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 likes | 1.1k Views
第三章 二战后的美国. 第一节 战后美国的经济.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的繁荣( 1945 - 1953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 , 称霸资本主义世界。 这时美国的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其主要表现为 :.
E N D
第一节 战后美国的经济 •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的繁荣(1945-195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 称霸资本主义世界。 这时美国的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其主要表现为:
1. 以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为100计算, 1938年美国占36%, 西欧共同体(含英国)为35.6%, 日本为4.6%; 1948年, 美国为54.8%, 西欧共同体为22.6%, 日本为1.2%。即1948年美国是西欧共同体和日本总和的229%。
2. 以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为100计算, 1937年美国占46.4%, 法、意、德、英占25.9%, 日本占0.1%; 1950年, 美国占48.5%, 法、意、德、英占10.5%, 日本占1.3%。即美国为其他五国的441%。
3. 以世界出口额的比重为100计算, 1938年美国占13.28%, 西欧共同体29.35%, 日本占0.45%, 美国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39%; 而1948年美国占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95%。
4.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中,美国占居支配地位。世界银行成员国在理事会的投票权同其认缴的股本是成正比的, 每个成员国有250票基本投票权,然后按其认缴股本, 每股增加一票(每股10万美元), 美国最多, 拥有102 489股, 占总投票权19.58%。在关贸总协定中, 美国也具有重大影响。
原因: 1、战时积累下来的大量需求,迫切需要满足。
3、经济对外扩张: (1)建立了新的世界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机构: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 1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洲的布雷顿森林举行有 44国代表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经过3周的讨论,会议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基本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基本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内容: 1.美元与黄金挂钩。即各国确认1934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这样,美元居于等同黄金的地位,其他国家的货币则不能兑换黄金。为使黄金官价不受自由市场金价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这一黄金官价。
2.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会员国也可以不规定货币的含金量,而只规定同美元的汇率。例如 1946年,l英镑的含金量为3.58134克纯金,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纯金,则英镑与美元的含金量(黄金平价)之比为:1英镑=3.58134/0.888671=4.03美元,这便是法定汇率。
3.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于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汇率制度被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若会员国法定汇率的变动超过10%,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1971年12月,这种即期汇率变动的幅度扩大为上下2.25%的范围,而决定“平价”的标准,亦由黄金改为特别提款权。3.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于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汇率制度被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若会员国法定汇率的变动超过10%,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1971年12月,这种即期汇率变动的幅度扩大为上下2.25%的范围,而决定“平价”的标准,亦由黄金改为特别提款权。
4.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1945年12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宣告成立。 基金组织总部设在华盛顿,1947年3月1日开始工作。基金主要来源于成员国缴纳的份额。成员国享有提款权,即按所缴份额的一定比例向基金组织借用外汇的权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各成员国派出理事组成。日常事务由执行董事会处理。 世界银行于1946年开业,最高权力机构也是理事会,日常事务也是由执行董事会处理,历届行长均为美国人。两机构均在1947年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
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条件 : 1.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美元对外价值稳定。若其他国家通货膨胀严重,国际收支逆差,则在基金组织同意下,该国货币可以贬值,重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关系。这并不影响美元的国际地位。但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危及布雷顿森林制度存在的基础。
2.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可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若美国黄金储备流失过多,储备不足,则难以履行兑换义务,则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持。2.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可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若美国黄金储备流失过多,储备不足,则难以履行兑换义务,则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持。
3,黄金价格维持在官价水平。战后,美国黄金储备充足,若市场价格发生波动,则美国可以通过抛售或购进黄金加以平抑。若美国黄金储备不足,无力进行市场操作和平抑金价,则美元比价就会下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也就会随之动摇。3,黄金价格维持在官价水平。战后,美国黄金储备充足,若市场价格发生波动,则美国可以通过抛售或购进黄金加以平抑。若美国黄金储备不足,无力进行市场操作和平抑金价,则美元比价就会下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也就会随之动摇。
(2)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GATT):
二战期间,美国经济发展较快,战后初期美国在经济上处于领先地位。二战期间,美国经济发展较快,战后初期美国在经济上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为了称霸世界,积极策划在战后世界经济、政治领域中建立霸权地位,从国际金融、投资和贸易各方面进行扩张。为此,美国提出“贸易自由化”的口号,首先建议建立一个以实现贸易自由化为目标的国际贸易组织(ITO),把它作为与国际货币基金、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并重的,专门协调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第三个国际性的组织机构。
由此,1946年2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开始筹建ITO,并于1947年4月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二次筹备会议上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草案”。在这次会议上,为了尽快进行关税减让谈判,参加会议的代表根据这项草案的有关关税的条文汇编成一个文件,即称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并经过谈判达成一项“临时适用议定书”,作为总协定的组成部分,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由23个国家签署,并于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可见,GATT原为一个“临时规则”的协定,准备一等到各国政府批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后就取而代之。但是由于“国际贸易组织宪章”没有被有关国家的国会批准,这个总协定就成为缔约国调整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以及国际经济关系方面的重要法律准则。
GATT顾名思义,只是一项“协定”,只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才在GATT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个临时性国际经济组织。GATT顾名思义,只是一项“协定”,只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才在GATT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个临时性国际经济组织。 刚成立时,GATT正式成员有23个,到1994年年底,已达到128个。这些成员方的总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额的90%以上。 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运转,1995年1月31日,WTO举行成立大会,取代了1947年的GATT.
