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 likes | 813 Views
沁园春 · 长沙. 毛泽东. 同升湖实验学校 吴卉. 词的有关知识. 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词最初是配音乐歌唱的,称为 “ 曲词 ” 或 “ 曲子词 ” 。其句式长短不齐,也称 “ 长短句 ”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 以有人把词称为 “ 诗余 ” 。另有别名 “ 乐府 ” 、 “ 乐章 ” 。. 词牌.
E N D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同升湖实验学校 吴卉
词的有关知识 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词最初是配音乐歌唱的,称为“曲词” 或“曲子词” 。其句式长短不齐,也称“长短句”。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 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另有别名“乐府”、“乐章”。 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而词牌则必须有。
词的分类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0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分为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风格 词作分为两大类,代表着不同的美感类型,就是——豪放派和婉约派; 代表作家分别是: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等; 婉约派——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 ★毛泽东诗词应该归于——豪放派。
学习重点: 1、炼字的艺术 2、意境的深远 3、立志的高远
作者和写作背景 •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 • 1913——1918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常常呼朋引伴到橘子洲头和南湖港一带游泳。 • 1917年,主持一师校友会,与蔡和森等常在一起谈古论今,抒发壮志。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毛泽东的伟岸形象 二十年代的毛泽东
篇名解释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长沙》意为: 一首用“沁园春”的词牌写成的关于长沙的词。
课文鉴赏 (一)感知课文 1、听朗诵,感节奏。 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诵的节奏、 朗诵者的情感。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2、注音: 舸 怅 携 稠 茂 遒 遏 gě chàng chóu xié mào qiú è 3、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鉴赏课文 1、上阕鉴赏: 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问:这三句话包含什么信息?
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和特定的环境。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和特定的环境。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特定的环境: “寒秋”(说明已是深秋); “橘子洲头”; “我”(抒情主人公); “独立”望“湘江北去”。 辽阔、壮丽。
用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调整此句的顺序: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在寒冷的深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之水滚滚北去。 “独立”能否改为“直立”、“站立”?
比较赏析“独立”的形象特征 1、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 ,世上千般均因寒雪而匿迹,惟老翁独钓——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形象。
2、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国势艰危,仕途坎坷,远离故乡,长期漂泊,暮年多病,举目无亲,须发皆白 ,新来戒酒 ,独自登高,愁绪满怀。——孤独悲苦、忧国伤时的形象。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置身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在高远的深秋境界里,独立眺望,心潮澎湃——志存高远、一览群芳、砥柱中流、卓然傲立的伟岸形象。
4—10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4—10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七句话由一个字统领,是哪个字?前六句与第 七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七句诗描写了什么季节的 景象? 1、统领七句的字是“看”,被称为“领字”,在 词中常常使用。 2、前六句是分写,第七句是总写。 3、描写了一幅长沙秋景图。
在“看”的统领下,作者从哪几个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湘江秋景图?在“看”的统领下,作者从哪几个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高、静、远)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低、动、近) 仰视:鹰击长空(高、动、远) 俯瞰:鱼翔浅底 (低、动、近)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景物描写的特点) 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 俯仰生姿,红绿辉映。
在以上写景的句子中,被选用的景物有哪几种?作者是怎样对它们进行描绘的?在以上写景的句子中,被选用的景物有哪几种?作者是怎样对它们进行描绘的? “万、层、百、漫”: 极言数目之多,面积之广。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山 林 江 舸 鹰 鱼 万 层 漫 百 红 染 碧 遍 尽 透 争 击 翔 染 “红、碧、染”: 极言色彩之艳丽。 “遍、尽、透”: 写出了范围、程度之极致。 “染”: 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 “争”: 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浅 “击”: 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 “翔”: 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 “浅”: 突出了水之清澈。
经过如此一番精心描绘,这幅“长沙秋景图”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经过如此一番精心描绘,这幅“长沙秋景图”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这是一幅上天下地,山水相映、立体交错、绚丽多姿、雄伟壮阔,生机勃勃的秋景图;这些景象都意兴盎然,极富生命力,为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努力拼搏,斗志昂扬。
11—13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朗读并回答: (1)“怅”是失意伤感的意思吗?朗读时要注意 什么? (2)“寥廓”指什么? (3)“谁主沉浮”该如何理解?
(1)“怅”是失意伤感的意思吗?朗读时要注意什么?(1)“怅”是失意伤感的意思吗?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怅”并非失意伤感,而是久经熟虑和由眼前之景引发的感慨之词。朗读时不是要读出失意的伤感,而是要读出胸怀壮志的底气。 “谁主沉浮”本来是对万物盛衰荣辱由谁决定的疑问。这里意为“由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2)“寥廓”指什么? “寥廓”指浩瀚无边的宇宙。“怅寥廓”写出了作者仰观宇宙,俯视万物,思考人生的复杂心情。 (3)“谁主沉浮”该如何理解?
上阕小结 立 时间 地点 环境 万 红遍, 山 生机勃勃的 层 尽染; 眼 前 景 林 秋景 漫 碧透, 江 看 百 争流。 舸 击长空, 鹰 鱼 翔浅底, 胸 怀 博 大 的 万类霜天 竞自由。 心 中 情 怅寥廓, 壮 志 问苍茫大地, 问 谁主沉浮?
2、下阕欣赏: 上阕最后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诗人有没有做出回答呢?我们先来看下阕的开头两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朗读并回答: (1)“百侣”指什么? (2)“峥嵘岁月”指什么? (3) 这两句话在全诗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1)“百侣”和下文的“同学少年”都指作者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好友。“百侣”、“万山”、“百舸”都是概数。(1)“百侣”和下文的“同学少年”都指作者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好友。“百侣”、“万山”、“百舸”都是概数。 (2)“峥嵘岁月”指毛泽东求学和革命中的不寻常的斗争岁月。 (3)开头两句总写往事,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词中称为“过片”)
3—9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3—9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集体朗读并讨论: (1)这七句话由一个字引领,这个字是哪个字? (2)“粪土”、“万户侯”的用法与修辞? (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什么修辞方法? (4)这七句话描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1)这七句话由一个字引领,这个字是哪个字?(1)这七句话由一个字引领,这个字是哪个字? (1)领字为“恰”字。 (2)“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是粪土。” “万户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一切地主、贵族、官僚、资本家、军阀等反动统治者。 (2)“粪土”、“万户侯”的用法与修辞?
(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什么修辞方法?(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什么修辞方法? 这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指国家,“指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事,“激扬文字”,指写出激浊扬清的文字。 (4)这七句话描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描述了毛泽东和他的好友们德才兼备、奋发有为、壮志凌云、无私无畏、敢于斗争、气势不凡、胆略超群的热血青年形象。
10—12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朗读并回答: (1)读这三句话要有什么样的感觉? 要有豪迈、自信的感觉。
(2)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和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气概,也是对一切有志献身革命的志士仁人的号召。同时,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小结: 忆 过 渡 壮志凌云 风华正茂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恰 乘风破浪 奋然前行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记
3、全词总结 全词思路: 立 看 问 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有感而发,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忆 恰 记 上下阕情景交融,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沁园春·长沙》的意境 气势磅礴,画面壮阔, 意象壮美,意境深远。
“意象”简释 意 意 境 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象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