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首次新课标高考后的一些思考

首次新课标高考后的一些思考. 介休十中 刘爱红 2011.8. 全国课标卷化学试题总体感觉 全国课标卷化学试题详细分析 高考复习备考建议. 总 体 感 觉. 命题的依据 《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 实验 )》 《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 《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 》. 整体看,命题既保持了相对稳定,又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继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有创新。. 2009—2011 山西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得分情况比较.

ti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首次新课标高考后的一些思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首次新课标高考后的一些思考 介休十中 刘爱红 2011.8

  2. 全国课标卷化学试题总体感觉 • 全国课标卷化学试题详细分析 • 高考复习备考建议

  3. 总 体 感 觉

  4. 命题的依据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 整体看,命题既保持了相对稳定,又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继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有创新。

  5. 2009—2011山西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得分情况比较2009—2011山西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得分情况比较

  6. 分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11年高考化学科的成绩略好于2009年,基本与2009年持平,没有出现大起大跌,比较理想地实现了老高考向新高考的平稳过渡。 同时也说明了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不冲突,推行素质教育和提高答题能力不矛盾,也可以说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有效地帮助高考成绩的提高。

  7. (2000广东29)下图是100 mg CaC2O4·H2O受热分解时,所得固体产物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试利用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各问题: (1) 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固体产物的化学式A是_____,B是:_____。 (2)由CaC2O4·H2O得到A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由A得到B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由图计算产物C的分子量,并推断C的合理的化学式。

  8. (2007全国I)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和H2,还有CO2和水蒸气等。请用下图提供的仪器,选择必要的试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上述混合气中有CO和H2(加热装置和导管等在图中略去)回答下列问题:(1)盛浓H2SO4的装置用途是  ,盛NaOH溶液的装置用途是 。(2)仪器B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 ,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仪器C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其目的是 。(4)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 g-ab- 。(5)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CO的实验依据是;(6)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H2的实验依据是 。

  9. (2008海南)现拟在实验室里利用空气和镁粉为原料制取少量氮化镁(Mg3N2)。已知实验中可能会发生下列反应:①2Mg+O2 2MgO; ②3Mg+N2 Mg3N2;③2Mg+CO2 2MgO+C④Mg+H2O MgO+H2↑ ⑤Mg3N2 +6H2O 3Mg(OH)2+2NH3↑可供选择的装置和药品如下图所示(镁粉、还原铁粉均已干燥,装置内所发生的反应是完全的,整套装置的末端与干燥管相连)。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除装置A、E外,还应选择的装置(填字母代号)及其目的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 (2)连接并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实验开始时,打开自来水的开关,将空气从5升的储气瓶压入反应装置,则气流流经导管的顺序是(填字母代号)_______; (3)通气后,如果同时点燃A、F装置的酒精灯,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产物是氮化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试题特点 1.强调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稳”字当先 第I卷选择题部分主要考查的是”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7题: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8题:考查同分异构体;第9题:考查有机反应类型;第10题:考查弱电解质电离;第11题:考查电化学原理及应用;第12题:考查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第13题:考查依据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元素推断 。 选择题不回避常规题、经典题,突出了“稳”字,试题基本都属于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保证了学生考试时心态的稳定。