GATT与WTO的区别WTO的成立取代了GATT,但是WTO并不是1947年GATT的简单扩大,它不仅完全替代了后者,而且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GATT与WTO的区别WTO的成立取代了GATT,但是WTO并不是1947年GATT的简单扩大,它不仅完全替代了后者,而且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
第一,GATT是一套规则,一个多边协议,没有自己的组织基础,仅有40年代成立时设立的一个规模很小的原来旨在建立国际贸易组织的秘书处,而WTO是一个永久性机构,拥有自己的秘书处。 第二,尽管40多年后,各国都把GATT当作一种永久性的承诺,然而它是建立在“临时性基础”上的,而WTO的承诺则是完整的,永久性的。 第三,GATT的规则范围局限在货物贸易方面,而WTO不仅涉及到货物贸易,还涉及到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等内容。 第四,GATT是一个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但在东京回合中达成的新的协议出现了“诸边性”,即缔约方可以选择加入。而组成WTO的协议几乎都是多边的,因此它涉及所有成员的承诺。 第五,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更快,更有自动性,与旧的GATT争端解决机制相比,不易受到障碍的影响,争端解决裁决的实施更容易得到保证。
(3)对外援助: 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2日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
第四点计划:The Point Four Program 在美国战后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中,亚非拉地区无论是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战略上,对美国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达到全面控制亚非拉的目的,美国需要制定一个着眼于长远的总体计划。
1949年1月20日,杜鲁门在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了美国外交方面的四点主要行动原则:1、支持联合国 2、继续推行世界经济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3、加强与爱好自由国家的合作,反对侵略威胁(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4、技术援助不发达地区。其中前三点都是已经推行或正在推行的措施,唯有第四点是新提出来的,因此这个计划后来被成为“第四点计划”。第四点计划经美国国会两院长期讨论后于1950年6月获得通过。
为推行第四点计划,美国派出大批技术人员到国外进行技术“合作”,并接受许多国家的人员到美国培训,主要项目是农业、原料开发、运输、职业教育等。为此美国政府需从每年的财政年度中拨款以实施该计划。为推行第四点计划,美国派出大批技术人员到国外进行技术“合作”,并接受许多国家的人员到美国培训,主要项目是农业、原料开发、运输、职业教育等。为此美国政府需从每年的财政年度中拨款以实施该计划。 第四点计划是美国打着反共产主义和技术援助的旗号,大规模向亚非拉渗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战后初期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个步骤。它带动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的资本输出,并为美国工业发展取得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第二阶段:50、60年代经济持续发展(1953-1973)第二阶段:50、60年代经济持续发展(1953-1973) 1953-1960年的经济低速发展; 和60年代(1961.2--1969.10)一百另几个月的经济持续发展。到60年代末, 美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被称为丰裕社会的高度现代化的后工业社会。 这一时期被称为“艾森豪威尔繁荣”、“肯尼迪增长”和“战争繁荣”。
表现: 1、工业、农业、运输等各项指标稳居世界首位: 美国的GNP由1961年的5 233亿美元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 10年间翻了一番,1965-1970年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拥有世界的煤产量25%, 原油21%, 钢25%。而这时的钢、煤指标在国际经济实力中,是很重要的。1971年汽车11100万辆, 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 平均一个农民能供养47.1人,1950年为15.5人。1970年美国生产了世界贸易中玉米的43%、大豆的74%/动物油脂的76.5%、大米和小麦的28%,仍然是世界的面包篮。
2、实现了生产手段和经营管理的高度现代化 这一期间,美国已由机械化、自动化向电子控制化方向发展。企业管理革命带来了经营管理的高度现代化, 农业生产带来了现代化和区域专业化。
3、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兴起了第三产业 1970年美国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占65.8%, 而工农业占34.2%。美国社会呈现工农、体脑、城乡差别相对缩小的趋势, 工农收入由50年代末2:1, 发展到1977年的1.2:1; 脑体人数比例为5:4; 1970年城市人口比重为73.5:26.5; 工业和农业的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产生一系列崭新的理论
相对论的诞生。 1905年德国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1916年又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它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时空的相对性。它还提出了全新的宇宙观,从而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对哲学思想的革命产生深远的影响。
