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likes | 272 Views
飞出太空. 出版:水田小学出版社 主编:刘玮. 神舟,中国飞船的名字。独一无二,举世瞩目. 中国人在人类航天事业中并非开拓者,而是后来者,但是,中国的航天事业是独立建立起来的,火箭发射、卫星升空、载人飞船,无一不凝聚着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在不同时期,我国涌现了众多自己的“航天英雄”。. 目录. 神舟五号. 天宫一号. 神舟二号. 神舟八号. 神舟三号. 交接. 神舟一号. 1999 年 11 月 20 日北京时间凌晨 6 时 30 分 3.5 秒,“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E N D
飞出太空 出版:水田小学出版社 主编:刘玮
神舟,中国飞船的名字。独一无二,举世瞩目 中国人在人类航天事业中并非开拓者,而是后来者,但是,中国的航天事业是独立建立起来的,火箭发射、卫星升空、载人飞船,无一不凝聚着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在不同时期,我国涌现了众多自己的“航天英雄”。
目录 神舟五号 天宫一号 神舟二号 神舟八号 神舟三号 交接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北京时间凌晨6时30分3.5秒,“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1999年11月20日北京时间凌晨6时30分3.5秒,“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火箭起飞后飞行111秒逃逸塔分离,123秒四个助推器分离,155秒一二级分离,197秒整流罩分离,454秒二级关机,569秒二级游机关机,572.5秒船箭分离后,飞船在青岛西南部海洋上空入轨。 发射段“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各级飞行正常,地面测控正确,北京中心入轨十分钟后的计算结果表明,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轨道倾角为42.564度、近地点高度200.04千米、远地点348.715千米,轨道周期5391.437秒。 飞船入轨后,北京中心对飞船工况进行了监视,遥测数据表明,飞船建立轨道飞行姿态正确,太阳电池帆板展开正常并准确捕获太阳,飞船工作正常。 运行段飞行第3圈时,北京中心计算并通过喀什站向飞船注入了试喷控制参数。飞行第5圈经过太平洋远二测量船上空时,飞船发动机试喷成功。北京中心根据试喷后的外测数据进行了控后轨道改进及返回参数和控制量计算。 飞船控制分系统根据发射段、试喷过程及前10圈对陀螺工程遥测参数的监视,确认陀螺工作正常,飞船第15圈采用升力式返回。 飞船第13圈在经过渭南、青岛上空时,两地面站进行返回控制数据注入没有成功。北京中心根据实际情况,马上通知在大西洋的远三测量船,准备14圈飞船进入其测控区时进行数据注入。远三测量船及时捕获飞船并注入成功。 飞船在轨运行第14圈,于21日凌晨2点53分在南大西洋远三测量船上空准时进行第一次调姿,轨道舱与返回舱-推进舱联合体分离;然后进行第二次调姿并点火制动成功,准确进入返回轨道,在巴基斯坦南部卡拉奇站上空140千米高度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再入大气层。 3点20分左右,直升机目视发现目标,地面电扫雷达于3点24分发现目标。 返回舱降至10~8千米高度时,降落伞打开,离地约1.2米时缓冲火箭点火,返回舱于3点41分正常软着陆。地面搜索车辆在4点20分找到返回舱。实际落点距理论落点偏差12千米。 神舟一号 返回☞☞
神舟二号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发射神舟二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5次飞行,也是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3次获得成功。“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由集团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中国科学院、信息产业部等部门的有关研究单位,研制了用于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研究的船载仪器和设备。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和指挥下,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有关测控站和“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队,将对“神舟二号”飞船进行持续跟踪、测量与控制。神舟二号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发射神舟二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5次飞行,也是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3次获得成功。“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由集团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中国科学院、信息产业部等部门的有关研究单位,研制了用于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研究的船载仪器和设备。