  11. 2.试题突出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学科思想 第26题考查的是晶体的脱水热重曲线的分析、KSP及物质的浓度等的计算,着重测试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图像、数据通过定性判断、定量分析推断,并用化学用语准确地表达出其化学式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27题考查了反应热、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新型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等化学理论知识。 第26、27题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定量的理性思维能力”,体现了化学反应的定量基础是化学方程式。 两个大题都考查了学生通过对数据、图像和实验现象的观察,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3.注重化学学科与生活、生产、材料的联系 第27题以新能源甲醇为主线,考查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甲醇的合成、甲醇燃料电池的相关问题;第28题以登山队员的能源提供剂氢化钙的制备为背景,考查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思路;三道选考题都涉及了化学与生活、生产、材料的问题(纤维素、新陶瓷材料、香豆素),突出了化学学科“来源于生活”的时代性和实用性,注重了化学与STS的密切联系。如:第36题以普通纸张的保护为背景,考查了传统纸张的生产保护方法和原理及现代造纸工艺等;第37题以氮化硼新陶瓷材料为载体综合考查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轨道杂化、微粒间的作用力、晶胞结构与计算等知识;第38题以香豆素的合成为情境考查有机化学的主干知识,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13. 4.注重创新,突出能力,难易适中,灵活多变 以历年高考题为母题,灵活创新是今年的化学试题的一大亮点,如所有的选择题学生看了,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有所区别。主观题的26、27、28题及选考题中的38题,都能在平时的训练题中找到一些“相似题”。 今年的高考题充分挖掘了近年来高考过程中,学生的易错点、学科的重难点等,继承了历年高考命题的思想,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注入了创新元素,体现了发散思维,多角度解答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定势思维和发散思维转变。

  14. 5. 突出对化学用语和文字表达的考查 主观题在注重分析推理、理解应用的基础上,尤其突出了对化学用语和表达能力的考查。全卷考查“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结构简式”、“电子排布式”等等化学用语达20空;要求用精确的文字回答问题的也有10处之多,必答问题25分。加上选择题的第12题,如果选答37(结构题)的8分,共计39分。 试题突出化学用语的考查,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特点,对高中化学的教学规范化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15. 6.试题充分体现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学科内容的综合6.试题充分体现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学科内容的综合 全卷贯穿了知识与能力的主线,每一道题目能力层次均为“理解”以上。 在题目设置上,每道题围绕一个主题多面设点,做到了每一题一个主题思想,每一选项或每一问则涉及不同知识内容或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角度,大大增加了试卷的覆盖面,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对主干知识与核心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思维的敏捷性。 试题注重探究性和开放性,增大了学生思维空间,实现了对学生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深度考查。

  16. 7.美中不足 必考题的范围是必修一、二和选修四,但第12题的C项中考到了苯酚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不应该;第26题第(4)问第二空硫化氢与硫酸铜的反应超出了课标的范围;第37题考查金刚石的晶胞,但没有给出图示,有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嫌疑,用到的单位pm,在选修三的科学视野中出现过,没有给出信息直接考出,超出了考试大纲的要求。

  17. 总体评价 2011化学新课标卷在内容选择、题型设计上充分体现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的特点。客观题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考查,主观题在注重分析推理、理解应用的基础上突出对化学用语和表达能力的考查,试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化学实验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可以说是基础加创新,是一份不错的试题。

  18. 试题(卷)分析

  19. 考查内容(I)卷部分

  20. 2010年化学试题考查内容

  21.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00mol NaCl中含有6.02×1023个NaCl分子 B. 1.00mol NaCl中,所有Na+的最外层电子总数为8×6.02×1023 C. 欲配置1.00L ,1.00mol.L-1的NaCl溶液,可将58.5g NaCl溶于1.00L水中 D. 电解58.5g 熔融的NaCl,能产生22.4L氯气(标准状况)、23.0g金属钠 解析:围绕NaCl多角度设问,重点考查学生对物质的量相关概念的理解,难度不大,但却成为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题!NaCl属于离子化合物,不存在NaCl分子,A不正确;Na+的最外层已经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所以B正确;58.5g NaCl溶于水配成1L溶液,而不是1L溶剂,C不正确;有原子守恒可知58.5g NaCl只能生成0.5 mol氯气,可能也有意在考查氯分子的组成。D不正确。

  22. 8.分子式为C5H11Cl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8.分子式为C5H11Cl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6种 B.7种 C. 8种 D.9种 解析:考查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种类,找同分异构体一般先找碳链异构,再找官能团位置异构,最后再看官能团类别异构。本题是一个常见题,较为容易。同分异构体数目的考查,在新课标卷中连年出现,体现了试题的稳定性。