(2)量子力学的建立。这是研究微观世界离子运动规律的科学。1900年德国科学家M.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接着爱因斯坦又提出量子理论。1923~1926年间,一批年轻物理学家,如法国的L.德布罗意、德国的W.K.海森伯格、奥地利的E.薛定谔等人,完成了波动力学理论的创建,导致量子化学、量子生物学等一系列新学科的诞生。(2)量子力学的建立。这是研究微观世界离子运动规律的科学。1900年德国科学家M.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接着爱因斯坦又提出量子理论。1923~1926年间,一批年轻物理学家,如法国的L.德布罗意、德国的W.K.海森伯格、奥地利的E.薛定谔等人,完成了波动力学理论的创建,导致量子化学、量子生物学等一系列新学科的诞生。
薛定谔 Erwin Schrodinger 1887~1961 维尔纳·海森伯格
(3)原子物理学的创建。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E.卢瑟福发现原子有核。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N.玻尔提出关于原子结构的卢瑟福—玻尔模型。1932年英国的J.查德威克发现中子,论证了原子核的可变性。1934年法国的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现象。1935年意大利物理学家E.费米用慢中子轰击铀原子核也导致人工放射现象。1938-1939年德国的O.哈恩和奥地利的L.梅特纳重复费米的实验,论证了铀核裂变现象,世界上十多个研究所证实此现象并得出链式反应的结论。根据爱因斯坦的质量和能量转换关系公式(E=MC2),铀核裂变将释放出比普通化学变化过程要大百万倍的能量,这就是原子能。(3)原子物理学的创建。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E.卢瑟福发现原子有核。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N.玻尔提出关于原子结构的卢瑟福—玻尔模型。1932年英国的J.查德威克发现中子,论证了原子核的可变性。1934年法国的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现象。1935年意大利物理学家E.费米用慢中子轰击铀原子核也导致人工放射现象。1938-1939年德国的O.哈恩和奥地利的L.梅特纳重复费米的实验,论证了铀核裂变现象,世界上十多个研究所证实此现象并得出链式反应的结论。根据爱因斯坦的质量和能量转换关系公式(E=MC2),铀核裂变将释放出比普通化学变化过程要大百万倍的能量,这就是原子能。
卢瑟福、玻尔、费米 费米,E.(Enrico Fermi 1901-1954) 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 玻尔,N.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
(1)人工利用原子能的成功,使原子物理学走向实用。1941年12月6日,美国罗斯福政府接受了爱因斯坦的建议,决定实施“曼哈顿工程”,制造原子弹。1942年12月,逃到美国的意大利科学家费米领导建立了第一座核反应堆,进行了人工控制的核链式反应。1945年7月16日,在J.R.奥本海默的领导下,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人工利用原子能的成功,使原子物理学走向实用。1941年12月6日,美国罗斯福政府接受了爱因斯坦的建议,决定实施“曼哈顿工程”,制造原子弹。1942年12月,逃到美国的意大利科学家费米领导建立了第一座核反应堆,进行了人工控制的核链式反应。1945年7月16日,在J.R.奥本海默的领导下,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1949年苏联也成功试爆了原子弹。1952年和1953年美苏两国又分别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我国继美、苏、英、法之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原子弹;1967年氢弹试验成功。1954年6月苏联建立第一座核能发电站。因此,尽管原子能是人类继利用蒸汽能、电能之后的能源利用的大突破,但成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主要标志的却不是原子能的利用,而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1949年苏联也成功试爆了原子弹。1952年和1953年美苏两国又分别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我国继美、苏、英、法之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原子弹;1967年氢弹试验成功。1954年6月苏联建立第一座核能发电站。因此,尽管原子能是人类继利用蒸汽能、电能之后的能源利用的大突破,但成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主要标志的却不是原子能的利用,而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
美国在比基尼进行水下原子弹试验爆炸的恐怖景象美国在比基尼进行水下原子弹试验爆炸的恐怖景象
原子弹爆炸,花冠似的水以子弹的速度射向空中原子弹爆炸,花冠似的水以子弹的速度射向空中
(2)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从1941年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电工系奉命与军方合作为陆军计算弹道表,繁重的计算任务使年轻的工程师J · W ·莫希莱萌发了制造电子计算机的设想。他以英国数学家A.M.图灵的理论模型为依据,聘请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伊曼任顾问,于1945年末制成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ENIAC,1946年2月15日正式展出。1949年,冯·诺伊曼设置的程序内存计算机EDVAC,在英国剑桥大学制成。1950年W.B.肖克莱等人研制成功晶体管,引起电子技术的又一次革命。计算机体积由此大大缩小,进入第二代。60年代初,集成电路取代晶体管,计算机进入第三代。
1944~1945年间,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伊曼在第一台现代计算机ENIAC尚未问世时注意到其弱点,并提出一个新机型E DVAC的设计方案,其中提到了两个设想:采用二进制和“存储程序”。这两个设想对于现代计算机至关重要,也使冯·诺伊曼成为“ 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机体系延续至今。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的问世,宣告了人类从此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世界上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的问世,宣告了人类从此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