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437 Views
HXMT 全天巡天. 全天巡天组 成员: 冯骅、胡剑、金晶(清华大学) 王建民、张澍、刘元(高能所) 余恒(北师大). X 射线全天巡天的历史:上世纪. 10 keV 以上灵敏度低,大于 10 mCrab 硬 X 射线定位精度低,源认证困难 结论:无高灵敏度的硬 X 射线巡天. INTEGRAL/IBIS 7 年巡天 2002/12–2009/07 (Krivonos et al. 2010). 7 年硬 X 射线 (17–60 keV) 巡天 银道面曝光时间较长 灵敏度( 5 σ ) 最高 0.26 mCrab 90% 天区 4.32 mCrab
E N D
HXMT全天巡天 全天巡天组 成员:冯骅、胡剑、金晶(清华大学) 王建民、张澍、刘元(高能所) 余恒(北师大)
X射线全天巡天的历史:上世纪 • 10 keV以上灵敏度低,大于10 mCrab • 硬X射线定位精度低,源认证困难 • 结论:无高灵敏度的硬X射线巡天
INTEGRAL/IBIS 7年巡天 2002/12–2009/07 (Krivonos et al. 2010) • 7年硬X射线 (17–60 keV) 巡天 • 银道面曝光时间较长 • 灵敏度(5σ) • 最高0.26 mCrab • 90%天区4.32 mCrab • 10%天区0.6 mCrab Total: 521 at >5σ Extragalactic:221 Galactic:262 Unidentified: 38 • 217 AGN • 4 Clusters • 101 LMXBs • 94 HMXBs • 37 CVs • 30 others 7年曝光图
Swift/BAT 54个月巡天 2004/12 – 2009/05 (Cusumano et al. 2010) • 15-150 keV • 全天灵敏度0.43 mCrab (4.8σ) • 曝光较均匀,黄道面较少,黄极较多 • 共探测到1286个源,其中 • 250河内,735河外,124未分类,177未认证 黄极 1 mCrab=2.110 11 erg/cm2/s
河内 与INTEGRAL比较 • 河内:相当,INTEGRAL略胜一筹 • 河外:2倍多,INTEGRAL看到的源Swift基本都看到 河外
Swift/BAT 60个月巡天 2005/3 – 2010/03 (Ajello et al. 2012) • 15-55 keV • 全天灵敏度 0.45 mCrab (5σ) • 720个源 - 428个AGN,37个未证认 • 源的数目少于Cusumano et al. 2010的结果(1016个源大于5σ ) 1 mCrab=1.310 11 erg/cm2/s
硬X射线巡天科学价值①:康普顿厚AGN • 硬X射线受吸收影响相对小 • 邻近宇宙中康普顿厚比例 • 光学样本:50%(Risaliti et al. 1999) • INTEGRAL样本: 24% (Malizia et al. 2009) • Swift 样本:20+9–6% (Burlon1 et al. 2011),与统一模型预言一致 • 可研究尘埃环 • 可研究AGN吸积物理(冕的温度、尺度、光深等) • NuSTAR已于2012年6月13日发射 详细讨论参见AGN小组袁为民报告
硬X射线巡天科学价值②:解析弥漫背景 • 如果没有康普顿厚成分,AGN能谱无法拟合CXB能谱 (Gilli et al. 2007; Treister et al. 2009) • Swift/BAT平均康普顿厚AGN能谱:峰值能量40-50 keV (Burlon et al. 2011);CXB峰值能量~25 keV • 在红移 z 1 产生CXB • 软X射线观测认为CXB产生在 z = 0.7 处 • 若需拟合CXB,观测到的康普顿厚AGN数目尚缺少2-3倍 详细讨论参见大尺度结构组陈勇报告