  23. 9.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①CH3CH=CH2+Br2 CH3CHBrCH2Br ②CH3CH2OH CH2=CH2+H2O ③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④C6H6+HNO3 C6H5NO2+H2O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考查有机分应类型,只要掌握各种反应类型的特点,很容易找出答案。本题是全卷难度最小的题。

  24. c(H+) c(HF) 10.将浓度为0.1mol·L-1HF溶液加水不断稀释,下列各量始终保持增大的是 A.c(H+) B.Ka(HF) C. D. 解析:主要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平衡影响的因素,难度较大。HF属于弱电解质,加水促进HF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即电离程度增大,但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所以B项不变;由于溶液的体积增大,所以溶液的酸性会降低,即c(H+)、c(F-)和c(HF)的浓度均降低,考虑到溶液中水还会电离出氢离子,所以稀释到一定程度(即无限稀释时),c(H+)就不在发生变化,但c(F-)和c(HF)却一直会降低,所以选项D符合题意。如果把浓度转换为物质的量,可以直接选出D项。

  25. 11.铁镍蓄电池又称爱迪生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为:11.铁镍蓄电池又称爱迪生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为: Fe+Ni2O3+3H2O=Fe(OH)2+2Ni(OH)2 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池的电解液为碱性溶液,正极为Ni2O3、负极为Fe B.电池放电时,负极反应为Fe+2OH--2e-=Fe(OH)2 C.电池充电过程中,阴极附近溶液的pH降低 D.电池充电时,阳极反应为2Ni(OH)2+2OH--2e- =Ni2O3+3H2O 解析:考查电化学的相关知识,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总体难度不大。关键是要分清原电池的正负极及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另外充电时,原电池的负极与电源负极相连做阴极,而原电池的正极应该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做阳极。放电时,铁失电子,做负极;Ni2O3得电子,做正极,因此选项AB均正确;充电可以看作是放电的逆过程,所以电池放电时,负极反应为:Fe + 2OH--2e-= Fe(OH)2,充电时阴极反应为Fe(OH)2 + 2e-= Fe + 2OH-,因此电池充电过程中,阴极附近溶液的pH会升高,C不正确;同理分析选项D正确。

  26. 12.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硫化亚铁溶于稀硝酸中:FeS+2H+=Fe2++H2S B.NH4HCO3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中:HCO3-+OH-=CO32-+H2O C.少量S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C6H5O-+SO2+H2O=C6H5OH+HSO3- D.大理石溶于醋酸中:CaCO3+2CH3COOH=Ca2++2CH3COO-+CO2+H2O 解析:考查离子反应的正误判断,是高考常见题型,但因其中考查到反应的过量问题,以及有机物中的苯酚的酸性,如果选修物质结构部分的同学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硝酸具有氧化性,能氧化FeS,A不正确;NH4HCO3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中除了生成碳酸钠外还有氨气生成,B不正确;SO2不足产物应该是SO32-,C不正确。所以答案是D。但是题中的大理石和醋酸的反应是在复习中经常遇见的,学生只要抓住这一选项解题即可,其他三项可以置之不理。

  27. 13.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W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3.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W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元素W、X的氯化物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B.元素X与氢形成的原子比为1:1的化合物有很多种 C.元素Y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均有氢气生成 D.元素Z可与元素X形成共价化合物XZ2 解析: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做题时部分同学可能会认为W为H,因为课本上讲过氢氧燃料电池。但后三个元素应该都能很容易推出来,不管W推断为何种元素,不难看出A项是错误的; B、C、D三项在课本上都是重点强调的内容,正确的,细心一点,本题应该很容易得分。

  28. (I)卷难度统计 分析:从客观题来看,各题均以基础知识为载体,命题源于教材,题型常见,大部分试题同教材习题、平时练习类似,但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创新重组和设问,没有偏、难、怪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情况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9. 考查内容(II)卷必答部分