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和指挥下,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有关测控站和“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队,将对“神舟二号”飞船进行持续跟踪、测量与控制。 在本次飞行任务中,我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据了解,飞船在轨飞行期间,各种试验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宝贵的飞行试验数据和科学资料,圆满完成了预定试验任务。 神舟二号自主飞行期间主要进行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试验,同时穿插进行部分对地观察设备的在轨测试试验及空间天文、环境监测仪器的试验任务。留轨期间主要进行了对地观测试验、空间天文观测和以高层大气为主的空间环境监测试验。“神舟二号”飞船有效载荷64件,包括返回舱15件、轨道舱12 件、附加段37 件,以空间观测和科学实验为主,主要包括:多工位空间晶体生长炉、空间晶体生长观察装置、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空间通用生物培养箱、空间天文观测系统、窗口组件、空间环境监测系统、微重力仪、有效载荷公用设备等。有效载荷配置飞船在轨162 天,各项有效载荷按运行控制流程圆满完成试验任务。 有关专家称,神舟二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表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利用飞船有效载荷开展的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是我国首次在自己研制并发射的飞船上进行多学科、大规模和前沿性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神舟二号 返回☞☞☞
这次发射的“神舟三号”飞船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与第二次飞行试验相比,主要是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功能。飞船具备待发段和上升段应急救生功能,完善了备份伞子系统;运载火箭具备了故障检测和逃逸功能,控制分系统采用了冗余技术。这次发射的“神舟三号”飞船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与第二次飞行试验相比,主要是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功能。飞船具备待发段和上升段应急救生功能,完善了备份伞子系统;运载火箭具备了故障检测和逃逸功能,控制分系统采用了冗余技术。 飞船装载10项44台有效载荷设备,其中返回舱13件、轨道舱11件、附加段20件,以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为主,主要包括:卷云探测仪、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地球环境监测系统、多工位空间晶体生长炉、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空间细胞生物反应器、空间环境监测系统、窗口组件、有效载荷公用设备等。飞船自主飞行期间,空间应用系统主要进行了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试验,同时穿插进行部分光学遥感在轨测试试验及地球环境探测和空间环境高层大气监测仪器的试验任务。留轨期间主要进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卷云探测仪和地球环境探测设备的光学遥感对地探测试验,并进行空间环境层大气监测试验。 飞船中安装了形体假人及人体代谢模拟装置、医监设备和舱内辐射环境监测设备等,并进行了相应试验。飞船上装有的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 飞船在轨飞行期间,各分系统和有效载荷性能稳定,运行良好,取得了大量宝贵的飞行试验和科学实验数据,圆满完成了预定试验任务。其中,飞船拟人载荷提供的生理信号和代谢指标正常,验证了与载人航天直接相关的座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证明这套系统完全能满足载人的医学要求。飞船轨道舱继续在轨运行,并进行多光谱对地遥感观测和地球环境监测等空间科学和应用试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指出,神舟三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表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表明我国利用飞船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神舟三号 返回☞☞☞
本次飞行任务由一名航天员担任指令长兼驾驶员,飞行期间航天员不进入轨道舱、不脱航天服,并按预先规定的程序和地面指挥手动补发船箭分离、帆板展开、推返分离等指令,完成飞船状态监视、血压测量、摄影摄像、饮食睡眠等工作。自主飞行段正常飞行时间为1天,飞船入轨后第五圈变轨,第14圈制动返回主着陆场。具有第2天、第3天返回的能力。飞船轨道舱留轨飞行半年,主载荷为CCD详查相机。组织实施按照白天发射、白天回收的原则进行。本次飞行任务由一名航天员担任指令长兼驾驶员,飞行期间航天员不进入轨道舱、不脱航天服,并按预先规定的程序和地面指挥手动补发船箭分离、帆板展开、推返分离等指令,完成飞船状态监视、血压测量、摄影摄像、饮食睡眠等工作。自主飞行段正常飞行时间为1天,飞船入轨后第五圈变轨,第14圈制动返回主着陆场。具有第2天、第3天返回的能力。飞船轨道舱留轨飞行半年,主载荷为CCD详查相机。组织实施按照白天发射、白天回收的原则进行。 