要因素,在未来的20年时间里,食物的数量需求增长压力仍然存在。

  25. (二)经济增长对食物质量安全的影响 • 食物消费变化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温饱消费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收入水平低,食物消费支出比重一般超过50%,食物消费主要是满足吃饱的需要,食物安全几乎等同于粮食安全。 • 第二个阶段是提高消费质量的小康阶段。在这个阶段,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食物消费从满足吃饱向吃好转变,食物的品质和营养开始成为食物安全的重要内容。 • 第三个阶段是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向富裕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到40%以下,食物消费更加重视营养和健康,绿色消费成为人们的时尚。

  26. (三)正确处理食物数量安全 与质量安全的关系 • 首先要对现有的食物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及时高度重视食物质量问题。21世纪,食物安全不仅要求农业生产足够数量的食物,还要求提高食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 处理好食物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的关系,还需要对中国近年来某些农产品的过剩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大多数农产品的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的。因此,在提高食物质量、确保消费安全的同时,仍然要把进一步发展食物生产,提高中国食物的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战略。

  27. 五、食物安全与区域农业发展 (一)区域食物安全的影响因素 1.食物资源指数 • 人均耕地资源指数在前5位的是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吉林、宁夏,表明这些地区有较丰富的耕地资源,依赖于耕地的食物安全程度更高。 • 水资源指数值在前5位的是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表明这些地区有较丰富的水资源,依赖于水资源的食物安全程度较高。 • 草地资源指数值在前5位的是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甘肃,表明这些地区草地资源丰富,依赖于草地资源的食物安全程度较高。

  28. 2.食物生产能力 • FPLR为食物生产区位系数(Food Production Location Ratio);Yij为i地区j种食物的生产量;Yj为全国j种食物的生产量;Xij为i地区j种食物的人均生产量;Xj为全国食物人均生产量。

  29. 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处在前几位的省份是: • 粮食为黑龙江、山东、吉林、河南、江苏 • 肉类为四川、山东、湖南、河北、吉林 • 蛋类为河北、山东、河南、辽宁、江苏 • 奶类为黑龙江、新疆、内蒙古、西藏、河北 • 水产品为福建、山东、广东、浙江、辽宁 • 蔬菜为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 • 水果为山东、陕西、河北、广东、福建 • 油料为江西、山东、安徽、湖北、江苏 • 糖料为广西、广东、海南

  30. 3.食物消费能力 • FCLR为食物消费区位系数;Xij为i地区j种食物的人均消费量;Xj为全国j种食物的人均消费量;Pi为i地区的人口数;P为全国人口数。 • 消费系数越高,则该地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量越大;否则就表示该地区消费量较小。

  31. 主要食物消费量处在前几位的省份是 • 粮食: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东 • 肉类:广东、四川、湖南、湖北 • 蛋类:山东、河南、江苏、河北、辽宁 • 水产品:山东、江苏、广东、浙江、湖北 • 蔬菜:四川、河南、山东、湖南、广东 • 油料:湖南、江苏、安徽、四川

  32. (二)食物安全区域关联 • 地区资源禀赋:自然资源优势、气候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 • 生产的专门化与分散化:专门化的食物区域关联、专门化的模仿与引进 • 食物需求导向:一是直接进行区域食物流动,确保区域食物安全;二是食物生产原料与技术的转移,在本区组织生产,促进该区域的安全 • 区域间的流动和交换: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食品的交换

  33. (三)区域食物安全的保障 1.进行各区域食物生产与消费的协调 2.建立专业化与综合化的区域食物发展体系 3.优化功能互补的区域食物安全保障结构 4.建立各具特色的食物发展模式

  34. 五、食物安全与其国际贸易 (一)中国食物国际贸易的演变与格局 1.中国食物国际贸易的国内地区分布 • 中国食物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且贸易的比重在加大。近年来主要的贸易省市区为北京、广东、山东、福建、上海、浙江、江苏、辽宁、广西等,占中国食物贸易额的80%左右。 • 东部沿海地区的贸易比重高,而且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而中西部地区的食物进出口贸易额和比重均较低,而且有下降的趋势,最低的三个省区是青海、宁夏、西藏。

  35. 2.中国食物贸易的国际市场格局 • 日本、香港、欧盟、韩国、美国是中国食物的主要出口去向地,美国、日本、欧盟、澳大利亚、香港5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食物的主要进口来源地。 • 中国食物出口的一半集中在日本和香港,而中国进口食物的一半分布在美国、日本、欧盟、澳大利亚、香港、马来西亚三大洲的六个国家或地区。 • 相比之下,中国食物进口贸易的地区结构更具有合理的多元化特点,具有较强的抗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而中国食物出口地区结构的集中度相对过高,抗御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同时,也暗示着中国食物出口竞争力和多元化出口市场的开拓能力需要进一步开拓和挖掘。