  30. 26.(14分)0.80gCuSO4·5H2O样品受热脱水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26.(14分)0.80gCuSO4·5H2O样品受热脱水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3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确定200℃时固体物质的化学式_____(要求写出推断过程); (2)取270℃所得样品,于570℃灼烧得到的主要产物是黑色粉末和一种氧化性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把该黑色粉末溶解于稀硫酸中,经浓缩、冷却,有晶体析出,该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其存在的最高温度是____; (3)上述氧化性气体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该化合物的浓溶液与Cu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在0.10mol·L-1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稀溶液充分搅拌有浅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生成,当溶液的pH=8时,c(Cu2+)=__________mol·L-1(Kaq[Cu(OH)2]=2.2×10-20)。 若在0.1mol·L-1硫酸铜溶液中通入过量H2S气体,使Cu2+完全沉淀为CuS,此时溶液中的H+浓度是______mol·L-1。

  32. 解析:考查有关五水合硫酸铜晶体的分解产物推断题,要求考生经过定性判断、定量分析做出推断,同时考查新课标的内容沉淀溶度积。一改往年的框图题,体现了化学学科由定性向定量的发展。此题参照了老高考考试大纲题型示例中几乎年年出现的根据草酸钙晶体分解热重曲线图的计算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新内容:根据溶度积常数的简单计算。解析:考查有关五水合硫酸铜晶体的分解产物推断题,要求考生经过定性判断、定量分析做出推断,同时考查新课标的内容沉淀溶度积。一改往年的框图题,体现了化学学科由定性向定量的发展。此题参照了老高考考试大纲题型示例中几乎年年出现的根据草酸钙晶体分解热重曲线图的计算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新内容:根据溶度积常数的简单计算。 (1)由图分析可知,CuSO4·5H2O受热到102℃时开始脱水分解,113℃时可得到较稳定的一种中间物,到258℃时才会继续分解。在200℃时失去的水的质量为0.57g,有差量法等方法可以计算。 (2) 570℃灼烧得到的主要产物是黑色粉末和一种氧化性气体,是CuO和SO3。CuO与稀硫酸反应的产物是硫酸铜和水,蒸发浓缩的晶体为CuSO4·5H2O。其存在的最高温度为102℃。 (3) SO3与水反应生成硫酸,与铜加热反应:2H2SO4(浓)+ Cu CuSO4 +SO2↑+H2O (4)根据溶度积的概念直接计算。pH=8时,c(OH-)=10-6,由c(Cu2+)·c 2(OH-)=Kap[Cu(OH)2]可得,c(Cu2+)=(2.2×10-20)/10-12=2.2×10-8。在0.1mol·L-1硫酸铜溶液中通入过量H2S气体,使Cu2+完全沉淀为CuS,溶液中溶质为硫酸,c(SO42-)不变,为0.1mol·L-1,c(H+)为0.2mol·L-1。

  33. 典型错误: (1)在加热过程中根据固体质量的减少量,三个阶段减少量分别是0.12g,0.11g,0.06g,根据0.8g-8g·90/250=0.512g,与图中的0.51非常接近,所以在258oC时完全失去水,再结合三个变化量,而在102oC,和113oC,可以得出分别失去的水是2个水,2个水,1个水所以在200 ℃时还有1个水没有失去,化学式应该为CuSO4·H2O;不少学生分析不清楚 写各种结晶水合物的都有。 (2)根据黑色固体,在铜的化合物中就是CuO,气体不是SO2就是SO3,而SO2主要是还原性,根据“氧化性气体”可以猜测是SO3,再结合(3)该氧化性气体与水反应的物质的浓溶液与Cu在加热条件下能反应,就可以确定是SO3,化学方程式也可以推出来了;错误主要是写SO2的、写O2的。 (3)也有的学生读不懂题,看不懂图,理解不了题意。 (4)第(4)问表现出计算能力不过关,概念模糊。

