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楚江中学 雷华玲. 短文两篇. 《 日 》 、 《 月 》. 巴 金. 走近作者. 巴金,( 1904~2005 ),原名 李尧棠 ,字 芾甘 , 四川成都 人。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1928年用“巴金”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 《灭亡》 。 还有小说 《 死去的太阳 》《 新生 》《 砂丁 》《 萌芽 》 ,散文集 《 随想录 》 等。. 《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长篇小说. 《爱情三部曲》:. 《雾》 《 雨 》《 电》. 1907 年全家福。左三为怀抱巴金的外婆,右三是巴金的母亲。.

Download Presentation

短文两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短文两篇 楚江中学 雷华玲

  2. 短文两篇 《日》、《月》 巴 金

  3. 走近作者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1928年用“巴金”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 还有小说《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散文集《随想录》等。 《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长篇小说 《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4. 1907年全家福。左三为怀抱巴金的外婆,右三是巴金的母亲。1907年全家福。左三为怀抱巴金的外婆,右三是巴金的母亲。 • 巴金,生于1904年11月25日,现、当代著名文学家,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5. 曾于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此后的50余年中,先后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6.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1984年10月,接受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7. 巴金对中国现代小说和散文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我国散文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努力。他曾翻译过屠格涅夫的五十一章散文诗作品,并在自己主编的刊物和丛书上热情鼓励散文诗创作。巴金对中国现代小说和散文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我国散文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努力。他曾翻译过屠格涅夫的五十一章散文诗作品,并在自己主编的刊物和丛书上热情鼓励散文诗创作。 《日》《月》选自他的散文随笔集《龙·虎·狗》。

  8.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1941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鲜血浸没。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9. 露 宁 字词读音 kuā hào héng yáng shùn 夸父 皓月 姮娥 旸谷 瞬间 cuō 撮合,一撮灰 zuŏ 一撮头发,一撮胡子 lòu 露马脚,露怯 lù 露台,暴露 nìng 宁愿,宁可 宁静,安宁 níng

  10. 内容研习 自由朗读,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 “日”“飞蛾”“夸父”“月” “姮嫦”

  11.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旸谷,渴死。”“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旸谷,渴死。”      --《山海经》

  12.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淮南子》

  13. 课文朗读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 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14. 《日》段落结构 • 第一部分(l、2段):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 • 第二部分(3、4段):写人间没有了光和热,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 第三部分(5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去追求光和热。

  15. 合作研讨-《日》 • 1、“飞蛾”既丑又渺小,又自不量力,为什么值得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怀念”? 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这里的飞蛾和夸父已经不仅是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缥缈的人物,作者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

  16.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17. 3、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这是为什么?3、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这是为什么? 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这里的飞蛾和夸父已不单是简单的生物和神话中虚幻的人物,他们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

  18. 4、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4、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19. 5、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5、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日》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20. 飞蛾;夸父 (扑火;追日) 人 (舍弃生命) 悟 品 品 追求光明而献身 我 (愿做飞蛾)

  21. 《日》主题 • 《日》,不直接写太阳,而赞美扑向灯火的飞蛾,渴死旸谷的夸父,表达了作者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热”,要像飞蛾那样“轰轰烈烈的死”的浪漫情怀。这里作者要表达的是,对光和热的赞美。作者写《日》,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抗日将士为国捐躯。

  22. 课文朗读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得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罢。

  23. 《月》段落结构 • 第一部分(1~3段):写月下对冷有了别种独特的感受。 • 第二部分(4、5段):写在孤寂凄清的月下,整理思绪:忧愁沉重的。 • 第三部分(6段):写姮娥为了理想——改变冰冷的月光,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

  24. 合作研讨-《月》 • 1、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受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你能联想到哪些古诗文的哪些诗句? 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譬如:“我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的很”“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25. 合作研讨-《月》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冷”“死”感情色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26. 合作研讨-《月》 3、姮娥象征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姮娥象征着那些希望可以用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人们。引用传说结尾是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改变月亮的冰冷,为了这个已死了的星球而奔月的,作者虽用疑问语气,但在姮娥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27. 合作研讨-《月》 4、本散文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最后一句,请你发挥想像,猜猜“她”看见了什么人的人影?文中还出现了两次“某某人”,究竟是什么人呢? 对这冰冷世界的憎恶与厌倦 对温暖和光明的无比向往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28. 我、嫦娥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共同目标 光明 我望明月 期待光明 嫦娥奔月 追求光明 感悟 品读

  29. 《月》主题 • 《月》,集中体现巴金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笔下的月,只觉冷光扑面。一个人在月光下踱步,孤寂清冷。这正反衬出巴金对光和热的渴求。尔后,写到了“嫦娥奔月”。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却“妄想”去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其目的仍是追求光和热。可以说,飞蛾、夸父和嫦娥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

  30. 课堂小结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31. 课堂小结 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 夸父逐日 追求光和热 《日》: 寄托人格理想 对 人生 、对生活一种希望的信念 细腻幽静 嫦娥奔月 改变冰冷 《月》:

  32. 动辄上万人参加的“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相比,最近,某些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却显得有些冷清,参加评选的网民只有1000多人,与巴金的地位、影响相比反差较大,在大众对纯文学关注较少的大背景下,身为作协主席的巴金也难免受到忽视,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拓展延伸 ……是的,历史不会忘记他,读者不会忘记他,在过去的2003年,杨利伟、钟南山的名字为每个中国人所熟悉——而巴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笔下春秋见证了百年历史,他用真诚感动了中国,成为感动中国2003十大年度人物,

  33.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

  34. 最后让我们和着巴金的《日》《月》和中国一起感动吧: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 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