  36. (二)加入WTO对中国食物 安全贸易的影响 • 一般认为,中国实现食物安全贸易的标准是保证在正常年份食物自给率不低于95%,即净进口食物不超过国内食物消费量的5%。 • 加入WTO对中国食物安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构成实质性冲击。 • 到目前为止,加入WTO对中国的食物安全没有造成重大的影响。

  37. 六、食物安全发展战略 (一)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 必须增加食物生产、食品工业、食物营养卫生及相关领域的前瞻性、战略性、公益性科研投入,加强食物发展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使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交融。 • 不断增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食物与营养领域的应用研究,显著提高食物产量、质量、安全和卫生水平。

  38. 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成果培育开发动植物优良品种、新型生物农药、动物疫苗和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提高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成果培育开发动植物优良品种、新型生物农药、动物疫苗和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提高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 • 把传统的粮食观念转变为现代食物观念,全面开发食物资源。

  39. (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食物综合供给能力 • 在保护与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着力优化食物品种、优化食物品质、优化食物生产布局,促进食物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 • 种植业要由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转变。

  40. 大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及其加工专用生产区,建立优质食品加工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适合食品加工业需要的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及其加工专用生产区,建立优质食品加工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适合食品加工业需要的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 • 合理利用草地、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建立规模养殖场,加快牛、羊、禽特别是奶畜发展,生产优质畜禽食品。 • 在合理保护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积极开发远洋渔业资源。

  41. (三)完善食物标准体系,保证食物质量安全 • 加快食物与营养立法步伐,制定食品管理法规,保证食品安全卫生与人民身体健康。 • 加强食物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标准化建设,加快食物质量、安全、卫生的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不同类别食物与营养标准,科学地指导食物的生产和消费。

  42. 加强对食物种植、养殖阶段农药、兽药的管理,完善有关农药、兽药安全使用管理规定。加强对食物种植、养殖阶段农药、兽药的管理,完善有关农药、兽药安全使用管理规定。 • 在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实行农产品标准认证制度,规范直接上市农产品的质量要求。 • 加快健全食物质量、安全与卫生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对食物生产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提高食物质量,确保食物质量安全。

  43. (四)理顺关系,建立一体化的食品工业管理体制(四)理顺关系,建立一体化的食品工业管理体制 •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业规划和协调,加强监管和服务,实行食品工业产供销一体化。 • 调整食品工业结构,加速传统食品工业的优化升级,促进传统食品工业向现代食品工业的转化,建立现代食品工业体系。 • 开展食品加工机械、包装、储运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现代食品科技,提高中国食品工业科技水平。 • 加强食品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产品标准化包装、运输。加强对大宗食物的加工,提高综合利用率。

  44. (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国家食物安全保障制度(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国家食物安全保障制度 • 国家在加强扶贫工作力度的情况下,进一步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方面实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定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农村贫困人群的收入倾斜政策,提高其生存能力与食物获得能力。 • 在经济落后地区,采取不同形式,保障居民食物供给。 • 建立粮食储备制度,平抑市场物价,稳定粮食供给和保障贫困人群的食物获得能力。 • 对发生严重营养不良的地区,政府要及时采取营养干预措施。

  45. (七)充分合理运用WTO规则,提高食物国际竞争力(七)充分合理运用WTO规则,提高食物国际竞争力 • 按照环保法规、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无公害食物生产规定、卫生检疫制度等,提高食物质量安全标准,减少国外产品对中国食物生产与市场的冲击。 • 参照世界贸易规则,制定中国食物进出口贸易政策,采用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发展外向型食品产业。

  46. 根据食物要素禀赋特点,有效地配置食物生产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优势食物的生产,提高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根据食物要素禀赋特点,有效地配置食物生产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优势食物的生产,提高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 充分利用国际食物市场,在基本保证中国食物数量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进口一定数量资源短缺性食物,降低食物安全的资源供给成本,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 • 加强对食物进出口的检疫检验,防止国外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进口和低价农产品的倾销。

  47. (八)全面普及营养知识,科学合理引导居民消费(八)全面普及营养知识,科学合理引导居民消费 • 中国目前的食物消费结构不合理 • 细粮消费多,粗粮消费少; • 猪肉消费多,牛羊肉消费少; • 粮食消费多,大豆消费少; • 集中消费多,均匀性消费少; • 酒类消费多,饮料消费少; • 低质食物消费多,优质食物消费少。

  48. 在膳食营养摄入结构方面 • 高能量食物多,高蛋白质食物少; • 动物性脂肪多,植物性脂肪少; • 一般蛋白多,优质蛋白少; • 晚餐营养多,早餐营养少。

  49. (九)建立食物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食物安全的有效调控(九)建立食物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食物安全的有效调控 • 加强以粮食为重点的食物宏观调控,稳定粮食供给 • 加强食物信息建设,建立中国食物安全预警系统,保障全民食物供给的消费的安全。 • 利用食物安全预警系统,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食物生产、食物供给、食物分配和食物贸易等环节安全动态,从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考虑中国的食物安全。 • 密切关注和研究市场变化、重大自然灾害对食物供给带来的影响,提前做好各种应对准备,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中国食物安全。

  50. 中国食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战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