飞船具备自主应急返回的能力,在应急情况下允许航天员返回全球预定的10个应急着陆区;具备人工控制返回功能,在自动返回系统失效的情况下,航天员可以手动控制返回地面。 航天员的选拔、训练工作已经完成了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航天环境适应性、救生与生存等学习与训练;人船联合测试项目;飞船训练模拟器和手控训练模拟器训练。6月末根据考核情况,优选出6名预备航天员进行强化训练,9月完成强化训练后确定首次载人飞行3人航天员梯队。 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系统,根据前四次飞行试验的情况,进一步完善了技术状态,落实了任务实施方案,按计划进行设备的复检、标定、维护,进行演练、联调。对航天员实施医监医保和医疗救护的方案已经确定。这几个系统的准备工作在9月底完成,确保10月执行任务。 为了确保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工程总体在2003年又重点安排了大量的可靠性、安全性验证试验,如飞船、火箭的发动机可靠性试车,飞船各种火工机构、火工装置的点火试验,各种活动部件的寿命及可靠性试验,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增长试验、综合应力试验,飞船防火、防潮、防结露措施验证试验等。针对无人飞行试验无法考核的人工手动功能,安排了地面大量仿真和试验,如:火箭逃逸仿真,飞船应急救生和在轨自主应急返回仿真,人工控制功能仿真,系统级故障模拟与对策验证仿真等,特别重视了与航天员安全相关的飞船舱内有害气体消除和防护、脉冲噪声、座椅提升和缓冲性能试验及着陆冲击试验等。 从1999年到2003年,我国先后成功地发射了四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突破了载人飞船再入升力控制、应急救生、软着陆、GNC故障诊断、舱段间分离、防热等13项关键技术。作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跨世纪工程,神舟飞船总体性能优越,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神舟飞船“三舱一段”的结构与总体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神舟飞船起点高,一步到位,智能化程度较高。虽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较晚,但并不是从“加加林”时代的飞船起步:先搞无人飞船,再搞单人飞船,最后才是多人飞船,而是一步迈过美苏的四十年发展历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国外载人飞船是从搭载小动物开始试验航天员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我国则采用了先进的现代装置——模拟假人,模拟“航天员”所消耗的氧气与二氧化碳,通过先进的地面医监台测试“航天员”的生理信号变化。 此外,我国神舟飞船的起飞质量和座舱最大直径,都远远大于美国“水星”号和苏联“东方”号。神舟飞船的构形比“水星”号和“东方”号的两舱构形具有更多的功能,在舱段间的电、气、液路连接与分离技术等技术方面也更复杂。在电源方面神舟飞船采用了太阳电池阵为主的电源方案,这比“水星”号、“东方”号的电源系统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神舟飞船采用了升力式返回再入,由GNC分系统进行再入过程中的升力控制,这是比弹道式再入更为先进的返回方式,可以大大提高飞船返回着陆点的精度和降低再入过载峰值,减轻航天员返回地面时承受过载的痛苦。神舟飞船与20世纪90年代国外的先进载人飞船相比,从再入方式、着陆精度和再入过载峰值等指标上大致与联盟TM飞船相当,并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了更为舒适的环境。☞☞☞ 神舟五号 返回
酒泉11月1日电 北京时间11月1日清晨5时58分07秒,中国“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火箭飞行583秒后,将“神舟八号”飞船成功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30公里的预定轨道。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随后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宣布,“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神舟八号”飞船为改进型载人飞船,它全长9米,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8082公斤,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发射升空后将与正在轨稳定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交会对接,实施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全长58.3米,起飞质量497吨,运载能力为8130公斤,其在“长征二号F”火箭基础上进行多项改进,具有运载能力更高、入轨精度更高、可靠性更高等特点。 此次“神舟八号”飞船发射,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49次航天飞行。 神舟八号 返回☞☞
