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6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 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 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概括和描述. 高于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消灭了私有制,实现全社会公有。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取消商品货币,实行计划生产。 消灭阶级差别。 国家失去政治职能,只进行社会管理。. 探索一:以苏联经验为鉴戒. 苏联经验 从经济上来看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 和根本任务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 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3.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概括和描述 • 高于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 消灭了私有制,实现全社会公有。 •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 取消商品货币,实行计划生产。 • 消灭阶级差别。 • 国家失去政治职能,只进行社会管理。

  4. 探索一:以苏联经验为鉴戒 • 苏联经验从经济上来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从政治上来看----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 从对外关系上来看----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专制主义。

  5.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6. 1955 年底,毛泽东在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1956 年 2 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作反斯大林报告

  7.  毛泽东指出: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8.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论十大关系》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经济、政治等十个方面的关系,成为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

  9. 农、轻、重——产业结构;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 生产力布局;中央与地方—— 管理体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者的关系—— 经济体制;以上五种关系是我国经济建设方面存在某些矛盾。

  10. 第一、二、四条,实际上是试图提出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除此之外,还有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革命与反革命;是非;中国与外国的关系等。后五个关系,论述了关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以及处理好中国与外国的关系等问题。

  11. 探索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1956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2. 探索三:党的中心工作 •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13. 1957 年 2 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14. 探索四:两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 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 • 大约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完成一化三改; • 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五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 1964年12月,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 这样 ,就初步形成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

  15. (一)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中共八大确定,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这个正确方针没有能够坚持下去。 • 1958 年的“大跃进”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损失。 • 1961 年 1 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后来又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果断的措施,这就使国民经济从 1962 年到 1966 年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16. “二五”计划 (1958—1962):大跃进 大倒退 反冒进泄了六亿人民的气,犯了政治方向的错误;“冒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冒进”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1957年) 目前我们在经济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困难,这两年不仅没有跃进,反而退了许多,出现了一个大马鞍形。 ———刘少奇(1959年1月27日)

  17. 三五计划(1966—1970):三线建设 备战备荒 四五计划(1971~1975):严重失控 调整战略 五五计划(1976~1980年):新跃进 大转折

  18. 三线建设为什么这么慢?没有钱用我的工资。 ———毛泽东(1964年8月) “‘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他甚至表示:“搞攀枝花没有钱,我把工资拿出来!” 毛泽东1963年发布指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

  19. 用打仗的观点,观察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用打仗的观点,观察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 —林彪(1969年9月27日) 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毛泽东(1974年10月)

  20. “一个新的跃进形势正在形成。” “中国人民有一种不干则已,一干就干到底的英雄气概。” “只有一年、两年的高速度不行,一定要年年保持高速度;只有一个部门、两个部门的高速度不行,一定要各个部门都保持高速度!”   这三段话,引自1977年和1978年的《人民日报》社论。

  21. 1964 年 6 月,我国中近程战略导弹试验成功; 10 月 16 日 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22.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在太空昼夜不停地向全球播放“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进入宇宙空间。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在太空昼夜不停地向全球播放“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进入宇宙空间。

  23.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红旗渠 • 所在 河南省林州市 • 分类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时代 1969年 • 编号 6-990 • 登录 2006年

  25. 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 第一,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这就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 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 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 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主 体,一定范围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这就突破了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是对新 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所作的创造性的构思。

  26. 第二,毛泽东在 1956 年 12 月的谈话中,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前提下允许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存在的问题作了探讨,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思想。

  27.   第三,在纠正 1958 年出现的“共产风”的过程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要重视价值规律的思想。 •   第四, 60 年代初经济调整时期,许多地方自发地搞“包产到户”,这表明在集体经济内部的家庭经营在许多方面是适应我国农村的生产力状况、适合大多数农民需要的。邓子恢积极支持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也表示赞成。

  28. 关于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初步探索。 •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 关于建立“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 • 1960 年,毛泽东肯定了鞍钢经验,认为鞍钢创造了一套不同于苏联实行一长制管理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实行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三结合。

  29. (二)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3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

  31. 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2. 反“右派”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文化大革命等

  33. (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 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 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4. 八大”的决议及共前后发表的《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及周恩来的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等,所确定的路线和方针,总的精神就是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发展生产和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历史证明这是符合我国实际的,是正确的。 二、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的原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