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0

中学写作教学体系的重构

中学写作教学体系的重构.     浙江省教研室 蔡少军 ( csjhg@126.com). 2006 年各市学业考试作文命题. 杭州卷:以“成功的秘诀”为话题 湖州卷:以“感动”为话题 宁波卷:根据材料“给铅笔的话”作文 金华卷:生活因------而精彩 嘉兴卷:------也美丽 衢州卷:------如------ 省卷:假如世上没有了书 绍兴卷:十六岁的天空 温州卷:把心儿打开. 2007 年各市学业考试作文命题. 杭州卷:以“友善”为题目 湖州卷:生活,因变化而精彩 宁波卷:成长与进步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学写作教学体系的重构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学写作教学体系的重构 •     浙江省教研室 蔡少军 • (csjhg@126.com)

  2. 2006年各市学业考试作文命题 • 杭州卷:以“成功的秘诀”为话题 • 湖州卷:以“感动”为话题 • 宁波卷:根据材料“给铅笔的话”作文 • 金华卷:生活因------而精彩 • 嘉兴卷:------也美丽 • 衢州卷:------如------ • 省卷:假如世上没有了书 • 绍兴卷:十六岁的天空 • 温州卷:把心儿打开

  3. 2007年各市学业考试作文命题 • 杭州卷:以“友善”为题目 • 湖州卷:生活,因变化而精彩 • 宁波卷:成长与进步 • 金华卷:这就是幸福 • 嘉兴卷:我因------而自豪 • 衢州卷:我拥有我快乐 • 丽水卷:做到 • 绍兴卷:寻找平衡 • 温州卷:以“惜”为题目 • 台州卷:我和------有个约 • 义乌卷: ------真美

  4. 全国中考作文命题动向 • 调查人:黄琼 材料来源:全国96份中考卷 •        2006年     2007年 • 话题作文:  28.2% 14.6% • 选题作文: 44.1% 36.5% • 命题作文: 8.1% 22.9% • 半命题作文: 9.9% 19.8% • 材料作文: 9% 6.2% •    (《语文周报》2007年8月15日第33期)

  5. 例1:以“生命”为话题 •   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大大的字:生命应当如何度过?写罢,老师端端眼镜,看着全班一双双疑惑的眼睛,笑着说:‘老师正为生命应当如何度过而发愁呢,这节课上,就请同学们为老师出出主意。”说罢,同学们心领神会,迅速地举起了双手。 • …… •   素有“万事通”称号的李强也不甘示弱,说:“当公螳螂和母螳螂交配后,母螳螂会把公螳螂吃掉,其实母螳螂这样做是为了孕育小宝宝才忍痛吃掉公螳螂。而且公螳螂是毫无怨言的。所以人活着,就要为他人着想。”这次掌声更热烈了。 • ……

  6. 例1:以“生命”为话题    温柔尽职的语文课代表也按捺不住了:“鸳鸯、天鹅都是非常忠诚的动物,他们一生就只有一个伴侣。还有青鸟,当另一半死后,他们会守着另一半,风雨无阻。所以生命就应当忠诚专一。”雷鸣般的掌声响起。 • …… •   这时,离下课还有两分钟,老师开心地走上讲台,说道:“谢谢各位小老师,老师已经明白了生命应当如何度过,并且也会努力地做到,你们是否能跟我一起去做呢?” • “能!”震天般的响声传出了教室。

  7. 例1:以“美”话题 •   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美在何方。他端端眼镜,看着全班一双双疑惑的眼睛,微笑着说:‘人们都说美无处不在,可我怎么没发现呢?请同学们为我指点一下。”同学们听后心领神会,迅速地举起了双手。 • …… •   博览群书的李强也不甘示弱,说:“藏羚羊为了肚中的生命竟然下跪于猎人;待宰的母牛临死前流下了眼泪,剖开后腹中竟有一个成型的牛宝宝;母螳螂忍痛吃掉公螳螂为的也是肚中的胎儿。动物身上的这种母爱,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也很美。”掌声更加热烈了。 • ……

  8. 例1:以“美”话题 •   沉默娴静的李静也终于忍不住了:“鸳鸯、天鹅的一生只有一个伴侣。他们会互相厮守在身边,风雨无阻。这种忠诚专一也难能可贵,所以我认为这也非常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同时给予了李静肯定的目光。 • …… •   离下课还有两分钟了,老师高兴地走上讲台,说道:“同学们所说的,真的非常美丽,的确,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我们不用担心了,因为同学们都有睿智的慧眼。” • “哈哈哈……”伴着同学们欢畅的笑声,铃声响起了。

  9. 例2:万能作文法 •  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却激起所有色彩的轻舞飞扬? •  是什么,走得不留痕迹,来得悄无声息,却留下穿越一季的倾情歌唱? •  是什么,轻轻地来了,又轻轻地走了,在收获的季节留下飘垂的金黄? •  是什么,悄悄地走了,又轻轻地来了,为沉寂的大地纺出洁白的梦想? •  哲人对着蓝天微笑:“是时间。”孩童握着风筝拍手:“是风。”流浪者说:“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梦。” •  我说:“是!”