  34. 27.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生成的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并开发出直接以甲醇为燃料的燃料电池。已知H2(g)、CO(g)和CH3OH(l)的燃烧热△H分别为-285.8kJ·mol-1、-283.0kJ·mol-1和-726.5kJ·mol-1。请回答下列问题:27.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生成的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并开发出直接以甲醇为燃料的燃料电池。已知H2(g)、CO(g)和CH3OH(l)的燃烧热△H分别为-285.8kJ·mol-1、-283.0kJ·mol-1和-726.5kJ·mol-1。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太阳能分解10mol水消耗的能量是_____kJ; (2)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 由CO2和H2合成甲醇,在其他条 件不变得情况下,考察温度对 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 所示(注:T1、T2均大于300℃);

  3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温度为T1时,从反应开始到平衡,生成甲醇的平均速率为v(CH3OH)= mol·L-1·min-1 ②该反应在T1时的平衡常数比T2时的小 ③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④处于A点的反应体系从T1变到T2,达到平衡时 增大 (4)在T1温度时,将1molCO2和3molH2充入一密闭恒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若CO2转化率为a,则容器内的压强与起始压强之比为______; (5)在直接以甲醇为燃料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为酸性,负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_、正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_。理想状态下,该燃料电池消耗1mol甲醇所能产生的最大电能为702.1kj,则该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为______(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是指电池所产生的最大电能与燃料电池反应所能释放的全部能量之比)

  36. 解析:考查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的相关内容,内容包括较多,有根据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或者利用燃烧热的计算,盖斯定律的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反应速率的表示,转化率的计算,燃烧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等内容。考查学生通过对试题所给材料的阅读,对数据、图像的观察的基础上准确地获取有用信息,再进行吸收和初步加工,并与已有知识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解析:考查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的相关内容,内容包括较多,有根据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或者利用燃烧热的计算,盖斯定律的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反应速率的表示,转化率的计算,燃烧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等内容。考查学生通过对试题所给材料的阅读,对数据、图像的观察的基础上准确地获取有用信息,再进行吸收和初步加工,并与已有知识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主要问题: (1)第(1)、(5)问表现出学生定势思维严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2)第(2)问反映出学生对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不理解,表述不精确,计算不过关; (3)第(3)~(5)问表现出学生理念知识理解不到位而丢分。

  37. 28.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兴趣小组拟选用如下装置制备氢化钙。28.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兴趣小组拟选用如下装置制备氢化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选择必要的装置,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为___(填仪器接口的字母编号) (2)根据完整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药品;打开分液漏斗活塞______(请按正确的顺序填入下列步骤的标号)。 A.加热反应一段时间                 B.收集气体并检验其纯度 C.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D.停止加热,充分冷却 (3)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产物,小心加入水中,观察到有气泡冒出,溶液中加入酚酞后显红色,该同学据此断,上述实验确有CaH2生成。 ① 写出CaH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该同学的判断不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用化学方法区分钙与氢化钙,写出实验简要步骤及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 (5)登山运动员常用氢化钙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______。

