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1.09k Views
修道與證果. 三乘. 1. 小乘 ( 聲聞乘 ). 阿羅漢果 ( 聲聞阿羅漢 ). 2. 中乘 ( 緣覺乘 ). 阿羅漢果 ( 辟支佛 ). 2. 中乘 ( 獨覺乘 ). 3. 大乘 ( 佛乘 ). 佛果. 三時教 ( 三法輪 ). 1. 四諦法輪. 為二乘人說苦集滅道四諦之教. 2. 無相法輪. 專為大乘根機說一切法無體性之教. 3. 善辨法輪. 普為一切乘根基,把一切法分成遍計. 依他、圓成三種自性,並善辨其如何. 為有性與無性之教. 三乘道關係. 厭離生死,欣向涅槃 佛不出世,方證菩提.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厭離生死,欣向涅槃.
E N D
三乘 1.小乘(聲聞乘) 阿羅漢果(聲聞阿羅漢) 2.中乘(緣覺乘) 阿羅漢果(辟支佛) 2.中乘(獨覺乘) 3.大乘(佛乘) 佛果
三時教(三法輪) 1.四諦法輪 為二乘人說苦集滅道四諦之教 2.無相法輪 專為大乘根機說一切法無體性之教 3.善辨法輪 普為一切乘根基,把一切法分成遍計 依他、圓成三種自性,並善辨其如何 為有性與無性之教
三乘道關係 厭離生死,欣向涅槃 佛不出世,方證菩提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厭離生死,欣向涅槃 辟支佛果(入涅槃) 獨 覺 乘 迴 小 向 大 初地 佛 凡夫 八地 菩薩乘 九地、十地 迴 小 向 大 聲 聞 乘 阿羅漢果(入涅槃)
二乘的根性與發心 根性: 厭離生死 發心: 速證涅槃,了生脫死 自了漢
2.部行獨覺 (先聲聞獨覺) (一)緣覺(獨覺)的分類 1.麟角喻獨覺 (二)緣覺的特性 1.不與佛同時出世 2.以神通度人
大乘的根性與發心 根性: 愍眾生苦 發心: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自度度人
三乘修道與證果的過程 1.三乘五道次第 小乘與唯識見 2.大乘菩提道次第 中觀見
三乘五道次第 五道、八向果 資糧道 凡夫 加行道 見道 五 道 有學聖者 (菩薩十地) 修道 無學道 無學(佛) 無學(阿羅漢)
下品資糧 聞慧 福資糧 資糧道 中品資糧 聞慧、思慧 慧資糧 上品資糧 修慧生起 (得等持) 煖法 頂法 加行道 四善根 忍法 五 道 世第一法 見道 修道 無學道
加行位 四善根 1.煖必至涅槃 2.頂不斷善根 3.忍不墮惡趣 4.世第一離生
下品資糧 聞慧 福資糧 資糧道 中品資糧 聞慧、思慧 慧資糧 上品資糧 修慧生起 (得等持) 煖法 頂法 加行道 四善根 忍法 五 道 世第一法 見道 初果向 修道 四果阿羅漢 無學道
聲聞聖道攝八向果(四向四果) 八、四果 七、四果向 六、三果 五、三果向 四、二果 三、二果向 二、初果 一、初果向 向 道 勝 進 道 無 學 道 修 道 見 道
涅槃 涅槃義寂滅。何者寂滅?煩惱寂滅、苦寂滅。 種類 1.有餘涅槃 2.無餘涅槃
大乘修道次第(中觀見) 依《般若》、《華嚴》探討大乘行者的修行階 位,是以發菩提心為作標而立說。 1.未發菩提心地 凡夫位 大乘修道次第 2.菩薩十地 菩薩位 3.普光明地 佛 位
異生入道八法 八 、 信 解 無 上 法 七 、 悲 心 念 眾 生 六 、 具 足 於 深 心 五 、 善 知 識 所 護 四 、 善 供 養 諸 佛 三 、 善 集 諸 資 用 二 、 善 行 於 諸 行 一 、 厚 種 善 根 別 說 總 說
迴向 願消三毒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恆願勿忘菩提心, 世世常行菩薩道!
迴向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