  10. 例2:万能作文法 •  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 •  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依旧九死而不悔,这是豪壮的选择。 •  纵然一生清苦,终日难饱,仍愿怡然自乐,躬耕垄亩,这是高雅的选择。 •  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而我选择了    。

  11. 例3:一篇套用频率极高的文章 独上高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题记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12. 例3:一篇套用频率极高的文章 二、苏东坡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三、辛弃疾 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若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13.   喻旭初(江苏高考阅卷作文组组长): 古代文人每年一到6月7日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在汨罗江上跳水不,项羽一次次地抹脖子,司马迁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宫刑,韩信干脆赖在别人的胯下不起来了。学生一写到李白便是:“酒入豪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成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一提陶渊明便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4. 话题作文三件套 • 1、套结构 • 2、套语言 • 3、套材料

  15. 当代高分考场作文三大弊 • 1、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潇洒的废话 • 2、具备万物,横绝太空——激扬的大话 • 3、高人画中,令色氤氲——美丽的谎话

  16. 当代学生作文最缺乏的能力 • (一)发现生活的能力 • (二)讲述故事的能力 • (三)独特想象的能力 • (四)发表见解的能力

  17. 原因何在? • 一、评价导向 • 二、命题导向 • 三、教学导向

  18. 一、评价导向 • ▲一类卷(60-55分) 符合题意,立意深刻、新颖,思想健康,中心突出,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语言准确,有文采,标点正确,600字以上。 • ▲符合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条,可酌情加1—3分,加至满分为止。 • ⑴构思新颖,有创意。⑵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 • ⑶体现出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⑷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

  19. 关于“思想健康” •   对一个孩子来说,第一,他是无所谓‘思想’的;第二,任何表达都是合理的,是不伴随实利目的的。所以不存在什么‘健康’‘不健康’的问题。这种提法实际上是幼稚的,不合理的,而且会起一种误导作用——就是误导虚伪,使孩子从小学会迎合别人,不会依照自己的真实的感情来说话。 • ——王富仁

  20. 关于“思想健康” 例1:    妈妈回来了 •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     (郦思哲 首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

  21. 我们为什么要写作 • (一)情感宣泄 • (二)生命思考 • (三)社会评判

  22. 杭外学生谈写作 •   作文,其目的只是要将你心中的感受和想说的话用一种形式表达出来。 •   生活中并不存在那么多让你能够不断抒发感情的例子,……给你一条最中肯的意见——确定你的兴趣所在。 •   语言美不只代表词汇的美和语句的新奇。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叙述务必贴合文章本身,最原始的笔触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23. 评价应注意的两个标准 • 感情真挚 • 内容充实

  24. 二、命题导向 •   荣誉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荣誉来自于奋斗,伴之于追求,托之于鲜花、掌声、美酒,施之于赞叹的一句话,羡慕的一凝眸,深情的一拥抱。在需要知荣明辱的今天,我们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荣誉观。  请以“荣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         ——2006年南通市考题   

  25. 二、命题导向 •   应试写作本身是一种价值语言的写作,是一种功利主义式的写作。所以,写作必然置身于语言之外,着意追求与某种隐蔽的“主流话语”“权威话语”“中心话语”的暗合或一致。重复与合模成为其基本的言说模式。就此而言,越是“好”的作文就越可能呈现出被言说的语言的谄媚性,越是“好”的作文越可能将应试写作的显著特征——“禀有权威或权利的阴影”——转化为隐性的存在,有时候,优秀的作者甚至将被迫的服从变成主动的追求与聪明的投机。 •       ——叶黎明《文学写作的意义》 

  26. 二、命题导向 • 例1: •      我家的“党代表” •   ……   •   爸爸就是这样努力地践行着“三个代表”的理论,为振兴马山的经济辛勤地工作着。

  27. 二、命题导向 • 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高考题) • 怀想天空(江苏高考题) • 行走在消逝中(浙江高考题) • 诗意地生活(江西高考题) • 母语是民族文化载体(湖北高考题) • 我能(辽宁高考题) • 创造需要坚持不懈(宁夏高考题) • 一步与一生(四川高考题)   

  28. 二、命题导向 • 面对与自强(济宁中考题) • 震撼心灵的(永州中考题) • (微笑、节俭、遵守规则)从我开始 •     (河南非课改区中考题) • 每一种草都会开花(山东临沂中考题) • 心中的彩虹(天津中考题) • 完美(成都中考题) • 怦然心动的感觉(资阳中考题)     • 吃(扬州中考题)

  29. 二、命题导向 •       吃咸肉的两个月 •   老家的人都爱吃咸肉,不,简直是到了“嗜好”的地步。种了地回来,男人们往长条椅上一坐,粗声喝道:“弄碗咸肉来!”不等他吵完,女人们早就端出饭菜来,红黑色的咸肉和青绿色的蒜苗儿一起躺在大瓷盆里,红绿相映,的确让人食欲大开。

  30. 二、命题导向 • 命题二大弊: •   缺乏对语意识 •   缺乏现实意识

  31. 二、命题导向 • (一)命题者的角色和地位 •  例:济南的山水风情(济南中考卷) • 兰州的韵味(兰州中考卷) • (二)媒体的角色期待 •    第三种力量 •    草根推动 