  38. 解析:这是一道成功的实验题,题目围绕“实验仪器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的要素,实验过程是化学实验的根本,实验结果是化学实验的目的”进行了考查,对往年高考试题做了很好的改编和创新。考查内容包括:物质的制备、装置的选择和连接、实验步骤及实验设计、实验评价。解析:这是一道成功的实验题,题目围绕“实验仪器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的要素,实验过程是化学实验的根本,实验结果是化学实验的目的”进行了考查,对往年高考试题做了很好的改编和创新。考查内容包括:物质的制备、装置的选择和连接、实验步骤及实验设计、实验评价。 (1)钙属于极活泼的金属,极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而制备的氢气中会混有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所以在与钙化合之前需要除杂和干燥;同时为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最后还需要有干燥措施,所以正确的顺序为:i→e,f→d,c→j,k(或k,j)→a等。 (2)由于不纯氢气加热时与空气混合有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应该先收集一部分气体并检验其纯度;反应结束后还需要使氢化钙在氢气的氛围中冷却,所以应该是最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因此正确的顺序为BADC。 (3)CaH2能与H2O 反应:CaH2+2H2O = Ca(OH)2+2H2 ↑,而Ca也能与H2O反应:Ca+2H2O = Ca(OH)2+H2 ↑,产物是相同的,故不能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是否有CaH2生成。 (4)要用化学方法区别钙和氢化钙,就要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的不同:氢化钙的燃烧的产物有水,而钙的燃烧产物中无水,可以通过有无水鉴别。(5)氢气是气态的,携带不如氢化钙方便。

  39. 典型错误:对实验的整体理解上存在欠缺,理解实验的层次还不到位,对每一步实验的目的、作用、操作理解的还不深入,缺少前后连贯性,也就是对整体实验设计不清楚。1. 学生对原理不清,最后的干燥装置漏掉。2. d、c位置颠倒。3. 配平系数错误,反应的现象只说其一。 4. 想到了用点燃的方法,但选用的助燃气是空气,而不是氧气。

  40. 考查内容(II)卷必答部分

  41. 36.[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 普通纸张的成分是纤维素,在早期的纸张生产中,常采用纸表面涂敷明矾的工艺,以填补其表面的微孔,防止墨迹扩散,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发现纸张会发生酸性腐蚀而变脆、破损,严重威胁纸质文物的保存。经分析检验,发现酸性腐蚀主要与造纸中涂敷明矾的工艺有关,其中的化学原理是______。为防止纸张的酸性腐蚀,可在纸浆中加入碳酸钙等添加剂,该工艺原理的化学(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2)为了保护这些纸质文物,有人建议采取下列措施: ①喷洒碱性溶液,如稀氢氧化钠溶液或氨水等,这样操作产生的主要问题是______。 ②喷洒Zn(C2H5)2。Zn(C2H5)2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氧化锌和乙烷。用化学(离子)方程式表示该方法生成氧化锌及防止酸性腐蚀的原理______。 (3)现代造纸工艺常用钛白粉(TiO2)替代明矾,钛白粉的一种工业制法是以钛铁矿主要成分(FeTiO3)为原料按下过程进行的,请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                                  ②

  42. 解析:(1)因为明矾中含有Al3+,而Al3+水解显酸性,在酸性条件下纤维素会发生水解使高分子链断裂;由于碳酸钙会消耗氢离子而降低溶液的酸性,从而防止纤维素水解,方程式为CaCO3 + 2H+= Ca2++ H2O + CO2↑;(2)①因为纤维素在碱性条件下也会发生水解,同样会造成书籍的污损;②根据产物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C2H5)2 + H2O=ZnO + 2C2H6↑。因为ZnO也可以消耗氢离子,所以也能防止酸性腐蚀,方程式为ZnO + 2H+=Zn2++ H2O。(3)考察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依据电子得失守恒可以配平。 答案:(1)明矾水解产生酸性环境,在酸性条件下纤维素水解,使高分子链断裂; CaCO3 + 2H+=Ca2++ H2O + CO2↑; (2)①过量的碱同样可能会导致纤维素水解,造成书籍污损; ②Zn(C2H5)2 + H2O = ZnO+2C2H6↑、ZnO + 2H+=Zn2++ H2O; (3)2 6 7 2 2 6; 1 1 1 2