硬X射线巡天科学价值③:黑洞吞噬恒星 • 科学意义包括: • 寻找小质量黑洞 • 测量黑洞的参数 • 研究小质量黑洞的增长机制 • 能谱峰值在极紫外软X射线,能谱较软,TBB 106 K 或Г = 3~5 • 峰值亮度为爱丁顿极限 • 典型时标,太阳 + 106 M⊙黑洞:保持爱丁顿光度几十到上百天 • 可能事例: • ROSAT 5 例 (Donley et al. 2002) • XMM slew survey 2-3 例确认,3例疑似 (Esquej et al. 2007) • GELEX 3 例 (Gezari et al. 2006, 2008, 2009) • SDSS stripe82 2例(van Velzen et al. 2011) • Swift发现了两例特殊的TDE(Jet-TDE):Sw 1644+57(Levan et al. 2011, Bloom et al. 2011, Burrows et al. 2011, Zauderer et al. 2011)和Sw 2058+05(Cenko et al. 2012)
硬X射线巡天科学价值③:黑洞吞噬恒星 • HXMT探测极限(20-40 keV)为6 10-12 erg/cm2/s。 • 假设可发现的黑洞平均质量为5 106 M⊙或106 M⊙, • 在每种情况下,再分别假设硬X射线(>20 keV)光度占1%和0.1%,光变曲线为LEdd(t/t0)-5/3,t0 =0.1 yr和0.3 yr(Evans & Kochanek 1989)
硬X射线巡天科学价值③:黑洞吞噬恒星 • 对于jet-TDE,根据Swift/BAT观测结果估算,jet-TDE发生率约为10-11 Mpc-3 yr-1(Bloom et al. 2011) • 但是由于jet造成beaming效应,且能量主要集中在X-ray和γ-ray,我们有可能看到比普通TDE距离更远的jet-TDE。假设jet半张角为θ=0.1和0.05弧度,光变曲线为LEdd(t/t0)-5/3,t0 =0.01 yr
硬X射线巡天科学价值④:极高能宇宙线起源 • 极高能宇宙线(ultra high-energy cosmic rays,简称UHECR,E>1019 eV)可能的起源包括超新星、伽马射线爆、活动星系核(AGN)、奇异重粒子衰变等。 • Auger实验组在2007年分析了27个能量大于5.7×1019 eV的UHECR事例,发现它们的到达方向不是各向同性的,并且和邻近AGN的方向存在相关性(显著性P~10-5)。 使用的光学AGN样本不均匀、不完备 圆圈为27个UHECR事例的到达方向;星号表示近邻的472个AGN(D<75 Mpc。由浅到深的蓝色表示Auger的曝光间依次增加。
硬X射线巡天科学价值④:极高能宇宙线起源 • George et al. (2008) 27个UHECR+Swift-BAT 22个月巡天 • 直接相关分析,显著性~50% • 用AGN的X射线流强加权后,显著性~98% • AGN的距离增大,相关性明显减弱 • 100 Mpc处相关性变化最为显著(GZK截断) AGN与UHECR事例的方向相关性随距离的变化。浅色代表直接相关的结果;深色代表使用X射线流强加权后相关的结果。
硬X射线巡天科学价值④:极高能宇宙线起源 • Auger2010年:69个UHECR事例+Swift-BAT 58个月巡天列表(距离小于200 Mpc) • 相关性不显著,大约95%-99.7%(和角尺度有关)
Swift与HXMT巡天曝光均匀性的比较 HMXT灵敏度分布较差的一端分布更陡,即没有灵敏度很差的区域 Swift 54个月 HXMT 1年 需要灵敏度的保障,才能体现出灵敏度分布的区别
HXMT全天巡天下一步工作设想 • 受Swift挑战,在现有巡天模式下如何挖掘科学意义 • 在Swift源表的基础上,发现新恒定源机会不大 • 将工作重点放在监测爆发源上 • 根据Swift和INTEGRAL观测到的各种源的光变情况进行模拟,确定HXMT发现爆发源和监测光变的能力 • 研究巡天中发现爆发源后的观测策略 • 制定后续其他卫星以及地面多波段观测策略 • 若要突出长时标(月量级)时变研究,需要修改巡天策略,可行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