天宫一号 对接试验作用 两个航天器在太空对接对载人航天活动来讲有重要意义。从目前来看太空对接的意义有三:一是苏联在轨组建大型空间站的计划实现;二是在美国载人登月计划中对接技术有重大作用,三是可在太空进行国际合作,联合起来进行载人航天活动。 2.对接试验含义 太空对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在太空飞行时连接起来,形成更大的航天器复合体,去完成特定任务。它主要由航天器控制系统和对接机构完成。 3.对接天宫一号以后做什么? 我国今明两年将进行两次太空对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2010年和2011年将连续进行两次太空对接,为以后建立空间站进行准备。梁小虹透露,从2010年第四季度到2011年10月,中国将连续使用长征2F改进型火箭发射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飞船。其中,神州八号是无人飞船,神州九号是载人飞船,天宫一号作为目标飞行器,将连续和神八、神九进中国未来航天器太空对接想象图 行对接。 “一次无人对接,一次有人对接,两种对接技术都得到验证,这就为以后建立空间站打下良好的基础。”梁小虹说。梁小虹表示,连续发射天宫一号、神八和神九,对中国火箭发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表示,这次完成连续发射,设计和生产周期短,“从现在起到2010年10月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我们要完成所有的大型地面实验和所有的零部件组装生产,任务十分艰巨。”同时,“这次连续发射要求火箭必须按时发射,不能延迟,否则将无法顺利完成对接目标。” 梁小虹告诉记者,去年神舟七号发射成功之后,中国火箭研制技术人员就立刻投入到新型火箭的研制之中,以保证新的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 返回☞☞☞
交接 • 天宫一号将分别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交会对接 • 天宫一号飞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实施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提供交会对接目标。初步建立长期在轨独立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进行航天员空间驻留试验,为空间站研制积累经验。进行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探测、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空间技术试验。 • 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后,将依次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与其进行交会对接,其中,神舟八号飞船不载人,神舟九号飞船是否载人,将根据神舟八号任务评估情况决策,神舟十号飞船执行载人飞行。 • 天宫一号是迄今为止我国寿命最长的低轨道飞行器 •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全新研制的载人飞行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低轨道飞行器中寿命最长的,可以说是个简易的空间实验室。 • 天宫一号采用实验舱和资源舱两舱构型,全长10.4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8.5吨,设计在轨工作寿命2年。其中实验舱可供2至3名航天员驻留,前端安装被动式对接机构,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目标飞行器提供动力能源。 • 发射目标飞行器的长征二号FT1火箭在原长征二号F火箭基础上,新研制了直径4.2米的整流罩,对助推器、控制系统和故障检测系统等进行了改进,提高了运载能力和入轨精度。火箭全长52米,起飞重量493吨,运载能力8.6吨。 • 由天链一号中继卫星、16个国内外陆基测控站、远望号测量船及北京飞控中心、西安测控中心组成陆、海、天基测控网,完成飞行任务的测量、控制与通信支持。 ☞☞☞
中国航天 • 卫星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实践系列 实践一号卫星 实践二号卫星 实践四号卫星 实践五号卫星 • 空间探测 双星计划 探测一号卫星 探测二号卫星 • 返回式卫星 返回式卫星 • 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 对地观测卫星资源卫星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 • 海洋卫星 海洋一号 海洋二号 • 环境卫星 环境一号 • 遥感卫星 遥感卫星一号 遥感卫星二号 遥感卫星三号 遥感卫星四号 遥感卫星五号 遥感卫星 六号 遥感卫星七号 遥感卫星八号 遥感卫星九号 遥感卫星十号 遥感卫星十一号 • 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 东方红一号卫星 东方红二号卫星 东方红三号卫星 东方红四号卫星 • 鑫诺 鑫诺一号 鑫诺二号鑫诺三号 鑫诺四号 鑫诺五号 鑫诺六号 • 中星 中星5A中星6B中星8号 中星9号 中星10号 中星11号 • 亚太 亚太2R亚太五号卫星 亚太六号卫星 亚太七号卫星 • 中继卫星 天链一号 • 定位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一号 北斗二号 • 运载火箭现役 长征一号 长征二号 长征三号 长征四号 • 研制中 长征五号 长征六号 长征七号 • 空间探测器月球探测 嫦娥工程 嫦娥一号 嫦娥二号 嫦娥三号 嫦娥四号 • 火星探测 中国火星探测计划萤火一号 • 载人航天现役 神舟一号 神舟二号 神舟三号 神舟四号 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 神舟七号 神舟八号 • 研制中 神舟九号 神舟十号 • 空间站现役 天宫一号 • 研制中 天宫二号 天宫三号
谢谢观看,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