  43. 37.[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氮化硼(BN)是一种重要的功能陶瓷材料,以天然硼砂为起始物,经过一系列反应可以得到BF3和BN,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B2O3制备BF3、BN的化学方程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基态B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B和N相比,电负性较大的是_________,BN中B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 (3)在BF3分子中,F-B-F的键角是_______,B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_,BF3和过量NaF作用可生成NaBF4,BF4-的立体结构为_______; (4)在与石墨结构相似的六方氮化硼晶体中,层内B原子与N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为______,层间作用力为______;  (5)六方氮化硼在高温高压下,可以转化为立方氮化硼,其结构与金刚石相似,硬度与金刚石相当,晶胞边长为361.5pm,立方氮化硼晶胞中含有____个氮原子、____个硼原子,立方氮化硼的密度是_____g·cm-3(只要求列算式,不必计算出数值。阿伏伽德罗常数为NA)。

  44. 解析:(1)由图及元素守恒可写出这两个反应的方程式:解析:(1)由图及元素守恒可写出这两个反应的方程式: B2O3 + 3CaF2 + 2H2SO4 2BF3 + 3CaSO4 + 3H2O; B2O3+2NH3 2BN+3H2O。 (2)B的原子序数为5,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1;B和N都属于第2周期元素,同周期自左至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故电负性较大的是N;B属于第ⅢA族元素,化合价为+3价。 (3)依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计算出的孤对电子对数=1/2(a-xb) = 1/2(3-3×1)=0,所以BF3分子为平面正三角形结构,键角为120°,杂化方式为sp2;BF4-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对数= 1/2 (a-xb) = 1/2(3-4×1+1)=0,所以其结构为正四面体。 (4)B、N均属于非金属元素,二者形成的化学键是极性共价键;根据其结构与石墨相似,层与层之间应该靠分子间作用力结合。 (5)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叫做晶胞,金刚石晶胞是立方体, 其中8个顶点有8个碳原子,6个面各有6个碳原子,立方体内 部还有4个碳原子,如图所示: 所以金刚石的一个晶胞中含有的碳原子数=8×1/8 + 6×1/2 + 4 = 8,因此立方氮化硼晶胞中应该含有4个N和4个B原子。立方氮化硼的一个晶胞中含有4个N和4个B原子,故“每个BN分子”所占的体积为(361.5×10-10cm)3/4,每mol的体积为(361.5×10-10cm)3×NA/4,每mol的质量为(361.5×10-10cm)3×NA×ρ/4=25,故立方氮化硼的密度是:

  45. 38.[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香豆浆是一种天然香料,存在于黑香豆、兰花等植物中。工业上常用水杨醛与乙酸酐在催化剂存在下加热反应制得: 以下是由甲苯为原料生产香豆素的一种合成路线(部分反应条件及副产物已略去) 已知以下信息: ①A中有五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②B可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③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通常不稳定,易脱水形成羰基。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香豆素的分子式为_______; ⑵由甲苯生成A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A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__ ⑶由B生成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⑷B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的还有_种,其中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只出现四组峰的有_ _种; ⑸D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的还有_ _中,其中: ①既能发生银境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________(写结构简式) ②能够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CO2的是_________(写结构简式)

  46. 解析:考查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判断、结构简式的书写和命名、卤代烃的水解、甲苯的性质、酚的性质、反应类型的判断及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等。 与往年的有机试题相比,降低了难度。 增加了新增内容:核磁共振氢谱意义的考查,提醒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重视新增知识的学习。 答案:(1)C9H6O2;(2)取代反应 2—氯甲苯(邻氯甲苯) (3) (4)4 2 (5)4 ① ②

  47. (II)卷得分情况统计 分析:全卷除了第36题,没有难度低于0.4的难题;多数试题的难度在大于0.4、小于0.7,属于中等难度;选择题有3道题目难度大于0.7,属于容易题。 化学部分的总难度为0.5948,高于往年。

  48. 考点分布统计

  49. 失分的原因

  50. 学生层面 (1)基础不扎实,推理能力弱,表达能力差 (2)定势思维强,信息整合差,类比迁移弱 (3)机械套用多,审题能力弱,创新意识薄 (4)捕捉信息弱,应用能力差,书写欠规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