  32. 二、命题导向 • 国外作文题一览: • 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 • 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 如果是你,你会往广岛扔原子弹吗? • 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 在愚蠢的错误和聪明的失误之间总是存在着重大的不同。请说一说你的一个聪明的失误,并且解释一下它怎么给你或他人带来益处。

  33. 二、命题导向 • 国外作文题一览: • 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上了4小时35分钟,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 • 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壁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 • 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请简要说明。

  34. 二、命题导向 • 癞蛤蟆是否有听觉?试证明之。 • 在多年以后,他想起自己第一次与冰有关的经验……”故事须提及一双袜子、一个纪念碑、一串钥匙、一头家畜和莎翁全集。

  35. 二、命题导向 •   一、作文不是写给具有丰富想像力的招生办人员看的,也不是写给具有高度文学修养的老师看的。阅读作文的对象应该是你的朋友、室友、你的亲戚。二、不要为作文而作文。作文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在一页纸上能完成的故事。三、作文里的你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你,而不是一个想像中、理想中的你。有人说,应该表现你最美的那一面。但我认为应该表现你的两面(好的或不好的)。无论你想表现的是哪一面,都应该是“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的那一面。四,作文可以让别人看一看,提一提意见。但你的作文应该表现出你自己的风格、特点,表现出你自己的思想、情趣。关键是看上去像你自己的东西。 •       (普林斯顿招生院长哈格顿先生 )

  36. 二、命题应注意的几个标准 • 搭建生活平台 • 创设具体语境 • 加强对话意识

  37. 三、教学导向

  38.   有效的作文教学 三、教学导向

  39. ▲有效的作文教学▲有效作文的教学

  40. 有效的作文教学 一. 有效作文的教学 (教什么) 二. 如何实施有效作文的教学 (怎么教)

  41. 有效的作文教学 一.有效作文的教学 (教什么) ⑴有效作文:能对问题进行思考并作出独特而合理解答的文章. ⑵思考越深入,解答越独特越合理,有效性越高. 二. 如何实施有效作文的教学 (怎么教) 直面问题的勇气 思维能力 表述能力

  42. 常态作文教学 一.教什么 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材料等 二.怎么教 1、技术阐释 2、实例说明 3、写作实践

  43. 生 活学 校 建构式作文教学: 对象:一个问题 要求:解答问题 重点:解答内容 标准:独特合理 能力:思维能力 过程:从无到有 例题:我看中国文化 ? 怦然心动的感觉 常态式作文教学: 对象:一个观点 要求:证明观点 重点:证明形式 标准:文采斐然 能力:语言能力 过程:从有到无 例题:战胜脆弱 ? 怀想天空

  44. 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钱理群 三个层面的问题: 1、学生不愿意甚至害怕写作(态度) 2、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内容) 3、学生不知道怎么写(方法)

  45. 我国的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王荣生我国的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王荣生  原因: 1、《语文课程标准》有欠具体。 2、我们在让学生写什么文章? 3、这种文章,学生能否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6. 我们在让学生写什么文章 一.文章类型   文学性的散文(小学:记叙性散文)         (初中: 两者兼有)         (高中:议论性散文) 二.文章特征 1.去文学化 2.技能化 3.程式化

  47. 1.去文学化 • “小文人语篇”(文学性散文) • 言语教学法: •   文类的重心不应该放在“我感想”式的“文学性散文”,而应该放在“它如何”式的文章乃至把自身的想象、情感对象化了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王荣生《写作单元样章》) • 言语方式: •   写实、虚构、抒情、阐释、论证

  48. 2.技能化 • 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却激起所有色彩的轻舞飞扬? •   是什么,走得不留痕迹,来得悄无声息,却留下穿越一季的倾情歌唱? •   是什么,轻轻地来了,又轻轻地走了,在收获的季节留下飘垂的金黄? •   是什么,悄悄地走了,又轻轻地来了,为沉寂的大地纺出洁白的梦想? •   哲人对着蓝天微笑:“是时间。”孩童握着风筝拍手:“是风。”流浪者说:“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梦。” •   我说:“是!” • 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 •   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依旧九死而不悔,这是豪壮的选择。 •   纵然一生清苦,终日难饱,仍愿怡然自乐,躬耕垄亩,这是高雅的选择。 •   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而我选择了    。

  49. 3.程式化 • 在《圣经》里,为了众生,⑴耶稣选择了十字架和流血;在大不列颠岛上,为了爱情,⑵爱德华八世选择了放弃皇冠;而为了真理,⑶苏格拉底选择了铁囚房和毒芹汁。 • 他们的故事都太负盛名了,让每个人都无法不惊叹。可是,他们在作出取舍的那一瞬间,也许只是挥了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50. 我国的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  原因: 2、我们在让学生写什么文章?   (学生不得不写的文章是什么?)   答案:巧用“俗招”的“文学性散文” 3、这种文章,学生能否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答案:不能。形式的训练与“真情实感”的自然抒        发在本性上有矛盾,相冲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